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守城方面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古代守城,是怎样做到靠几千兵力就守住一个大型城池?

古代编队是5人一小队设伍长,5000兵力就是1000个小队,战时只需要在角楼之间巡逻随时示警,一小队负责一大段完全没问题,在夜间,基本上是伸手不见五指,潜入几个还可以,攻城方组织进攻不太现实。
城墙也不像现在随处可见的城墙那么只有三四米高,一般都超过了六米,部分雄关甚至有十米之高。要找到六米的木材然后做成云梯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攻城梯的数量也会受到限制,虽然只要架上去了由于体重原因基本不可能推开,但是除非是将军那种全身着甲,不然上去一个死一个。
古代城池
不然为什么说要十倍的军力才考虑攻城呢?
其实城池争夺战重点就在于城门,而且古代城池除非是大城不然不会建四个城门的,而且平常也只开启两个。通常的攻城也是围一个门,牵制一部分兵力,然后全力攻一个门。而且很少见到攻城方都占领城墙了城门还没破的,所以全力攻城门才是正道,况且对于那些有瓮城的,就更难了。
攻城的时候是要全面进攻,不然光靠龟速推着攻城车的那部分人完全不可能破门。只有靠云梯爬上了城墙才可以把战损率降到一比三左右,然后牵制住攻击攻城车的军力,而且这是那种比较宽的云梯,像那种只能一个人一个人上的,一比五都还是对有枪的士兵来说的。在云梯没到位的时候还要大股士兵掩护架设,这种情况下只能扛着蒙皮盾,六米高的箭矢力道稍大一点就可以刺穿这种盾,这种前期的战损更是惨不忍睹。
守城与攻城
所以说连续攻城一般不可能,在付出了巨量战损之后终于可以拼刀了难道指挥官会撤下等下一回合吗?(当然兵力雄厚的可以用添油战术,一大队一大队的耗,耗到守城方精力不济,但也顶多耗到晚上就得鸣金)一鼓作气若是没有攻下来,基本上双方都残了,除非来了援兵,不然只能围着,看哪边的粮草禁耗。像这种相持期只用轮流着放哨预防突击情况就行,所以说守城有几千个士兵已经不少了。
守城士兵

桐油,用来泼到墙上增加润滑的,菜油就是烧的滚烫了,点着了往下泼,还有一种不是油水,据说用人的大小便加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煮沸了,往下泼,浇到身上皮开肉烂,你想本来开水就烫人,再加上那东东……而且价格公道量又足,什么实惠!

古代十里,换算成现在也就五里而已,而城池因地制宜,不可能为完全规则的矩形,每面也就一里左右长,在古代,是一个上县或者州府的城池规模,算是中等。
“地形者,兵之助也。”据险而守,具有先天性的优势,比如函谷关、汉中、潼关,正常情况下都是一夫当关的雄关宝地,关乎一国之命运,由此可见地利的优势。
在敌我双方士兵素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守将持重些,又有足够的粮食,排除外因,这个规模的险要城池,三千人就可据守,五千人就可死守,但如果有一万人,可采用添油战术,分为两至三拨,轮流山岗,就算20万精兵来犯,也可保不失,固若金汤,在己方无援军的情况下,守个一年以上是不成问题的,之所以是保守的一年,那是因为,这等规模的城池,在无火器时代,在投石机、床弩、火烧、地道掘进、城墙掘洞、云车等轮番上阵,虽然对这些手段,古代守城军队都有反制的办法,但扛住一年以后,城墙已经破烂危朽,守军彻底有效的修补城墙是不现实的。守军一万人,已经是十里之城容纳士兵的临界点,多了就有些拥挤了。(PS:参考战例:明末,李自成三次围攻开封,开封作为河南省会,周王府所在,如此大城,无险可守,反而是城外李自成在山上架起大炮,轰击城内,而开封仅凭不到五千军队,在弹尽粮绝,城内连老鼠树皮吃绝,公开吃人的情况下,两次守住开封,让李自成数十万大军(可战之兵也有十余万)围攻数月不得,只能撤军。第三次时,在十八般手段和计谋用尽的情况下,还是无法越雷池一步,最后只能掘开黄河,水淹开封泄愤。)
虽然有不少前例,但个假设不是很成立,守军光粮草一项就解决不了,然则纵观历史,攻城一方的战损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攻城一方伤亡超过或者接近三分之一时,疲兵的战力和士气都不适合再继续作战,除非是决死一战,否则进攻一方必会撤兵无疑,以待来年春夏再做打算,否则不但士气大挫,自身实力伤筋动骨,还可能遭到哗变,甚至是守军的反噬,因为攻守双方的士气循环是呈反比的。(PS:往往愈是强悍的军队,进攻时的战损承受能力就越低,譬如:后金的八旗兵,侵华日军,假如当初在关宁,大明有能力消灭后金三分之一的军队,清国也不敢有如此大的野心。)
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攻守双方不止要拼兵力粮草,更重要还是将领的决策和指挥布阵能力,其次是军队的士气,再次是单兵的素质,兼而要契合天时、地利、人和。
孙子兵法言:“十则围之,五则攻之。”综上所述,我们大致可得出一个结论,据险而守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十里的中等城池,方便将领的兵力部署和调配,军队的反应速度在这类型的城池更快更灵活。
十里险要雄城,排除将领、粮草、季节天气等因素,双方士兵素质不相上下,则三千兵马至少可敌三万以上精兵,五千可敌十万,一万可让十万大军望而却步,也可挡住30万大军去路,如果在城里塞下一万五千守军,此城理论上不可攻破。
然则,作为守势一方,在军事学上来说,没有防线和雄关是不可攻破的,事在人为嘛。理论始终是理论,就算城中有一万精兵,敌军发兵一万来攻,敌军要么是发疯找死,要么就是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把握,他可能是昼伏夜出的突然袭城,可能是有内应,谁知道呢,所以世界军史,才有了如此多不可思议的战例......
PS:敲字不易,LZ给点分吧~~~

这个问题问得太笼统了,要知道就算你提到地势险要,那也是分情况的,不光要看地形,还要看对方的兵力、攻城器械,以及防守方的防守器械等情况。
比较特殊的地形:比如三国时蜀国的葭萌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四周全是峭壁,关口只需500军士带够箭支就足够了。
如果孤立高山,四周都要防守的话,那如果对方有5万兵力,则在守城器械足备的情况下,至少也要一到两万精锐才行。
如果一面背水,其他三面陆地,那还要考虑水上镇守,这里分两种情况:
1. 背水一面有水门,则基本跟四面防守一样,但如果攻城方的船上有投石机,则水门方向的兵力还要起码增加一半。
2. 背水一面无水门,那必须要有水军协防,最好是有楼船和水鬼配合。这样面水的一面需要再增加一倍兵力。

事实上古代作战不可能是城墙上面排满士兵的
正常情况下五万受过训练的士兵就可以做到比较有效的防守
当然,要城防布局合理,物资充足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将领是非常擅长守城的?
    答:古代擅长守城的将军有赵国廉颇、唐朝张巡。廉颇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廉颇作战勇猛果敢,屡立战功,以勇力闻名于诸侯。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带领赵军长驱深入齐境,攻取阳晋,威震诸侯,廉颇班师回朝,官拜上卿,也就是说廉颇的成名之战是跟乐毅伐齐...
  • 中国古代攻城器具都有那些??与现代的相类比的都有哪些应用?急需知晓...
    答:春秋时期已开始使用,隋唐以后成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最初的投石车结构很简单,一根巨大的杠杆,长端是用皮套或是木筐装载的石块,短端系上几十根绳索,当命令下达时,数十人同时拉动绳索,利用杠杆原理将石块抛出,这就是古代的战争之神了(斯大林说炮兵是战争之神)。中国战争史上投石车首次大规模使用,应当是李信(飞...
  • 古代战争攻城时,守城的多是用滚石、木头抵挡,为何不用火油烧呢?
    答:古代城门都是木头做成的,从制作材料上来说,制作城门都是使用深山老林中的百年巨木,其中榆木、枣木等坚硬的木头最多,有些坚固的门甚至用铁桦木来做原料的。这些木头自身的防火能力就比较强,而且门非常厚实,就算是要点燃也需要非常高的温度。在那个火源都少的时代想要点燃城门,基本不可能,就算是点...
  • 关于古代守城方面的?
    答:那是因为,这等规模的城池,在无火器时代,在投石机、床弩、火烧、地道掘进、城墙掘洞、云车等轮番上阵,虽然对这些手段,古代守城军队都有反制的办法,但扛住一年以后,城墙已经破烂危朽,守军彻底有效的修补城墙是不现实的。守军一万人,已经是十里之城容纳士兵的临界点,多了就有些拥挤了。(PS:...
  • 这是关于古代攻城的问题,希望高手指教
    答:一,城墙不结实。古代没有钢筋水泥,要建一幢坚固的房子、小楼容易,但是要建一堵可以围下一个城市的城墙就很难了。所以古代除了少数州城、郡城城墙坚固外,大部分的城墙都可以算是豆腐渣工程。二,你去西安看一看,或是到北京二环走一圈,就会明白。越是中心城市,越大,城墙上需要的防御就越多。...
  • 到底是什么样的城池,在古时候,才会建设有护城河?
    答: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各种古建筑都具有浓重的中国气息。可是我国古代交通并不发达,道路较少,如果一旦发生战争,就只有靠坚固的城池来防御。而我国历代战争都是以攻占城池为主,很多时候都是在打攻守城战,那么古代的城池在防守作战方面发挥了什么作用呢?古代城池的作用 古代城池一般指定百姓集居的地方,...
  • 古代打仗,防守一方为何要出城打?
    答:要防守,也得守得住啊!纯粹的守城,再厉害的名将,也只能杯具!天时不如地利,守城的一方,有居高临下的优势、有城墙的依托和保护,能够有效地杀伤和消耗敌人的力量。但这种防守优势,如果放在战场的环境之下,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一、守城的尴尬 如果敌人能够兵临城下,代表着在敌人的进军路线上,...
  • 古代有哪些攻城和守城利器?
    答:1个回答 #热议# 空调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哪些疾病?高许许爱教书 2023-06-15 · TA获得超过15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93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古代有哪些攻城和守城利器? 料敌知将,决胜的妙算,随机应变,后方的支援民心背向,虚实、地形、...
  • 古代城池被攻破后,为什么守军宁愿选择突围也不愿意巷战?
    答:如果古代城池被攻破后,面临的就有可能是比自己强三到四倍的敌军,虽说古代人还可以靠巷战来拼死一搏,但是守军却宁愿选择突围,也不愿意巷战,这是为什么? 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尽管攻破城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在防守方一直进攻不太顺利,或者是被敌军四处包围,只能依靠城市来进行抵抗,如果守城不能一直顺...
  • 古代有哪些经典的攻城术和守城术?
    答:在古代的时候战争是非常频发的,古代的战争并没有特别发达的科技,也没有什么枪炮之类的,他们靠的就是近身的肉搏,而且在当时也没有特别有力的远程武器,如果想要攻下一座城池的话,是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在这一场持久战当中,攻城和守城的双方是都需要制定相对应的战术的。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