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矛盾隐患,解决群众利益诉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2
如何妥善处理依法行政与群众诉求矛盾

  要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充分听取群众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兼顾好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

  要依法治国,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司法机关要公正廉洁司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我们提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理念和全世界的潮流。信访制度离开了法治,就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信访制度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二者如何有机地对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大课题。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搞上去,把“两新组织”、信息网络的积极作用发挥好,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做扎实。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利于信访工作的开展。”孙柏瑛认为,一方面,需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通过组织化的形式来表达利益诉求、协商、沟通,从而减少个体化的对抗。另一方面,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建设,依法维权,合理表达诉求。

  应该鼓励社会组织的发育,整合多种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参与诉求的表达、利益的整合、矛盾的化解。如此,一旦出现矛盾,将不会通过个体的、无序的方式来上访,而是通过组织化程序来协商解决。

  “源头预防也是要确保公共权力的正当行使。如果在行使公共权力过程中胡作为、乱作为,甚至和某些利益集团绑在一起,那信访源头治理就更无从谈起。”

  夯实基层基础的核心,在于真正把群众工作做到群众家里、做到群众心坎上。

  “80%的信访问题,是基层就可以解决但是没有解决好,导致矛盾上交的。”这关键看党员干部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不能有了问题才找群众,或者等着群众来找政府。“干群关系好,有些事一句话就能解决;干群关系淡漠,小事也能变大。中央反复强调加强群众工作,是很有深意的。”

  从深层次来看,解决信访问题必须从深化信访制度改革入手,走法治化道路。权威专家指出,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信访制度应充分发挥信访、调解、仲裁、司法等多渠道的作用,建立多元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探索建立科学、高效、权威的信访问题解决机制和终结机制,减少重信重访、非正常上访,降低行政成本、社会成本;完善信访工作程序和信访事项处理标准,推行信访公开,提高信访工作效能,等等

一、利益诉求的定义
利益诉求是指利益表达的方式和途径,它包括个体利益诉求和群体利益诉求两个方面。
二、利益诉求产生的原因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现实需要,都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和权利,但如何理性表达自己的愿望,如何合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却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话题。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也不断增多。不必讳言,总有一些人的现实需要不能适时得到满足,有些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于是,人们就会通过一定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希望能解决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旧的矛盾和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和矛盾又会出现,这在社会生活中也是正常的现象。而群众通过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社会各方面妥善处理矛盾、解决问题,这正是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走向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解决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
在我国,信访是人民群众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的重要渠道。这个渠道历来是畅通的。新修订的《信访条例》5月1日实施以来,畅通信访渠道被各地各部门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国家信访局建立办信、接访和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到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开门大接访”活动;从一些省市区开展领导干部集中接访月活动,到一些地方积极探索拓宽信访渠道新办法,群众信访渠道上上下下都得到了进一步的畅通,更好地尊重和保护了信访群众的民主权利。同时,群众信访问题的解决力度进一步加大,大量信访突出问题都在基层得到了妥善解决。这些都说明,按照《信访条例》的要求,依法信访,是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有效途径。良好的信访秩序,是有效解决群众信访问题的前提和保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一定要讲道理,讲秩序,讲法律,这样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不是这样,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增添新的矛盾和问题,也有违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初衷。因此,在信访之前,我们一定要清醒、客观地判断一下,自己的利益诉求是否真的合理,合理的成分有多大,再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不迟。在信访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什么事都得讲法律,表达诉求同样需要依法,不能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要知道,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行使权利的同时,也必须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四、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的必要性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维护社会稳定。人人为和谐稳定尽责,人人为和谐稳定出力,关键就在于要有实际行动。对于信访群众来说,应当通过合法的途径、以理性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自觉维护信访秩序。我们的各级干部也应该从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群众利益的高度,重视信访工作,主动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这样,我们才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基层,成效也最终体现在基层。只有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才会有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安定的发展环境。
一、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提高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意义。

没有责任,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能力提高就没有奋斗的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层干部面临的新课题,是时代赋予基层干部的新使命。务必要把提高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去认识,去提高,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1、提高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和谐的党群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党成立、发展、壮大的过程,党领导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是密切联系群众,不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基层干部与群众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在凝聚民心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群众看我们的党是否先进,是否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往往通过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只有提高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化解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群众才会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的领导,党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否则,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构建和谐社会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2、提高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内在要求。社会安定有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局面。基层干部处于维护社会安定的第一线,对本地区的社会情况最为熟悉,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当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矛盾多发的时期,如招商引资与征地拆迁的矛盾、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先富群众与贫困群众之间的矛盾、投资商与打工者之间的矛盾等等。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确保社会安定有序,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3、提高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要求。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而提高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正是调动人这个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的需要,正是解决发展协调性问题的需要,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的能力提高了,群众的利益才能得到较好地维护,自觉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基层干部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了,才能从容应对、妥善化解各种不稳定性问题,保护群众利益,巩固发展成果,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环境支撑。
二、增强服务意识,努力强化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举措。

基层干部的态度决定了其能力为谁服务、对谁负责。方法和举措则是其能力的表现。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强不强,关键是看他们的出发点是否为民,方法是否正确,举措是否得力。基层干部是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最终落实者,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把服务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创新工作方法,强化工作举措,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1、变“管理”为“服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公仆意识。定位决定态度,什么样的定位决定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什么样的人负责。“管理者”的定位决定了为官从政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怕下面不满意,就怕领导不高兴;而“公仆”的定位决定了为官从政要发展一地经济,稳定一块天地,造福一方百姓。群众利益矛盾和突发性事件之所以发生甚至激化,说到底与基层干部定位不准确,服务意识不强,漠视群众利益有很大的关系。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基层干部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公仆意识,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基本准则,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努力打造一支服务型基层干部队伍。
2、改“上访”为“下访”,全面准确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矛盾的发生都有一个酝酿、萌芽、升级、激化的渐近式过程,群众利益性矛盾和突发事件的发生也不例外。“上访”与“下访”,虽是一字之差,但形式、内容、性质和效果则完全不同。改“上访”为“下访”,是基层干部化被动为主动,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倾听群众诉求,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好举措,是基层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全面准确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的好途径。基层干部应坚持勤下访,深入田头了解群众的生产发展情况,深入农户家中了解群众的生活困难,真正走进群众心中,与群众打成一遍。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发现苗头,寻找对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视“小事”为“大事”,竭尽所能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大事是由小事集合而成的,小事是构成大事的材料。谋大事是成事之基,办小事是成事之始。反观近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多是由于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小事没有得到及时解决造成的。如永州的群体性事件起因于中巴车乱收费,小事酿成大祸。刘备临终前告诫其儿子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基层干部更应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群众的事情再小,想到了就要真心实意地去办,并且办就要办好,从吃穿住行等具体问题入手来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实践为民真情,树立良好形象,把每一件小事办成凝聚群众的民心工程和惠及群众的利民工程。
三、增强学习意识,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能力来源于学习。一些基层干部不善于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究其原因主要是履行职责的本领不够强、依法办事的水平不够高、处理问题的技巧不够精。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努力把自己培养成能办事、会依法办事、办得了事的全面发展的干部。
1、认真钻研业务,增强履行职责的本领。“上面千根线,下面一口针。”基层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抓各项工作落实的任务十分繁重。基层干部作为稳固政权的骨干,其履行职责的本领发挥好了,群众才会满意,发挥不好,群众不会满意,就会增加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基层干部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多学一点政策知识,想一想自己的工作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存在那些差距,以提高把握形势、善抓机遇的能力;多学一点业务知识,想一想自己的工作潜能是否得到了最大的发挥,以提高高效工作、服务群众的能力。只有这样想得更多一点,学得更深一点,把本领提高得更快一点、更强一点,才能准确把握和化解群众利益矛盾,积极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尽最大努力增加和谐因素。
2、树立法治理念,提高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谐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任何利益矛盾的化解和突发事件的平息,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内来解决。如果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泊、有法不依、滥用法律,即使有“好心”,也难以办成好事。如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一些群众利益矛盾的工作中,可谓是尽心尽力,但得到的效果是群众不领情,认为政府的处理有失公正,甚至造成政府当被告、败官司的现象。因此,基层干部务必要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作为必修的第一课程,把依法办事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准则,运用法律法规来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防止不作为、乱作为现象的发生,以自身的行动推动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
3、创新工作方法,讲究处理问题的技巧。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照抄照搬的本本主义不可能应对瞬息万变的实际情况。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必须因人制宜,因事而异,采取灵活的方式来化解。基层干部应换位思考,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摸透群众的所思所虑,集合群众的智慧来解决群众的问题;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抓住问题的关键,切忌妄加推测,随意下结论;谨言慎行,刺激群众情绪的话不要说,欺骗群众的态不要表,伤害群众利益的事不要干。只有这样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才能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才能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共同建立和谐社会。

  •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法制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调研
    答:以吸 引更多人通过法定渠道解决利益矛盾。在此基础上,发挥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组织、基 层群众自治组织在畅通和拓宽群众诉求表达渠道方面的作用,并依法按政策妥善处理群众合理诉 求。要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综合机制,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 基层、在萌芽。
  • 如何做好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思考
    答: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民间纠纷的类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呈现出了矛盾纠纷主体多元,成因复杂,调解难度日益加大,矛盾易激化等特点,原有的调解工作机制已难以满足新形势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新要求...
  • 如何正确处理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
    答:要从政策法律上研究和提出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举措,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众特殊利益的关系,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供有效的政策法律依据。 第三,注重做好群众工作。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群众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创新群众工作机制,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
  • 如何综合实策,做好及大利益诉求群体的稳定工作
    答: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不同群体,不同个体,更突出,与民主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公平感之间的利益冲突,人权意识,不断增长的利益意识表达利益诉求越来越多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好处来自于根本愿望?我们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需要为出发点,以解决问题,畅通诉求渠道,解决通过对话,谈判等方式合理冲突和争端...
  • 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 怎么解决
    答:三是要提高化解矛盾的本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充分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要依法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只有提高各级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化解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妥善处理各种...
  • 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有哪些
    答: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必须走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治理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二、坚持多方参与,努力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社会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必须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转变...
  •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10种方法
    答:一是坚持依法办事。在处理问题、调解矛盾时,要善于运用政策法律,村规民约等,将事实摆 出来,把道理讲清楚,让群众心服口服。二是要教育引导群众合理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对于 恶意捣乱破坏的,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果断打击。当然,实践中群众工作还可以创造出多种方法,但仅有方法是不够的,关键...
  • 如何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作用
    答:选派政治素质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有一定威望的党员担任调解员,明确责任,完善制度,做到调解组织全覆盖、调解工作无盲区,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要健全民意诉求表达机制。敞开民意诉求渠道,引导群众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表达利益诉求,按照法定程序,依据政策法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针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制定落实处理突发事件工作的...
  • 如何了解群众诉求,解决群众困难
    答:请参考: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就是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拥护群众利益、做实群众工作、解决群众困难和努力追求群众满意最大化。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和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者,群众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无小事。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工作...
  • 如何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答: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强化责任、健全制度、落实到人,推动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妥善加以解决。对损害群众利益的失职渎职和违纪违法行为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第二,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1)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