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读后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4
《召公谏厉王弭谤》读后感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从正面:对待弭谤不能阻止,说明“口之宣言”的重要性从反面:说明君主若采取堵塞的方法是注定失败的

《召公谏厉王弭谤》读后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专制社会对付被奴役者的基本思路。“为川者”可以“决之使导”,但“为民者”决不能“宣之使言”!言论自由只是表层的,言论自由的背后是思想自由,人格自由,一旦被奴役者获得了思想自由,专制政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如果一个社会中,相当多的人对政权的合法性产生怀疑,这个政权就岌岌可危了。所以犯傻的不是厉王,而恰恰是召公。召公以为是在巩固统治基础,实际上也是在动摇统治基础。

罗斯福总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四大自由:言论及发表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不虞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在四大自由中,言论及发表自由是放在第一位的,是其他自由的基础。而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中,老百姓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真正的言论自由。相反地,为了使百姓安于匮乏,安于被剥削、被凌辱的地位,他需要用一系列的手段防止各种不利于专制统治的言论。厉王的手段是防止言论自由的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一手段从秦始皇、武则天一直延续下来,明清尤甚。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监谤”的好工具。与压制相对应的是疏导,是知识愚民,是思想的大一统,是通过“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科举进行的精神奴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硬的结果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在中国殊难发育,并最终导致了万马齐喑的衰败局面,中国社会也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

所以即使在盛唐,出现了唐太宗这样的明君,言论自由也不曾成为百姓的权利,而魏征等一批封建士大夫的权利,也不过是提着脑袋“拾遗”而已。他们享有的,只是士大夫阶层的有限权利。大致只相当于天气太热了,开一扇窗户透一口气而已!而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的话语权是被剥夺了的,偶尔的拦轿喊冤越级上访,正好映衬出百姓缺乏话语权时的孤苦无告。

封建专制时代已经结束了,然而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可能成为新的专制力量,而只要是专制力量,就本能地惧怕言论自由,惧怕公民的知情权,所以会竭尽全力去阻碍言论自由,“保持安定团结”、“要以大局为重”通常都是很好的借口。而要推动整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推进社会的文明程度,言论自由是最关键的自由,也是最厉害的武器。

  • 《召公谏厉王弭谤》读后感
    答:《召公谏厉王弭谤》读后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是专制社会对付被奴役者的基本思路。“为川者”可以“决之使导”,但“为民者”决不能“宣之使言”!言论自由只是表层的,言论自由的背后是思想自由,人格自由,一旦被奴役者获得了思想自由,专制政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如果一个社会中,相当...
  • 语文读本一 赤壁之战 和 宗月大师 求读后感
    答: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
  • 急急急急急
    答: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子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蒙诵,百工谏,熟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海,耆艾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