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普及汉语拼音之前,以前的中文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2
没有汉语拼音以前,中国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古代人们为了学习汉字,曾创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给汉字注音。
直音法盛行于汉代,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字来标注跟它同音的字的方法,如"盅,音古"
"毕,音必""畔,音叛"。这种方法简单明了,直到现在,人们还常常利用它。但直音法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则此法不能用;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较生僻,注了等于没有注。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个字,它们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为"然"字注音,都难以帮助认读。后来创造了反切法,弥补了直音法的不足。

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是指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的注音方法。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如"红,胡笼切",即取"胡"字的声母"h",取"笼"字的韵母和声调"óng",拼成"红"字的音"hóng"。反切法的发明,是我国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前两天,为了纪念周有光先生诞辰112年,Google的首页出现了中国元素:
Google单词的六个字母中的 l为周有光年轻时的画像,G、g和 e用三本书代替,o变成了两张纸,正反面分别写着这家搜索公司的中文名谷歌,和它们的汉语拼音G G。
Google在Doodle介绍中这样写道:如果不是因为周有光,今天北京的拼音可能仍是Peking,重庆仍是 Chungking。
如今,汉语拼音在帮助我们注音识字之外,也成为电脑输入、火车代码、专用名词拼写、手机输入、对外汉语教学、图书索引等方方面面不可或缺的工具。
那么,在汉语拼音之前,我们如何识字呢?
在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用拉丁语为汉字注音之前,中国的汉字都是“自己为自己”注音的。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种:
首先是譬况法,也就是用描写性的语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比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被)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也就是说“伐”的两个意思(攻击别国和被别国攻击),是靠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这有点儿像外语中的长短音了。
其次就是“读若”法。即找一个读音相似的字来给原字注音,比如“珣,读若宣”,我们就知道“珣”字和“宣”的读音相似。
然而,这种方法只求近似,当然所标的音也是不十分准确的,和“譬况法”一样都算不得正式的注音方法。
北洋政府颁布的国语注音字母
真正的注音方法是从“直音法”开始的。所谓“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同音字来注音。如“诞,音但”,“中,音忠”。
但是,“直音法”存在天然的bug:
第一个是有些字无同音字或同音字较为冷僻,就往往注不出来,如果你勉强用发音相近的字来注,就会出现注音不准的情况。
比如旧版《辞源》用“成”来给“仍”注音,则发音不准,如果你用“扔”来注“仍”,则音调不准,而用“礽”来注“仍”倒是发音相似,但“礽”较为生僻,注了等于不注。
于是,就需要“反切法”(被周有光先生称为“心中切削焊接法”)来修复“bug”。
所谓“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古人叫“反,或叫”翻“”,也叫做“切”,都是现在的“拼音”的意思。
它是把用来拼音的两个汉字分拆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如:“红,胡笼切。”也就是,红(hong)——胡(hu)+笼(long)。
用“反切”注音,不但每一个字都能标音,而且能标得比较准确,比起以前几种方法是大大前进了一步。
守温三十六字母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
后来,唐代僧人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取“见、溪、群、凝、端、透、定、泥”等汉字为声母。
再之后,学者们又编制了韵书,模仿守温之法,用特定的汉字为韵母。比如,用“东冬钟江”来表示“东韵”的韵母,这相当于汉语拼音中的“ong”。
由此,反切法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然而,反切法使用起来也有不便之处。
比如,同一个声母或韵母可以用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汉字表示,如用“t”作声母的字,就有“同、”徒、贪、叹…...”等等,这样,用作反切的字不能划一,掌握起来非常繁难。
“拉丁新文字运动”中的陕北的汉语教材
在此之后,尽管明代吕坤、清代潘耒先后在《交泰韵》和《类音》中尝试对“反切法”进行改良,但始终没有达到理想境地。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反切法遂被淘汰。
至此,用汉字注音的历史走到了终点。后来,先后兴起的“切音字运动”、“注音字母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拉丁新文字运动”都对如何为现代汉语注音进行了探索。
最终,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利玛窦在《西字奇迹》中用拉丁文为汉语注音的方法演变成为了我们今天所通用的“汉语拼音”。
参考文献:冯志伟,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功绩
——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

原来没有拼音字母的时候,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 在没有普及汉语拼音之前,以前的中文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答:但直音法有较大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则此法不能用;有的字虽然有同音字,但都比较生僻,注了等于没有注。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个字,它们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为"然"字注音,都难以帮助认读。后来创造了反...
  • 在没有普及汉语拼音之前,以前的中文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答:原来没有拼音字母的时候,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 在没有普及汉语拼音之前,以前的中文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答: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
  • 没有汉语拼音以前,中国汉字是如何注音的?
    答:例如,"蹭(cèng)、糗(qiǔ)"等就没有同音字,无法用直音法注音;"然"的同音字只有"燃、蚺、髯"三个字,它们都比"然"字生僻,用其中的任何一个为"然"字注音,都难以帮助认读。后来创造了反切法,弥补了直音法的不足。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是指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
  • 在没有拼音以前,中国字是怎么拼写的 ?
    答:现在的拼音是建国以后用英文字母改写的,原来也有拼音,新华字典上就应该有
  • 在汉语拼音没有完善前,古代汉语读音是怎么传承的呢
    答:在汉语拼音没有完善前,古代汉语读音是这样传承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北 京话有着特殊的地位。北 京在唐代地属幽州,古称燕京,是北方军事重镇,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公元1153年金迁都燕京后,北 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到北 京求官的、经商...
  • 在没有拼音以前,中国字是怎么拼写的 同题
    答: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
  • 拼音没有出现之前,我国小孩子是怎么认识汉字的呢?
    答:要不然中国估文字和文化能传承几千年。但是我知道的有两方法:说得祥细一些,是用前一个字的声母与后一个字的韵母来注音,叫“切”,当然,那时还没有声母韵母一说。一种是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一种是用拼音字母以前咱们国家有另外一种拼音方案。看看汉语字典,词典后面都会有汉语拼音方案。
  • 古代没汉语拼音,古人怎么学习汉字,岂不是非常困难?
    答: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应用的汉语拼音在1955年之前是没有的,那么在此之前的人是如何学习汉字的呢?二、古人学习汉字的方法 对于不认识...
  • 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没有拼音之前中国人是怎么认字的?
    答: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在发明拼音之前汉字注音采用的是切注发。就是两个汉字合在一起,用前一个汉字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