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刘备前,诸葛亮真的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3

丞相在表中说自己躬耕南阳的时候,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很长时间里对这句话都是心存怀疑的,怎么可能让一个拥有如此杰出才华的男人,在那乱世之中不去绽放自己的光彩,而是心甘情愿地窝在隆中,不去建立自己的功业呢?


后来我细细研读了《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总算是找到了答案。诸葛亮是西汉时期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诸葛丰这个人在汉元帝时就成为了二千石的司隶校尉,汉朝时候有很多的豪门大族,基本上最开始都是由一个二千石官员发迹的,只要此后的二千石官员越来越多,那么这个豪门家族的影响力就越大,而诸葛丰就正是琅琊诸葛的先祖。

不过诸葛丰这个人脾气不怎么好,为了打击奸臣,他得罪了大批官员,后来连皇帝都给得罪了,被削职为民,此后诸葛家族虽然一直有当官的人,但却一直没有出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等到诸葛亮出生的时候,琅琊诸葛家确实也还算得上是一个豪门,但却只是一个“小豪门”,远远不能与袁绍那样的家世相比。


尤其是在初平元年(190年),9岁的诸葛亮失去了父亲,由于3岁时就已失去母亲,于是他成为了完全的孤儿,只能与弟弟一起投奔叔父诸葛玄。诸葛玄去荆州投奔刘表,也带着他们一起,本来在琅琊的诸葛亮这才去了荆州。

到197年,诸葛玄也因病去世,16岁的诸葛亮就这样在荆州的隆中隐居了下来,过上了现代很多人都极其羡慕的田园牧歌生活。当然,我们知道,在本身有钱有地位的情况下,田园牧歌的生活是非常诗意且为人羡慕的,但当时的诸葛亮显然不符合这两个条件,所以他的生活虽然诗意但也经常遭到乡亲的嘲讽。


《魏略》上记载,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其实不仅仅是在家种地,在建安初年还干了很多的事情,与三位好友前往各处游学。对于游学这个活动,想必大家不会陌生,毕竟现代有个湖南人年轻时就很喜欢这项活动,而那三个好友则分别是徐庶(字元直)、孟建(字公威)、石韬(字广元)。


这四个年轻人在种地之余,就喜欢到处体察民情,收集一些关于百姓现状、官员能人动态的消息,同时也探讨一下学问,让自己的学问更加精进。在谈论学问的时候,其他三个人都是从细节处着手,总想让自己把细节揣摩了再揣摩(务于精熟),只有诸葛亮不仅将细节探讨得很仔细,而且还能够从整体的大格局上去看待问题(独观大略)。

当然,我们知道年轻人聚在一起,肯定会彼此探讨各自未来的生活,在事业上取得怎样的成就,在家庭上选择怎样的伴侣等等。有次四个人在讨论未来的时候,诸葛亮就从容自然地表示:“兄弟们,以我来看,你们三个以后步入仕途,都可以成为刺史郡守那样的省部级官员!”


对这个回答,其他三个人也没什么不满意的,不过就很好奇诸葛亮对自己的看法,于是连忙问他:“那你觉得你能够到什么地步呢?”诸葛亮的回复非常微妙,他看着三个好友微微笑了一下,并没有说话(但笑而不言),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那是要远远超过郡守刺史这种省部级的。

然而郡守刺史在官员体系中已经非常高了,再上去就是正国级的公卿:丞相、太尉等等,再上去就是摄政大臣,再上去就是皇帝了!也就是说诸葛亮从一开始,就没有好好当个普通老百姓的想法,连普通的郡守刺史那都是没看在眼里的,他最初的人生理想就是丞相。


我们看他当时以及此后的行为,也确实是将这一点表现得明明白白,比如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仲乐毅那是什么人,一个是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一个是辅助弱小的燕国差一点点就灭掉了强大的齐国,这都是典型的帝王之师、天下奇才,他们的成就也就是诸葛亮对自己的定位。

所以我们看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那么多年,感觉就像是在种地,啥事都没干,真的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但如果真的是这样,他又怎么可能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第一时间为他详细地分析天下大势,并且做出具体的战略分析,留下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呢?


事实上诸葛亮最初的理想就是成为管仲、乐毅那样的人,并且一直为此做着准备,所以若是当初与他一起探讨未来的徐庶、石韬、孟建看到了他《出师表》中的“不求闻达于诸侯”,想必会想起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断言自己等人可以成为郡守以后,那高深莫测的笑容,然后来上一句:并非如此。



在遇到刘备之前,诸葛亮确实是没有这样的奢望的,但是归顺刘备之后,确实是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机会。

不是,其实他的内心焦灼得很,但是自己又没有什么名声,只能在家干等着。

诸葛亮在遇见刘备之前确实不想飞黄腾达,也不想成为诸侯们的器重人物,他只想安心种地,不参与世俗的斗争和战乱。

  • 遇到刘备前,诸葛亮真的是“不求闻达于诸侯”吗?
    答:所以我们看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了那么多年,感觉就像是在种地,啥事都没干,真的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但如果真的是这样,他又怎么可能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第一时间为他详细地分析天下大势,并且做出具体的战略分析,留下流传千古的《隆中对》呢?事实上诸葛亮最初的理想就是成为管仲、乐...
  • 出师表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所抱有的无意于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是什...
    答:出师表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所抱有的无意于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意思是说: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求显赫名声。三顾茅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汉末刘备三次前往南阳卧龙岗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
  • 为什么要等到刘备来了,诸葛亮才肯出山?不求闻达是真的吗?
    答: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诸葛亮的相遇有着很详细的描述,当时徐庶因为想建功立业,于是投奔刘备,看见刘备如此的器重他,他又推荐了人称卧龙的诸葛亮,刘备当时说,那你应该和他一起过来,徐庶说,此人你只能亲自拜见,不能强迫他来见你,将军你应该委曲求全,亲自去拜见他,信任徐庶的刘备于是亲自前往拜...
  • 《出师表》中,诸葛亮有句“不求闻达于诸侯”,他是真的不想出仕吗?
    答:不求闻达与诸侯这句画也能够表达诸葛亮当时试图不顺或者是非常惆怅的一种心情,更是一种谦词。如果他不想闻达与诸侯不可能会有一些人的力捧,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才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而这个时候诸葛亮要让自身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自己的神秘感会变得更多,这个时候也会想到,如果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就...
  • 刘备三顾茅庐前,诸葛亮在隆中做什么?
    答:隆中对战略涉及地理知识、政治知识、谋略知识、时事知识以及各种诸葛亮本人的看法融合而成的一部战略,这部战略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十年所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在当时信息极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是非常缺乏的,看看隆中对,诸葛亮是如何知道孙权贤能,刘表不能守,刘璋暗弱的呢...
  •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与亮每自...
    答: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本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
  • 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真是假
    答:三顾茅庐的故事是真的。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顾茅庐的故事: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
  • 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出自?
    答:出自: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三国时期,诸葛亮被刘备封为武乡侯,辅助后主刘禅,为了复兴蜀室,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在出征前他给后主写《出师表》说自己是南阳一平民,不求闻达,是先帝三顾茅庐请出山的,自己深受感动,所以为了蜀...
  • 诸葛亮是否有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和实力呢?
    答:如果他真的“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先帝刘备三顾茅庐时,他就会和水镜先生司马徽、崔州平一样,躲起来不露面了。但是,诸葛亮后来还是答应了刘备,出山了。可见,“闻达于诸侯”的野心还是有的。由此可见,取刘禅而代之的野心,诸葛亮也不一定就没有,但是他不敢,或者说他知道这是身败名裂的事情,...
  • 诸葛亮在自叙本志时"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心志,与他积极北伐建功立业是 ...
    答:不矛盾,诸葛亮本是不求闻达于诸侯,所以一直不愿意出山,所以才有了三顾茅庐,刘备感动了孔明,孔明才出山辅助刘备。之后的积极北伐也就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也是为了光复大汉,而不是为了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