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村的存在问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什么是中心村?

中心村的概念,被认为是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 可见,中心村是一个规划概念,是指在城镇建设空间布局时,能达到支撑最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所要求的最小规模的点。从规划角度看,中心村是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的一种称呼,也是我们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选择和建设对象。

乡镇建成区(中心村)是指由若干行政村组成的,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社区,它介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是城乡居民点最基层的完整的规划单元。从规划角度看,中心村是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的一种称呼,也是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选择和建设对象。

(一)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矛盾
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不少地方把新农村理解为就是新村建设。旧村庄里道路崎岖不平,旧房如犬牙交错,巷道九曲十八弯,供水、排污等公共设施缺乏。基层有的乡村认为在耕地上建设新村如同一张白纸,好规划,而在老村庄实施实施改造,是重打锣鼓新开张,一个字难了得,这边是张家宅基地,那边李家说是自己家的,矛盾突出。农民小区里新房林立,而旧村庄脏乱差,尤其是目前农村青年人纷纷外出,涌入走南闯北打工潮,新房只是过年、过节回来住上数日,平时新房空置,往往一个农村老人要照看房子。农民建房是“沿公路跑”,未办建房手续就建,使村庄里房子朝向不一,房屋犬牙交错,有碍观瞻,导致整个村庄是“满眼新屋却见不到新村”,形成“空心村”。农民时尚的小洋楼与“外光内糠”的“空心村”,形成鲜明对比,正如农民经常挂在口头上一句口头禅说得那样“新房子、大院子、破庄子、旧样子”。有的农民弃旧建新,到马路边承包地里突击建房,农民擅自在耕地上建房。这与土地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有关,不少农民误认为自已的承包地是“私有财产”,想干啥就能干啥。根据《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承包经营土地的农民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农民对承包地拥有承包经营权,尤其是来国家反哺农业,更激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农民违法占地建房,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客观上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有悖国家政策且给国土部门管理带来了棘手的问题。因而新农村建设中村民建房不仅要重视居民点规划选址,还要加强土地的节约管理。
(二)农民自建与村委会统一代建的矛盾
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是农民。新农村工作在基层存在实施主体不明确,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主体作用未发挥。到底是基层政府为主?还是村为主?实际操作中,一些村以实施迁村并点为名搞房地主开发,处处点火,四处冒烟,征用农民土地后卖宅基地给建房农民。同时迁村并点中集中建设的房子因缺乏质量监督,仓促建设,其工程质量存在隐患。在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农民在政府指导下,建设美好家园。不少乡村都热衷于新农村建设,不仅为了出政绩,还有几个原因:一是化解债务,二是化解建房矛盾。应该看到农村税改后,农民负担一减到底,种田还拿补贴,史无前例,但村集体经济收入捉襟见肘。于是有的村将眼光盯在建房上,实行统一代建,收取管理费,从中渔利。而农民经过市场洗礼后,思想发生变化市场经济下农民思想活跃,但集体意识缺乏,是“对乡村干部不放心,公益事业不热心,办错事情伤透了心”。在农村中利益分配始终是农村矛盾的焦点、漩涡。一些乡村干部形象在群众心目中不佳,群众对少数乡村干部产生“信任危机”,对他们有了钱就大吃大喝什么反感,认为将钱交给村里不放心,提出自建。而农民自建对小区中下水、道路等各扫门前雪,各行其是,公共用地没人管,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项政策出台,一项工作做好离不开群众支持和理解。新农村规划设计多方听取意见,吸纳农民代表真知灼见,扩大农民代表参与权、知情权,让农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说在嘴上,政府是为咱老百姓真心办实事,这样政策必能得到广大农民拥护。
(三)新村中的新面貌与农民环境卫生旧意识的矛盾
基础设施建设缺乏配套,管理滞后,形成生活垃圾随意倒,生活污水任意排。在新房林立的农民小区,这边污水肆溢,那边垃圾,蚊蝇嗡嗡飞。另外,农村不少村民都有用上了液化气,但种田的农民舍不得将田里的稻草、菜籽秸杆、麦杆付之一炬。而是将农作物秸杆堆放在房前屋后,与宽敞亮丽、气势恢宏的小洋房形成鲜明对比。富裕后的农民舍得花钱解决“进口”问题,建设漂亮的楼房,但对“出口”问题却是“抓大放小”。厕所随意在房后搭建一片砖瓦,安放一瓦缸就成简易厕所。同时,农村一些地方厕所未实行三格式厕所,粪便未实行无害化处理,夏天里蚊蝇乱飞,影响农民群众身体健康。有的购房农民各行其是,甚至圈地养鸡鸭等牲畜,给人们严重的视觉污染和嗅觉污染,带来了负面效应,影响了小区形象及品位。
(四)新规划、新起点与旧习俗矛盾
《土地管理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但千百年来,农村宅基地是祖祖辈辈传下来,农民认为宅基地是“私有”。农民对宅基地的狭隘认识与《土地管理法》相悖。《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农村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部分农民害怕迁村并点,原因在于是怕自己原先的宅基地上收,因而不愿意迁移。另外农村的自然村落延续了千百年,且农民的农耕生活源远流长,农民原住宅与承包地一般很近。因而实施迁村并点要考虑农业产业结构、土地调整、农民之间血缘关系、邻里交往等因素。因而,实施迁村并点不能照搬某一模式,搞“一刀切”。时下一些地方新农村是“只见新房,不见新貌”。农民习惯于离土不离乡,居民点建设如烟花在空中四处绽放。农民建房无序,马路建到哪能房子建到哪旦,不愿意到中心村入住。农民,特别是老年人承担种田任务,中心村房屋往往套用城市户型设计,农民自家的农具、化肥等生产无存放之地,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五)有序管理与无质施工的矛盾
基层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农民小区建设进行招标,但工程经转包到无资质的建筑游击队手中,其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六)规划冻结与违建居高不下矛盾
政府冻结建设程序并制定政策“堵”违章建设,却没有做好“疏”。一些地方以规划修编,几年未批村民建房,农村建房被冻结,但末考虑农村建房实际情况。农民因房屋陈旧,破败不堪,成了危房;农民子女结婚等原因需要建房。“堵”的同时没能“疏”,出台规划地点允许农民建房,这样势必人为造成违章建筑。
(七)宅基地及征地于法有据与工作中操作不易矛盾
在新农村建设中,涉及到宅基地调换,于大多数村无公共设施用地,农民在征地中漫天要价。农民不愿意自己“口粮田”被征。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未建立失地保障,另一方面由是农业税取消,种田不再是农民的羁绊。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本区域内土地利用作宏观调控和总体安排。村庄规划布点,对房屋式样、层高、面积具体要求。但规划做得再好,无地可用。这好比设想做许多架飞机,倘若没有飞机场,再好的飞机也难以着陆。目前农村出现征地难,一是国家惠农政策调整,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使农民真正有了经营土地的权利,农民与土地结下深厚的感情,绝大多数农民生活寄托在土地上。耕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农民依赖土地种植,有一部分收入,基本维持自家粮食自给。除去各项成本,正常年景目前农民每亩田每年净收入为500元左右。一旦被征用,意味着将失去生存根基。目前农村一些地方,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为1亩左右。在农田收益低,农民对农田关爱偏低,如今农民视农田为“香饽饽”,种田的积极性史无前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施行,赋予每个村集体成员公平的承包权,巩固了家庭承包制度。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反哺政策出台,减免农业税、发放良种补贴等,农民喜上眉梢,种田积极性高涨。农民更是视承包地为“饭碗田”、“命根子”。目前农村出现征地难的另一个成因则是,现行的安置途径主要是货币安置,一亩田几千元,一次性货币安置最明显的缺陷是难以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同时我国农村社保体制未建立,土地对农民具有重要的社保功能。依据公平与效率原则。政府从农民手中拿走土地,就应按土地的市场价格支付农民相应交易价格金。因为土地是农民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农民丧失赖以生存的土地,生存成本加大,成为“三无”人员。然而农民所得到的补偿少。失地后,农民的生存成本加大,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家庭生计将是入不敷出。应该说根据1999年施行的《土地管理法》,补偿仍然继承了以前的思路,补偿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费三项,提高了补偿的总产值倍数。目前农地征用标准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但目前农业由传统迈入现代,土地年产值也大幅提高。征地费及安置费也要“与时俱进”,以维护好失地农民的利益。征地难,其问题实质是政府出于公共利益,地是不可不征的,但能否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八)农民入住新房是精神上富翁与经济上的“负翁”矛盾
农民建房是“百家姓”中第二姓,离不开“钱”。然而时下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的甚至是到了捉襟见肘地步。农民自己刚刚脱了贫困帽,建房对大多数依靠土地里刨食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辈子大事,亟须通盘考虑。农民建房花“今日的钱圆未来的梦”,攀比消费这会加重农民自身负担,极易返贫,成为“负翁”。农民收入上不上去,受财力束缚,农民建房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要量力而行,统筹兼顾。



  • 中心村的存在问题
    答:农民,特别是老年人承担种田任务,中心村房屋往往套用城市户型设计,农民自家的农具、化肥等生产无存放之地,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五)有序管理与无质施工的矛盾基层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对农民小区建设进行招标,但工程经转包到无资质的建筑游击队手中,其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六)规划冻结与违建居高不下矛盾政...
  • 中心村的建设问题模式及对策
    答:新农村建设中中心村建设存在问题、模式及对策不少地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开始迁村并点,通过村庄集聚,加速乡村城镇化,节约集约土地,农民人居环境是旧貌换新颜。过去农民建房受指标、规划等限制,大多数农民建房未能实现夙愿,只能住在低矮破旧的房子,居住条件恶劣,如今农民居住条件可以说是再也不是旧模样...
  • 中心村的对策
    答: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立足本地实际,尊重民意,依据“建设中心村、控制小村、整理空心村”思路,对零散布局的小村庄进行控制,将分散的几户、十来户集中到大村,加速中心村集聚。
  • 农村规划建设三大问题村庄建设亟待重视
    答:二、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差。由于缺乏给水、排污、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许多村庄普遍存在路面不硬、污水乱排等现象。这与开始富裕起来的农民的需求极不适应。三、住房功能落后,浪费严重。“娶媳妇、建新房”是农民的两件大事。但现在针对当地农村的建筑研究太少,许多图纸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
  • 生态城乡化建设研讨?
    答:然而,由于国家对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缺乏统一的规范,各地因自身条件不同,在建设方式、建设主体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规划建设的实施过程中,也因缺乏调研、保障机制、不同利益群体诉求机制以及地方财力吃紧等问题,难以实施。本研究以江苏省东台市为例,通过对其历次中心村建设回顾以及对实施效果的追踪发现,虽然地方政府曾...
  • 2019年农村垃圾处理问题调查报告
    答:二、存在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需提高。少数地方对农村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少数领导不够重视,把垃圾处理工作当作临时工作来应付,平时工作不扎实,到检查考核时突击抓一抓。 二是保洁水平需提升。一些村还未做到垃圾处理全覆盖,中心村保洁工作比较正常,但少数自然村特别是一些人口较少、居住比较分散的村庄未纳入...
  • 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答:三、目前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整合资金的问题 由于各村的地理位置不同,县区在整合资金方面的力度也不一样,就目前而言,哪些资金能用于中心村建设还不能确定。同时,在管理上有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乡村和村民经济实力的问题 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绿化种植,还是环境整治、长效管理等都要投...
  • 村两委经费保障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答:3、加强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把中心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纳入美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把党员活动室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保有固定场所、有配套设施、有专人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整合教育、卫生、计生、文化体育等资源,统筹推进社会救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文化体育...
  • 请教一个问题
    答:“天下皆富”有些不现实,华西中心村也存在贫富差距(存款100万与1000万的差别)。华西一向在致力于全民富裕。比如华西合并了周边的村落,带动周边村共同致富,虽然目前效果还不明显,但前景是好的;免费培训5万民村支书,展开双学(学华西、学吴仁宝),帮助他们走向致富路;在其他地方建立“华西村”,好象...
  • 中心村建设工作汇报
    答:将中心村建设纳入目标考核内容,对中心村建设进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乡督查组定期深入中心村督导建设进展情况。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新规划新起点与旧习俗之间存在矛盾;二是用地指标十分紧张;三是缺乏带动增收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四是部分干部群众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五是村庄基础设施还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