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这段时间,中原地区的语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南北朝时期的汉语语音有哪些变化

古人讲话的声音不可能保留到今天,研究语音的历史发展,只能依靠古代的文字材料。汉字本身保留了大量的古代语音信息,古代诗歌的用韵和中古以后出现的各种韵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语音资料,从现代方言的比较研究中更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种种线索。此外,古代的音译词以及汉语和其他汉藏语系语言的比较也都能帮助人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情况,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没有真正展开。
对汉语语音历史的研究传统称为“音韵学”,有悠久的历史。一般把汉语语音的发展分为 4个时期:①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②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③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④现代音时期──清代至现代(17~20世纪)。对各时期的起讫时代目前还有一些不同看法,但前后相差并不很大。每个时期都长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一个时期内自然还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各时期的方言分歧情况目前也了解很少,因此,研究古代各时期的语音,一般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音资料作为各时期语音系统的代表,然后旁及其他材料。
从上古音到现代音的2000多年时间内,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并没有改变,即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3部分,韵母又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2000多年来汉语语音的演变主要是声母、韵母和声调内部的变化,这些变化在现代方言中有时还能反映出来,例如上古音和中古音都有鼻音韵尾【-m】,到现代还保留在广州话和其他一些方言里。 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诗经》并非一时一地的作品,谐声字是用声旁表音的字(如“途、除、徐、叙、斜”都用声旁“余”表音),来源更要复杂一些,但这两种材料反映的语音系统是相当一致的。上古音距今已逾千年,语音资料也较零散,目前只能推测出上古音系的基本轮廓,对其中的细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古声母共有30个左右。其中【p】、 【p‘】、 【m】、 【t】、【t嶉】、【n】、【l】、【k】、【k‘】、【嬜】、【x】、【堭】、【堭‘】、【s】是从上古直到现代绝大多数方言都存在的声母,表现了汉语声母的历史继承性。上古浊塞音声母 【b】、【d】、【ɡ】和浊塞擦音【扷】也还保留在现代一些方言里,其余十几个声母的性质则各家说法很不一致。上古很可能还存在 【kl】、【pl】之类的复辅音声母,例如在谐声字中,舌根音声母【k】、【k‘】往往和边音声母【l】互谐,“各”既可以作“格、阁、客”的声符,也可以作“洛、路、略”的声符,这些字很可能原来都是由【kl】之类的复辅音演变来的。对上古音是否有复辅音以及有多少复辅音,目前还有种种不同看法。
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字的情况,传统把上古韵母分为若干韵部,用一个汉字来代表,如“之部、幽部”等等,上古韵部共有30个左右。同韵部的字只是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因此每个韵部实际不只包含一个韵母。根据韵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韵部分为阴、阳、入3大类:有鼻音韵尾【-m】、【-n】、【-嬜】的是阳声韵,有清塞音韵尾【-p】、【-t】、【-k】的是入声韵,其余的都属于阴声韵。如果韵腹相同,阴阳入 3类往往可以相互押韵或谐声,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三章》“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中,“来”和“赠”押韵,就是因为这两个字在上古韵腹相同,都是 【?amp;#91;】,只是“来”属于阴声韵,“赠”则属于有鼻音韵尾【-嬜】的阳声韵,这种押韵现象传统称为“阴阳对转”。
大多数上古韵母的读音和现代相去甚远,和中古也有很大区别。例如“姑”现代韵母是 【u】,中古相同或近似,上古时韵母则可能是【a】;“台”现代韵母是【ai】,中古也是类似的复元音,上古时韵母则可能是【?amp;#91;】 。也有一些韵母如【an】、【?amp;#91;n】、【a嬜】、【?amp;#91;嬜】等从上古经中古到现代变化不大,象“班” 【pan】和“登”【t?amp;#91;嬜】 等字的读音2000多年来并没有显著的改变,但这类字究竟是少数。目前对上古音韵头的多少、韵部的分合以及阴声韵是否也有辅音韵尾等问题有种种不同看法,还远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
现存的上古音语音资料不能系统地反映出上古声调情况,历来对上古声调的看法分歧也最大。目前较有影响的有3种意见:①上古和中古一样,分为“平、上、去、入”四声;②上古没有去声;③上古只有平声和入声,但各分长短两种。近年来从汉藏系语言的比较研究中又产生一种新意见,认为汉语在远古时期可能并没有声调的分别,声调是远古时期不同的韵尾辅音脱落或保存才逐渐产生的。 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魏晋南北朝是从上古音向中古音转变的时期,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许多供作诗押韵用的韵书,对当时的语音系统做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隋代陆法言集各家之大成,于 601年编成《切韵》一书。《切韵》的原本和它以前的韵书今已佚,现存的《切韵》都是后人的增订本,而且大多是残卷。目前流传最广的完整增订本是宋代陈彭年等编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对《切韵》的增订主要在字数和释义,对《切韵》的语音系统并没有重大的改动,现在研究《切韵》音系一般就都以《广韵》为主要依据。《广韵》把当时的语音系统分析归纳为四声、206 韵,每韵内又根据声母的不同分为若干小韵,这个语音系统是否代表当时一时一地之音,目前尚无定论,但它能分门别类详细列举出隋唐时期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情况,是研究中古音最重要的语音资料。
《切韵》并没有系统地列出它的声母系统,根据后人分析归纳,大体上是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相当的。三十六字母可能起源于唐末,到宋代经过不断补充修订,基本上能代表当时的声母系统。每个字母用一个汉字来代表,至于它们的实际读音,经过多年研究,目前已大致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为了便于说明中古的声母系统,目前一般仍沿用三十六字母的名称,例如,用“帮、滂、并、明”代表中古声母【p】、【p‘】、【b】、【m】,用“端、透、定、泥”代表中古声母【t】、【t嶉】、【d】、【n】等。上古声母有相当一部分仍保存在中古音中,但大都经过了较为复杂的分化或合并的过程,并不完全是一对一的关系。
《切韵》把不同声调的韵母算作不同的韵,每个韵用一个汉字来代表,例如“东韵”、“江韵”、“鱼韵”、“真韵”等。在计算中古韵母时,如果只是声调不同,就只能算是一个韵母,例如“之韵”、“止韵”和“志韵”的分别只在声调,实际上只是一个韵母。《切韵》共列出193个韵,《广韵》增订为206韵,除去声调的分别不计,只有90多个韵。当时的分类不大重视韵头的作用,有时把不同韵头的韵母合并成一个韵,例如,“删韵”就包括开口呼和合口呼两类韵母,可是“寒韵”和桓韵又根据开口呼和合口呼的不同分成两韵。如果把该分开的韵母都分列出来,实际上共有150多个不同的韵母,这说明《切韵》所记录的韵母系统是相当复杂的。
中古音的韵头只有 【i-】和 【u-】,但隋唐时期韵头【i-】可能还分为长短两类,这样就有了三种不同的韵头。中古音的韵腹元音非常丰富,这是中古韵母多达150多个的主要原因。近几十年对中古韵腹元音的实际读音做了相当细致的研究和推测,其中大部分已经取得了比较一致的意见。中古音的韵尾继承了上古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分别。阴声韵的韵母除没有韵尾的(如“歌韵”)以外,还包括元音韵尾【-i】(如“灰韵”)和【-u】(如“豪韵”)。中古阳声韵的鼻音韵尾和入声韵的清塞音韵尾与上古相同。在《切韵》的韵母系统中,入声韵和阳声韵相配,即【-m】和【-p】相配,【-n】和【-t】相配,【-嬜】和【-k】相配,例如东韵”【-u嬜】和屋韵【-uk】相配,删韵”【-an】和“辖韵”【-at】相配,“衔韵”【-am】和“狎韵”【-ap】相配等等,形成相当整齐的局面。
中古音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切韵》以声调为纲,在四声之下分列各韵,后代韵书一般都遵循这种编排方法。平声、上声和去声的分别主要在音节的高低升降不同;入声则是韵尾收【-p】、【-t】、【-k】的发音短促的入声韵,和另外三声的阳声韵相配,例如“东、董、送、屋四韵的分别就在于“平、上、去、入”四声不同,至于阴声韵如之、止、志、“鱼、语、御”等则只有“平、上、去”三声。从中古到现代四声的发展和声母的清浊关系很密切,为了便于说明这种关系,习惯上把中古的四声分为阴阳两类:中古是清音声母的称为“阴平、阴上、阴去、阴入”,如“官、管、灌、括”;中古是浊音声母的称为“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如“郎、朗、浪、乐”。
在唐初,已有人批评《切韵》分韵过细,不利使用,说明《切韵》的语音系统已与当时的口语不尽相合。从《广韵》开始,已在《切韵》的一些韵目下注明与某韵“同用”,实际就是承认这两个韵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到宋末元初时,为了便于作诗,一些韵书根据《广韵》“同用”的办法,索性把206韵合并为106韵,这106韵从此成为做旧体诗押韵的规范。最早合并的是平水人刘渊主持刊行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52),因此世称这106韵为“平水韵”。平水韵主要只是把《广韵》韵目中同用各韵加以合并,并不能真正代表宋元时期口语的语音。 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中原音韵》成书于1324年,正是元代戏曲盛行的时期,周德清根据当时北曲作家用韵的情况归纳整理成书,成为写作北曲用韵的准绳,对中国古代戏曲创作有很大影响。《中原音韵》是专为戏曲而作的,因此能跳出《切韵》系统韵书的窠臼,记录下活跃于元代舞台上的北方语音系统。至于这个语音系统是否能代表当时的元大都(今北京)的方言,目前尚有不同看法,但它无疑是现代北方官话的源头,代表了汉语语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比《切韵》所代表的中古音语音系统简单得多,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北京话。《中原音韵》改变了《切韵》以声调为纲的编排方法,改为以韵为纲,各韵之下分列声调,然后再分为若干小韵,同音字都列在同一小韵内,并没有单列声母。根据小韵的分布情况来分析,《中原音韵》可能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和现代北京话已很近似。汉语的声母系统从中古到近古大大简化,主要是因为中古大部分浊音声母到近古变成了清音,除了【m-】、【n-】、【l-】等少数浊音声母外,其余都变成清音,和原来的清音声母合并,例如“步”【b-】并入“布”【p-】,“在”【扷-】并入“再”【堭-】,“似”【z-】并入“四”【s-】等。
《中原音韵》把韵母分为19个韵部,以两个汉字命名,如“东钟、江阳、支思”等,这只是韵母的大类,各韵部内还包括韵头不同的韵母。19个韵部实际共包括40多个韵母,只有中古韵母的 1/3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古入声韵到近古已经全部消失,和阴声韵完全合并。此外,中古有不少韵母的韵腹元音非常接近,到近古也合并在一起了,例如“东、冬、钟”在中古本是3个韵,到近古就合为一韵。近古音的韵头可能只有【i】和【u】,韵头【y】 当时是否已经出现,目前还有不同看法,但至迟到明代就已经形成了现代四呼的局面。中古的鼻音韵尾【-m】、【-n】、【-嬜】和元音韵尾【-i】、【-u】在《中原音韵》中仍完整地保存,但不久【-m】就和【-n】合并,只留下了【-n】、【-嬜】两套鼻音韵尾。中古的塞音韵尾【-p】、【-t】、【-k】由于入声韵消失,也不复存在,其中有不少并入元音韵尾【-i】、【-u】,如“麦”并入“卖”,“脚”并入“搅”;另一些韵尾则完全失落,和原来的无韵尾韵母合并,如“舌”并入“蛇”,“滑”并入“华”。
《中原音韵》 把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和现代北京话完全相同。中古的平声根据声母的清浊到近古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类:中古清音声母读阴平,如“通、诗、坡、春”;中古浊音声母读阳平,如“同、时、婆、纯”。由于中古浊音声母到近古大部分都已变成清音,因此阴平和阳平就纯粹是声调的区别了。中古和近古虽然都有上声和去声,但内容不尽相同。中古浊音声母中除【m-】、【n-】、【l-】等少数以外,读上声的到近古都变成了去声,如“上”和“赏”、“杜”和“赌”在中古都读上声,但是“上”、“杜”是浊音声母,到近古就读成去声,“赏”、“赌”是清音声母,仍旧读上声。从中古到近古声调最大的变化是入声不再独立成为一类,中古的入声字到近古分别归入阳平、上声和去声,如“达”归入阳平,“笔”归入上声,“麦”归入去声。近古以后,一部分归入上声的入声字又改归阴平,如“说、瞎、督”,《中原音韵》归入上声,现代北京话都读成阴平。至于《中原音韵》时期入声是否已经完全消失,目前仍有不同看法,但入声在当时已丧失独立作为声调的地位,则是可以肯定的。
语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汉语有一些方言到目前还保留着中古音甚至上古音的一些特点。例如,广州话完整地保存3套塞音韵尾【-p】、【-t】、【-k】和鼻音韵尾【-m】,苏州话系统地保存浊音声母【b-】、【d-】、【g-】、【扷-】、【z-】等。至于入声独立作为声调,不但长江以南大部分方言仍然如此,从黄河下游中原地区直至西北地区也有不少方言仍旧有入声,保存了近古以前汉语声调的一个重要特点。

选D应该是对的

汉语言史分为四个阶段:上古时期,即汉代以前;中古时期,即南北朝至宋代;近代期,即元明清时期;现代期,即五四运动以后。各个时期与前一个时期相比,汉语的发音都有巨大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是战争和移民,比如汉代末年、西晋末年和宋朝末年的战争,造成中原地区十室九空,新王朝建立后,从外地迁来大批移民填补中原地区,新移民占多数,其语言习惯必然造成中原地区语言的改变。此外,中外文化交流如佛教进入中原,也对中原语言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据《简明汉语史》:唐代在语言史上所处的中古时期,与前一时期相比,其特点是:平、上、去、入四声形成;轻唇音产生;庄组声母和章组声母合并;大量古入声字(长入)变为阴声(去声)。
古代汉语的发音并非如楼上几位网友猜测的没有记录,其实中国人对于古汉语的发音是有记录、有研究的。这门学问今天叫音韵学,古代叫做训诂学,也称小学(不是小学毕业的小学,古人把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称为显学,其他如音韵学、诗词之类称为小学)。现存古籍中就有一些古代音韵学方面的著作。

隋唐时期,以关中的雅言为官方语。雅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在于,雅言只有读书人和贵族才可以用,因此大部分人不懂。而普通话则大面积使用。

从南北朝开始由于佛教的传入发音有同现在一样的4声

如果真正谈到口音的话,唐代差不多和现在的山西话有点像。毕竟皇帝是山西人嘛。当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处于人口大迁移时期,他们的口音应该带点卷舌音,西伯利亚地区人的语言一般都有很重的卷舌音。估计北京的儿话音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口音这个东西没有办法记载,只能主观推测,我只是主观想象而已。

少数民族开始大规模内迁,民族开始大融和,同样话语也随着交流的加深逐渐受到影响,最后演变成统一的北方话。
现在的普通话是解放后由语言专家以北方话为基础在融合其他因素创造出来的。
据说如今的粤语就是先秦或汉朝时原先中原地区的语言,又称“雅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朝代,无论民风还是对外政策都是史无前例的,长安街上几乎有各个民族的人,如此多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在一起生活。当然导致用语更简单化,口头化。

  •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的意思
    答:3、“对峙南北朝,隋唐大统一”:南北朝时分南北两方,以长江一线为大致界限,南朝为四代:宋齐梁陈;北朝为:北齐、北周;随后杨坚建立隋朝,隋为中国的又一次统一,随后唐朝推翻隋朝统治建立。4、“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唐之后为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
  • 三国到隋唐的文化成就
    答: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那么,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新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技、宗教、文学和艺术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农学、医药学和地理学)1、数学:(1)刘徽 魏晋 极限理论 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2)祖冲之...
  • 中国朝代的顺序表是什么?最好是口诀
    答:顺序口诀: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 古代历史各朝代的顺序?
    答: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
  • 中国古代的朝代的先后顺序?
    答: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
  •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中“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答:关于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此歌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记忆中国古代历史,而且也基本上囊括了中国的古代历史。虽然上细节上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这首歌总体上还是相当不错的。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
  • 中国的朝代顺序顺口溜
    答: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顺口溜如下:1、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2、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元...
  • 五代十国和南北朝的关系?
    答:五代十国和南北朝是两个历史时期,他们之间没有关系。1、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
  • 中国的朝代表,好象是个顺口溜吧,请各位帮忙!
    答:中国朝代表顺口溜: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楚吴 二即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朝代表朝代时间 :原始社会 170万年前—前2070年 奴隶社会夏 前2070年—前1500年 商 前1500年—前1046年 周 西周 前1046年—前771年 东周 春秋 ...
  • “宋元明清帝王休“的上一句是什么?
    答:上一句是:南北隋唐五代继。意思是:从南北朝然后到隋朝到唐朝再到五代十国。出自:近现代·佚名《朝代歌》全文: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