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花鼓戏的乐器种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天沔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它的唱腔主要来源于当地民歌、小曲和渔鼓、道情音乐,很多唱腔渗透着民歌音调,有些仍保留着民歌原形。同时也吸收了某些楚剧、汉剧、汉滩小曲的音调和曲牌,丰富了本剧种的唱腔。其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九十多种小调,戏剧台词不用韵白,而是采用当地人民的口头语 、歇后语。具有主动、明快、幽默的艺术风格。它的表演形式是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沔阳地势低洼,水灾频繁,故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之民谣,旧时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只得背井离乡,靠敲碟子、拍鱼鼓、打莲湘、玩莲花落、唱民歌小调乞讨谋生。这些艺术形式也在艺人们实践中得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有人物装扮,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唱的多是恭喜之词或爱情生活小故事,如《十枝梅》、《思凡》等。这就是当时人们称为的“沿门花鼓”、“地花鼓”。后来艺人门借鉴其他剧种不断得到丰富、完善,把过去只清唱改为唱作兼重,把男扮女装改为女扮女装,使其表演更贴近生活,而又有一定艺术性。如原沔阳花鼓戏剧团知名艺人程兰亭琢磨的“六步”、“八段”、“十神”的摘花表演,形象地表现了看、闻、听、摘、刺、攀、打、放、扎等姿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塑造任务讲究真实,敢于突破,不拘一格,极大地丰富了剧种的表现力,表现了沔阳花鼓戏的艺术特色。沈山也是荆州花鼓戏剧种的优秀代表。他的拿手剧目有《辞店》、《访友》、《兰桥》、《绣荷包》、《掐菜薹》等。1953年,沈山和杨笃清带着反映花鼓艺人穷苦生活的《打莲湘》,参加了新中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受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它的打击乐除了吸收兄弟剧种锣鼓经外,其牌子的打法、乐器的配备,又别具一格,如“草钹”、“乱劈柴”、“走锤”、“高腔、悲腔、打锣腔更子”、“圻水三起板”等锣鼓牌,都有独特的打法。乐器除鼓、板、锣、钹外,马锣的运用能烘托气氛,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是打锣腔系的湖北地方剧种,先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分四路兴起.一是鄂东南路.其中以具有200年左右历史的黄梅采茶戏为代表,以蕲春、黄梅、广济为中心,流传到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和本省阳新富水(兴国)以南及通山等地,并在流变过程中,于道光,咸丰年间同阳新一带的花鼓戏相结合而产生了阳新采茶戏.二是鄂东北路.其中早期以具有约200年历史的东路花鼓戏为代表,以蕲水(今浠水)、黄安(今红安)、麻城、罗田为中心,流传到鄂城、大冶、咸宁等地;晚期以具有130余年历史的黄孝花鼓戏(今楚剧)为代表,以黄陂、孝感及武汉周围为中心,流传到省内黄冈、鄂城、大冶、汉阳、武昌、嘉鱼、咸宁及阳新富水以北地区与河南、安徽部分地区;还有云梦、安陆、应山等地的府河派一-应山花鼓戏,后与黄孝花鼓戏台流.三是鄂西北路.其中以具有170余年历史的襄阳花鼓戏为代表,以襄阳、枣阳、宜城、光化、谷城为中心,流传于襄阳、郧阳整个地区,并向北流传到河南,向西北流传到陕西部分地区.此路还有远安花鼓戏、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四是鄂中南路,即约于嘉庆、道光年间在沔阳、天门一带形成的沔阳花鼓戏(曾称天沔花鼓戏,今称荆州花鼓戏).流传于仙桃、天门、潜江、荆州、荆门和宜昌、咸宁部分地区,并向南流传到湖南岳阳等地.鄂东北路打锣腔,是在鄂东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受清戏(高腔)影响而形成,当地称“哦呵腔”。唱这种声腔的剧种有黄梅采茶、东路花鼓、黄孝花鼓(又名西路花鼓,楚剧的前身)、天(天门)沔(沔阳)花鼓(1981年改名荆州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阳新采茶。它们的主腔名称及演唱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因渊源关系密切而具有共同特点,演唱时都用人声帮腔,锣鼓伴奏(现已普遍改用丝弦托腔)。主腔名称,黄梅采茶为“七板”,东路花鼓为“东腔”,黄孝花鼓为“迓腔”,天沔花鼓为“高腔”和“圻水”,襄阳花鼓和远安花鼓为“桃腔”,阳新采茶为“北腔”。唱腔结构以上下句为基本形式。常由起腔、正腔、腰板、落腔4部分组成,而又有多种板式变化。男女分腔的句式落音,多是男腔为下句落“do”的宫调式,女腔为下句落“sol”的徵调式。男女不分腔的,则均为下句落“sol”的徵调试。基本剧目大致相同,都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的说法。其中,有一批打锣腔的特有剧目,如《告经承》、《告堤霸》、《闹公堂》、《大清官》、《荞麦记》以及以喻老四、张德和为主角的组戏等,描写的多是黄梅、广济、圻水(今浠水)一带的故事,有“花鼓戏开了锣,不是喻老四就是张德和”之说。常演的剧目还有《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秦雪梅》、《吕蒙正泼粥》、《酒醉花魁》等。另有一戏一曲或数曲的小调戏,如《卖棉纱》、《绣荷包》、《双撇笋》等,表演形式保持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大筒腔,因主奏乐器为大筒胡琴(定re-la弦)而得名,源于四川梁山,亦称梁山调。据清咸丰二年(1852)的《长乐县志》记载:“正月十五夜……张灯演花鼓戏,曰闹元宵……演戏多唱杨花柳戏,其音节出于四川梁山县,又曰梁山调。”唱大筒腔的剧种有钟祥、荆门的梁山调,崇阳、通城的提琴戏,鹤峰、五峰的杨花柳(又名柳子戏、或阳戏),恩施的灯戏,巴东的堂戏,一说黄梅、广清的文曲戏亦属大筒腔系的剧种。大筒腔的曲调结构,由上、下句唱腔和上、下句过门相对称的4个乐句组成。基本板式有一流(或称“单句子”,一句词用上、下两句腔唱完)、二流(或称“双句子”,一句词用一句腔唱完)。唱腔有男女分腔和不分腔之别,音域宽广,真假声并用。尾音翻高8度,也有的用“平腔”演唱。常演剧目有《天平山》(《刘海戏蟾》)、《打芦花》、《蓝桥汲水》、《杨氏送饭》、《铁板桥》、《雪山放羊》等。兼唱以上两种声腔的,有郧阳花鼓和随县花鼓。郧阳花鼓“八岔”为打锣腔,“琴子”为大筒腔。随县花鼓“蛮调”为打锣腔,“梁山调”为大筒腔。

渔鼓亦称“竹琴”,“道筒”是一种打击乐器。它用竹筒为体,长约65到100厘米 ,筒底蒙以猪或羊的护心皮。用时以竹制筒板合用。后也有改用云板的伴奏道情,故称渔 鼓道情。渔鼓在宋人诗中已有咏叹,宋人薛季宣《雨后忆龙翔寺》:“菱歌四面来渔鼓,灯火层 层到客舟。”渔歌道情在湖北流行始于明清之际。明人卓人月在《寒夜录行》中说:“我 大明,诗不如唐,词不如宋,曲不如元。不过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 铰丝]等小曲,可谓我大明文艺之特创。”这些民间时调小曲沿长江而上,经黄梅、武穴 、 汉口传入湖北荆州地区,然后再由荆州传到襄樊、老河口、郧阳等地,与湖北各地音乐结合 ,化为当地民间小曲,融入高跷、采莲船、蚌壳精、敲碟子等歌舞中。逃荒时用它走四方卖 艺糊口。同时也自然地吸收一些当地曲调如[西宫调]、[梁山调]、[南曲]等,这之中 最 具代表性的是沔阳的渔鼓道情。
相传清道光年间,天沔有张洪显、皮思金、皮思银兄弟和刘泡被称为沔阳渔鼓名角。其中皮氏兄弟将渔鼓腔用于皮影演出,促使渔鼓腔由叙述体向代言体发展。
三棒鼓历史更早,传说唐时已有,当时叫三杖鼓,由一人颈挂扁鼓,手轮三根小木仗, 三 杖轮次击鼓,并以一杖轮流抛掷空中。边舞边击边唱。发展到宋以后,从演唱小曲到中长篇,并从话本、鼓词中移植事故,如三国、水浒、封神、西游、薛家将等。声腔发展到后来, 除[平腔]、[悲腔]、[凤尾腔]、[杂花腔]、[鱼尾腔]外,还有[十枝梅]、[摘 花 调]。唱词多为三五一七句,即各句字数为五、五、七、五。三棒鼓传到湖北天门,融入



  • 天沔花鼓戏的历史沿革
    答:《荆楚岁时记》载:“击 鼓载胡,傩舞逐疫”。屈原在《九歌·东君》中就有“应律合节”舞以迎神的生动场 面,如 :“(音根)急张弦也),瑟兮交鼓,萧(箫)锤(锺)兮瑶(音区,悬挂钟磬的木架)  ,鸣(音驰,字同,古竹制乐器)兮吹竽,思灵保(指巫)兮贤(古音读作枯的去声)...
  • 荆州花鼓戏,
    答: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湖北沔阳州一带,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渔鼓、道情等汉族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
  • 湖北地方文化湖北花鼓戏
    答:湖北地方文化中,湖北花鼓戏,原名“花鼓子”,历史上也称作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或“中路花鼓”,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它的发源地在沔阳通顺河、襄河周边,主要在沔阳和天门地区,这里位于湖北的中心地带江汉平原,属于汉水流域,且语言相同,统称为天沔语系。湖北花鼓戏的影响力广泛...
  • 天沔花鼓戏发展溯源
    答:天沔花鼓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发源于湖北仙桃、天门、潜江一带的沔阳州,其源头包括民间歌舞如闹年花鼓、采莲船等,以及田歌和说唱如三棒鼓、渔鼓、道情等。在江汉平原的郑场、毛嘴一带,薅草歌是重要的歌唱形式,与农耕生活紧密相连,一人唱众人和,展现了丰富的曲牌和互动性。最早有记载的沔阳花鼓艺人...
  • 通城花鼓戏剧种形成
    答:岳阳花鼓戏,特别是“琴腔”源于临湘龙窖山下的桃林河流域,于清末时期传入通城和崇阳。由于音乐和语言的相近,特别是“琴腔”的韵味醇厚和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在光绪中叶,蒋传玉和彭瑞生等艺人将岳阳花鼓戏的“琴腔”带到崇阳,因其主奏乐器是大筒胡琴,故被称为“提琴戏”。后来,这些...
  • 火魂是鱼鼓还是花鼓戏
    答:花鼓戏。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用花鼓做伴奏,而火魂正是由花鼓做伴奏的戏剧,故不是鱼鼓。而鱼鼓又称道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原是道士们唱的曲调。
  • 荆州花鼓戏
    答: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俗称“花鼓子”,原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戏”。发源于沔阳(今仙桃市)东荆河一带,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 已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
  • 荆州花鼓戏哪年哪月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_百度...
    答:于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荆州花鼓戏,湖北省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花鼓子”,曾称天沔花鼓戏,是明末以后在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
  • 天沔花鼓戏的简介
    答:天沔花鼓戏,已有2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东荆河一带。后流传到天门、潜江、监利、汉川、京山、钟祥、荆门等地。湖北中心腹地,天门、沔阳一带,长江之北,一眼平川,百里沃野.内有通顺河,通州河、东荆河流经,沟渠网织,湖塘星布,乃“楚声”和“南风”的繁衍圣地之一。薅草歌、打麦歌此起彼伏,...
  • 湖北的戏曲有哪些?
    答:湖北戏剧对推动中国戏剧有着突出的贡献和极深的发展渊源。湖北素有戏剧大省美称, 楚剧《葛麻》]全省戏剧剧种达20多种。省会武汉以汉剧、楚剧、京剧、话剧为主;江汉平原以花鼓戏为主;孝感以楚剧为主;黄冈以黄梅戏为主;咸宁以采茶戏为主;襄樊、十堰等鄂西北地区以豫剧为主;恩施以南剧和花灯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