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关于生活方面物质的开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佛陀开示:哪种欲望是最让人如痴如醉的

上帝是谁?佛祖是谁?是谁创建的就应该去弄明白这个人的背景知识。上帝被称为耶稣,耶稣也是人,是被犹大出卖之后被钉在十字架上,他以前是做什么的呢?他是个木匠,一个靠做家具维持生活的手艺人,他迎娶了4个老婆。仅凭这一点,可以说明耶稣也是开放的,在个别国家还能娶4个老婆,因为信仰耶稣。再来看佛祖,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是以前印度的净饭王,他长得帅,家里又有钱,社会地位也高,俗称富二代。为什么他要修行呢?因为他有觉悟有理想,他是以身作则,去净化他人,这一点与耶稣不同,在耶稣受难的时候,他是让自己受难,给别人以幸福。关键在于教义的不同,佛教应该是自我的修行,基督教应该是替人受过,代人赎罪。

《善生经》主要有两个译本,关於夫妻相处部份,分别如下所述。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十一:“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𡤏(注: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於妻,妻复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於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於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後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若以现代话简述其观念,是相互依存,相互供养;和言悦色,以礼相待;衣食起居,彼此敬重。如此必能和谐相处,共同增益。
供参。

这里南传贤友较少,可到上座部论坛提问。以下是个人搜集到的南传资料。
大王,比库如何知足呢?在此,大王,比库满足于保护身体的袈裟与果腹的钵食,无论去到那里,他都随身只携带着(衣钵)。就像鸟儿一样,无论飞到那里,都只以两翼为它的唯一负担;同样地,比库满足于覆身的袈裟与果腹的钵食,无论去到那里,他都随身只携带着(衣钵)。大王,比库如此知足。

摘自《沙门果经》,主要说明比库们于食知足。

《南传大般涅槃经》中佛陀说了七种沙门兴盛法,比库们只要遵循佛陀的这些遗教,僧团就只会兴盛而不会衰微。会为人天所尊敬、赞叹、供养。

南传关于关于衣、敷具、金钱、钵、药品等物品方面的规定属于尼萨耆亚巴吉帝亚,在律藏有详细说明,南传并不反对在家人闻律

没有钱,你会不会做义工?你会不会扶老奶奶过马路?没有这些能力,你会不会赞叹做这些事的人?你会不会劝人信佛?这些都是布施。

佛说让我布施,为什么不给钱我呢?佛有佛业,人有人业,为什么要用别人的东西布施呢?你曾经也富有,福报享尽,你也穷困,而人信佛,不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死,故而长生不是福报,短命不是福报,信佛成佛是福报。如来佛祖说,人至少能够给予他人七种布施,你愿意吗?

有修行不怕没供养。

南传到经典名言看过,不过在阿含类经典中,大部分是南北共传的,其中有不少关于在家众如何正命生活、得现法乐的言教: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物四分:
  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需,
  拼作商人给,一分出息利,第五为娶妇,第六作屋宅。
  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
  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花,长夜求钱财,当自受快乐。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中阿含经》卷三三《大品·善生经》
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以下对此四法做了很多具体的解释,就不复制了。尔时世尊复说偈言:
  “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知识善男子,
  正命以自活,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妒,
  净除于迷道,得后世安乐。苦处于居家,
  成就于八法,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
  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后世喜乐住。”
 这是在《杂阿含经》卷四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接着说具体的解释。
而后,关于如何正确生活,佛祖说:
一食止知足,二修业勿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财宝田滋长,如海吞众流。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这《善生经》是南北阿含都有的,其中说明了很多正确的生活观,可以参照。

  • 阿弥陀佛,佛陀是不是认为物质世界都是虚幻?为什么这么说?
    答:不可说,可亲证。凡所譬喻也不尽数真实。
  • 佛陀开示:什么是世间上最苦的事
    答:佛菩萨来到这个世间,就是为了度众生离苦的。要离苦,就要让众生认识苦,自己有没有这些苦。知苦才能离苦。故佛开示人世间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阴炽盛苦。生苦 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
  • "禅"是什么?
    答: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的;但是,「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为了把禅的境界介绍给大家,不得已,仍然要藉言语来说明。现在的社会到处烦乱,物质生活奢侈浮华;但是,有不少人却感到生活空虚,精神焦虑,苦痛倍增。所以,这个能解决生命问题,...
  • 怎么用佛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答:修行必须事理圆融,修行人在学习理解佛法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由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贪嗔痴烦恼习气种子的影响,只要还是习种性的修行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多的烦恼,往往还会生气甚至大发雷霆。为此,我将陆续收集一些善知识关于怎样运用佛法来对治现实中烦恼的开示。一...
  • 17世噶玛巴开示之 疑问
    答:根据南传上座部佛教:事物没有什么空性,所有世间的事物,特点就是无常、苦、无我。善恶是什么定义,我们要弄清楚,善恶不是去形容物质,用善恶去形容物质,那是混淆了善恶的原意。对于佛陀的原始教法来说,善恶是明确的,没什么含糊的事情,根据阿毗达摩:心所里面,52个心所,有14个不善心所,25个...
  • 佛教人士是如何理解佛陀拉肚子的?
    答:关于佛陀拉肚子的事情,我非常感兴趣。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学佛,以及与佛陀通心十分重要。 一、《南传大般涅槃经》是怎样记载的? 我依据的经典,主要是《南传大般涅槃经》。这部经典,有最详细的两次记载。其中一次是:17 尔时铁匠穷达于其夜清旦在自己家裹备办甜粥糕饼及旃(zhan)檀树耳1,即白佛...
  • 释迦牟尼佛的七种布施具体指什么?
    答:早期的释迦族修行者通过口口相传,尤其是佛陀涅槃前的智慧言论,如“即使无财富,亦可布施七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真言遗失,现今仅在一些特定的场所,如桔梗会所,还能找到部分珍贵的教诲。佛的开示提醒我们,布施的精神远比物质更为重要,它是我们连接他人、弘扬佛法的重要途径。
  • 有人说佛经不如科因为很多物质世界的现象并没有分析说明佛陀并不是遍...
    答:你如果了解一下最新的量子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知道这种看法是错误的。量子科学家的研究,发现物质分解到最后就是一种波动的现象,而这个波动就是人的思维念头,这和佛陀对宇宙真相的开示不谋而合。当然,这只是一个侧面,因为人类智慧太微浅了,而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所以认为佛不是无所不知的圣人,...
  • 师父说的那些佛陀故事 | 四个妻子
    答:说到此,释迦牟尼佛停顿了一下,佛陀开示道:各位,这位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第一个妻子就是你们的肉身,过世之后肉身会与你们分开;第二个妻子是你们拥有的财产,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物质归空;第三个妻子是你们现实中的妻子,活着的时候两个人相依为命,死后则要分道扬镳;只有第四个是...
  • 佛陀对制酒者的开示录
    答:酒是一种迷惑人的东西,它其实也不是说不好,少喝一点也是可以,喝多了伤身体。佛陀那时候制定五戒,就是怕弟子喝多了做错事情,也是因为有弟子喝酒后犯了所有的五戒,所以佛陀才宣布弟子不可以饮酒。制酒者的开示,貌似我个人没有学习过,可能才疏学浅,但是佛弟子一般比较少去经营酒,这个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