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当一名知县需要什么条件?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8

说起我国古代知县这个官职,相信很多人都喜欢戏谑的称其为七品芝麻官。事实上,芝麻的小其实是相对于封建王朝庞大的国家机器来说的。若是我们将视觉聚焦在一个县的话,那么知县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知县大人。

知县执掌一县之政,品轶不高但职权重大,县里面的所有事务他都能管,掌握着治下百姓的生杀予夺大权,百姓在知县面前都是自称小的、蚁民,纪晓岚就曾说过:百姓视之(知县),仅下天子一等耳。意思就是在老百姓的认知中,知县只比皇帝低一级。

在清朝,不仅老百姓不敢小瞧知县,皇帝也不敢忽视知县的重要性。

乾隆年间的举人谢金銮曾指出:在清朝,只有两种官员最重要,即京师的内阁大学士和京外的知县官。相比总督、巡抚、布政使、道台、知府等治官之官(负责监督官员的官),知县是真正的治事之官(负责处理实际事务的官)。中央的政令能否在帝国境内得到贯彻,关键不在省、道、府,而在县的执行力度。

清朝统治者一向重视知县的基层行政作用,雍正皇帝曾一再强调:惟尔州县诸臣,具有父母斯民之责,其为朕立之基址,以固邦本焉。意思就是州县的官员,肩负造福百姓的重任,他们是皇帝立下的基石,是用来巩固国家根本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清朝对知县的考察任命相当慎重和严苛。想成为一个县太爷,必须走一套复杂的选拔程序,符合全部任用条件,才能修成正果。

一、走正途?还是走异途?

在清朝,想要成为一名知县,有两条路径,一是正途,二是异途。

一般而言,正途分为科甲出身(进士、举人)、学校出身(贡生、监生)、恩荫出身(祖上混的好,朝廷给后代的优待);除了正途之外,其他的都是异途,比如捐输(花钱买官)、举荐(官员保举)、吏胥迁轶入仕(优秀的吏升级为官)等。比如雍正朝的名臣李卫,大字不识几个,他的第一个官职就是花钱买的(虽然不是知县,但道理一样),属于异途。

清朝选班首重科目正途,在选拔官员时,会优先考虑科举等正途出身的人。在清朝统治稳定时期,70%~80%的知县来源于进士、举人、监生。到了晚清,由于朝廷财政困难,地方督抚坐大,推荐权上升,所以捐输和举荐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不论如何,进士和举人始终是主力军,二者占知县来源的60%以上。

如果你生活在清朝,既没有钱捐输买官,也没有祖上的光可以沾,想要成为一名知县,几乎只有读书科举这一条道。如果想先干小吏,然后等待升官,或者想指望某位大佬保举做官,趁早打消念头,这需要非常的运气和努力,有这样运气和精力,还不如去读书。

二、学历只是门票

读书考取举人、进士,只是获得了做官的资格,不一定能做知县。

如果你是考霸,一路考上了进士,并且名次靠后,那么成为知县的概率会很大。清朝规定,进士二甲前五十名,会分配在中央各部院,二甲后二十名到三甲前十名,会分配去做中行评博(官名),三甲十一名到二十名,分配到知州,三甲二十一名到七十名,分配到各地当推官(管司法的官),剩下的分配到各地当知县。

清朝进士每科平均244人,其中前143人被分到了其他地方,剩下的101人会分配到各地做知县,这个概率约为40%。当然,分配到别的岗位的进士,之后也可能再下去当知县,但这不是今天要说的话题。

如果你不是考霸,考上举人后,死都考不上进士,别灰心,老天自有安排。

考霸毕竟是少数,为了给数量庞大的举人们一个出路,清廷于1752年引入了大挑制度,大挑每六个月举行一次,边远地区参加一次会试、非边远地区参加三次会试落榜举人,可以到吏部登记,参加大挑。

大挑其实就是大挑选的意思,由皇帝派人进行面试挑选,被选拔为一等的举人,将被委以州县候补官。

大挑不考文化,毕竟能考上举人的,文化差不到哪儿去。能否在大挑中被选中,主要看你的气质,看你的形象符不符合主考官的审美(长相、身材、精气神等),说你行就行,说你不行就不行,没得商量。

三、七道考核程序

如果你考上进士,并且名词在三甲七十名之后,或者考中了举人,被大挑选为一等,那么,恭喜你,获得了角逐知县岗位的门票。接下来,各部堂大人齐聚吏部,九卿科道会通过七道考核程序,决定你能否成为一名知县。

一是别其流品。即看出身符不符合要求,类似于今天的政审。清朝规定:凡为人家奴、长随、娼妓、优伶、隶、卒、或八旗户下人本身及其子孙,均不得应考如仕。意思就是这些在清朝被视为下等人的人及其子孙,不能参加考试做官。如果想要改变家族命运,必须放弃这些下等职业,三代之后,子孙才可应考入仕。

二是观其身言。顾名思义,就是看言谈举止,身体状况,有没有疾病,年龄有没有虚报,籍贯有没有作假。雍正时期,又增加了几道简答题,类似于今天的公考面试题,比如何以治民?(打算怎么开展工作)、何以厚裕?(怎么把GDP搞起来)等等,答卷附在履历后面上交,等待评判。

三是核其事故。看有没有犯过错误,有没有了解的案子,有无父母之丧在身。三项都为否才符合要求。

四是论其资考。这一条是针对那些对调、回避、丁忧、请假等官员而言的,他们如果办完了事,需要升降调补(知县),就要根据其空缺时间,计算他们符不符合规定的任期。这条与初除官员(菜鸟)关系不大,可以略过。

五是定其期限。新进的进士、荫生、捐输、拔贡等,会被分配到各地区各部门实习,实习期满后才会被授予职务。定其期限,就是向实习部门核准,看看实习期满了没有。

六是密其回避。也就是回避制度。不能在本省做官,也不能在原籍所在地五百里内做官。亲属不能在同省或同衙门做官,小官回避大官,授业师生以及考官与门生之间,也应回避。

七是验其文凭。候选的官员,必须持原衙门或有关部门开的身份证明,包括执照、咨文、印结,交给吏部,以便授官时查验。查验完了之后,要拿上这套证明,给所在岗位省份的总督巡抚查验,然后给吏部一个反馈。

四、抽签决定最终结果

通过七道考核程序之后,你已经是一名知县了,但是去哪里当知县,这仍是一个问题。

清朝将县分为冲、繁、疲、难四种,县有大有小,有穷有富,有好治理的,有难治理的,所以在不同的县当知县,对仕途影响很大。让新知县自己选,不太可能,大家都挑好的,让吏部分配,可能存在利益输送,引发质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朝沿用了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发明的掣签之法。

掣签,就是抽签的意思,抽签分单双月班次。吏部铨法规定:知县双月班次,以十七缺为一轮,用进士五人,举人五人,捐纳四人,推升三人;单月班次,以十八缺为一轮,用丁忧服满四人,开复应补二人,捐纳四人,进士四人,举人四人。

意思就是:双月时,朝廷会拿出17个知县名额,让5个进士、5个举人、4个纳捐人、3个推荐的人抽签,确定各自去哪里当知县。单月时,有18个名额,让4个丁忧服满的人、2个开复应补的人、4个纳捐人,4个进士、4个举人抽签。

抽完签之后,吏部会颁发委任告敕,这样就可以愉快地去抽中的地方当知县了。

五、正途知县与异途知县

通过正途而来的知县,与通过异途而来的知县,虽然都是知县,但是受重视程度完全不一样。

正途出身的知县,一般是实授,名至实归的知县。异途出身的知县,一般是试授(试用期),试用三年,合格才能转正(汉官捐输者,试俸三年,试停未满,不准转升)。除此之外,正途知县在调动和升迁方面也更具有优势。

综上,知县是清政府中央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是与老百姓打交道的亲民之官,因此清王朝将其看作巩固统治的基础环节,清朝皇帝曾多次强调知县的重要性,对知县的选拔任用,设置了较高的门槛。知县虽小,但想要成为一名知县也并非易事!



  • 在清朝当一名知县需要什么条件?
    答:在清朝,想要成为一名知县,有两条路径,一是正途,二是异途。 一般而言,正途分为科甲出身(进士、举人)、学校出身(贡生、监生)、恩荫出身(祖上混的好,朝廷给后代的优待);除了正途之外,其他的都是异途,比如捐输(花钱买官)、举荐(官员保举)、吏胥迁轶入仕(优秀的吏升级为官)等。比如雍正朝的名臣李卫,大字不识几个...
  • 如果在清朝当一名知县需要什么条件,如何才能当上知县呢?
    答:能在清朝名正言顺当上知县的,有这么几条路,最正统的自然是科举考试。再者就是祖上有功,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名门贵族,这样的出身弄个知县当也是有的。其次就是有关系,是某某官员的亲戚朋友什么的,这样那些个官员还可以为你举荐,当然这也得看这些官员的能力以及关系了。再不济就是家里有钱,可以买...
  • 除了考科举,在清朝具备知县任职资格的还有哪种人?
    答:清代的知县除了京县之外,其他县均为正七品,其任职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格。我们知道,清代官员的出身分为正、杂二途,其进士、举人、贡生出身者为正途,其捐纳、保举、吏员出身者为杂途(异途),正途、杂途均有资格担任州县官。不过,由于散州知州和直隶州知州的品秩较高,一般不授予初次任职者,而由品...
  • 清代知府权力有多大?做清朝的知府需要什么?
    答:所以清朝对知县的考察和任用是相当谨慎和严厉的。想当“县长”,
  • 清朝捡选知县是什么意思
    答:清初制度,凡举人三科不中者,准予铨补知县,一科不中者可就教职,以州学正、县教谕录用,称为拣选。后人数日多,雍正中,补一知县缺,有候至三十年以上者,至乾隆时仅成虚名,乃别有大挑之法。又各省督抚若因本省人员不敷差遣,可要求于候补人员中挑选若干人地相宜者委用,经吏部奏请后,由特...
  • 清代时期,知县是通过什么方式管理地方的?
    答:——“治安”,一方面,知县要在平时维护好地方治安工作,追捕违法犯罪分子;另一方面,有外敌入侵时,知县还要率领地方驻军,担负起守土之责。 在这几项职责之中,“钱谷”是朝廷最为看重,也是考核最为严格的项目。清朝康熙二年便曾有明确规定:每年上缴的钱粮,亏欠不满10%,知县不得升迁、转任,罚俸禄一年;亏欠10%至40%...
  • 清朝时期的选官标准是什么?
    答:1.凭借实力参加科举考试,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仕途寒窗苦读是贫寒读书人科举入仕,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他们必须在千军万马中谨慎行走,超越无数同窗,从童子试到会试,再到面见皇帝,最后在榜上的一亩三分地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但是能走到这一步的人极少,很多人读书读了一辈子,还是会被乡试和会试拒...
  • 清朝知县都是“空降兵”,他们如何在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开展工作?
    答:由于清朝的“回避制度”,使得知县无法在自己的家乡工作。他们必须背井离乡到达其他县区担任官职。在这时知县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他任用手下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首先作为知县,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应当较高。作为中央与地方的连接枢纽,知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上任之前朝廷中枢部院会对他们...
  • 科举考试四个等级是什么?
    答:13个回答 #热议# 空调使用不当可能引发哪些疾病?小青清爱生活 高粉答主 2023-03-10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关注 展开全部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第一级是院试。 读书人必须通过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身份,有了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
  • 清朝知县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答:一般而言,知县所需要负责的职权,主要包括:刑名、钱谷、治安、教化。刑名就是刑事上面的事务,包括民间纠纷、诉讼在内。清朝的时候,知县会在每月选择几天时间,接受百姓递交的讼状。尤其是每年二月到十月,这是朝廷征收赋税的时间,知县还会对那些征收赋税不力的衙役,以及没有按时交税的百姓进行问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