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儒三家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谈谈佛道儒的区别

  佛道儒三家的区别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佛:万法皆空!道:无为而治! 儒:仁礼安邦!
  

首先,佛教是舶来品,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原,不是中华文化的产物;其次,个人觉得,中华文化的核心,应该是“和而不同”,个人更偏向道家思想!

儒道佛"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叶起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就产生了,到清朝康熙朝甚至成为国策.那么"三教合一"并非是一种主观的想法,其中有一个基本的根据是,儒道佛三家有共同点.

人们对这个共同点是这样阐述的:

佛教一般被认为是在中国才从原始佛教发展到了顶峰,而中国佛教的顶峰是以禅宗为代表的,在明朝时禅宗理论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禅宗的佛学理论核心就是关于"心"的理论.禅宗认为成佛实际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间,而不是别的什么.换句话说佛教的“顿悟”就是心的顿悟。所以禅宗认为"心"在实现佛教最高目标涅磐的过程中是最关键的.

中国儒家理论的高峰是理学,理学出现在宋明时期,在明朝以后直到清朝,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理学的核心是关于"心"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正确与否完全决定于"心",如果"心"无杂念,人就无恶行.但人心又是最难掌握的,王阳明最终把理学的认识提炼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道教一向认为人的"心"是实现成仙,实现长生不老的关键.道教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这样说的:"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按照道教阴阳五行理论,人五脏之中的心脏属火且属阳,而人的肾脏属水且属阴,并且心脏属火在上而肾脏属水在下.由此道教断定人之所以寿命不长,就是因为在水面上的火燃烧不久,这个火随时就有熄灭的可能,也就是心随时有停止跳动的可能。那么道教给出的办法就是颠倒阴阳,关键是通过内外丹的修炼改变心的属性。使心属水而肾属火,这样人就可以成仙。

当然道教的心比较具有物质的概念,而佛教的心纯粹是思辩的产物.儒家的心学是介于两者之间.总之,而且看法都一样.

归纳以上,所以儒道佛三家可以交集在一起,就是因为三家在对于"心"的认识上有比较一致的看法,三家都认为"心"很重要,所以儒道佛三家的共同点就是关于"心"的观点.

儒道佛三家的不同点就太多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三家在本质上的一个区别.

实际上,儒道佛都是属于精神上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三家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儒家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学而优则仕",学了儒家要去用的,要进入"红尘世界"去安邦治国,经世济民.

佛教和道教本质上是"出世"思想,是讲究个人清净无为,出离红尘而修身养性.当然佛教和道教在修行的目标上有区别,佛教讲究涅磐而道教讲究成仙.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进则经世济民,退则独善其身",而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是专门讲"进"的,但儒家思想的不足就是没有完全解决人在"退"时的精神问题.借用现代宗教学名词就是没有解决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而佛教和道教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我认为在关于人生问题上,三家的本质区别在于,儒家是"入世"思想,而佛教和道教是"出世"思想.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我写的一篇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什么是国学?  国学一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相对西学而产生的,在此之前没有国学一词,而日本为区别外来之学则先有国学一词。于是乎中国效仿日本也出现了相对西学的词“国学”,在此之前清末洋务运动的时候,曾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可见“国学”一词那时候还没有,不是由来已久。    国学的定义是不是特指儒学?  国学并非特指儒学,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虽然从汉朝时期起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朝历代官方都推崇儒家,但并不等于儒家就是国学,很多朝代都是内用黄老之术,外尊儒学之说。因为统治者往往把道家作为权谋来学。当然我们民族不止黄老和孔孟之学,墨家、纵横家、法家、杂家等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辉煌。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百家是我们民族土生土长的国学,有没有外来的那?  当然有,佛家是从天竺传到我国的。有人会问,既然是外来的那就不是国学。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因为佛家发展有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后期。其中早期的传承基本在东南亚地区,现称之为南传佛教,中期是在我国,称之为汉传,后期主要在西藏地区,称之为藏传。我国汉传佛教后有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就各个历史时期的佛教来说基本的内涵没有变。但在流传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当地的民族文化。所以汉传佛教也是国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把佛家排除在国学以外,那我们的国学是不完整的,我们的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导,兼其他的学科: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    儒释道三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辩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国学范畴内已经难解难分。共同构成我们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列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佛:万法皆空! 道:无为而治! 儒:仁礼安邦! 为什么呢? 因为佛家认为大千世界都是由众生业力所造,所以我们所在的世界都是虚无的,变化的。故而佛家提倡:看破,放下。所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妄。” 而道家用朴素的阴阳观看待世界,讲究以阴治阳,所以提倡“无为而治”,如《道德经》里所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儒家在中国最兴盛,高手很多,就不班门弄斧了!总而言之因该是提倡“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为什么我说仁礼安邦呢?孔子说过,如果一生用一个字来修持的话是“恕”,这说明孔子很看重宽恕,这不就是仁吗?“礼尚往来”,这个是的中国成为礼仪之邦的思想当然也要概括进来。

于丹说,儒家强调的是入世,修身齐家之国平天下的道理;而道家是出世,是养生养性;当一个人要神于天圣于地的时候,儒家和道家就在一个人的身上统一起来了。需要一个儒家八小时之内,穿上职业装,一定要身体力行,去好好地做一些事情;需要一个道家八小时之外穿上休闲装去跟亲人朋友热爱山川自然。儒家要我们承担重任,而道家要我们举重若轻。儒家教我们完成社会人格的自我实践,道家教我们完成自然人的自我超越。而佛家倡导: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

一句话讲完了,“外示儒学,而内用黄老”,您可以去看看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南老是对这三者融合,且有证量的一代大德。

  • 儒释道和儒家佛教道教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哪些?
    答:佛道儒是通过不同的切入视角,来开解“道”的真相的,即佛道儒是真相,合起来看,更让人更容易去理解明了真相。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不会停止不动,有真相便有衍生,于是衍生出佛教,道教,儒教。 佛教道教儒教,则是掺合了利益的真相,教归类于宗教类,越演化离真相也越远,天知道哪一年才会万宗合一。有教就...
  • 谈谈佛道儒的区别
    答:佛道儒三家的区别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
  • 佛道儒的区别与表现
    答:这三教都是教化众生的!只是他们的教化思想不同!佛教: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一切修行清净无暇,修舍利,不垢不净。道教:天道循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修金丹,莫可名状。儒教:天地君亲师,尊礼重法。一切以善而为以礼而行。修社稷,人人为君子。古时,君子如剑。儒家也是教人做君子,...
  • 儒佛道三家的异同,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佛家和道家比较相似,一个教人看破‘空’,一个让人领悟‘无’,佛与道家其实都不是宗教,而是一套非常智慧的哲学体系。原始佛教是纯理论教人看破苦集灭道如何万法皆空,明白一切无我,追求寂静涅槃的方法。而佛教传入中土后发展出大乘佛教,就开始讲究慈悲为怀度己度人,大乘是入世的佛教。道家与原始...
  • 儒释道文化各有什么特点?三者不同思想对我们什么影响?
    答: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 佛,道,儒的区别大家怎么看,更信奉哪一个
    答:中国佛道儒皆是传统智慧教义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造福众生社会的智慧知识宝库,世界任何学问,受环境地域条件影响,都有长处不足的地方,自己能够博取众家之长,自然可以避免自己偏执见地不足造成的误区。佛陀真理智慧圆满究竟,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优良传统智慧品质,佛教道教儒教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不断...
  • 儒释道之间的联系
    答: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们各有特色而又相互联系。儒家偏重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即人伦)的研究,强调人与人的和谐,提倡五伦八德的行为准则;道家偏重于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人天)的研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大为;佛家偏重对生命的根本——心性的研究,...
  • 儒、道、佛三教的关系
    答:本文将从两个角度回答问题:其一,是循着老师上课所陈述的思路,尽可能全面地展开三教关系在历史不同时期发展上的不同特点。 另一,则是作为本文最后的结论,将从儒佛道三教的文化特质,来透视其在不同时期发展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其内在原因为何? 儒佛道三教之所以从开始时的彼此攻讦,几欲置对方于死地,到最后三教融合...
  • 儒教、道教、释教、的分别,详细点
    答:中华文化儒释道 严格的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根据南怀瑾老师的阐述,共同形成了类似于金字塔的文化结构: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
  • 佛道儒三家有什么相同,不同之处?
    答:佛:万法皆空!道:无为而治!儒:仁礼安邦!为什么呢?因为佛家认为大千世界都是由众生业力所造,所以我们所在的世界都是虚无的,变化的。故而佛家提倡:看破,放下。所谓“凡所有像,皆是虚妄。”而道家用朴素的阴阳观看待世界,讲究以阴治阳,所以提倡“无为而治”,如《道德经》里所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