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前,诸葛亮在隆中做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30

诸葛亮是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按现在的说法他是山东人,他的家族是琅琊郡当地的名门望族,世代都有人做官,比如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亮丰在西汉元帝时期做过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的官职相当于刺史,可以监察朝廷及周边七个郡的官员,再比如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相当于副市长了。

但是到诸葛亮这一代时,他的家族没落了,诸葛亮3岁时母亲去世,8岁时父亲去世,于是诸葛亮就跟着叔父诸葛玄一起生活,15岁时,诸葛亮就跟着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襄阳投降刘表,诸葛亮17岁时,诸葛玄去世,于是17岁的诸葛亮就带着弟弟诸葛均和2个姐姐在襄阳生活起来。

直到刘备在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时,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10年时间,那么这10年时间,诸葛亮在做什么?他是如何度过的?

想在隆中生存下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住问题,原本诸葛玄就是刘表手下的官吏,曾经奉刘表之命出使许昌,后来诸葛玄又带着诸葛亮姐弟来投靠刘表,住的地方肯定有,这个也不用发愁,而且刘表这个人很好客,喜欢接待士人,中原有很多士人流落到荆州,都是刘表收留的。

然后就是吃饭问题了,很多人关心诸葛亮靠什么生存的?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按这个说法,诸葛亮说他自己在隆中亲自耕地,给人的感觉就是说诸葛亮自己在种地养活一家人,其实这只是诸葛亮谦虚的说法,要知道诸葛亮出身名门望族,他会不会种地都是个问题,再说了种地可是个力气活,像诸葛亮这样的书生能种地吗?我认为诸葛亮虽然家世没落了,但肯定是有家底的,况且他跟着带官的诸葛玄一起生活,要养活他们一家人不难的,但是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靠什么养活一家人呢?

我认为诸葛亮靠两个方面来生活:

一是自家的积累

二是刘表及亲戚给予的救济。

前面说过了诸葛亮的父亲当过副市长级别的泰山郡丞,虽然父亲在8岁去世了,但多少会给他留下一笔生活,够用好多年了,然后他的叔父诸葛玄一直是刘表的属吏,也会给诸葛亮留下一笔生活费,这两笔生活费虽然不多,但足够诸葛亮姐弟四人生活了。

除此之外,刘表应该会给诸葛亮一定的救济,一是因为诸葛玄是刘表手下官吏,二是因为诸葛亮本来就是刘表的亲戚,三是刘表会给予一些流亡士人基本的生活费。

再来看看诸葛亮在荆州的关系网,诸葛亮的大姐后来嫁给了襄阳豪族蒯褀,蒯褀是蒯越和蒯良的族兄弟,蒯越和蒯良是帮助刘表稳定荆州局势的大家族,蒯家在襄阳家大势大,仅次于蔡家,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庞统的堂兄庞山民,庞山民的父亲是庞德公,庞家也是襄阳名家。

诸葛亮本人娶了襄阳名士黄承彦的女儿,而这个黄承彦与刘表是连襟,两人的妻子是亲姐妹,都是襄阳最大豪族蔡瑁的姐姐,换句话说,诸葛亮岳母的亲姐妹是刘表的妻子,诸葛亮管刘表叫姨父,刘表的儿子刘琮和刘琦是诸葛亮的姨兄弟,这样一来,襄阳的蒯家、庞家、蔡家、黄家、刘家都跟诸葛亮有亲戚关系,你觉得诸葛亮有这样的亲戚关系还需要自己亲自下地种地吗?

要知道当时的士大夫说自己亲自种地基本上是为了有一个好名声,为了有一个好道德,而不是真的种地,诸葛亮以一个没落士族的身份能攀上襄阳上流社会的所有豪族,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当时的豪族可不与庶族通婚的,所以诸葛亮解决自己吃饭问题就是继承了自家的一些积累,再加上刘表及亲戚的资助就足够了

在保证了吃住问题后,诸葛亮还做了很多事,比如四处云游和结交好友,诸葛亮有四个要好的朋友,分别是:徐庶、崔州平、石韬、孟建。这四人后来都成为曹魏政权的高官,徐庶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崔州平是太尉崔烈的儿子,后任西河太守,石韬是徐庶的同乡,后来官至典农校尉、郡守,孟建后来成为曹魏的凉州刺史。

看看诸葛亮的这些朋友,全都是有才能的人,还有被称为水镜先生的司马徽也是诸葛亮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葛亮身边的朋友圈都是上流社会的人,他根本不可能像个农民一样去种地,也不用考虑如何吃饭,他要做的就是读书、交朋友、云游四海。

隆中对就说诸葛亮最喜欢吟唱《梁父吟》,《梁父吟》讲的是一个故事,是齐国相国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是一个权谋与为世之道的故事,而隆中对还说了诸葛亮自比管仲和乐毅,管仲是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首霸的名相,乐毅是攻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的名将,这就引发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十年来所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规划隆中对战略。

刘邦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提出了隆中对战略,要刘备夺取荆州和益州,联合东边的孙权,安抚南边的夷蛮,联合西边的戎人,等到适当的时机,由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北伐,到时候就能汉复汉室,还于旧都。

隆中对战略涉及地理知识、政治知识、谋略知识、时事知识以及各种诸葛亮本人的看法融合而成的一部战略,这部战略是为刘备量身定做的,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十年所做的最重要一件事

在当时信息极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是非常缺乏的,看看隆中对,诸葛亮是如何知道孙权贤能,刘表不能守,刘璋暗弱的呢?

靠的就是四海云游与名士交流,在当时口口相传是一种主要信息传播渠道,而信息都掌握在上层人士之手,诸葛亮一个隐居在隆中的人如何知道天下事,不就是靠与人沟通而来了解的,我们站在上帝视角知道当时的情况是如何的,但是,诸葛亮一个局中人,他知道这些事,不就是靠打听和人沟通而得知的,而且还要有背景,一般人可打听不到这些信息。

像地理知道可以从书中获取,但当时天下的政治局势只能靠与人沟通,诸葛亮在荆州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网住了襄阳所有的豪族,跻身上流社会,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和才能之后,才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诸葛亮用了十年时间打听到这些信息,并加入自己的意见,然后综合整理而成隆中对战略,这就是诸葛亮十年来做的最重要的事



诸葛亮在隆中刻苦读书,研究兵法,关心国家大事,就好比是一个隐士,当时在隆中知道他的人很少,说明诸葛亮这个人比较低调。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到各地去游历,去了西川,仔细考察了地形,并分析了天下的大势,做出了规划。

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在隆中,分析天下的大事,过着游山玩水,学习的生活。

  • 诸葛亮出山之前在做什么、怎么做?
    答: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 诸葛亮在跟随刘备前
    答:小说中的诸葛亮直到三顾茅庐才在卧龙岗登场,所以说在袁术和叔父的都是假的,至于史实的诸葛亮我就不太清楚了,因为我没怎么了解史实。小说中的诸葛亮直到三顾茅庐才在卧龙岗登场,所以说在袁术和叔父的都是假的,至于史实的诸葛亮我就不太清楚了,因为我没怎么了解史实。小说中的诸葛亮直到三顾茅庐才...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答: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 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 的行动...
  • 三国演义第11回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决策隆中。主要内容50字?_百度知 ...
    答: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全文抢首赞分享评论踩尽心分享2020-04-05TA获得超过3024个赞关注谢谢你的关注《三国演义》第11回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决策隆中。在刘玄德不断的耐心以及求贤若渴的心思下,诸葛亮终于被打动了。3分享评论踩热心网友2021-11-24手机...
  • 诸葛亮在襄阳种田,为何却说躬耕南阳?
    答:一 首先,根据陈寿《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建安二年(197年),在叔父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直到公元207年前后,也即刘备三顾茅庐后,孔明出山辅佐刘备,其自此离开了...
  • 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诸葛亮真的不在家吗?
    答: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三顾茅庐
    答:诸葛亮忙答礼说:“将军光临草舍,没有及时迎接,实在惭愧!”两人礼让一番后,就坐在草堂上,边喝茶边谈论国家大事。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求教,就答应了。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2 88 ...
  • 急急急有关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
    答::“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三国志》...
  • 诸葛亮的隐居地究竟是襄阳隆中还是南阳卧龙岗?
    答:隆中人之所以会和南阳人争诸葛亮的隐居地,是因为那篇名誉天下的《隆中对》。当时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是在隆中,当时诸葛亮已经从南阳搬去隆中居住了,也是在隆中诸葛亮给刘备提了很多关于如何争天下的建议,后来被陈寿作成《隆中对》被世人传颂,所以说诸葛亮也算是在隆中隐居过的。襄阳人和南阳人之所以一直...
  •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六出祁山还是七出祁山?
    答:而“六出祁山”的说法出现于小说《三国演义》,由于《演义》在民间的影响力较大,因此“六出祁山”也渐渐成为诸葛亮北伐的代名词。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决策,是贯彻落实《隆中对》策,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的正确军事举措和重要战略方针,有其重要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