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啊?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历史上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实际上,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就相当于现在的特急件,代表军情十万紧急。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天宝十四年11月9日,安禄山带着五六万兵马在范阳起兵叛乱。

实际上,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就相当于现在的特急件,代表军情十万紧急。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天宝十四年11月9日,安禄山带着五六万兵马在范阳起兵叛乱。

八百里加急最快要两天时间。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

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

唐代的一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扩展资料:

八百里加急的由来

1、春秋时期,对于传递的速度上有了要求——快,于是「马传」应运而生。近距离的物品传递使用「单骑」传递,长距离的传递则使用「接力」传递。

2、秦统一全国后,十里设一亭,而处在交通线上的亭同时具备通信功能,被称为「邮亭」。这时,快递有了快慢之分。

一般普通物件对送达日期没有什么苛刻要求;但一旦物件上有着「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日行300里,而若写上了「十万火急」的字样,那就要求更快了,速度可达到日行400里,这在当时可谓是神速。

随着官府职能的日益完善,对传送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秦朝时就明确提出了对传送人员的招募要求,即「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

3、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递业进一步发展。这时对物品运输方面,增加了新的规定:物件必须由快递员骑马传送。如:紧急公文要求每日策马200里,在隋唐时期更是达到了日行500里。

4、隋唐时期

到了隋唐时期,快递业得到了空前发展。隋唐时期对程限有着明文规定:陆驿快马一天走6驿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驰50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到150里。

5、唐朝时期,尤其是唐玄宗时期,全国大约有163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

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约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万多人。而唐代诗人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写下了亲眼所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6、宋元时期

宋代的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7、明清时期

到了大清朝,由于军机处的设立,驿传的速度可达到一昼夜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尤其是咸丰和同治时期,一旦打了胜仗,就立即以日行八百里的速度传递消息,这就是那时的「红旗报捷」。也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清代1里等于510米,800里等于408公里)。

所以,通过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古代的快递主要是为皇家和达官显贵的人服务的。且由于官方快递只传递官府和朝廷的物件,很少对民间百姓开放。如果私人想要寄送物品该怎么办?于是民间就出现了——镖局。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八百里加急”有多快? 最快的为日行500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百里加急



古时候传输重要文件用的交通工具有驿船、驿马、或驿鸽。这里的八百里加急主要是指通过驿马、驿站、驿丁(卒)的传递方式。八百里加急就是最高级别的加急快件,往往都是聚众叛乱或者边疆大事才会使用八百里加急快件,基本上两天就能到达。这个两天其实不到两天,在路上的时间也就1天多。这个速度就是到现在来看,也是非常迅速了。

按唐朝的度量衡,一尺相当于现在的0.303米,一里是454.2米,800里相当于现在的363.36公里,以100公里/小时的时速开轿车也要近4个小时不停歇。1天之内靠人力及马匹跑完这样远的路程实属不易。一匹马跑完全程是不可能的。古代在全国各地官道上都设置了驿站。每隔二十里就有一个。在唐代,全国的驿站多达1639座,服务驿站的人员有2万多人。驿站里面有驿舍,可供驿丁休息和换马。

对于驿站的管理有相关的律法,非常严格。驿长负责驿马的管理和驿站人员的管理,如果有缺漏和损失由驿长负责赔偿。对驿丁就更严了。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很多送加急快报的驿丁往往从烟尘中喧嚣而来,换了马又绝尘而去,中途有时甚至连喝水补充干粮的时间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律法规定,驿丁抵达驿站必须换马,不换马杖责八十。如果耽误行期,则杖责一百。如果延误了战事,导致失败,不管什么原因都要被判处绞刑。这就难怪驿丁拼命的骑马,有时严重的时候,会跑死几匹马,甚至跑死丁兵。死了马上换人又跑。所以就是强盗都不敢轻易去截取八百里急件。怕惹上官府的剿杀。如果处于交战的时候,像这样重要的情报通常不会用一个途径传送,怕半路被截取。因此有可能陆路和水路结合的方式,或者多路出发递送加急快报。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最快差不多的要两天时间。八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两者其实并无区别,都只是用来说情况很急迫。

古代的八百里、六百里加急是臣子给皇帝传送那样特急和私密的文件。一般紧急的文件都是隔着二十里就会有一个专门放这种文件的地方,就叫做驿站。他们一般也会在上面注明是要加急送的文件。然后这个文件传递的速度会很快,一般是快马加鞭地赶着送去,他们这种传递速度会高达到六百里甚至是八百里,如果特别快途中还要换马匹的,因为那么快的速度会有跑死累死的。在战役中,如果因为送迟了延误了时间,耽误了军情,还会被判死刑的。



学过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历史上的唐玄宗特别宠爱杨贵妃,而杨贵妃特别喜欢吃荔枝,长安没有荔枝,所以当时唐玄宗就下令让他们用八百里加急从外面运送荔枝到长安。荔枝抵达长安的时候荔枝壳子上的水都还没干。可想而知,当时的八百里加急是有多快啊。当时就流传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在唐朝时期,君王对这种加急规定特别严格,稍有差池,就得受到严厉的处罚。在唐朝律例规定,如果有人偷偷地较少驿站人员的人数,以及相关马匹的数量,就要打一百棍子。还规定,书信文件到达一个驿站之后,必须中途换匹马,如果不换就得挨八十棍。如果在送的途中延误,而因此耽误情报,也是要杖责一百棍。严重的话,还会处死。在《唐国史补》中有一则,处理发配流犯的时候,一个官员为按时发文送达,随后就遭到了下达的处分,判以绞刑处死。

我感觉八百里、六百里加急真的可以和现在的空运做比较了,送的人一直没日没夜地赶着,要是送的人身体素质差一点直接就在路上死了,所以他们在中途安排了很多的人。所以一般会更换人、马匹。一般这样的速度三两天就能送到的。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通常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函上注明“立刻飞递”字样,按规则请求天天300里,如遇紧迫状况,可天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
传递紧迫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么,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也能够日新月异,“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明状况紧迫程度。
按唐朝政府官方规则,快马请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请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请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 安禄山 在范阳起兵暴*乱。其时 唐玄宗 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以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音讯,传递速度就达到天天500里。衙役们日夜星程最快要五天五夜,到每个站点都会换马。
据载, 南北朝 的 北周 宣帝,在洛阳 招摇过市 ,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迫通讯请求日行500里,那无疑用的马是御马等级,难怪如此神速。 唐代 的—尺合如今0.303米,一里合454.2米,即是用如今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刻。

古时候地文件传输靠地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地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地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据载,南北朝地北周宣帝,在洛阳招摇过市,亲自乘御驿马,日行300里。看来,唐朝地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那无疑用地马是御马级别,难怪如此神速。唐代地—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就是用现在地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地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站设有驿舍,配有驿马、驿驴、驿船和驿田。 在各种驿里服役地人,一般叫做“驿丁”、“驿夫”,或称“驿卒”、“驿隶”。从名称来看,他们地身份比较低下。陆路上地驿丁,也同样受到煎熬。他们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地冬天,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敦煌有一幅晚唐时期题为《宋国夫人出行图》地壁画,就描绘了当时驿使身背布袋地形象。他们日常地任务很繁重,除途中奔跑着传递文书外,还要兼管扫洒驿庭等事。在唐朝法律中把邮递过程中地种种失误地处罚,都规定得很细。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地处置。唐朝规定,驿长应负有若干责任,首先必须每年呈报驿马死损肥瘠,呈报经费支出情况。若有驿马死损,驿长负责赔偿;若私自减去驿站人员和马匹,则“杖一百”。对驿丁地处罚更严。唐朝规定,驿丁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唐律还规定,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地处徒罪二年。有人问:“执行八百里加急这样地重要任务,被敌人或强盗半道劫去了怎么办?”唐律规定假如耽误地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因书信延误而遭致战事失败则判处绞刑。《唐国史补》曾记载一个负责签发公文地员外郎地官,他处理一从河北发配到岭南地囚犯地文书,本应向河北、岭南两处发文,因夜间疏忽,只发了岭南一地,河北未发。事发之后,这个员外郎遭到了免官地处分。而泄露重大机密者处以绞刑。从这样严厉地法律看,一般强盗不会去动这些重要文件,免得招惹官方地拼命剿杀。 而在交战时,应早料到敌方或会打埋伏拦截情报,至少会多途径多人携带文书以防万一。

  • 古代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答:古代都是用驿站传递公文,差不多20来里就有驿站,800里加急应该是古代的极限了,还有600里加急,若传递公文的人见是800里加急公文,得马不停蹄的跑,到驿站了换马换人跑,到规定时间必须把公文送达指定地点,否则要受责罚的。
  • 古代所说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
    答:通过古装剧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有重大军事情况或传达政令时,用八百里加急调度。所谓的八百里加急是古代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那么这个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呢?为什么没人敢拦截?鸡鸣驿站:中国唯一现存最完整的邮政站。位于河北境内 首先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发达,马车是主要的。古代八百里加急相当...
  • 古代的800里加急信,究竟能有多快
    答:说到这里有不少人都会想到中国古代还有一个“八百里加急”。所谓“八百里加急”,其实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由于速度非常快,因此经常用于一些重要文件的传输上。那么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呢?和现在的快递相比又差多少呢?我们先要明确一点,那就是这个“八百里加急”一个人是完成...
  • 古代所说的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呢?
    答:古时候传输重要文件用的交通工具有驿船、驿马、或驿鸽。这里的八百里加急主要是指通过驿马、驿站、驿丁(卒)的传递方式。八百里加急就是最高级别的加急快件,往往都是聚众叛乱或者边疆大事才会使用八百里加急快件,基本上两天就能到达。这个两天其实不到两天,在路上的时间也就1天多。这个速度就是到现在...
  • 78古代"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
    答:我国古代公文传递靠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设一个。一旦公文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三百里,遇紧急情况可达四百里、六百里,最快达八百里。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马累了即在沿途驿站换马,确保连续飞跑,在最短时间内送达。所谓的“八百里加急”,表示情况最紧急,速度最快。唐...
  • 古代跑死马的八百里加急,你知道有多快吗?
    答:一、古代的800里加急有多快 在古代的时候,800里加急这个词加指的是马,而急指的是信件。也就是说这封信件需要在这块的时间内送到,而且在古代的时候,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了。但是嘛,也不可能日夜不停的奔跑,时间长了也会累,难免会影响到送信的速度。所以在古代每隔20里就会设置一个驿站。...
  •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答:八百里加急就是一天800里的标准。马的时速在60公里左右,古代驿站离得都不远,而且驿站都养有换乘的马匹(养不好还会有处罚),一般加急的时候就是一路到一站就换马,马不会出现疲劳的情况800里是没什么问题的,相反信使被累死的情况比较多。
  • 古代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究竟有多快
    答:古代一般来水传递信息无非就是使用快马还有就是快船了。中国古代会在一些比较重要的道路上隔20里就建设一个驿站,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就是要求每天必须传递800里的路程。古代会根据情报重要的程度来规定传递的类型是什么样,比如就有300里,400里,600里。而最快的就是这个八百里了。古代一般的公文都是使用...
  •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答:传递紧急文件时,“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是用来表示情况或者事件的紧急程度,一般并非速度实指。“六百里加急”泛指很快;“八百里加急”就是最快的速度、最紧急的军国大事了,相当于现在的特急件。不同的级别使用的马匹也不同,在“八百里加急”中没有特殊情况不换人只换马,每到一站换一次马,...
  •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相当于现在一个小时十几公里的速度)
    答:<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相当于现在一个小时十几公里的速度)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边境有什么加密文件,需要八百里加急送到皇帝手中,以供皇帝查阅,那么就有人好奇,古时候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是什么样的速度呢,用现在的概念换算到底是多快呢。古时候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在影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