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的水利概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汾河的流域概况

汾河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5.5%,耕地面积1738.6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9.54%。河川径流20.6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2.50亿立方米。(包括河川基流11.0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33.58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7.2%。汾河流域包括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六市中的41个县(市、区),人口887.5万,农村人口698.6万,人均耕地2.49亩。汾河自宁武县管涔山雷鸣寺发源地至太原市兰村为上游,兰村至灵霍山峡入口为中游,以下为下游。上游河长216.9公里,流域面积7705公里,除局部相间有河川地,小型盆地及阶台地约共占10%以外,其余多属砂页岩、变质岩或灰岩土石山区。宁化以上为管涔山林区、植被优良,宁化以下植被一般,水土流失较强,尤以黄土地区为最,岚河是本段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出兰村山口以后,进入太原盆地,直至灵霍山峡入口,是为中游。河长157.6公里,流域面积15526公里,其中太原盆地5050公里。中游灌溉事业发达,早在2000多年前即开始引水灌溉。汾河两条最大的支流——潇河、文峪河分别在本段东、西岸汇入。潇河属植被条件一般的砂页岩地层土石山区及黄土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文峪河上游为关帝山林区,中游浅山区植被相对较好。山西省会太原地处其北端,往下还有晋中、汾阳、介休等重要城市,城市及工业需水量及农业灌溉用水量庞大,当地水资源不能满足需水要求。自义棠进入灵霍山峡后,即为下游。河长335.4公里,流域面积16595公里。灵霍峡谷长约50公里,流域面积4200公里,属砂页岩及灰岩地层土石山区,为下游洪水主要水源之一。出灵霍山峡后,即进入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本区水资源相对富饶,土地肥沃,光热条件殊佳,向有山西粮仓之誉。 到20世纪末,汾河流域内有耕地面积129.6万公顷(1944.7万亩),占山西省总耕地面积的30%。有效水浇地面积47.6万公顷(714万亩),为山西省有效水浇地总面积的43%。流域内共有人口1266.2万,为山西省总人口的39%,人口密度321人/平方千米。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25亩,人均占有水浇地0.9亩。粮食总产283.5万吨。汾河流域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收入靠粮食、蔬菜和养殖业。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高梁、谷子以及山药蛋、豆类为主,为山西商品粮生产基地。流域内,特别是沿河两岸分布有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太原东西山,晋中的富家滩、南关,临汾的霍州、辛置等地均为重要煤矿与发电厂址所在地。2000年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山西全省的44.4%,人均国内GDP高出全省12%。全流域农业产值为全省的40%,而工业产值占全省的51.50%。

关于汾河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山海经》:“管涔之山,汾水出焉。”之后,《水经注》:“汾水出太原汾阳北管涔山。”《汉书·地理志》汾阳:“北山,汾水所出。”《括地志》:“汾水源出岚州静乐县北三十里管涔山。”可见,古籍中多有汾河源头记载,均指向山西省北中部的管涔山,但具体位置语焉不详。1992年12月由山西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水资源》(P-5):汾河“发源于管涔山、宁武县东寨镇的雷鸣寺泉”。199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分册(P-93):汾河“发源于省境宁武县东寨镇西雷鸣寺泉。”1999年12月,由省史志研究院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的《山西通志·水利志》(P-29):“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发源于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2004年9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李英明、潘军峰主编的《山西河流》(P-25):“汾河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子山下水母洞,和周围的龙眼泉、象顶石支流汇流成河。”由省水利厅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汾河志》(P-2):“今日汾河,发源于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脉南麓东寨镇北楼子山脚下的雷鸣寺泉,此处竖立有‘汾源灵沼’石碑一尊,被视为汾河之正源。其实汾河真正的源头还应从正源雷鸣寺泉向北向西上溯16公里,至岔山乡宋家崖村之西北与五寨县交界处。”2011年,山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承担国务院下达的、与全国同步的河湖普查任务(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时,利用1:5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卫星遥感影像图、2.5米影像数据和其他资料,多次上下交互确定,然后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与国务院普查办、流域普查办及市、县级普查办进行了大量沟通协商,制定普查指标和表格,下发到基层填报、处理、汇总、审核、上报,最后再次进行审核、评估、确定,形成了普查成果,确定了从神池县延伸过来的一条沟道为汾河源头,该地处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管辖,位于历史水文认定的雷鸣寺泉上游。 汾河发源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流经(忻州市)宁武、静乐、(太原市)娄烦、古交、万柏林、阳曲、尖草坪、杏花岭、迎泽、晋源、小店、清徐、(吕梁市)文水、孝义、(晋中市)祁县、平遥、介休、灵石、(临汾市)霍州、洪洞、尧都、襄汾、曲沃、侯马、(运城市)新绛、稷山、河津、万荣6市29县(市、区),全长713公里,流域面积39721平方公里,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 汾河干流具体流向情况是:汾河出源头,左岸与洪河汇合后改为西南流,再南流出宁武县,进入静乐县境内。汾河过静乐县城区,西南流左岸接东碾河、右汇西碾河,下过静乐水文站,南流进入娄烦县。在静游镇东北500米处汇入上游最大支流岚河。汾河过静游穿过一段长约4千米的石灰岩峡谷河段,到达汾河水库,水库坝址在杜家曲村。汾河在龙尾头进入古交市境内,接纳了天池河、狮子河、屯兰河、大川河,过古交市区到寨上水文站,其下因受石千峰阻挡,汾河流向改为东,河道迂迥曲折,峡谷夹岸,在河南村下游流出古交市。一直向东北流去,至柏崖头汾河右岸接纳柳林河后便进入汾河二库库区。出汾河二库流向改为东南。至此为上游段。汾河出兰村峡谷,有兰村泉汇入,下游500米,有汾河一坝引水枢纽工程,它是汾河中游干流河道唯一的拦河堆石溢流坝,是在古代水工建筑基础上多次改建而成的现代水利灌溉工程汾河灌区的上游引水口。汾河过一坝南流,至南北固碾村附近左岸接纳杨兴河。汾河再南流进入太原城区。该段两岸从胜利桥上游155米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千米,于1996年至2000年连续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综合整治与美化,建成带状的滨河胜景,改善了城市环境。汾河出太原城区南流,西南25千米悬瓮山下,有晋祠泉汇入。汾河再西南流,潇河注入。汾河再下进入清徐县境。经汾河二坝,出清徐,流淌于祁县、文水县之间。汾河在祁县境内左岸,昌源河汇入,汇入之前接纳了象峪河(古称象谷水)和乌马河。汾河至新堡附近流入平遥境内。汾河入平遥县境在蒋家堡附近过汾河三坝,该坝是汾河中游河道下端一处引水枢纽工程,向汾河灌区供水。汾河入介休界先后有磁窑河和最大的支流文峪河汇入。于洪相村下游西北接纳龙凤河。汾河西南流6千米过义棠水文站东南流出介休。汾河出介休西南流至灵石县地界,曲行10余千米到达县城。在县城上游1千米左岸接纳静升河,过县城向下游南流1千米干流突成90度弯折向西流,后有双池河汇入。汾河在此间迂迥穿行在灵霍山峡间。相传在远古时代,大禹治水曾路过此山峡,见其峡窄谷浅,便带领民众奋力劈山斩石,疏浚水道,使汾河顺利穿过。民间广为流传的“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就说的是这段故事。汾河在王庄进入霍州市境内。南流有郭庄泉水汇入。汾河入洪洞县境内,进入下游段。拐向南偏西流,再下到达左岸的赵城镇。汾河再南流到洪洞县城城北折向西流于左岸汇入洪安涧河和霍泉汇入。汾河从洪洞出境到韩村进入临汾市区,有喀斯特大泉龙祠泉。汾河在临汾南流后折向西流再折向南流,在左岸接纳发源于东部山区的涝河和巨河的合流。汾河再南流,进入襄汾县境。汾河在襄汾境内有两条洪水峪沟从西部山区进入平川区入汾河。一为豁都峪,一为三官峪,均属季节性洪水涧河。汾河出襄汾经曲沃县、侯马市边境。汾河在此几经流转,进入新绛境内,有浍河自左岸汇入后,流向基本折向西流。又有三泉河自右岸汇入,上游有鼓水灌区。汾河进入稷山县境,干流河道在此呈南北较大幅度的摆动,行至底史村北出稷山县境进入河津市。再向西流进入宽广平缓的汾河入黄口。汾河河道因受黄河东侵夺汾之势的影响,时常呈南北向上下移动变迁。远至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故道入黄,近至上移到河津中湖潮东湖潮一带入黄。

汾河的开发历史很早,西周、春秋时期,汾河上航运就开始了,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用可载数万斤粮的木船从关中出发,沿渭水、黄河、汾河向晋国源源不断地输运了大批粮食。
战国、秦汉时期,汾河流域的水利灌溉事业和垦植业受到重视,汉武帝时,为了发展河东的农业生产来避免三门峡以东漕运的艰难,河东郡太守番系建议“穿渠引汾溉皮氏(今河津)汾阴下“,后来,按照番系的建议,发卒数万人作渠,渠成后有所收益。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年)曾计划在滹沱河之间修一条东西向的运河,以“转山东之漕,用实秦晋”,其路线据清代地理学家杨守敬考证“当自交城,太原北山,绝汾,经阳曲。忻州之北至定襄会滹沱。
隋唐两代,是汾河漕运和灌漉事业兴盛发达时期,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长安仓储空虚,诏漕汾晋之粟以给京师,“漕舟由渭(水〉入河,由河入汾,以漕汾晋”(《晋乘·略》卷十四),唐开元年间,裴耀卿“益漕晋,绛……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溜七百万石,省陆运庸钱三十万缗”。(《新唐书·食货志》)、可见,汾河通航能力很高,漕运量极大。
宋元时代,由于都城的迁移和宋初多次引汾河与晋水灌太原,人为地破坏了汾河在太原段的堤防。因之,汾河航运较前急剧低落,长时期内没有漕运的记载,仅有少量的行船活动。
据文献记载,唐代中叶以后,秦岭、陇山一带的树木已砍伐殆尽,不能够满足建筑宫殿的需要“近山无巨木,求之岚胜间”,(《新唐书》卷137《裴延龄传》)。吕梁山又成了采伐术材的一个重点地区,因为它距离开封、洛阳、北京较近兼有黄河、汾河及陆运之便,在诸都城附近砍伐完后,必取诸山西“晋之北山有异材,梓匠工师为宫室求木者,天下皆归”(柳宗元《晋问》)。到北宋大中祥年间(公元1010-1016年)为修筑宫殿,在岚县、离石、汾阳一带采伐柏木,伐木工多达三四万人,砍伐的大量木材,“先沿支流漂入汾河,后束为木筏顺汾河而下,至河津入黄河,沿河东下至于开封”(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因此,当时就出现了万筏下河汾的情景。汾河流域历经唐宋金元各代垦殖、采伐,以前林草茂密的青山绿水变成了满目荒芜的光山秃岭,水量大减,水土流失加剧。灌溉航运便利的汾河逐渐变成了旱涝无定,水源日渐枯缩,赤足可涉的小川浊流。
到光绪三年大旱前,由于人口的压力,乱采滥伐森林,垦荒屯植的现象有增无减,水土流失日益剧烈,汾河水量大减。到明代,河上只能“秋夏置船,冬春以土桥为渡”,而到清代,虽曾有人设想“通舟于汾,制船如南式”,但汾河已无航运之可能了。 历代开发
汾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水利历史悠久,其业绩大多集中分布在汾河中下游两岸及其主要支流。引泉水兴灌溉之利,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引晋祠泉水。《水经注》记载:“难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冻,灌田百余顷。”东汉安帝时,在翼城境内开凿滦池渠,引皋翔山泉灌田,在曲沃县境内引绛水(沸泉)灌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临汾县令梁轨在绛州“开鼓堆泉十二渠,溉田百余顷”。到唐代,汾河中下游,除晋祠泉、鼓堆泉之外,洪洞广胜寺霍泉、临汾龙子祠泉、龙门(今河津)三峪泉等都有灌溉之利。北宋,在介休县洪山泉也有开发。引汾河水灌溉农田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128年汉武帝时,河东太守番系建议在汾河下游修渠开河,灌溉河津、荣河一带滩地。自唐代开始,汾河中下游两岸以及浍河、文峪河、潇河、昌源河等支流已多处开渠引河灌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唐代贞元时(785年~805年),由绛州刺史韦武主持引汾水灌溉农田一万三千顷之多。金代兴宝二年(1218年),在洪洞、赵城县境汾河干流上兴修通利渠。据古籍记载,所开引汾渠道数以百计,汾河中下游是全国水利发达地区之一。
灌区建设
流域内现有灌溉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大中型自流灌区29处。其中,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处,即汾河灌区、潇河灌区、文峪河灌区和汾西灌区。另有中型灌区25处。总计有效灌溉面积为278万亩。
汾河灌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积分布在汾河两岸,北起太原市北郊上兰村、南至晋中地区介休县洪相村,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西以太(太原)汾(汾阳)公路和磁窑河为界,东以太(太原)三(三门峡)公路和南同蒲铁路为界。灌区跨太原、晋中、吕梁三市,12个县(市、区)共56个受益乡(镇)的488个村,全灌区控制土地面积205.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6.8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49.55万亩,受益面积约占全省水地面积的近十分之一,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区之一。除农业灌溉外,汾河灌区同时还担负着向太原第一、第二热电厂、太钢、清徐县东西湖、交城工业园区工业用水和太原汾河公园、森林公园等公益事业供水任务。
泵站
流域内有大中型机电泵站29处,总装机容量63351千瓦,控制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3万公顷(80万亩)。灌溉面积在2万公顷(30万亩)以上的大型泵站有2处,即下游的汾南电灌站和西范电灌站。 1949年后,汾河作为山西省最重要河道,最先被纳入全省水利建设的规则与计划之中,并坚持不懈地对全流域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与开发。1954年编制完成《汾河流域规划报告》,1956年、1986年分别进行了补充修订。1972年编制出台了《山西省汾河流域治理规划》。随后于又陆续制定了中游、下游和上游河道治理的多项规划和相应的设计。
汾河干流河道治理以固堤、疏浚、通路、绿化、治污和综合开发为内容,包括旧堤拆除、加固、新堤建设、险工处理、控导护岸、中水槽治理、河道清障和河势顺导等措施。在提高河道行洪标准的同时,基本理顺和控制主河槽,保证行洪通畅和河势稳定。确保沿河城市、村镇、农田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经历次整治,汾河近700千米长的河道,防洪能力完全达到了国家水利部规定的设防标准。 水库工程
汾河全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库3座,即汾河水库、汾河二库和文峪河水库。另有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50座。总控制流域面积为17665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总库容为15081亿立方米。
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位于汾河干流上游,地处娄烦县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北,上距汾河发源地管涔山122公里,下距省城太原市8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5268平方公里。水库1958年建设,1961年运行,设计总库容7.21亿立方米,最大回水长度18公里,最大回水面积32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的大(Ⅱ)型水利枢纽。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两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汾河二库,位于太原市西北30公里的汾河干流上,距太原市西北30公里汾河与柳林河的交汇处,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并有发电、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348平方公里,总库容1.33亿立方米。
文峪河水库,位于文水县北峪口村西北,地处文峪河上游山区与中下游平川衔接处,为文峪河出谷口区,属山西省六大水库之一,库容1.13亿立方米,水面4平方公里左右。
跨流域引水工程
为解决汾河水源供水不足问题,在20世纪末先后在汾河上游和下游兴建了2处跨流域引水工程。即上游的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和下游的临汾马房沟引沁入汾工程。万家寨工程2003年已向太原市年供水量32亿立方米;马房沟引沁工程通过草峪岭隧洞引沁河水进入汾河,每年向临汾市供水2000万立方米。



  • 汾河的水利概况
    答:汾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水利历史悠久,其业绩大多集中分布在汾河中下游两岸及其主要支流。引泉水兴灌溉之利,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引晋祠泉水。《水经注》记载:“难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冻,灌田百余顷。”东汉安帝时,在翼城境内开凿滦池渠,引皋翔山泉灌田,在曲沃县境内引绛水(沸泉)灌田。隋开...
  • 山西最大的水库是什么水库?
    答:汾河水库是由国家水利部北京水利勘探设计院规划,苏联专家古列耶夫,马索科夫帮助设计的,容量为七亿立方米,相当于十三陵水库容量的十三倍半.最高水线海拔1131.4米. 汾河水库于1958年11月25日,汾河水库总指挥董登瀛宣布汾河水库全面动工,1958年7月拦洪蓄水,1960年竣工.费时二年,投资6000万元.参加修建水库...
  • 在山西,汾河流向是什么走向
    答:汾河是山西省第一大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养育了山西近41%的人民,滋养着山西大地万物。汾河,从北流到南,贯穿忻州、太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从古到今,汾河哺育了多少三晋儿女,她见证了无数古史今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关于汾河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山海经》:...
  • 汾河的干流概况
    答:”1999年12月,由省史志研究院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的《山西通志·水利志》(P-29):“汾河是山西境内第一大河,发源于宁武县境内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泉。”2004年9月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李英明、
  • 山西省最大的内流河
    答:汾河是省内最大河流,源于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长710公里,纵贯省内中部,至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是省内主要农业地带。沁河发源于太岳山二郎神沟,流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等县,而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汇入黄河,全长450公里(省境内351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省境内9315平方公里),是...
  • 汾河水库的介绍
    答:汾河水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北娄烦县境内下静游村至下石家庄之间。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32平方公里。汾河水库是由国家水利部北京水利勘探设计院规划,苏联专家古列耶夫,马索科夫帮助设计的,容量为七亿立方米,相当于十三陵水库容量的十三倍半。最高水线海拔1131.4米。汾河水库于1958年11月25...
  • 汾河的支流水体
    答:汾河水利资源丰富,经济地位重要,在全省共建有8座大型水库(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汾河流域即有3座(汾河水库、汾河二库、文峪河水库),其他中小型水库、灌区、机电泵站更是星罗棋布,所以具有灌溉、发电、工业和城市居民供水的便利条件;除省会太原之外,还分布有榆次、介休、临汾、侯马等城市,所以其政治、文化、经济...
  • 太原汾河公园河道有多宽
    答:太原汾河公园北起胜利桥上游,南至迎宾桥下游,分布在太原市的迎泽、尖草坪、万柏林几大区,是在汾河太原城区段内经过水利治理和绿化美化后而形成的滨水公园,总长超过30公里。一期启动区绿化总面积为130万平方米,水面170万平方米,共栽植183种2.4万株乔灌木,82万平方米草坪,1万余株(丛)露地宿根...
  • 汾河二库有多大 汾河二库开放吗
    答:1、汾河二库景区位于汾河干流上游下段,是一座以防洪、泄洪为主并有发电、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2、汾河二库是以防洪为主,与城市供水、灌溉、发电综合兼顾利用的大型水库,于1996年11月开工兴建。3、汾河二库风景区距离太原市三十公里,是一座风景自然秀美、历史文化厚重的水利风景区。4、...
  • 山西主河流有哪些???
    答:汾河是省内最大河流,源于管涔山脚下的雷鸣寺,长710公里,纵贯省内中部,至万荣县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是省内主要农业地带。沁河发源于太岳山二郎神沟,流经沁源、安泽、沁水、阳城等县,而后切穿太行山流入河南省,汇入黄河,全长450公里(省境内351公里),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省境内9315平方公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