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古圣先贤们对子女的仁慈关爱和严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时候能够择善而从,走正人生之路而无怨无悔。古人家教的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

  (一)孔子教子学《诗》、《礼》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有三千学生。《论语.季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学生陈亢有一天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老师那里听到有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孔鲤说:“没有啊。有一次我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马上就去学《诗》。又有一次,遇到父亲一个人在那里,我快步走过,父亲问我:‘有没有学《礼》?’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马上又去学《礼》。我只听到这两件事。”陈亢下来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却得到三个收获,知道了学《诗》的道理和学《礼记》的道理,还知道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与别人的孩子是一样的。”

  的确,诗和礼,都是孔子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诗言志,歌咏言”,认为利用文艺形式对学生进行具体形象的教育,比说教往往有效的多。相传《诗经》三百零五篇,就是他亲自删定的,内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随道义有关。孔子认为人的道德修养就应从这里开始,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另外,通过读诗也能够学到许多历史、自然、社会知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所说的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礼仪行为规范,从学礼开始,教育学生树立自己的德行,从实践中逐渐培养出学生的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进而成为日后通达天道、经世济民的基础。

  孔子教育儿子学“诗”学“礼”,和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就放松对他的要求,这一点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对儿子寄予着很高的希望。后代的读书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称做“诗礼传家”。

  (二)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颜之推是南北朝时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礼法影响,又敬信神佛,笃信因果。《颜氏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学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规范,影响很大。全书二十篇,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主要强调道德修养,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并宣扬伦理纲常以及佛家因果报应思想等,是一部有着丰富文化内蕴的作品。认为教育后代要确立远大的志向、理想,象尧舜那样实践仁义道德的准则,经得起任何磨难,注重气节的培养。他说:“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

  颜之推认为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启心扉、完善德行、行道利世,首先动机要端正,学习内容提倡读圣贤之书,实践道义。在学习方法方面,提出了专心、勤学、切磋、踏实的主张。他非常重视对子女进行早教,而且越早越好,不要失去机会。颜之推的几个孩子三岁开始读书,并背诵经典,当孩子们问道:“我们知道了要读书,但为什么要这样早呢?”颜之推告诉孩子:“接触圣贤之书越早越好啊,小时记忆力好,背会的书往往终生不忘。”颜之推还教育子女一生都要学习,勤勉惜时,无论时逢战乱或生活窘迫时,他都督促孩子们勤习经史,并说:“读书明理,在任何时候,尤其在紧要关头或每到有大事时就知道怎么去做。”他的几个孩子后来在经史方面都很有成就,都是重节操、做事有责任感的人。

  (三)唐太宗重视教子

  唐太宗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培养,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赐予太子李治,即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为君应当遵守的十二条准则,指出:“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咸在兹焉”、“修身治国,备在其中”,谆谆告诫李治:效法尧、舜、禹、商汤、周文王等古代圣哲贤王,“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倾己勤劳,以行德义”。《帝范》也被历代帝王奉为家教圣经。唐太宗还写了《诫吴王恪书》、《戒皇属》等经典名篇,教导子女“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指出修养德行的重要性,多做善事、美德充盈才能福泽绵延;教导子女“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要自勉自制,严于律己,他讲述了自己数年“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把时间放在勤勉朝政上;教导子女“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之耕夫”,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要培养节俭朴素的品德。

  唐太宗给几个儿子选择的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如房玄龄、李纲、张玄素、李百药、魏征等,并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仪。他一方面教诫子女要尊师重教,“见师如见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一方面支持老师严格管教,鼓励老师对太子及诸王的过失极言切谏。老师们都能够坚定地履行职责,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非常注意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进行道德教育,遇事必诲,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培养良好的品质。如有一次,他看到李治在一棵弯曲的树下休息,就教诲他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取直成材。做君主的即使本身并不高明,但是能接受别人的规谏,也可以变得圣明。”唐太宗还注意结合史实进行教育,他让魏征编录了《自古诸侯善恶录》,分赐诸子,要他们把书“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从前人善者成、恶者败的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得到鼓励,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德行修养,做正人君子和爱护百姓的人。

  (四)范仲淹教子重德行

  范仲淹是北宋时思想家和教育家,熟读儒、道经典,并崇信佛法,官任参知政事,他在《岳阳楼记》中写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家喻户晓。他治家甚严,教子有方。教导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积德行善。在他的教导下,他的四个儿子都从小就熟读经书,学有所成,为人正直。范家家风俭朴,乐善好施。

  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到苏州去往四川运麦子。范纯仁回来时碰见了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故停留在此。范纯仁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助其得以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因无法向父亲交差,所以久久地站立在父亲身旁,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道:“你在苏州遇到朋友了吗?”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说道:“你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全部送给他呢?”范纯仁回答说:“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高兴,并夸奖他做的对。

  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俸禄丰厚,但他却不为子女留下钱财,而是全部用于扶危济困了,把乐于助人之仁德传给了子孙。他的长子范纯佑十六岁随父防御西夏,屡立战功,是其得力助手;次子范纯仁,后任宰相,在五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恪尽职守;三子范纯礼官至尚书右丞;四子范纯粹官至户部侍郎,受其父言传身教,他们都正义敢言,关爱百姓,以清正廉洁著称,俭朴的作风始终从未改变,把做官得来的俸禄,大多用在了扩大父亲范仲淹创建的扶危济困的义庄上了,而自己与家人却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古人教育孩子中的“七不责”

  第一、当众不责,要有尊严

  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要责备孩子,要在众人面前给孩子以尊严。

  近年来,“当街让孩子罚跪”、“逼儿子裸体游街”等当众惩罚孩子的新闻层出不穷。而“对众不责”这一古训,正是告诫家长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或当着熟人的面训斥孩子。

  第二、悲忧不责,恐伤倍至

  孩子哭泣的时候不要责备他。

  不少家长在孩子哭泣时会无奈、不安甚至厌倦、愤怒,但心理学研究显示,哭泣是孩子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此时,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自己的感受,对四周事物以及告诫劝解全不在意。

  第三、饮食不责,易致脾虚

  正吃饭的时候不要责备孩子。这个时候责备孩子,很容易导致孩子脾胃虚弱。

  父母要把餐桌营造成交流感情的乐园,让孩子回忆一天中愉快的经历,享受互相陪伴的乐趣。如果孩子犯错误,家长有话要说,可在饭后找时间,慢慢教育引导。

  第四、疾病不责,爱如良药

  疾病不责,孩子生病的进修不要责备他。生病是人体最脆弱的时候,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这比任何药物都有疗效。

  生病是孩子最脆弱的时候,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温暖。若此时责骂他,哪怕是出于心疼,都会让他更悲伤,影响康复。所以,不管陪孩子看病时多着急,家长都要给孩子最大的包容和关爱,不可因小事责备孩子。

  第五、愧悔不责,因其自省

  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大人就不要责备孩子了。

  有些孩子智商和情商都很高,在交往中很会照顾人,也非常懂事。但毕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难免头脑一热做错事。他们此时已经很内疚了,也会主动道歉,可家长如果不依不饶,继续批评训斥,就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一种道不道歉都要挨骂的体验,可能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第六、欢庆不责,经脉受损

  孩子特别高兴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人高兴时,经脉处于畅通的状态,如果孩子忽然被责备,经脉会立马憋住,对孩子的身体伤害很大。

  父母要正确对待孩子的成败体验,在其获得成绩时予以表扬。即使孩子此时犯了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就不要扫兴。不妨轻描淡写地提醒一下,或者装作无意地把孩子拉过来,中止错误行为。

  第七、暮夜不责,不利入眠



  • 古人教育孩子的理念
    答:指出修养德行的重要性,多做善事、美德充盈才能福泽绵延;教导子女“夫帝子亲王,先须克己”,要自勉自制,严于律己,他讲述了自己数年“外绝游观之乐,内却声色之娱”,把时间放在勤勉朝政上;教导子女“每着一衣,则悯蚕妇;每餐一食,则念之耕夫”,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顿饭,都不要忘记蚕妇农夫的辛勤,要培养节俭...
  • 中国古代教育理念都有哪些?
    答:一、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巩固性教学原则;最早提出“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二、朱熹:“学不躐等”——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在注释《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时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 古人关于父母教育孩子名句
    答:一、富者之教子须是重道,贫者之教子须是守节。——家颐《教子语》对于那些富贵人家,教育子女,一定要重视道义。对于那些贫贱人家,教育子女,一定要让他们坚守节操。二、吾亦不甘为庸庸者,近来阅历万变,一味向平实处用功。——《曾国藩家书》我当然也不甘心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平庸之人,但近些年来...
  • 古人教育理念简短精辟文案?
    答: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孔子《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 古代怎么教育孩子
    答:1、百善孝为先,孝敬长辈是第一要义,教育子女要尽孝;2、如果国家有难,在忠孝难两全时,要以大义为重,大义就是尽忠,在忠孝选择时,要以忠为优先,教育子女要尽忠;3、节是指做事讲信用,守规矩,古人对礼上的规矩要求很严,没信用没规矩是很严重的事,教育子女要讲信用;4、义是指义气、情义...
  • 古人关于教育的金句
    答:1.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陶行知 教育 2.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3.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4.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5.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6.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 叶芝 教育 7. 教育的目的...
  • 古人教子名言28个字
    答:1. 他日吾之待其子,不异于吾之父,则可以俯仰无愧。——袁采《世范》以后我对待自己的子女,只有做到同我父亲对待我一样,这样才可以无愧于自身。2. 饱食安步,以仕代农;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东方朔《东方诫子》衣食饱足,从容自在,可以用仕宦代替隐退耕作。即使身在朝廷,也...
  • 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看古人如何教育孩子!
    答:中国是有着五千年 历史 的文明古国,一直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古人教育子女要修身明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诸葛亮教子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一生为国为民,克己奉公,为后人树立了楷模。他教育子女要有远大的志向,五十四岁时给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著名的《诫子书》,这...
  • 古人教子格言
    答:40、爱孩子并不意味着一定理解孩子,要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才能发挥作用。 41、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42、所有纨绔子弟都是富裕子弟,尽管并非所有富家子弟都是纨绔子弟。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43、定期为孩子读点东西。 44、每天都抽出时间和孩子单独在一起。 45、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
  • 古人教育孩子的方式
    答:古人常常在“静” 的状态下修养心灵、悟出真知灼见和人生道理。所以静可以让心灵得以安宁,静可以避祸,静可以出成果。这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静以修身。告诉孩子,只有静下来才能好好学习,才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俭以养德 这就是告诉我们的孩子要学会节俭。长大成家后,要学会节俭持家,方能长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