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文化各有什么特点?三者不同思想对我们什么影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儒释道各自精神内涵是什么?三家不同点?共同点?当代哪些能应用?

儒核心内涵是仁义,也就是爱民注重秩序,是民主主义来源。
道的核心是顺道,主张无我无私,守慈抱朴,返本归真。是自由主义来源。
佛的核心是慈悲舍身,普度众生。是平等思想来源。
三者共同点是都是真善美,不同点儒家中庸不极端。道家注重个人自由,佛家注重避世而寻求极致的善。三者都适于现代,特别在日本美国,非常普及。

儒释道三教异同论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 

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

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扩展资料:

儒释道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很多人对佛家道家的修行目的不是很清楚,因为它们都是属于修行方面的东西。特别是对于佛家道家在宇宙观,人生观方面,因为都是阐述的这个宇宙,以及这个世界的人。所以,就觉得,既然都是一样的,那么都可以用作借鉴,甚至于可以一起学。

其实,儒道释三家对于修行的说法,是有很大区别的。

人们通常说的三教,也就是儒道释这三教中,儒教是不属于修行范畴的。很多人也知道,儒教是教人如何去做人的。也就是说,儒教的理论,不是让人如何脱离六道轮回。而是用各种理论知识,让人走正路,获得人间的幸福。

虽然也讲修身,那也只是对于自身的行为的约束,怎么样去让所有的人都接受。

儒教的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当中,又特别注重修身的方法,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仁义礼智信”。它讲的这种做人的方法不是修行。因为修行的意义,不管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讲究让人达到永生不灭的目的。

用一句熟知的话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要让人如何去彻底摆脱情所控制的范围的。

因为儒教不讲究跳出情,不但不跳出情,还要在这个情中,充分的发挥情的作用,如何让自身,以及更多的人在世间上生活得如何幸福。

道家和佛家是讲究如何让人去掉人的情,从而让自己明白生命的终极意义。道家是讲究出家的。出家后,就称自己是“方外之人”。意思是自己不受人间的礼教所约束,只对如何跳出这个世间,成为长生者,也就是真人感兴趣。并且只接受道家的各种理论所约束。

因为道家基本上都是按照老子讲的《道德经》来修行的。而《道德经》,说到底也是论述部分宇宙形成的原理以及宇宙里面的生命所要遵循的规则。当然了,既然是修行的东西,它对普通人如何做好人也是有好处的。但是它真正的作用,是让人如何去修道的。

道家在修行上,始终是讲求的是自身达到长生。因为道家历来讲究清修,世间普通人对于真正的道家如何修行,是不清楚的。虽然到处设立了许多道观,这些道观是落入了小道的境地。多数是给人做做法事,驱驱邪,看看风水之类的。

当然有些道观非常的好,但是里面的真人多数常年在外云游,在世间去磨炼他们自己,从而能够更快的达到得道的目的。

道家修行,偏向于身体锤炼方面的多一些。因为他们是选择徒弟的,所以在择徒弟时,对于徒弟在身体禀赋上面要求就非常的高。特别是这个徒弟的身体周天通没通,有没有自动吸收天地之炁的能力,以及他的脉络对于天地能量的承受能力等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要求。

当然,道家选徒弟,首选就是德。这个德的范围包含得很广。说浅白点就是遇事的豁达程度(心胸),对自己所信奉的事业的执著程度(毅力)以及对天地法则的领悟能力(悟性)。当然还有其他的细分。也就是说,在各个方面都要求非常的高,才具备承传某一门真正的东西的能力。

过去,这个叫做师承。就是由师父一对一的传承。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是一样的。虽然说法不同,但是都讲究脱离世间的轮回,以后永远不再入世间受苦。也就是说,佛家和道家一样,是讲究如何让自己达到彻底的开悟。

佛家和道家的修行目的相同,但是方法不同。佛家不讲究挑选徒弟,只要有人动了想修的念头,或者是能够让自己进入修行之门,就可以去修行。道家讲法不传六耳,佛家讲任何人都可以修。所以,佛家就有了普度众生的说法。

同时也因为来学佛的人非常的多,不同的人想要怎么修,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选择想修的方法进行修行。

在对宇宙法则的论述上,佛家和道家谈不上哪家更高。因为他们都是指导人如何去真正地认识这个宇宙。也就是说,他们所说的都是所认识到的这个宇宙。所以,他们所论述的规则,也都是这个宇宙的规则。既然都是说的同一个宇宙,也就没有办法去分它的高低了。

在修行上,佛家和道家的方式都是向内去克制自己的各种心念。在修行中,遇到事物时,他们不会去要求别人如何做,而是去仔细思考这件事情存在的目的以及原因。从自身遇到的各种细小的事情中,去发现事物的运行规则。也就是宇宙的规则在细小的事物中的体现方式。

正因为如此,他们只有放下所有普通人的想法,才能不断的知道一点点这些规则。当自己知道的这些宇宙规则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彻底的开悟。然后才能看到宇宙的形成方式。

正因为他们不断的改变着对事物的认识方式,所以思想才和普通人逐渐的有了区别。甚至于很多的行事方式不被人理解。不管他们如何不被人理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忍世间苦,同时能忍受一般人对他的不公平的对待。

因为他的心不在遇到的那件事情上面,而是他在通过遇到的那件事情,去探寻宇宙的规则。所以对于世间的各种磨难,多数是不在意的。

很多人觉得修行很难,其实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修行。如果知道了真正的修行方法,或者是有彻悟了的师父带领,就很简单。

通常还在修行的人,是不具备收徒的资格的。特别是佛教中,有些人稍微知道一点理论就自称法师。过去的人是不敢这样做的,现在就变得很普遍了。

佛家和道家都是要人知晓事物的真理,是让人跳出三界。儒家则是让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不讲究跳出三界。从这一点上看,他们的目的就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儒释道



道家,由《周易》这本天下第一奇书发展而来,唯物主义,但消极出世型
儒家,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形成,积极入世型
“命由我定,运由我转,无关鬼神乎”这是中国道、儒两家的名言,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是按人数上和老百姓的态度上来说,因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都是以君臣家国、兄弟义气等方面的,神仙鬼怪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用来点缀生活。)即使是现在,真正的教徒数量我们都可忽略不计,所以,才叫道家、儒家、释家,而称为道教、儒教、佛教的较少(境外的佛教不算),国人一直是把道儒佛当思想系统看待。

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比如那个“风动、帆动、心动”的故事。

不过,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的影子在每一位华夏子孙身上都可看到

  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 释是印度净饭王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因悉达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汉末年张道陵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影响巨大。
  儒释道三教异同论

  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国三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中国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个字:“伦”,也就是伦常。封建社会由于人们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不同,每个人都应各安其位。儒家认为天下一盘棋,上天把你摆放在哪里,赋予你什么权力、职责、义务,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属于你的责权义,你就要乐天知命,这其实就是最早的“螺丝钉理论”。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炼的“命”―――是意义完整的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有这样的“命”或人生,你这个人才算是活得有价值,你要修一个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过得有价值。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哲学家。《道德经》的每一句话都是“蜂王浆”。老子可能三五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现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实还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观点,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之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朴不雕”,这既是老子“无为”的政治主张,也是老子对于个人修养的治学主张。

  佛家讲的是“见性”。“性”是什么?是“心性”,也就是修养。佛家有七个字:“见性、救世、通万有。”见到你的心性,叫“内观内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盏探照灯,来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它的一种很客观的修炼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为,不能说谎话、不能杀生、不能做坏事之类。定是不为万物所扰,哪怕泰山塌下来,我也不为所动。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会产生智慧,就是所谓的“定慧双修”,不定就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学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学,而佛教是一种非常严格的宗教形态,这样,“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学、佛教三个东西,家、学、教三者都有了,形态是最完备的。佛教佛学的主要东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话来概括,乾隆给北京的五塔寺写的一篇记里头是这样说的:“塔,标义;经,标口;佛,标身。”意思是说,佛庙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义;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诉你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佛经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诉你他讲过一些什么的话―――前两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经标义”,佛经(包括一个伟大的中国宗教家惠能的《坛经》)就和儒家的《四书五经》或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一样,是伟大的思想宝库。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少林寺有一个供奉释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少室山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

  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释家(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这三句话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准确,但是我想这样可能好记一点。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家穷(穷通、追究)“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我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我们尚不知道的规律。
  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儒家、道家、佛家是我国文化史上三种重要的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中国人文精神,尤其表现在人生智慧上。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生智慧是德性的智慧,礼乐教化的智慧,通过修身实践的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儒释道三教的哲学,充满了普遍和谐、园融无碍的智慧,在今天仍有其价值与意义。

  • 儒释道文化各有什么特点?三者不同思想对我们什么影响?
    答: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
  • 儒释道有何区别?
    答:1、三者概念不同 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
  • 分别谈谈儒释道三家的代表人物、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
    答:(1)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2)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3)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4)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
  • 儒释道三家的共同点和区别
    答:1、文化主旨上的区别:儒家:积极进取的文化。儒家倡导知识的获取和品德的培养,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道家:遵循规律的文化。道家遵循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是一种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文化。佛家:无私奉献的文化。佛家思想中蕴含了慈悲和福报论,是一种无私奉献的文化。2、做人标准上的区...
  • 佛儒道三者的真正区别是什么?
    答: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
  •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是什么?
    答:1、人性论比较 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2、人生论比较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
  • 中国的儒.道.佛.墨家思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怎么可以将它们统一?
    答:法家思想之于秦或两汉, 于历朝历代, 或隐或现几乎贯穿于治国方针的始终. 实质为儒表法里. 远至三皇五帝, 近至辛亥革命. 真正意义上的独尊儒术几乎没有实现过. 儒学与其说被独尊了, 不如说是被统驭的工具化了.而佛教, 自印度传入中土, 分为大乘与小乘佛教两种. “乘”是指运载工具。大乘佛教于...
  • 儒释道各自精神内涵是什么?三家不同点?共同点?当代哪些能应用?
    答:儒核心内涵是仁义,也就是爱民注重秩序,是民主主义来源。道的核心是顺道,主张无我无私,守慈抱朴,返本归真。是自由主义来源。佛的核心是慈悲舍身,普度众生。是平等思想来源。三者共同点是都是真善美,不同点儒家中庸不极端。道家注重个人自由,佛家注重避世而寻求极致的善。三者都适于现代,特别在...
  • 佛学、道学、儒学三者有何区别?
    答:儒、道、佛教三种思想精髓区别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道家文化:规律文化。佛家文化:奉献文化。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 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 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 智慧。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