定川寨之战时导致宋军大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北宋宋太宗前期,这位帝王是打算夺回燕云十六州的,但是关键之战屡屡战败,尤其是第一次高粱河之战,宋太宗被打的坐着驴车逃跑,被后人戏称为高粱河车神,可是大家容易忽略的是,在高粱河之战后,同年辽军大举南下,北宋是打了一次漂亮防守反击战的,宋史记载,斩获万余首级,取得大胜,也就是满城之战,那么宋军在高粱河战败后,是如何完成绝地反击的呢?

高粱河之战发生在太平兴国四年七月,而满城之战则发生在同年的九月,这也就是此战宋军可以取胜第一个原因,辽金在高粱河之战后南下,并没有强烈的攻城掠地目标,大举南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炫耀军威,震慑北宋。《辽史.耶律休哥列传》是年冬,上命韩匡嗣、耶律沙伐宋,以报围城之役。

也就是说,满城之战,辽军战前并未有明确的军事目标,算是一次冲动型的军事报复行动,毕竟高粱河之战,最终虽然是宋军战败,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前期宋军推进是十分迅速的,宋太宗率领宋军携没北汉余威,从镇州北上,10天时间,宋军就抵达幽州城下,所过之处,易州、涿州相继投降,这说明一个问题,虽然燕云十六州在辽人统治下很久了,对中原王朝的情节淡了许多,但是还没有到为辽人死磕北宋的地步。

所以说,如果宋太宗有军事才能的话,围绕着幽州打赢一两次硬仗,只要能将辽军主力从燕云十六州的确逼退,那么很多州郡都会归附的,只可惜宋太宗没这个本事,而辽国虽然在高粱河之战中击败了宋军,但是为了稳固对燕云十六州地区的统治,大军南下报复是必然,一个是遏制北宋北上的态势,一个就是给燕云十六州的百姓看,“我还是牛”,只是结果尴尬了。

《辽史.景宗本纪》九月己卯,燕王韩匡嗣为都统,南府宰相耶律沙为监军,惕隐休哥、南院大王斜轸、权奚王抹只等各率所部兵南伐;仍命大同军节度使善补领山西兵分道以进。

从辽军的军事部署中也可以看到,做的并不是很完善,两路辽军南下,主力由韩匡嗣统领,直扑北宋河北重镇镇州,而之前说了,因为辽军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报复,为了炫耀军威,所以掠夺一番就可以了,所以辽军并未有完整的针对镇州的军事计划,只是派了耶律善补,带着一支偏师从山西南下牵制一下宋军兵力而已,耶律善补也并未出现在满城主战场,总体上来说,辽军此次南下,只是看着凶,实际上势头并不猛烈,而且历史上没有记载此次辽军南下的兵力有多少。

满城之战宋军可以大胜的第二个原因是,北宋早有准备,且宋军精锐尚在。当时北宋在河北之地,镇州,定州都是军事重镇,有重兵驻守,同时宋太宗在高粱河战败回京后,让崔彦进等镇守关南(从契丹收复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瀛、莫二州,北宋时称这三关以南的地区为“关南”),刘廷翰守镇州,崔翰守定州,在辽军南下前,北宋就已经有了军事准备,其实哪怕是宋朝中后期,宋军的战力也是进攻不行,防守尚可,对西夏的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三败,但是西夏也并未在领土上占到什么便宜,主要还是北宋有着国力支撑,进攻不行,但是打防守拼消耗,还是能抗一下的,更不要说北宋初期了,那时还是宋军战力的巅峰。

而且虽然满城之战时宋军新败,但是高粱河之战对宋军的打击并没有后来雍熙北伐时那么严重,高粱河之战中,宋军精锐部队只是被击溃,而非被歼灭,《辽史》上也是没有记载,此战宋军兵力损失有多少。《辽史.景宗本纪》击宋馀军,所杀甚众,获兵仗、器甲、符印、粮馈、货币不可胜计。辽军的战果主要还是集中在兵器辎重上,最主要的是,高粱河之战,并没有给宋军将士打出恐辽症,此战宋军战败大半原因都在宋太宗身上。

作为一名善于内政的“业余军事爱好者”,宋太宗划分武将职权的办法做的不错,但是说统兵打仗就差远了,宋军原本的计划只是没北汉,之后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完全是宋太宗自己一时兴起的想法,而且宋太宗还玩了一次骚操作,在不顾众多将领反对的前提下,不对灭北汉的军事行动中有功劳的将军赏赐,想要激励一下众将士,说拿下幽州后一并奖励,这是什么行为啊,就和你老板让你完成一个项目,说完成后升职发奖金,结果项目完成的非常漂亮,可是你老板又把一个项目摔在你脸上了,说完成这个项目一起奖励,升更高的职,发更多的奖金,你会是什么感觉?

所以高粱河之战是宋军在没有意愿的前提下打的,而且本来灭了北汉,宋军就已是疲惫之师了,还要在去打幽州,宋太宗这个业余军事爱好者又坑了宋军一把,在战术布置上,宋太宗几乎是将全部主力都压在了围攻幽州城上,可是幽州城防坚固,宋军主力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军心斗志被幽州这座坚城消耗殆尽,而宋太宗没有布置足够的打援部队,也没有完整的打援计划,更没有预备部队,所以高粱河之战,就是宋太宗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的一次错误的战争, 宋军是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遭受到辽军反扑的,也就是说,此战并不是宋军和辽军硬碰硬打不过,而是在最虚弱的时候被辽军抓住了机会。

总体上来看,满城之战虽然发生在高粱河之战新败后的两个月,但是宋军精锐尚在,且拥有斗志,打一次防守反击战还是足够的。宋太宗的用人和较少干预前线将领指挥,是满城之战宋军取胜的第三个原因,当然没怎么敢于前线将领指挥,也是宋太宗被现实个打击了,毕竟高粱河之战打的丢脸,战败后,他也是逃回了京都,没有没精力在北上去亲自指挥这场战役了,不过“手痒”的宋太宗还是给前线将领留下布阵图的,“按老子的阵图打”,宋太宗的控制欲还是太强了。

在满城之战的军事部署时,宋太宗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选了一名好统帅,也就是刘廷翰。《宋史.刘廷翰列传》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领镇州驻泊都钤辖。太宗北伐,既班师,上以边备在于得人,乃命廷翰、李汉琼率兵屯真定,崔彦进屯关南,崔翰屯定州。

刘廷翰本效力于周世宗账下,宋立国后,累从征伐,在宋太宗选择留守统帅的时候,他选择了刘廷翰。《宋史.职官志》边境有事,命将讨捕,则旋立总管、钤辖、都监之名,使各将其所部以出,事已复初。

刘廷翰被任命为驻泊都钤辖,“驻泊”指的是留守驻地,掌管防御,都钤辖则是一种临时任命的官职,而刘廷翰在升任都钤辖前,他的官职是团练使,观察使,两者皆位次于节度使,团练使是掌控当地的自卫部队,观察使唐朝的时候,掌管一道或数州的兵甲财赋,但是宋观察使为虚衔,所以说,刘廷翰相当于是从一个地方的守备将领,一下子被提升为前线总指挥的地位了。

宋太宗这一手不是说他糊涂,刘廷翰和崔彦进、崔翰、李汉琼等相比,地位差的太多,人家要么是节度使,要么是殿前都虞候,而启用的刘廷翰也并非是无能之人,所以说刘廷翰可以综合各方的意见,虽说不一定能够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但是可以保证整体战局上,宋军能够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如果宋太宗任命有威望也有地位的将领担任统帅的话,有优势也有风险,风险就是,这样的统帅容易独断专行,大胜仗的概率高,但是打败仗的几率也大,在高粱河宋军新败的情况下,辽军大举南下,兵锋威慑北宋边关,宋军需要一次胜利稳住阵脚,综合来看刘廷翰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战的过程也就是,刘廷翰等人率部在正面击溃辽军,而崔翰率部奇袭其后,断辽军归路,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这显然是宋军将领在一起商议,刘廷翰最终决定的战术布置,这也是刘廷翰的作用,也就是综合大家好的意见,整理出相对合理的战术计划,力保稳中求胜。

相反看看辽军,恰恰是主将韩匡嗣独断专行,不听别人的意见,才导致辽军深陷宋军的圈套中,大败而归,韩匡嗣回到辽境后,也是差点被辽景宗泄愤杀了。

满城之战宋军取胜的第四个原因就是,前线将领忠君爱国,有血性,敢于冒违抗圣旨的风险,更改军阵。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宋军的战术宗旨就是示弱,毕竟新败,示弱可以最大程度的让辽军轻敌,而且显然辽军前期推进顺利,这也是韩匡嗣狂傲的原因。《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军于满城西,方阵,官军诈降,匡嗣欲纳之,兴格曰,彼气甚锐,疑诱我也,可整众待之,匡嗣不听。

按照记载,在辽军抵达主战场,也就是满城西侧的时候,刚开始布阵,宋军就有人出来诈降,韩匡嗣也就信了,而这就是宋军前期示弱的结果,正常人面对这种情况,第一反应都应该是,对方是诈降,在刚要开打的时候跑过来投降,要么是让你放松警惕,要么就是拖延时间,不然早降了,何必在大军将要列阵交战的时候才投降,可能本来宋军也没想到诈降的效果会这么好。

而在交战前,诸将按照宋太宗给的阵图布阵,结果发现不对啊。《宋史.赵延进列传》翰等方按图布阵,阵去各百步,士众疑惧,略无斗志。延进谓翰等曰......不如合而击之,可以决胜。违令而获利,不犹愈于辱国乎?《宋史.李继隆列传》继隆曰:「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即从宜而行,败之于徐河。

布阵后众将发现,各阵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隙,军阵之间如果给对手留下可以进攻的口子,那么阵型很容易被切割,容易被各个分割包围,进而被蚕食掉,本来嘛,打仗就是要随机应变的,哪有靠战前给的阵图布阵打仗的,可以说,如果崔翰,赵延进,李继隆等人要是庸人的话,就是那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绝对会按照宋太宗给的阵图打,只要这么打,打输了也不会被宋太宗处罚,但是改变宋太宗旨意,改动军阵,如果打输了,那妥妥的要被重罚,宋太宗也有话说了,“我的阵图是白给的吗?”

有意思的是,赵延进,李继隆两传记中,都称是自己要求改变军阵的,尤其是赵延进说要是打败了,就自己承担自认,个人感觉这应该是宋军诸将最终达成的共识,只不过是赵延进,李继隆两人最先提出来罢了,而且主帅刘廷翰也应该是同意的,毕竟大军军阵变化,有不是说动个嘴皮子的功夫就完事了的,作为统帅的刘廷翰,不会没有发现,崔翰所部在调整军事部署,话说,宋军诈降,会不会就是为了崔翰所部调整阵型争取足够的时间而临时想出来的办法。



  • 定川寨之战时导致宋军大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高粱河之战发生在太平兴国四年七月,而满城之战则发生在同年的九月,这也就是此战宋军可以取胜第一个原因,辽金在高粱河之战后南下,并没有强烈的攻城掠地目标,大举南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炫耀军威,震慑北宋。《辽史.耶律休哥列传》是年冬,上命韩匡嗣、耶律沙伐宋,以报围城之役。 也就是说,满城之战,辽...
  • 定川寨之战为什么输了
    答:葛怀军带领的宋军被困于定川寨,在定川寨的他,如果婴城自守只能是困守待毙的出路。为了能够打破僵局,葛怀敏下令出城迎战,很快就被西夏骑兵冲破东北翼防线,宋军突围失败,只能退回城中。出城迎战失败,众多将士开始商议突围路线,从定川寨突围有两个重要的方向:东翼突围至镇戎军城,南翼突围至笼竿城 ...
  • 宋夏发生定川寨战役,三次川字战争依然惨败,原因到底是什么?
    答:在定川寨战役中,若说宋朝的军队实力不强,但是在张亢等人的领导下却成功击退了西夏的军队,所以会出现战败。与当时宋朝鼓励士兵立功的途径有关。当时武官想要升职,就必须在战场上杀敌立军功才可以,因此才会出现葛怀敏之流不听命令的情况。阅读全文 ...
  • 宋朝对西夏的定川寨之战
    答:接战不利,粮草不济、水源断绝、外无援兵,葛怀敏与诸将商计后决定突围撤向镇戎军。二十二日黎明,撤退开始,走了不到二里,归路就被阻断。乘宋军混乱之机,西夏军以逸待劳,从四面冲杀过来,宋军大败。葛怀敏与16部将被杀,丧师9400余人。 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连破数寨,直抵渭州,在纵横600里地区,所到之处,...
  • 如何评价定川寨之战?
    答:第二,葛怀敏是否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因素。另外还有人评价这场战争是一场遭遇战。就拿定川寨的遗址来看,寨子是非常小的,更何况要容纳上万的军队,所以有人推测宋军并不是在这里集结的。甚至还有人评价这场战争失败的真实原因在于宋军士兵的不战而降,使得葛怀敏等人只好独自突围最终壮烈牺牲,这正是这几...
  • 宋夏定川寨之战
    答:第二,葛怀敏是否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葛怀敏是多年带兵的人,出身行伍,文人说他不堪将才的说法显然是以偏概全。首先,作者认为这是一场遭遇战。作者亲身实地考察了定川寨遗址,寨子很小,很难容下万把驻扎,所以,推测宋军并不是到当地集结的。而一些记载来看,宋军原本也是兵发四路,途中...
  • 宋朝无法接受的定川寨战役战役是什么样的?
    答:而是轻率冒进北上,最终才招致失败的。那么关于定川寨之战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由于这场战争的失败,后又签订了“庆历和议”。从合约的内容上来看,使得宋军丧失了大批的将校、士兵、民户。甚至宋军每年向西夏赏赐了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直接加重了宋军国内的经济压力。
  • 历史上的定川寨之战,是如何导致宋军大败的?
    答:更加蒙古草原的规定,丈夫死后应该改嫁给丈夫的兄弟,所以很快阿剌海由成了先夫堂弟的老婆,成吉思汗见女儿丈夫都死了,他觉得女人也应该上战场,不然危险来临的时候只有逃跑,那还成什么样子,所以成吉思汗让女儿阿剌海当任"监国公主",让她出征打仗。血腥的战场自古以来都是男人地盘,但阿剌海却跟...
  • 面对疆域比北宋小得多的西夏,到底因为什么宋军一败再败?
    答:在这过程中主要是三次战役,即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宋军接连战败,最终宋夏达成和解。宋朝面对实力不是很雄厚的西夏接连失败主要是以下原因:一是当时宋朝重文人轻武将国策导致,武官地位特别低下。这是赵匡胤在建立政权初,一方面吸取了五代时的历史教训,严格控制武将,另一方面他自己...
  • 定川寨之战的结果与影响
    答:宋夏定川寨之战爆发的背景及原因介绍 定川寨之战的结果与影响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击败宋军的作战。背景 西夏于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获胜后,气势愈盛,频频攻掠宋西北边地。宋被迫完全采取守势。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