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因素对第四纪环境的影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论第四纪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启示

  第四纪(距今164万年~ )(劳动创造了人类)

  Quaternary Period

  地球历史的最新阶段,新生代最后一个纪 。约开始于164万年前持续至今 。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第四系。第四系一名是法国学者J.德努瓦耶于1829年提出的(见新生代)。
  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很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而人类的出现与进化则更是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哺乳动物在第四纪期间的进化主要表现在属种而不是大的类别更新上。第四纪前一阶段——更新世早期哺乳类仍以偶蹄类、长鼻类与新食肉类等的繁盛、发展为特征,与第三纪的区别在于出现了真象、真马、真牛。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的一些类别和不少属种相继衰亡或灭绝。到了第四纪的后一阶段——全新世,哺乳动物的面貌已和现代基本一致。
  大量的化石资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古猿与最早的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工具,特别是制造石器。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劳动使人类根本区别于其它一切动物,劳动创造了人类。另一个主要特点是人能直立行走。从古猿开始向人的方向发展的时间,一般认为至少在1000?万年以前。
  第四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小型有孔虫、六射珊瑚等占主要地位。陆生无脊椎动物仍以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为主。其它脊椎动物中真骨鱼类和鸟类继续繁盛,两栖类和爬行类变化不大。
  高等陆生植物的面貌在第四纪中期以后已与现代基本一致。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变化,逐渐形成今天的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植物群。微体和超微的浮游钙藻对海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仍十分重要。第四纪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相应地层称更新统和全新统。第四纪下限的确定,意见分歧较大。1948年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大会确定,以真马、真牛、真象的出现作为划分更新世的标志。陆相地层以意大利北部维拉弗朗层,海相以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里层的底界作为更新世的开始。中国以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泥河湾层作为早更新世的标准地层。其后,应用钾氢法测定了法国和非洲相当于维拉弗朗层的地层底界年龄约为180万年。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为距今180万年。1977年国际第四纪会议建议,以意大利的弗利卡剖面作为上新世与更新世的分界,其地质年龄约为170万年。对中国黄土的研究表明,约248万年前黄土开始沉积,反映了气候和地质环境的明显变化,认为第四纪约开始于 248万年前。还有学者认为,第四纪下限应定为330~350万年前。

  地层划分

  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主要依据沉积物的岩石性质及地质年龄。第四纪沉积物分布极广,除岩石裸露的陡峻山坡外,全球几乎到处被第四纪沉积物覆盖。第四纪沉积物形成较晚,大多未胶结,保存比较完整。第四纪沉积主要有冰川沉积、河流沉积、湖相沉积、风成沉积、洞穴沉积和海相沉积等。其次为冰水沉积、残积、坡积、洪积、生物沉积和火山沉积等。

  生物进化

  第四纪生物与第三纪相比,在分布和组成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哺乳动物与上新世相比有很大进化,如欧洲及邻近的亚洲部分现生的119个种中只有6个在上新世生存过。植物界的进化比较缓慢,西北欧的植物约80%在第四纪开始时即已存在。第四纪冰期时,大陆冰盖向南扩展,动植物也随之向南迁移。间冰期期间动植物向北迁移。冰期和间冰期植被带的移动范围最大可达纬度30°,在地层剖面中可明显地看到喜冷和喜暖动植物群的交替现象。第四纪后期,大型陆生哺乳动物发生过大规模绝灭。在北美,大型哺乳动物的属有70%绝灭,欧洲和非洲比例小得多。这一大规模绝灭发生于距今 15000~9000年。发生大规模绝灭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的狩猎活动,其次是自然环境的变迁。第四纪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动物群。欧洲早更新世具代表性的是维拉弗朗动物群,出现了真马、真牛、真象;中更新世以克罗默尔动物群为代表;晚更新世时出现了许多极地动物。北美早更新世有布朗克动物群,中更新世有伊尔文顿动物群,晚更新世有兰错伯累动物群 。 中国北方则有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中更新世周口店动物群,晚更新世萨拉乌苏动物群。

  第四纪冰川
  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地球史上最近一次大冰川期。冰川的发生是极地或高山地区沿地面运动的巨大冰体。由降落在雪线以上的大量积雪,在重力和巨大压力下形成,冰川从源头处得到大量的冰补给,而这些冰融化得很慢,冰川本身就发育得又宽又深,往下流到高温处,冰补给少了,冰川也愈来愈小,直到冰的融化量和上游的补给量互相抵消。一般冰川为舌状,冰川面往往高低不平,有的地方有深的裂口,即冰隙。冰川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两大类。第四纪时欧洲阿尔卑期山山岳冰川至少有5次扩张。在我国,据李四光研究,相应地出现了鄱阳、大姑、庐山与大理4个亚冰期。现代冰川覆盖总面积约为163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1%。我国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北坡)、昆仑山、天山、祁连山和横断山脉的一些高峰区,总面积约57069平方公里。

  人类出现

  第四纪是人类出现和发展的时期,因此有人称之为人类纪。普遍认为,第四纪的猿人由中、上新世的腊玛古猿发展而来。早更新世开始出现早期猿人,其代表是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的能人。含能人化石的地层年代约为 175万年前。晚期猿人以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为代表,他们生活于中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发展到早期智人阶段,如中国的丁村人、马坝人、长阳人等,欧洲以尼安德特人为代表。晚期智人出现于晚更新世晚期,有中国河套人、山顶洞人、资阳人、柳江人等,欧洲是克鲁马农人。

  构造运动

  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属于新构造运动。在大洋底沿中央洋脊向两侧扩张。对太平洋板块移动速度测量表明,平均每年向西漂移最大达到11厘米,向东漂移 6.6厘米。陆地上新的造山带是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最剧烈的地区,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地震和火山是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形式。地震集中发生在板块边界和活动断裂带上,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加利福尼亚断裂带、中国郯庐断裂带等。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带上。中国的五大连池、大同盆地、雷州半岛、海南、腾冲、台湾等地都有第四纪火山。

  第四纪人类出现(绘画)

  气候状况

  第四纪时,地球气候出现过多次冷暖变化,240万年以来至少经历了24个气候旋回。晚新生代冰期开始于距今1400~ 1100 万年前,但在第四纪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的明显交替。冰期极盛时,北半球高纬地区形成大陆冰盖,格陵兰冰盖覆盖了格陵兰和冰岛,劳伦大冰盖掩埋了整个加拿大,并向南延伸至纽约、辛辛那提一带。欧洲将近一半被斯堪的纳维亚冰盖覆盖。西伯利亚冰盖则占据了西伯利亚北部地区。

  矿物沉积

  第四纪沉积富集了各种砂矿、盐湖化学沉积、泥炭和少量褐煤。世界上一些重要的稀有金属多来自滨海和河流沉积中的第四纪砂矿,如沙金矿、钴镍铬砂矿、锡钨砂矿、金刚石砂矿等。中国盐湖中锂和硼的蕴藏量居世界首位。

  第四纪——人类时代

  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人类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阶段:

  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Homo habilis)在东非坦桑尼亚出现,这可能是早期的直立猿人(Homo erectus);

  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猿人(homo erectus)从非洲扩散到中国、爪哇,最著名的代表是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

  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在非洲出现并迁移到欧洲。

  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现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在非洲南部出现,约5万年前,现代人类分布到中东地区,到3万5千年前,现代人类分布到达欧洲-克罗麦昂人(Cro-Magnon);

  在更新世晚期,大约3万-2万年前,现代人类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洲并向南迁移。进入全新世后,现代人的分布到除南极洲以外的各个大陆,并且成为唯一生存至今的人科动物(hominids)。

= =这个难度有点高吧?孩子还是自己结合实际写出来的比较快,别人写的东西怎么看都不如自己写的真实。其实你可以结合自己的周边环境来写的,用古今的人文环境变化和贸易的变化来做对比,另外加一点国际宏观和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最后加一点自己的感想,应该还是很好写的。

虽然不是第四纪的影响,但有些部分可以借鉴,楼主可以参考下.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处于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各方面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科学家必须回答: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未来将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将产生什么影响?人类应当采取什么对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人类是否可能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合理地组织生产活动和发展保护环境的新技术,以减少
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没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科学预测,人类社会在行将到来的重大环境问题面前将束手无策,处于困境。因此———

预测人类影响下未来全球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难题

这一科学问题的难点首先在于,地球环境本身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巨系统,它的变化是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对整体地球的认识需要积累长期可靠的观测数据。直到20世纪60年代,空间遥感技术的发展才提供了从整体上来了解地球环境的可能。但是,迄今为止,人类积累的这些观测数据的年代还较短,其观测的精度还不能满足需要。同时,迄今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的水平还不能为人类提供全球环境变化的完备信息和处理能力。

其难点之二是,地球环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非线性系统。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各不相同的空间和时间特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速率和强度都不一样,但是为了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地球系统,必然存在着各组成成分之间和组成部分内部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多重耦合和多重适应过程。迄今,对这一类过程的认识甚少,且尚无成熟的数学工具来描写和处理它们。

同时,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三大基本过程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它们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显然传统的研究方法无法处理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如何把这些不同性质的过程放置在一个系统中,用一类合适的数学工具来描写这三大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

问题的难点更在于,人类活动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干预上述自然过程,使它们变得更复杂。由此而产生的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是更高层次上的非线性过程,它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长期以来,这两大基本科学尚无认真结合的经验和方法,需要开辟这类问题研究的科学途径。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人对地球环境影响的研究,进行着从整体上了解地球环境变化的探索

第一,建立和发展由空间遥感和地面(海面)观测站网组成的完整的全球监测系统

在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的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国际宁静太阳年、国际生物计划、人和生物圈计划、国际水文计划和国际海洋探测十年等一系列以大规模观测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计划,是地球环境监测的前期工作。90年代又开始了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全球海洋系统和全球陆地生态观测系统的设计和筹建工作。这些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连接的观测系统,由空间遥感监测系统、地面监测系统和信息系统组成,旨在实现对整个地球环境的长期、立体、动态和高分辨的监测,为认识地球环境的整体行为,预测其未来变化提供观测依据。

第二,形成和发展地球系统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往往不只是涉及到地球的某一部分,而是同某些部分,甚至整个地球的各部分有联系,从而引导人们逐步开始对地球各部分之间关系的探索。最初从两两关系的研究着手,例如,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年来,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通过这些研究,在认识地球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有了新的进步,为逐步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整体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80年代中期,形成了地球系统的概念,提出地球系统科学这一新兴的前沿科学领域。所谓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地球系统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其变化机理的科学。它的目的就是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提供科学基础。

第三,探索地球系统模式的建立和进行全球和区域环境可预测能力的研究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本世纪逐步实现客观定量的环境预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用不断发展的空间遥感技术和地面观测系统,积累了大量的地球环境信息。在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正在探索建立复杂的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圈的地球系统的数值模式,以建立定量和客观的环境预测工具。

第四,探索和发展新一代环境工程学

随着对全球环境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某些有明确结论的重大环境问题,采取科学对策,并发展新一代环境工程学是又一重要的探索。南极臭氧洞成因的科学学说,获得了1996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并形成了全球一致的限制氟化物排放的国际公约,发展了相应的无氟制冷技术。通过上述协议和公约的实施,到2050年,平流层臭氧含量减少的趋势将明显变慢。这是一个典型的全球性环境工程。它说明,人类是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的。

第五,组建了以全球环境变化预测为目标的三大国际研究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1996年开始建立称之为国际全球变化的人文学研究计划。它以研究人类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及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目标是提出人类社会和全球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这些重大的国际合作计划的实施和发展正在为解决全球环境变化预测的科学难题提供重要的观测和实验研究的基础。充分应用这些重要科学成果,探索全球环境变化中最基本的科学难题,即地球系统中三大相互作用过程:地球系统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立多重耦合和适应过程的理论和模式,将是探索这一科学难题的可能途径。

1500-2000万年前 非洲东部 印度北部 欧洲中部
出现森林古猿
500-150万年前 南非、东非 南方古猿粗壮种 南方古猿非洲种 前者食草,在进化中灭亡后者杂食,开始制作石器因冰河期影响被迫向气候暖和的非洲地区迁徙

环境可以参考下面论文
http://www.wanfangdata.com.cn/qikan/Periodical.Articles/xagcxyxb/xagc2001/0102/010216.htm

第四纪与环境

李秉成

摘 要:目前最大的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排放CO2等温室气体引起的地球加热变暖,两极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被淹,岛国沉入海下,洪涝、干旱、沙漠化加剧。第四纪科学研究证明过去气候变化具有不同驱动因素所导致的不同层次的周期性变化。据此可以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加上对温室效应的评估,提醒人们采取适当的措施。
关键词:第四纪研究;环境;全球变化;温室效应
分类号:P53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955(2001)02-0063-02

QUATERNARY SCIENCE AND THE ENVIRONMENT

LI Bing-cheng(Opening Research Laboratory About Water Resource and Land Environment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 Under the Ministry of Land Resource,Chang�an Universit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Recently,the most pimportant problem of environment is the change to warmth of the global climate,caused by green house effect,resulting the discharge of CO2 and other green house factor from humen being to the atmosphere. Quaternary research shows that,the past climate change has different periodityies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izcaused by different driving factors.so that,we can forecast the tendency of the future cliamte,and tak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hinder the bad inflnence.
Keywords:quaternary research;environment;global change,green house effect

作者简介:李秉成(1955-),男,讲师,现从事第四纪学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李秉成(长安大学国土资源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国土环境开放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54)

参考文献:

〔1〕张德二.渭河谷地的气候变化[A].刘东生.黄土第四纪地质全球变化(第一集)[C].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6.

第四纪地质
一、学科概况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大约近300万年以来地球表层地质和环境发展演变历史,预测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关的气候、海面等自然环境的发展趋势,促进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最优化利用和管理布局的科学。

二、 学科研究范围

1. 全球变化与第四纪地质

主要研究地球各圈层在全球和区域环境内耦合演化的规律和机理,探讨现代自然环境过程、形成演化和发展趋势,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开展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黄土-古土壤与全球变化,寒区旱区环境演化与生态环境重建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探索亚洲陆-海-气耦合演化过程和机制,及对全球变化的影响和响应。

2. 地貌与新构造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演变历史及其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规律。开展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貌过程和大江大河形成发育等特色研究,以及西部新构造活动的期次、特征、幅度和成因机制、地震预报和灾害地貌等方面的研究。

3. 第四纪生物、地层与环境

研究中国西部晚新生代地层学和晚新生代古植物学,分析中国西部新生代以来生物化石可提供的气候变化证据,及其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反应。从高分辨率沉积物记录研究区域沉积-气候-构造(高原隆升)演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西部新生代和第四纪的标准地层剖面和生物演化序列,为寒区旱区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环境利用提供基础。

4. 第四纪冰期与环境

冰期降临和人类诞生是地球进入第四纪的标志性重大事件。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亚洲是第四纪冰期中地球中低纬度冰川大范围频繁活动的重要舞台,对全球和区域气候与水资源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运用遥感、GIS等先进技术和新的测年手段开展第四纪冰川发育的范围、时代、模式及其古气候环境演变规律等方面的研究。

5. 现代环境与陆地表层过程

研究主要陆地生态环境系统变化的过程机制,自然过程与人文因素,历史变化与现代过程之间的关系,更合理地解释过去陆地生态环境变化和机制,为预测和环境治理提供决策和整治的科学依据。

三、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第四纪地质学及其相关环境科学工作的专门人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第四纪地质学和环境学的理论与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能够从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部门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应能在学术刊物上发表。

四、主要研究方向

1. 人类环境演变与对策
2. 新构造与灾害
3.新生代生物、地层与环境变化4. 第四纪冰期与环境
5. 新生代沉积环境
6. 现代环境与陆地表层过程

国内比较权威的专家:
韩家懋 第四纪地质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汉景泰 岩石圈动力学过程的环境气候效应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嘉麒 火山地质学与第四纪环境学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丁仲礼 环境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顾兆炎 同位素和宇宙成因核素环境地球化学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郭正堂 第四纪地质学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刘东生 第四纪地质,环境地质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卢演俦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球环境研究所
吴乃琴 生态环境演化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吕厚远 生态环境演化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孙继敏 环境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谭明 第四纪地质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安芷生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球环境研究所
周卫建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球环境研究所
张小曳 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 地球环境研究所
肖举乐 湖泊地质与环境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杨小平 干旱区环境与沙漠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将“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发扬光大
——二谈继承与弘扬两个奥运的宝贵遗产
随着残奥会完美落幕,北京奥运之旅画上了圆满句号。中国人民认真履行对国际社会的承诺,以极大的热情和周密的组织工作,向全世界奉献了两个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我们秉持的“绿
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为奥林匹克运动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也必将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举办两个奥运会,北京让全世界尽情享受体育的魅力和欢乐;借助两个奥运会,我们也让世界领略了中国:以开阔的眼光看待世界、以科学的理念指导行动。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既秉承了奥运会所弘扬的奥林匹克精神,又发扬了中国的传统精神和文化,体现了一个文明古国面向未来的态度和对国际社会的责任,它使古老而现代的中国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指导下,七年间,北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保护成就显著,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七年间,我们建起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国家体育场“鸟巢”,建起采用国际首创空间多面体结构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筑节能、地热、太阳能等一系列新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七年间,公众人文精神普遍提高,奥林匹克教育在4亿多青少年中间广泛进行,“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全面开展。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它不仅引导我们成功举办了两个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而且必将持续推动着中国的文明和进步。“科技奥运”可以显著提升科技在城市建设、节能环保、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应用水平,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新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绿色奥运”让城市各项环保指标及生态环境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保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人文奥运”丰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内涵,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既是中国为两个奥运会提出的,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孜孜追求;两个奥运会让我国公众的生态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更高的自觉,这对我们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两个奥运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我们要十分珍视并不断发扬光大。要在实际工作中处处体现绿色、科技和人文理念:更好地爱护生存的家园,不因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更加积极地推进科教兴国战略,让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我们一定要更加坚定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以更高的要求推动环保、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沿着更好更快的道路不断前进。(光明日报评论员)

建议你用百度搜索下“灵生地质作用”,应该基本上就知道了。内容太多,我就不要你的150分了。
不过我搜索了,竟然没有!!不好意思了!其实所谓“灵生地质作用”就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和影响。比如破坏植被造成荒漠化、建设施工导致边坡变形、水利工程诱发地质灾害等等。

  • 人文因素对第四纪环境的影响
    答: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没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科学预测,人类社会在行将到来的重大环境问题面前将束手无策,处于困境。因此———预测人类影响下未来全球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难题 这一科学问题的难点首先在于,地球环境本身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巨系统,它的变化是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相...
  • 第四纪时期地理环境演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第四纪期间由于气候变化、地壳运动等原因引起了海平面升降。
  • 第四纪科学与环境地球化学
    答:宏观上,在较大时间尺度下,从局部、区域乃至全球环境变化上综合研究多种环境要素的影响;微观上,在各种环境介质的界面处进行元素迁移机理研究。对于揭示地球环境变化的突发事件和低剂量长效应环境物质的迁移、转化和生态效应,以及辨识环境变异中自然与人为作用的份额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环境地球化学不仅研究...
  •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挂靠在该院的专业学会
    答:在这些专业委员会中,人文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关注人文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则聚焦地球历史上的自然变化。地图与GIS专业委员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地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而中学地理教学与科普宣传委员会则承担着培养未来地理人才和传播科学知识的任务。学会的名誉理事长是李吉均院士,...
  • 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化规律
    答:晚全新世以来(2.5ka至今),属于地壳整体强烈抬升阶段,湖泊消亡(残留湖泊)河流下切形成深切河谷,东部高平原黑土水蚀退化,西部荒漠化发育,低平原发育盐渍化的相对恶化环境。受区内地壳总体抬升作用和气候等因素影响,早中全新世残留的松嫩、东西辽河湖泊退缩、干涸,直至消亡,但在齐齐哈尔-大安一带和长岭弧形断隆岩片之间洼...
  • 第四纪及GEC研究进展
    答:被国际社会公认是自然科学的重要进步。通过GEC研究,人们认识到:全球性问题的研究需要由区域研究来完成;区域性研究必须体现全球性问题;地球系统是一个由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文因素组成的完整的自调节系统,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和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明显地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地球环境,全球变化不能借助单一的...
  • 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基本概况
    答:在科普教育方面,陈列馆更是大有可为。通过“气候与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人类如何应对未来可能的冰期挑战发展文明”以及“冰川现象如何在今天为能源储存提供可能,同时对人类文明构成潜在威胁”等专题陈列,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第四纪冰川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些专题不仅提供了科学知识,也引发...
  • 第四纪研究简介
    答:它的存在,对第四纪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理论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办刊目标明确,旨在反映国内外第四纪和全球变化研究的最新动态,推动学术创新。其宗旨广泛,涵盖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个分支,始终坚持“双百”方针,鼓励学术探讨,致力于提高第四纪研究的基础和实际应用水平。
  • 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特征及人文特征
    答:冰川地形广布,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广大地区影响显著,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部分地区呈波状起伏的地形;北欧地区的峡湾海岸和众多的湖泊;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宽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北美洲地形基本特征:北美洲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
  • 黄河源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过去、现状及问题
    答:该区第四纪地质和古环境研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四纪地层的层序还不完全清楚,缺少测年数据,因此目前还没有建立一个比较确切的第四纪地层系统。这无疑影响了该区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深入,也为第四纪的生态环境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 2)对于该区第四纪冰期的划分还存在不同的意见,对倒数第二、三次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