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夏定川寨之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宋夏定川寨之战

宋夏之间共有三场大的战役,即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其中定川寨之战后,双方开始握手言和,此后进入了一段“和平时期”。夏言和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与辽国的关系恶化,定川寨之战后不久,夏辽大战一场,此后夏辽关系恶化。本来形势对宋很有利,但是宋朝却不敢抓住这个极好的战略机会复仇,反而积极找机会和夏议和,西夏自然借坡下驴,敲了一笔后就对付辽军去了。为什么宋朝态度如此懦弱?其间自然苦水很多。三战之后,宋军败的已经不再表面而在心里了,为什么宋朝此后朝臣连发“改革”之议,原因也就在此。说白了,尤其是定川寨之战,宋军被打痛了,痛在自己知道不能再打,不敢再打了。为什么呢?闲话不多说,言归正传。

定川寨战役是宋夏战争中记载最为诡异的一场战争。根据原先记载,在战争中,宋军被围困在了定川寨,大将葛怀敏率军突围失败,近万宋军活生生地“陷”于敌手,只有大将葛怀敏在内的十四名主将阵亡。这场战争的关键点有两处:第一,近万宋军与夏兵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那么陷入敌手如何解释?在第一次战争中,宋军阵型大乱,但是不至于溃散,从后面的发展来看,宋军很快稳住了阵脚。那么,为什么在后来的突围中全军覆没呢?第二,葛怀敏是否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葛怀敏是多年带兵的人,出身行伍,文人说他不堪将才的说法显然是以偏概全。

首先,作者认为这是一场遭遇战。作者亲身实地考察了定川寨遗址,寨子很小,很难容下万把驻扎,所以,推测宋军并不是到当地集结的。而一些记载来看,宋军原本也是兵发四路,途中突然集体转向定川寨,然后被围困在此。此时,显然是出现了突发情况,即定川寨出现夏兵,然后宋军在救援时中计被围。被围困的宋军与夏军发生了一次交锋,这时,突然刮起了一阵诡异的东北向“黑风”,宋阵逆风,夏军趁机进攻,宋阵一时阵脚大乱,连主将葛怀敏都被挤下了马,踩踏昏厥过去。关于“黑风”,作者李寻亲身体验过,战场东北向是个山口,风的确很大,一旦风势突起,容易加强后就地起沙,形成局部沙尘暴,当时时间是闰九月,大概已经是草枯木黄的秋末了,也确是频繁起风的节气。然后,宋军阵乱,并没有溃败,在诸将恶努力下,骑兵从两侧包抄,很快稳住阵脚,葛怀敏此时被救至瓮城,很快苏醒。此时,宋夏两军处于对峙状态。对于战前形势,作者李寻推断:一、葛怀敏的情报是清楚的,因为他一个上午行军中两次改变的行军命令;二、与葛怀敏部遭遇的只是元昊派出袭扰围困宋军寨堡的“护路部队”,元昊没有亲临定川寨战场,他率领他的主力兵团的本来目标是直抵长安,不可能参与对任何一个寨堡的围攻。所以,与葛怀敏对阵的西夏军队,充其量超不过两万,可能只有一万多,并不具有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否则,还算重视战场情报又崇尚运动战术的葛怀敏不会主动在定川寨列阵的,他也可以及时退回镇戒军或第背城,按照这种兵力对比,如果部队听从指挥,是不会造成惨败的。

其次,作者李寻认为指出这场战争失败的真实原因在于宋军士兵的不战而降,而葛怀敏等人只好独自突围最终壮烈牺牲,这正是这几场战争中宋朝最无法接受的失败,也是作者颇具突破精神的思考之处。在围困的同时,夏军截断宋军水源,宋军试图争夺水源失败。此时,宋军陷于“死敌“,作者李寻描述说:当夜二更时分,葛怀敏在寨外大营之中召开军事会议,讨论下一步方案,葛怀敏的意见是全军结阵而行,放弃定川寨,经安西堡(今地名待考)撤入镇戎军。这主要是因为定川寨是个小寨,太狭小,容不下这么多军队,而且水源也被敌军断了,大军在这里无法长久坚持。会上没有太多的不同意见,只有赵珣建议退往更南的笼竿城(今宁夏隆德),他是怕敌人在镇戎军方向有埋伏,但立刻被大家否定了,因为那条路太远,赵珣不高兴,争执得很激烈,但被大家劝住了。葛怀敏发布命令:明日黎明大军结阵,听见鼓声后南行突围。黎明时分,葛怀敏发现大军安堵未动,根本没做撤退的准备。他骑上马要自己南下,被士兵拉住缰绳劝住,他命令骑兵先前进突围,骑兵队长借口进城去取草料,没影了。葛怀敏气得命令马上行动,这时有亲兵还拉着马的缰绳不让前进,葛怀敏挥剑要砍士兵,这群士兵哄散开了,葛怀敏策马沿着寨壕内缘向东南方向冲去,跟随他的只有十几名军官,在东南角的寨壕前,他们遇到了西夏兵的阻击,葛怀敏、曹英、刘贺等十四名将领全部阵亡。而他们所带领驻扎在寨墙外的那九千四百多士兵、六百匹战马竟然被西夏军队俘虏了,而寨墙内的1000多人宋兵,包括葛怀敏的儿子在内,居然躲过了这一劫,西夏兵没有继续向寨子进攻,而是撤兵走了。

如此诡异的结局,按常理是不能解释的。在定川寨战役相关叙述里,作者找到了一些士兵哗变的蛛丝马迹。葛怀敏指挥的不是自己的部队,很多还是招募当地党项部落的“蕃兵”,在第一次交战失败后,为了阻止士兵溃散,葛怀敏斩杀溃逃士兵,引起士兵不满。在夜晚讨论突围路线时,宋军内部就已经就葛怀敏的命令出现争执。在第二天葛怀敏等按计划出发时,大军“安堵未动”的情况说明士兵已经出现了对立情绪,穷途末路的葛怀敏只好带着诸将领死战报国。李寻认为,这是一场宋朝最不愿意多说的战争,原因在于“蕃兵”政策让宋军“有苦难言”。宋朝对夏作战的军队里,有“东兵”和“蕃兵”,“东兵”即禁军是宋军里战斗最强的,然而粮饷消耗太太大,为了减缓粮饷负担,范仲淹等边将建议大量招用“蕃兵”,“蕃兵”待遇低,省钱。然而,“蕃兵”大多是党项人,与西夏同文同种,当兵就是求个生计,其“伪军”性质曾也让宋军吃过苦头,即战斗力很弱,但还能凑合着。然而,定川寨一战,彻底打碎宋朝的幻想。从宋朝的对夏政策上看,定川寨之战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一个蝴蝶效应,引发了宋军此后在制度和战斗力等问题上一系列问题的集中暴发的反思和调整。



  • 定川寨之战
    答:定川寨之战 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在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西夏军进攻宋泾原路,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击败宋军的作战。西夏于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获胜后,气势愈盛,频频攻掠宋西北边地。宋被迫完全采取守势。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李元昊谋臣张元向景宗皇帝献计。张...
  • 宋朝对西夏的定川寨之战
    答:和约规定:西夏向宋称臣,元昊接受宋的封号;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的将校、士兵、民户不再归还对方,史称“庆历和议”。 虽然这场战争结束了,但关于它的争论却愈演愈烈,甚至被评为宋夏战争中记载最为诡异的一场战争。 首先,宋军在起初接战中并没有大的失利,为何却在突围中很快全军覆没?其次,定川寨弹丸之地,是...
  • 宋夏定川寨之战
    答:宋夏定川寨之战 宋夏之间共有三场大的战役,即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其中定川寨之战后,双方开始握手言和,此后进入了一段“和平时期”。夏言和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与辽国的关系恶化,定川寨之战后不久,夏辽大战一场,此后夏辽关系恶化。本来形势对宋很有利,但是宋朝却不敢抓住...
  • 宋夏战争的第一战:庆历和议与三川口定川寨之战
    答:好水川之战三川口之战以后,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下令封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负责迎战西夏的事务。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领十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声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但...
  • 如何评价定川寨之战?
    答:首先,关于这场“定川寨战役”被评为是宋夏战争中记载最为诡异的一场战争。至于是如何的诡异,历史上也给出了一定的解释。据说当时在战争中,宋军被困在了定川寨,几次突围几乎失败。其中有两个疑点:第一,近万的宋军与夏军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那又是怎样陷入敌方的呢?在第一次战争中,宋军...
  • 宋朝无法接受的定川寨战役战役是什么样的?
    答:而是轻率冒进北上,最终才招致失败的。那么关于定川寨之战的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由于这场战争的失败,后又签订了“庆历和议”。从合约的内容上来看,使得宋军丧失了大批的将校、士兵、民户。甚至宋军每年向西夏赏赐了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直接加重了宋军国内的经济压力。
  • 定川寨之战真相
    答:宋夏之间战役贯穿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代帝王。其中的三川口之战、好川之战、定川寨三个大型战事,均以北宋王朝的落败而宣告结束。北宋和西夏,实则是君子和流氓的一场战役,西夏国在李元昊的带领下从来不按套路出牌,一会向宋王朝示好,一会反手就是一巴掌呼到你的脸上。实则蕞尔小国...
  • 宋夏发生定川寨战役,三次川字战争依然惨败,原因到底是什么?
    答:但是宋朝与西夏的定川寨之战最后却以惨败结束,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之所以会爆发此次战役,与张良这个谋有关。张良本是宋朝人,但是因为当时在宋朝朝廷中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便投奔了西夏,想在西夏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三、定川寨战役 因此在西夏的将领李元昊麾下,提出声东击西的策略,首先挥兵...
  • 定川寨之战时宋军将领葛怀敏,是怎么战死沙场的?
    答:在战争进行过程当中,宋军大将葛怀敏率领宋军一万多人被西夏兵围困在定川寨。葛怀敏决定突围而走,结果,宋军大将葛怀敏与其他十四名宋军主将全部战死。可是,葛怀敏麾下的一万多宋军士兵却活着陷于敌手,这就使得这场定川寨之战变得扑朔迷离,搞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曾经有历史爱好者也对这一场北宋与...
  • 定川寨之战北宋失败,有什么作用?
    答:定川寨之战,是北宋(而不是南宋)与西夏之间在宋仁宗庆历年间的一次战役,以北宋惨败而告终。是继三川口、好水川之后,北宋军队连续第三次败给西夏李元昊。事实上,北宋与西夏在西北边区的相互争斗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宋朝在陕北地域辽阔,至今仍无法对边防据点进行全面防御,这也意味着西夏军队可以从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