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发音怎么转变成现在这样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汉语读音的变化

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都不准确可靠

古代汉语是突然变成现代汉语的。在汉代以前,书面语和口语是一致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以前的古籍,就是当时人们的口语。后来口语慢慢发展变化,但书面语基本没有变化,于是造成了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

大概在宋代,口语已经比较接近现在的语言了,在民间出现了以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话本和拟话本。其实当时的口语,但跟现代汉语仍然有些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不大了。

文人所写的文章,朝廷的公文,依然是文言文。这种口语和书面语严重脱节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直到“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运动倡导大家写白话文,放弃文言文。


扩展资料:

语言发展几千年,而书面语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这在人类语言史上是个奇迹,只有使用汉字的中国,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读音跟意义是不相干的。

所以读音变了、意思变了,字形还能不变。因此,汉字是我们祖先一项伟大的发明,因为汉字的这种特性,我们可以看懂几千年前老祖宗写的文章,传承老祖宗的文化,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并以其伟大的文化造福世界。

学习古代人发音语言的方法:

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本,能在适合的时候进行语义迁移。

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言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借助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具体古汉语语法可查阅高本汉先生的《古汉语语法纲要》。

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上古汉语指的是商朝至汉朝时期的汉语,其语音依照演进又可细分先秦音系与汉代音系。因为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因为汉语非采拼音文字,不能从据于不同时代的“拼法”来推断古时的读音。这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声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上古汉语韵部
汉语发音从《诗经》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当时人对《诗经》的注解反映他们遇到的困难:当《诗经》的韵脚不押韵时,他们牵强的改其中一个字的音使其押韵,认为这样读起来更加和谐。例如:
“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 《诗经·邶风·燕燕》
在这首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押韵。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这个方法叫做“协韵”。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在宋朝,朱熹等人继承了南北朝的协韵法(亦称“叶音”),并非常用这个系统的方法来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他们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他们还没有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发音原则,他们以为先秦时代的古人的发音和宋朝人一样。但是,在这个时代,吴棫在《毛诗叶韵补音》等著作中发现《诗经》的押韵现象是有规则的,他通过对韵脚字系统的考察,把中古韵类归纳成九个韵部。虽然吴棫缺乏明确的历史概念(他把唐宋和先秦的韵脚字混为一谈)他的研究迈出了进入正确的路线的第一步,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除了他以外,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进行了古音的研究。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音”,并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复古”)。他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把《诗经》的韵脚整理起来,分析这些字的押韵行为。在《诗经》押韵的字通常属于《广韵》的不同韵类,这是因为这些字的韵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后来到中古音变得不一样。但是,上古音的押韵行为有理可寻,可以按照这些押韵行为把中古韵类分配成几个组,这些组叫做“韵部”,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可以在《诗经》押韵,但是有些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顾炎武把韵类归纳成十个韵部。虽然他对韵部的划分不够严谨,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对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一直到现在,他的“离析唐韵”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清朝学者构拟古音的方法与现代语言学家不同。他们当时认为,属于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在上古时代有相同的发音,后来其中一个韵类(“古本韵”)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其他的韵类发生了变化(“变韵”)。这个构拟方法有严重的缺陷。
第一,没有解释“变韵”发生变化的条件:按照语言学的定论,语音变化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某些字在上古时代有完全相同的读音,没有理由分化出来(除非发生了方言混合)。
第二,我们现在知道,上古汉语的一些韵部的发音和与其对应的任何一个中古韵类的发音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中古韵母保留了原始的发音(没有“古本韵”)。例如:歌部构拟成*-ar、*-aj或者*-al(还有元音长短等特征),和来自歌部的中古韵类如歌韵(中古*-ɑ),麻二韵(中古*-ɣa),支韵(中古*-iᴇ)的发音都不相同。

  • 上古汉语发音怎么转变成现在这样的
    答:第一,没有解释“变韵”发生变化的条件:按照语言学的定论,语音变化有一定的规则,如果某些字在上古时代有完全相同的读音,没有理由分化出来(除非发生了方言混合).第二,我们现在知道,上古汉语的一些韵部的发音和与其对应的任何一个中古韵类的发音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中古韵母保留了原始的发音(没有“古本...
  • 上古汉语发音怎么转变成现在这样的
    答:古代汉语是突然变成现代汉语的。在汉代以前,书面语和口语是一致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以前的古籍,就是当时人们的口语。后来口语慢慢发展变化,但书面语基本没有变化,于是造成了书面语和口语的脱节。大概在宋代,口语已经比较接近现在的语言了,在民间出现了以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其中的杰出...
  • 百度视频上那些古汉语发音是怎样被复原的?为什么上古汉语听起来像俄语...
    答:百度视频上那些古汉语发音是根据中古汉语发音,及地方方言中的古语残音,以及诗经的音韵逆推而得出的。故上古汉语发音比较有争议,但中古汉语发音是确定的。发音确实挺像俄语的
  • 古今发音的差别,具体到个别音的变化!谢谢
    答:1 腭化 古代汉语中的 g k h 逐渐腭化,现代普通话变成了 jqx。 例如 巧 的声母在古代就是k ,街的声母应该是g。当然还是有不少方言比较存古。和古代念法一样。2 入声消失 声调分 平上去入,入声就是其中的一类。特点是 发音快速,有个噻喉音突然停顿住,其字有“一 六 七 十 脚 药 发 不...
  • 上古汉语读音怎么和中古汉语相差那么多
    答:南蛮鴃舌”,翻译过来就是“鸟语”。随着各区域的人逐渐接触和交流的增多,汉语的语音必然会朝着更容易发音的方向进化,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采访一下粤语方言使用者,粤语较好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发音,通过对比中古汉语向现代汉语进化的规律,可以大致了解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进化的原因。
  • 汉语发音的历史变化
    答: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
  • 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这段时间,中原地区的语音。
    答:汉语言史分为四个阶段:上古时期,即汉代以前;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宋代;近代期,即元明清时期;现代期,即五四运动以后。各个时期与前一个时期相比,汉语的发音都有巨大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是战争和移民,比如汉代末年、西晋末年和宋朝末年的战争,造成中原地区十室九空,新王朝建立后,从...
  • 古汉语发音与现代汉语有何差别?
    答:这是古今汉字的读音不同造成的。和现代汉语、中古汉语相比,上古(两汉以前)汉语有以下特点:1、古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帮滂并明、非敷奉微8个声母,前4个称重唇音,后4上轻唇音(即唇齿擦音)。上古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
  • 有谁能简述中古声、韵、调到今天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答:汉语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简述---上古与中古的语音 最早记录了汉语文字的,是甲骨文。这种殷商时期记载占卜祭祀的文字,是今人了解早期汉语语法与其他一些特征的重要材料。从当时的卜辞例来看,商朝的汉语词序已具有与现在汉语相同的"主--谓"或"主-谓-宾"形式。但当时的汉语文法简单,卜辞所用的,多是...
  • 汉语声母系统演变规律 从上古到隋唐《切韵》 从隋唐《切韵》到宋代三十...
    答:1、全浊声母清化,即中古全浊声母发展到现代,变成了同部位的清音.塞音和塞擦音清化的规律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擦音清化为同部位的清擦音.2、《广韵》的声母到现代普通话,从重唇音里分化出轻唇音.3、中古的精组和见晓组分化出j、q、x.分化的条件是在今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前读j、q、x声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