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儒的区别大家怎么看,更信奉哪一个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佛儒道三者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区别在于文化主旨、做人标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哲学倾向、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 (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
佛家文化—水果 (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

扩展资料
儒家与道家关系
若是说儒家的中枢是仁的话,那么道家的中枢便是自然。依道家来看,儒的倡导虽好,却只能靠严以律已刻意做到,一有不慎,则内以伤身,外以乱人。
宋朝时,儒生发展到“存天理、灭人欲”便可看出。而道以自然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
再配以虚无为体,柔弱为刚,执一以为,齐物为心,则可以做到二厢自然,智愚相宜,强弱相合,以致物我两忘,这是一种木音希声般的仁,故对于儒的“温检恭良让”的人德。
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一、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
人之所好,不过有、得、是、居上、乐。而道家不载于此,以自然而为,仅得大有,大得,大是,大乐。“人皆知持物之乐而不知不持物之乐。”正是说明了道家追求自然的目的。而自然的极致,则似婴儿,无识无是,不受物性。可谓之自然之至。能做到这个境界,道家叫做至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儒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家

儒家由道德(即是非)的进路来了解本体界,所谓心只是是非,只是非就尽了心,这里心是形而上的。但儒家主要有两路:
1,心为气,性为理。即朱子,王夫之一路,心和性是主客关系,人只能在心上用工,由于心性不一,心和性永不能为一,所以导致了此系把孔子抬高为圣人(虽未明说),而其它人只能为贤人。如朱子对孔子每事问的解释是孔子会而而故意问,以示谦虚,此即表明孔子无不知,无不能,而人谁能无不知乎?
2,心性为一,皆为体,为形而上。即陆王一系。此为儒学正宗,认为人人皆可为圣贤,平常所谓满街圣人即出此。儒家只此两系。
释家由缘生的进路来了解本体界,认为物无自性,空即色,色即空。(注意此处空非空气或一无所有,此为顽空)空为空所执之意。佛家大都认为人人有佛性,甚至无情有性,只有唯识宗除外,一分无性即出此宗。
道家由无为,无用的进路来了解本体界,认为人本元气而生,自有真性,只要不被打搅,亭之毒之,皆可为真人,即使被后天所打搅,经过修炼,复性报朴,亦可为真人。
此为儒释道耶义理区别之大较,至于天堂,地狱等问题,乃方便法门,如了解义理,自莫逆于心,不多谈。

中国佛道儒皆是传统智慧教义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造福众生社会的智慧知识宝库,世界任何学问,受环境地域条件影响,都有长处不足的地方,自己能够博取众家之长,自然可以避免自己偏执见地不足造成的误区。佛陀真理智慧圆满究竟,道教文化儒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优良传统智慧品质,佛教道教儒教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不断融合完善,才有今天中国社会的安宁和谐,造福中国家庭社会,更能给世界大家庭的和谐安宁创造条件,自然更赋予强大生命力。

儒释道三家之别
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宣化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
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这时就需要有点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观规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对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态对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对有些东西看得淡一些。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以这种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
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一味地看不惯,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而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入世的事情,到头来也是“闲白了少年头”。这正像自己揪着自己的头发要脱离地球一样。都说儒家主张入世,佛家,道家主张出世,其实也不尽然。就拿道家的庄子的思想来说吧,又何尝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丢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于真正有价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为他的心已是白热化了。他为了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这就是道家的本色。
2。佛家谈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门、清心寡欲、万世皆空;“入世”——步入烦世、宣扬佛法、弘扬文化。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恶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小乘佛法认为,人性本恶,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悟”,通过离开罪恶的尘世进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恶根,成就善果,这是一种悲观消极的态度。大乘佛法认为,人性本善,只是世间充满苦难,迷失了众生的本性,可以通过渡化,劝人行善,让众生摆脱苦难,苦海无边,回头是岸,陧磐成正果。所谓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说,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3。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两项差不多。如儒家讲气节。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修身、养德、济世。这是出世观和入世观的统一。由他人总结体会
儒家是一种入世的精神,而道家是一种出世的精神。
儒家入世之说,什么事情你要干预,你要参与,要认真,要投入;倡导进取的人生, 奋斗的人生,拼搏的,竞争的生活。
道家出世,其说,要超然通达,要放下、要淡然,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
看上去矛盾的理论其实是对立并统一的。我想人们应当有积极的生活,进取的态度,可是,也同样要用一个平常心,一个坦诚的心境。这样,人生才能过得快乐,洒脱。潇洒走一回。对待事业如此,对待感情也应如此,何必呢。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之事。

  • 佛,道,儒的区别?
    答:一分无性即出此宗。道家由无为,无用的进路来了解本体界,认为人本元气而生,自有真性,只要不被打搅,亭之毒之,皆可为真人,即使被后天所打搅,经过修炼,复性报朴,亦可为真人。此为儒释道耶义理区别之大较,至于天堂,地狱等问题,乃方便法门,如了解义理,自莫逆于心,不多谈。
  • 儒家养正气,道家修大气,佛家化怨气,儒释道三家有何不同?
    答:佛家说的好人是善男子,善女人。他(她)们也是君子,知道好人是怎么炼成的。佛家讲戒定慧三学,和儒家的格物致知是一个道理。都是让人降低对物质和外界环境的追求,过减法生活。佛家更究竟的地方,是清晰明了降低欲望之后的目的。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和做法,人不像外求,因而内心平静。长期平静就会进入一...
  • 道教,佛教,儒教有什么区别?同时又有何共通的关系
    答:调动死去以安息不存在的灵魂 去逼迫活人讨债做孽 在由 它们的所谓的大德 佛法化解超度帮人除因果 了孽债 在劝人都去发展佛业 布施烧香信奉 你若信佛 到你去世后僧尼在念经抓你的下辈亲属在去信佛烧香 这样就永远 不得解脱 苦海永无尽头 所谓害人害己 要不然 为何哪朝那代都曾有过禁佛运动更严重的...
  • 我想问一下,佛。道。儒这3种文化的差异在哪?
    答:简单的说:儒家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组建国家,如何在这个国家中为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使这个国家安定和谐,如何让组建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安居乐业。儒家希望通过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自身的修养,通过自身的修养达到天下大治。道家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自我意识与价值,如何使自己与自然和谐共处。道家...
  • 佛道儒三者的本质是什么,有何联系
    答:佛道儒三者的本质皆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信仰,从认识论讲,佛道儒三者都注重整体的领悟和类比联想,“儒释道”和“儒家佛”“教道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且相互渗透。佛教主张“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主张“普渡众生”。佛教的这种群众化大众化作风,使得佛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广为流传,...
  • 人们常说的儒家、佛家、道家是什么意思?
    答:佛教呢,好像都是些老太太信奉吧,但是身边这样的人其实也不多,大家既没有出家,有没有到处行乞布施,大家都过着正常的生活么,只不过有些时候嘴里会蹦出一句充满禅意的句子。国人们好像没什么信仰似的,他们信仰的是自己,信仰的是约定俗成的一些规矩,只是在人生路上遇到坎坷的时候,兴许就会想到佛教...
  • 佛,道,儒基本的道义有什么区别
    答:佛家重心理,道家重生理,儒家重做人.三家道义是一致的,真正求道,三者缺一不可.佛家人乘相当与儒,中乘相当与道。而这两点是佛学的弱点,直接从心理入手是很难的,佛家的性,道家的道,儒家的明德,对最高真理的阐述是一回事。具体可参考佛教的五乘佛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 禅,儒,佛,道。仁,义,道,德。八个字怎么理解?
    答:禅、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大哲学体系,分别代表禅宗、儒家、佛教和道家。这四种哲学体系都有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实践方式,对于个人的修养和精神追求都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引。其含义可以简单理解为:禅:禅宗是一种佛教的流派,主张通过冥想和参禅来达到超越思维的境界,以求得心灵的平静和解脱。儒:...
  • 儒释道和儒家佛教道教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哪些?
    答:佛道儒是通过不同的切入视角,来开解“道”的真相的,即佛道儒是真相,合起来看,更让人更容易去理解明了真相。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事物不会停止不动,有真相便有衍生,于是衍生出佛教,道教,儒教。 佛教道教儒教,则是掺合了利益的真相,教归类于宗教类,越演化离真相也越远,天知道哪一年才会万宗合一。有教就...
  • 佛、儒、道三教的特点
    答:儒、佛、道三教思想体系博大、发展历史悠久,对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民间习俗文化以及各种亚宗教文化和各民族小传统,都有普遍的深刻的影响;因而研究儒、佛、道三教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更深切地认识中国人的信仰特征和心理结构,认识中国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由于儒、佛、道三教是三种不同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