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确定糖尿病肾病的依据是什么?

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特有疾病,鉴别方法如下:
1、检查尿常规:出现尿蛋白说明病情较严重,若想早期发现,需及时查晨尿;
2、排除非糖尿病肾病引起蛋白尿的情况,如糖尿病伴高血压可以引起蛋白尿,肾炎、泌尿系统感染也可以引起蛋白尿。
建议到医院进行尿常规检查,排除干扰因素,对症治疗。

  得了糖尿病肾病吃什么好?对于这个问题京东中美医院专家给了吸脂的回到,专家解释说了糖尿病肾病患者自患病以后就会限制自身的饮食。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不仅仅是糖尿病患者自己要熟悉,了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家属也应对患者的饮食有所了解,知道他们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做到在生活上真正的帮助他们。以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饮食举例。  黄瓜 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并具有药用价值。鲜黄瓜可抑制糖类转化为脂肪,所以吃黄瓜可以减肥。糖尿病人经常吃黄瓜,血糖不会升高,还有一定的降糖作用,因为黄瓜性凉,不利脾胃。黄瓜可去浮肿,但建议消皮食用,以免皮上残留农药。  枸杞 性味甘。平。归肝。肾经。主要含甜菜碱属生物碱,以及维生素A,B1,B2,C和钙,磷,铁等。枸杞有降压作用,具有轻微的抑制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和促进肝细胞新生的作用,尚有降低胆固醇和降低血糖作用。 用治肾虚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肝肾不足,头晕目昏,视物模糊。 外邪食热,脾虚湿带及肠滑者忌用。 枸杞可食可药。蒸饭或煮粥每次放3-10克。枸杞小米粥用沙锅煮,小米健脾可以弥补枸杞的缺陷。中药不能用铁锅煮。  西葫芦 性寒味甘。中医认为西葫芦瓜入肺。胃。肾具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可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水肿腹胀。烦热口渴,以及肾炎肝硬化腹水等症。西葫芦还具有润肌肤,消除致癌物(亚硝胺)突变的作用。  蘑菇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蘑菇含水分93。3%,蛋白质2。9%,含丰富的。钾。丰富的磷。尼克酸,一定量的钙。铁。维生素C,以及少量的核黄素。硫胺素:还有一种叫PSK的物质及消化酶等有益成分。蘑菇可治疗糖尿病,它含有较多食物纤维。有糖尿病合并肝病的患者蘑菇是可选择的食品之一,糖尿病患者消化不良时宜食用蘑菇,因其含有胰蛋白酶等多种酶类,能分解蛋白质和消化脂肪。蘑菇烹调之前用开水焯一下。开水焯过的蘑菇烹调十分鲜美,每次不要吃的过多,新鲜蘑菇或水发好的干蘑菇2两左右即可,多吃易动气发病。从野外采的野蘑菇,不能辨别不要吃,野蘑菇毒死人的报道很多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随着糖尿病治疗的不断改进,死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已大为减少,患者的生命明显地延长,然而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却明显增高。

  疾病简介
  广义的糖尿病肾脏病变包括感染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感染性病变有肾盂肾炎和肾乳头坏死。血管性病变分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包括肾动脉硬化(累及主干及分支)和肾小动脉硬化(累及人球和出球小动脉)。微血管病变是指肾小球硬化,分结节性、渗出性和弥漫性三种,三者可单独可合并存在,上述改变中,最典型的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我们通常说的糖尿病肾病是肾小球硬化。
发病率和自然病史
  目前资料表明糖尿病肾病是成人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因中最重要的单一因素。在美国每年进入血液透析的患者中,约50%为糖尿病肾病。1型糖尿病(T1DM)和2型糖尿病(T2DM)均可发生糖尿病肾病,T1DM患者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较高,为30%%–40%%。在T2DM患者中约有20%%发生糖尿病肾病。少数患者尽管病程已达20–25年,仍不发生糖尿病肾病,其原因不太清楚,可能与家族或遗传因素有关,与血糖控制和血压水平高低也有很大关系。
  早期糖尿病肾病最重要的现象是尿白蛋白排出量稍高于正常人,称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为20–200μg//分钟或30–300mg//24h或尿Alb/Cr30-300mg/g。
  一旦出现临床蛋白尿(尿蛋白>0.5g//24h),肾小球功能呈进行性不可逆转地下降。美国Joslin临床报告发生蛋白尿的平均病程为17年,出现蛋白尿后平均生存期为10年左右,6年内约25%%,10年内约50%%,15年内约75%%的患者发生终末期肾衰。
发病机理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如同其它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一样尚未完全阐明,前面也已提到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因此,人们主要寻找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简述如下。
  1. 肾血液动力学异常,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中,肾血液动力学异常起着关键的作用,甚至可能是始动因素。另外,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高血压会明显地加快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糖化终产物形成,长期高血糖导致糖化终产物生成增多,糖化终产物能引起细胞外基质,如Ⅳ型胶原,层粘蛋白和玻璃体结合蛋白,发生质和量的改变,基质产生过多。在肾脏能使肾小球合成Ⅳ型胶原,内皮、系膜和平滑肌细胞增殖。
  3. 遗传因素,有人发现患糖尿病肾病的T1DM同胞一旦患糖尿病,则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原发性高血压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肾病的危险性增大,有人发现高三倍,显示糖尿病肾病家族聚集发病现象。而有的患者糖尿病病程很长也不出现糖尿病肾病,这也提示糖尿病肾病与遗传有一定关系。综上所述,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机理较为复杂,有多种因素参与。
病理改变
  在糖尿病早期,肾脏体积增大,用超声波或静脉肾盂造影检查显示肾脏体积比正常人大30%%左右,肾小球和肾小管均有不同程度的代偿性增大。功能性改变主要为肾小球滤过率增高,比正常人高20%%-40%%,肾血浆流量和滤过分数也大多增加。在糖尿病控制不良时尿白蛋白排出量增多。大约在患病2-5年后用电镜观察可见到肾小球毛细管基底膜增厚,系膜区有基底膜基质沉积,出现毛细管襻折叠和融合,毛细血管阻塞。在动物实验证明这些早期改变在糖代谢正常后可防止或逆转。在人类已有证据提示,血糖控制不良是发生糖尿病肾脏损害和临床蛋白尿的重要原因。
  在晚期,由于肾小球基底膜不断增厚,出现肾小球透明变,肾小球硬化,一部分残余有功能的肾小球代偿性增大,随着肾单位的不断破坏逐渐出现肾功不全。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结节性肾小球硬化 (Kimmelstiel-Wilson s yndrome),结节呈圆形、椭圆形或锥形,直径为20-200mμm,内含透明物质,PAS染色阳性。结节可累及数个肾小球。有时在某些肾小球可见到多个结节,肾小球塌陷。弥漫性肾小球硬化程度一般较轻,出现较早,较常见,病程超过10年者,可见于90%%以上患者。病变范围广泛,血管系膜以至整个肾小球基底膜增厚,PAS染色阳性。电镜检查可发现血管系膜中有基膜样物质,可以与结节性硬化同时存在,属非特征性改变,亦可见于其它类型肾病。渗出性肾小球硬化有二种表现,一种为囊内小滴,由球蛋白、粘多糖和白蛋白等物质积蓄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外周,形成新月体,同时也可积蓄在球囊内,使囊腔呈纺锤状,毛细血管襻陷闭。另一种为纤维蛋白样帽,发生在肾小球血管襻的外周,染色呈强嗜伊红性,呈半月状或团块状。[1]
临床表现
  1.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为最早出现的功能性改变。在新发病的T1DM和动物实验证明,肾小球滤过率增高在确诊糖尿病时即已存在,并且一直持续到出现蛋白尿。对T2DM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研究较少,近来一些文献报道在诊断和控制不良的T2DM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高。我院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T2DM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比正常对照者高24.5%%%,分别为123.8ml//min//1.73M2和99.4ml//min1.73M2。
  2. 蛋白尿,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表现。用放射免疫等敏感技术测定的正常人尿中白蛋白排出量为1.1-21.9μg//min。在糖尿病肾病初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microalbuminuria),尿蛋白排出量在20-200μg//min(30-300mg//24h),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特点,可预测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并且与预后也有一定关系。随着病情的发展,尿白蛋白排量逐渐增多,当尿白蛋白排出量超过200μg//min时,此时尿总蛋白排出量约为0.5g//24h,这时称为临床糖尿病肾病。大多数患者尿蛋白排出量<1g//24h,很少超过5g//24h。开始尿蛋白排出为间歇性,以后变为持续性。尿蛋白排出量越多,病情越严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度越快。多数患者在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后5-20年发展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诊断后不久可检出尿蛋白,实际上这些患者确诊糖尿病时已有较长病程。
  3. 肾病综合征,约10%%糖尿病肾病在病程的某一阶段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尿蛋白>3g//24h,血清白蛋白降低,浮肿,高胆固醇血症。多数患者在较短期内进人肾功能不全,预后不良。
  4. 高血压,明显高血压是糖尿病肾病晚期的表现。然而纵向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在出现肾病之前,血压已有升高的趋势。高血压又可加速肾病的发展,合并高血压者常在更短时间内出现肾功能衰竭。而有效的降血压治疗可延缓肾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生命。
  5. 肾功能不全,临床糖尿病肾病多发生在糖尿病病程15年之后,一旦出现明显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就逐步而恒定地下降,平均每月下降约lml//min。5-20年后进入终末期肾功能不全。年轻患者多死于尿毒症。老年患者主要死于冠心病,心肌梗塞,死于尿毒症者只占1//4左右。
  6. 其他,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表示糖尿病已发展到晚期,此时其它糖尿病并发症也很常见。如95%%以上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部分患者因此而失明。心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也较严重。[2]
疾病分期
  临床上一般把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和临床糖尿病肾病二期。分期的主要依据是尿白蛋白排出量多少,早期就是微量白蛋白尿期,临床糖尿病肾病为明显白蛋白尿期。近年来根据对T1DM患者的长期研究和随访观察,对T1DM肾病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肾病做了详细的分期,各期的特点见下述。对T2DM患者,由于常常不能确定发病时间,以及缺乏长期随访资料,没有细的分期,现在也参考T1DM的分期法。
  I期,为T1DM确诊时肾小球高滤过和肥厚增大。肾小球和肾脏体积增大是突出的表现。有一过性微量白蛋白尿,用胰岛素治疗后可以消失。肾小球滤过率是高的,治疗后可以降低,但往往不能恢复正常,如果T1DM发病在青春期前,则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较长。
  Ⅱ期,有肾脏损害,但无临床征象。此期出现在糖尿病发病后二年,有些患者在这一阶段持续很多年,甚至终身。肾小球基底膜通常增厚,系膜区常常增生。糖尿病控制不佳(常为酮症)和运动时可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系可逆性。肾小球滤过率依然明显增加。血压正常。
  Ⅲ期,是糖尿病肾病的“高危期”,典型者是在患糖尿病10-15年以后。微量白蛋白尿不断加重。肾小球滤过率仍然是增高的。血压开始增高。纵向研究显示抗高血压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微量白蛋白尿。这一阶段用胰岛素泵治疗或作强化治疗可在血糖明显改善后,尿白蛋白排出量减少或稳定不变。而常规治疗者易发展到明显的肾病阶段。
  Ⅳ期,病程在15-25年以上,约40%%的T1DM患者发展到这一阶段。病理上出现典型的改变,而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尿蛋白排出量增多(>0.5g//24h),大多数患者出现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开始下降。有效的抗高血压治疗可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率。
  V期,为终末期肾衰,特点是普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闭塞,伴有肾小球玻璃样变,肾小球滤过率已很低,氮质潴留,高血压明显。
  并不是每个T1DM 患者均会经过上述5个阶段,相反有大多数患者只停留在开始二个阶段,病程20-30年后仍无明显肾脏损害。但是一旦发展到Ⅲ期即微量白蛋白尿阶段,则很有可能继续向Ⅳ期发展,出现典型的糖尿病肾病表现。治疗上应力图使病情停留在Ⅲ期,一旦到了Ⅳ期,病程呈不可逆,绝大多数患者会进入终末期肾衰。[3]
诊断鉴别
  诊断临床糖尿病肾病(即Ⅳ期)的主要依据是蛋白尿,如能除外泌尿系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肾小球肾炎等因素,基本上可以诊断糖尿病肾病。
  在年轻患者,病程10年以上,24小时尿蛋白>0.5g,则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很大。在典型患者,蛋白尿的发展是缓慢的。开始是间歇性的,然后逐步变为持续性,排出量不断增加。如果同时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基本上可以除外其它原因的蛋白尿。有人研究发现T1DM同时伴有蛋白尿和视网膜病变,则94%%是糖尿病肾病。而肾活检只在不典型者施行,例如蛋白尿和肾功能下降速度呈快速发展,T1DM病程不到10年,或病史、实验室检查提示还有其它疾病的可能性。但在T2DM,尤其是不伴有视网膜病变者,则其它肾脏疾病的可能性在25%%以上,此时,肾脏活检成为一个重要的诊断方法。
  临床糖尿病肾病已是晚期表现,病情已不可逆。近年来的研究特别注意检出早期糖尿病肾病即微量白蛋白尿,在这一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病情稳定甚至逆转,避免发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用常规方法不能检出,需用放射免疫、酶联分析等敏感技术。收集休息时尿的数据比较可靠。6个月内做3次,如果有2次数值在20-200μg//min则可确定。收集晨次尿测定白蛋白/肌酐比值更为方便实用,正常范围为<30mg/g,30-300mg/g为微量白蛋白尿,>300mg/g为大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控制不良,运动量大,伴有高血压,泌尿系感染,其它肾脏疾病也可能出现微量白蛋白尿,需注意除外。
疾病治疗
  糖尿病肾病尚无特效疗法。处理原则为:①严格控制血糖,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和延缓发生糖尿病肾病;②延缓肾功能减退的速率;③透析治疗和肾移植。
  1. 严格控制血糖,在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之前,也就是在糖尿病早期,用胰岛素泵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严格控制糖尿病,使血糖保持基本正常,可以延缓甚至防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增高的肾小球滤过率和改善微量白蛋白尿。对其他并发症也有益处。据DCCT的研究,T1DM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性减少35%%-55%%。已发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有明显的蛋白尿,控制血糖对其病情的发展帮助较小。出现临床糖尿病肾病后降糖药物一般应改用胰岛素。
  2.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会促进肾功能衰竭的发展,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减慢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速率,减少尿白蛋白排出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可作为首选药物,常需要联合其他降压药。其它降压药如钙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甲基多巴,可乐宁等也有效。糖尿病患者的血压≥130//80mmHg就应该用降压药,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用降压药物治疗时,相对健康的肾小球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下降而继续存活,而已经破坏的肾小球很快完全阻塞,水分不能滤过,蛋白也不能漏出。有人观察到血压从160//95mmHg降到135//85-mmHg时,尿蛋白排出量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从lml//min·月降到0.35ml//min·月。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存期也明显延长,降压治疗前10年累计死亡率为50%%-70%%,治疗后降到18%%。降压治疗对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也有益处。
  3. 限制蛋白质摄人,适当减少饮食中蛋白质数量(0.8//kg·d)可以减低肾小球内压力,减轻高滤过和减少蛋白尿。相反,给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小球组织学病变。已经出现肾功能不全者更应限制蛋白质的摄人,并应食用含必需氨基酸高的蛋白质。
  4. 透析治疗和肾移植,一旦出现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和肾移植是唯一有效的办法。肾移植是治疗糖尿病尿毒症最好的办法,优于透析治疗。年龄>65岁的患者移植效果差。[4]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亡原因。随着糖尿病治疗的不断改进,死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已大为减少,患者的生命明显地延长,然而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却明显增高早期糖尿病肾病最重要的现象是尿白蛋白排出量稍高于正常人,称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排出量为20–200μg//分钟或30–300mg//24h或尿Alb/Cr30-300mg/g。  一旦出现临床蛋白尿(尿蛋白>0.5g//24h),肾小球功能呈进行性不可逆转地下降。美国Joslin临床报告发生蛋白尿的平均病程为17年,出现蛋白尿后平均生存期为10年左右,6年内约25%%,10年内约50%%,15年内约75%%的患者发生终末期肾衰。糖尿病肾病尚无特效疗法。处理原则为:①严格控制血糖,尽可能使血糖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和延缓发生糖尿病肾病;②延缓肾功能减退的速率;③透析治疗和肾移植。

糖尿病肾病的形成原因
糖尿病肾病主要为肾小球硬化症,属于微血管病变的一部分,主要由于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所致。糖尿病肾病的主要原因是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蛋白摄入。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易漏出并沉积。高血压虽然不是糖尿病肾病发病的因素,但是高血压可加重尿白蛋白的排出,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肾功能恶化。
警惕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症状
①夜尿增多。糖尿病患者夜尿量增加时,说明肾脏可能已经受累。正常人白天尿量多于夜间尿量;肾小管受累时,浓缩能力下降,夜间尿量增多。
②浮肿。是由于肾脏长期丢失蛋白质,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所致。因此,浮肿已不是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表现,而说明糖尿病肾病已存在相当一段时间。
③高血压。高血压可引起肾脏损害,肾损害也可引起高血压。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肾脏损害。
④尿蛋白。有间断或持续尿蛋白出现,说明已是糖尿病肾病第Ⅲ期。

糖尿病肾病是在长期的糖尿病病史的基础上出现肾脏损伤,糖肾分为一到五期,一般临床上是以三期,四期的时候来医院就诊的多见。在糖尿病肾病发生之前,往往会有糖尿病的眼底损害,出现视物模糊等症状。糖尿病肾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大量蛋白尿,对于这种蛋白尿,并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用一些保护肾脏以及ACEI或者AR类的药物去减少尿蛋白,注意控制好血糖,血脂,血压,通过这些肾脏病的一体化治疗延缓肾功能的恶化。

糖尿病病人如果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给肾脏供血的血管会发生病变,肾脏也会接着发生病变。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病人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
广义的糖尿病肾脏病变包括感染性病变和血管性病变。感染性病变有肾盂肾炎和肾乳头坏死。血管性病变分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包括肾动脉硬化(累及主干及分支)和肾小动脉硬化(累及人球和出球小动脉)。微血管病变是指肾小球硬化,分结节性、渗出性和弥漫性三种,三者可单独可合并存在,上述改变中,最典型的是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我们通常说的糖尿病肾病是肾小球硬化。

  • 糖尿病和肾病有什么区别
    答:糖尿病是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脂肪组织、肝脏和骨骼肌对胰岛素不敏感引起的以慢性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而肾病是由于肾小球病变引起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氮质血症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因此这两种疾病完全不同,饮食控制也不同。
  • 怎么样才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答:回答: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要看微白蛋白尿 出现在尿蛋白之前,微白蛋白尿在糖尿病肾病前期就会出现,由于白蛋白体形细小苗条,很容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封锁线(滤过屏障),渗透到外线作战——即随尿排出体外。它十分狡猾,又有较高的隐形性,因而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也正因为这样,化验室的医生用常规生化手段难觅...
  • 谁能给我解释下是什么意思呢?糖尿病肾病ppt ?给我一些重要的解释和建...
    答: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人均寿命延长,生活饮食习惯,结构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且由于治疗方法的改善,生存时...
  • 糖尿病肾病是什么?
    答: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是由于长时间的血糖升高,对肾脏的血管等造成的损伤,引起的肾病。主要危害包括有害物质不能正常排出,而蛋白质有用的物质被排出。病情进展会导致严重的肾功能障碍或者尿毒症,在所有进行透析的患者中,约50%是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其...
  • 糖尿病肾病的定义与诊断
    答:糖尿病性肾小球疾病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经肾活检证实。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分为病理诊断和临床诊断。肾脏病理学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糖尿病主要引起肾小球病变,表现为肾小球系膜增生、基底膜增厚和K-W(Kimmelstiel-Wilson)结节等。是病理诊断的主要依据。糖尿病还可引起肾小管间质和肾微血管...
  • 糖尿病肾病是怎么回事?
    答: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容易引起心脑肾眼底等等并发症。建议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中医辨证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口服药物配合胰岛素治疗饮食清淡定期监测血糖预防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预防并发症是关键。糖尿病肾病是由于血糖控制不好引起的并发症。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就可以。 已赞过 已踩...
  • 糖尿病会引起肾炎吗?原因是什么?
    答:最难的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糖尿病肾小球疾病,也就是医生常说的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小球疾病的早期表现是肾小球内的高压、高灌注、高滤过,从而出现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增厚的基底膜和间质增生的肾脏病理变化,如最后可发生肾小球硬化;可导致肾功能异常。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肾炎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和体内葡萄糖...
  • 得了糖尿病就会出现肾衰吗?3个原因是关键,早期发现很重要
    答:4、尿中出现蛋白:这是糖尿病肾病主要表现,尿蛋白现象早期呈间歇性,让糖尿病人运动以后再查尿蛋白,运动后出现了,或者运动后尿蛋白进一步增多,称之为运动性蛋白尿,这是肾病的早期表现,需要积极治疗。5、反复发作的肾盂肾炎:由于尿中有大量葡萄糖,细菌很容易生长繁殖,,病人的抵抗力低下,使肾盂...
  •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答:糖尿病肾病(以下统称DKD)绝对是糖尿病一个非常严重而且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标志为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蛋白尿的出现也是疾病活动的指标,还是肾功能逐渐退化的预警。且由于DKD具有可能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高风险,还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因此,相对于这一疾病的认知以及早期干预是尤为重要的。素材取自网络...
  • 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肾病?
    答:糖尿病之所以会引起肾脏疾病,主要是因为糖尿病会影响到全身的微小血管而导致血管的硬化,影响血流。糖尿病肾病就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其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就是因为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而导致血管出现了硬化,影响血流,从而导致肾脏缺血及神经病变等等,就会引起肾脏出现问题。早期会出现微量蛋白尿;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