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何以为霸?“战国七雄”何以称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春秋五霸称霸正确国家战略为主,改革辅之;战国七雄称雄改革变法为主,国家战略辅之。
  春秋五霸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霸可以算为七霸依次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七人中改革者只有齐桓公和楚庄王。而这些改革也只是辅助战略。

  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收盐铁为国营,增加财政收入,组建一支常备军,增强武备,高举尊王攘夷旗帜这一国家战略,名正言顺,收拢人心,拉拢周天子和诸侯,率先称霸,改革是辅助措施;
  宋襄公受齐桓公临终托孤迎立齐孝公,国家战略是巧借齐国余威,以令诸侯来称霸,昙花一现。
  晋文公国家战略,结盟齐秦,尊天子,制荆楚蛮夷。借城濮之战大败楚国称霸诸侯。
  秦穆公国家战略,晋文公时结盟晋国,节秦晋之好,同晋国一起广泛处理中原事务,晋文公死后,战略是先向西威服西戎再放手东进中原,但遇强晋,势力向东只到达黄河,偏霸西北。
  楚庄王任用孙叔敖改革,分给自由民土地,强令贵族迁徙肥沃人烟罕至之地垦荒,将分散的楚人聚集起来建城,有效管理。使地广人稀的楚国充分动员起来,增强凝聚力。国家战略是团结陈蔡郑趁晋内部分裂之机与晋争锋,败晋称霸中原。可见改革是一种辅助手段。
  吴王阖闾国家战略,利用晋楚相争,晋国扶持吴国为机,壮大自己,孤立楚国,骚扰楚国,疲倦楚国。最终趁楚君新立五战五胜攻破楚都,几近亡楚,使诸侯丧胆,吴国立国只三代便称霸。
  越王勾践,国家战略委屈求全,卧薪尝胆,放纵吴国穷兵黩武,怂恿吴国攻齐攻晋,使吴国广树强敌,伺机报会稽吴国辱越之仇。待吴国北上与晋争霸,国内空虚时背后下手灭吴,称霸诸侯,主要在长江淮河流域。越国立国两代称霸。
  可以说春秋诸侯称霸主要是明君遇上贤臣,制定正确战略,然后伺机实现,便可称霸。
  春秋的改革相对而言都是小动作,对社会影响也有限,但战国的改革就要深刻得多,甚至有激进的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
  战国七雄无可厚非的是秦、楚、齐、赵、燕、魏、韩。
  魏文侯用李悝变法魏国率先强大,因为变法深入,全面,经济、军事、政治,都有涉及。综合国力全面提高。率先称霸中原。辅助国家战略是团结韩赵,以三晋名义横扫诸侯。
  楚棹王用吴起变法5年,因为吴起刚仕魏国,深刻理解变法之效。尤其军事改革,楚国富强。
  齐威王的改革以整肃吏治为主,提高国家效率,同时滨海有盐铁之利,齐国败魏称霸。
  韩昭侯用申不害变法使羸弱韩国国力提高,也跻身七雄之列。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使赵国成为军事强国,独力抗衡强秦,称霸诸侯。
  燕国虽没有像样改革和变法,但明君贤臣,昭王和乐毅组合,正确国家战略,合纵五国攻霸主齐国,独自灭齐称霸诸侯,让燕国在七雄中也有一席之地。
  秦国强大,得益于秦孝公用商鞅变法,由于变法最全面最彻底,秦国国力无比强大起来。虽然也有辅助国家战略,正确的远交近攻战略,但需要强大国力做后盾,强大国力,又是彻底变法的成果。试想秦国国力不强而谈远交近攻,估计会很快将国土贡献给邻国。所以由于变法圆满成功,才会有最终由秦国统一天下。

为霸,就是要组织会盟,当盟主,在东周列国志里面叫做“成伯”,就是“称霸”。

称雄,是因为就剩下他们7个了,别的都被兼并、分化、消灭了。

春秋五霸,这是后人的说法,具体都是谁,也没有定论。

但是总的来说,我上面说的原则没错,都是要组织会盟,当然至少也要有那么4、5家,就两家那不算的,歃血为盟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了盟主,这个盟主就可以独领风骚三五年。

说得简单,要有战争、经济、政治实力,还要有威望、声誉等等条件。

战国七雄,也不是说战国时期仅仅他们7个,有些小国家甚至大国家依然存在着,比如卫,但是已经不值得一提,都随着历史的进程很快被忽略了。

靠改革变法使国家富强进而强大

关于变法图强,以上几位网友已经说得很多了,这里强调一下地理环境因素: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一下几个共同要素:
1.险峻的地形屏障与肥沃的土地相结合:
在古代战争中,地理因素是十分重要的。以齐国为例,“西有泰山之险,东临即墨之饶”;又如秦自秦穆公时占据了周发祥的周原地区(关中一带),土地肥沃有“雍州”之称,同时又“拥崤函之固”;楚国地处江淮,“以汉为池”;晋国地处黄河中游,膏腴之地。这些地区肥沃的土地使得这些诸侯国能够发展大规模的灌溉农业,同时险峻的地形可以保护他们不受外部入侵。
2.地处边地:
周王朝采取分封制,“天子之地一彻(千里),诸侯之地一同(百里)”。然而到了西周末年,自身拥有军队的诸侯国开始进行扩张,其势力范围开始超过王室。在这个扩张过程中,获利最大的就是处于边地的国家,因为他们可以通过与外族的贸易、战争获得大量土地,而处于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只能固守藩篱,固步自封,最终实力不济,被通过扩张边地强大起来的诸侯国吞并。
同时,与少数民族活动区域接壤的诸侯国的国家政策往往重实际、重功利。如齐国在建国之初,鉴于领地内华夏与东夷杂居,便“因其俗,简其礼”,注重经济发展;“以货易土”使秦霸西戎。
同时,与少数民族杂居使得这些边地国家民风剽悍,健锐敢战,军锋甚锐,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改革:改变土地所有制,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最大的发挥地力与人力,提供经济保障和军粮。
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集中全国力量由国王直接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发挥更大作用。
军事改革:赏罚分明,纪律严明,靠军功挣地位和财富,使军队战斗力提高。

  •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什么?
    答:一、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说首见于《左传...
  • “春秋五霸”何以为霸?“战国七雄”何以称雄?
    答:春秋五霸称霸正确国家战略为主,改革辅之;战国七雄称雄改革变法为主,国家战略辅之。春秋五霸一说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霸可以算为七霸依次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七人中改革者只有...
  •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
    答:春秋五霸是对君主个人魅力的名义尊奉,战国七雄则是对于三百年局势的实际分析。简言之,五是君主列举,七是国力评估。五霸之所以为五霸,要从列举五位君主的依据切入;七雄之所以为七雄,要从七个国家的实力发展演变切入。简言之,五霸是名义、是修辞、是礼敬;七雄是实利、是估价、是局势。没有一个国家...
  •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什么?
    答: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一、春秋五霸 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
  • 春秋战国时期,五霸和七雄为什么能够相继称霸
    答:原因: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这些国家都先后实行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为争霸战争和对外兼并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君励精图治,任用贤臣,礼贤下士,对外用兵。背景介绍: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是...
  •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什么?
    答:2、《荀子·王霸》中的五霸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二、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
  • 春秋事为什么说五霸争?难道不是7国吗?
    答:一、原因:1、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期。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战火纷飞,国家的存亡依靠本国君王领导,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
  • 历史上的春秋五霸“霸”在那里,战国七雄“雄”在那里?
    答:第一霸,也是最牛最让人崇敬的,齐桓公与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具体史料可以参见《管子》一书。霸主就是霸道的推行他的理念,以理服人,不服的再打。战国时期,周天子这个招牌大家都不抗了。纯粹的以力服人,战争的目的是扩大地盘,所以称战国七雄,就是七家实力强大的诸侯国。
  • 为什么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却是七个国家?
    答: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五个诸侯,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就是三家分晋,五个强大的诸侯王也就变成了七个。周王朝在统治了800年多之后,周王室统治地位逐渐衰落,各个地方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的势力已经超过了周天子的势力,周天子根本就指挥不了各地的诸侯,很多的诸侯都在这个时候自立为王,周天子在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