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哲理的句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4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典的句子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风”字亦作“君”。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
  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南朝乐府《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句。但拿它们和李白这两句诗相比,李诗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中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大备。作为一代宗匠的李白,无论对于哪种体裁,用起来无不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不过其中尤以歌行和七绝的精湛成就为后人所津津乐道。在李白集中,题材是怀人赠别而体裁又是七绝的多达数十首,但绝无一首构思或表现方法雷同。“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用“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用“比”,“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寓情于景,“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衡卿》)情景交融。不管用哪种手法,都能真切而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使人回味无穷;而本篇则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诗人匠心独运和技巧之娴熟,于此也可窥见一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要说有什么人生哲理吧,好像有点牵强,个人觉得,它只是表达了李白怀念友人、同情他的遭遇,由友人的遭遇进而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而有所感怀、抒发彼此慰藉、无奈之情及隐隐的愁绪。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哈。

附作品背景:这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诗人用“杨花落尽”的意象,比喻王昌龄贬官的遭遇,也是李白与王昌龄遭遇类似的自喻。“子规”的意象,借用“归”之同音,表达了李白希望重归朝廷的意愿。这两个意象,表现了因被贬官而不能受朝廷重用的忧愁和痛苦的心情。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予“明月”?“明月”常常被诗人看做“圆满”的象征。把“愁心”寄予“明月”,有因为事实不如意而忧愁之意。同时,把愁心寄明月,表达对王昌龄遭遇的同情,而且也寄予了由王昌龄想到自己的遭遇自怜无奈之情,以此来作为彼此的慰藉。从而更突显了诗人的愁绪之深。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前两句诗景物描写,后面的抒情,含哲理。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点明主旨句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白话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名句道理
    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绝。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含哲理的句子
    答:我想你内心中把诗人神化了,他一言一行你也要和哲理扯上关系。请记住,圣人也是要拉屎的,他拉屎和你拉屎都一样,都是食物的残渣,就算你把他的屎一粒一粒地分开放在嘴里细细品味,他还是屎,你不会真的品出屎里面有什么哲理的。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句子赏析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句子赏析如下: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首句写景兼时令,点出问询的季节是暮春。大意是:柳絮已落尽,布谷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抒情,是千古名句。将明月拟人化...
  •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寄情于景,对友人进行劝勉的诗句是
    答:寄情于景,对友人进行劝勉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注释]①、王昌龄:唐代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②.、左迁:贬谪,降职。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③、龙标:唐代县名,在今...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
    答:出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原文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一作:随君)译文如下: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
  • 唐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哪句话可以体现出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之情?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随君 一作:随风)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的名句。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心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全诗原文如下: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全诗的白话文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什么...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表达对友人的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该如何赏析我们李太白仙人的这首诗呢?《新唐书》记载了王昌龄左迁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古时尚右迁),因不护细行而被称为贬官,换句话说,他的烦恼不是因为什么重大问题,而是因为日常生活的小...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句一句赏析
    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赏析如下: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