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 怎么解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9
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什么意义?

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第一,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积极推动科学发展
在社会历史活动中,人们行动的后果不取决于主观动机,而是取决于实践活动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不够的,必须探寻并确定正确的途径。只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前进,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的社会主义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而来。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是在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都没有完成的条件下展开的,即使到了今天,我们还在为此而努力。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好地满足物质文化需要,是全体人民的强烈愿望。
社会发展在不同阶段会提出不同的历史任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集中体现在这些历史任务的实现上。在我国现阶段,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
这样的发展,必须是符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实践活动规律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就是科学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谋求发展,始终有一个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归谁所有的问题,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发展的性质和方向,从而也决定了发展的不同结果。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规定了当今我国的发展性质和方向。
从精神实质上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其中包括: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一切相信人民;尊重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一切为了人民;尊重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一切依靠人民。离开以人为本,发展就会走偏方向,就会失去动力,就不是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保证人民群众享受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保障人民群众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使广大人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
第三,实现科学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追求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201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引起社会强烈共鸣,也带来对以往发展的深思,对幸福图景的热切审视。
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放眼世界不同范围的发展教训,我们明白一点:不是所有情况下的经济增长都会转化为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国民的幸福感并没有因此得到同比例的大幅度提高。住房、医疗、就业、教育等诸多民生问题,严重影响到国民的幸福水平。从世界范围看,有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其过程甚至会带来痛苦。一般说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人们的幸福感,通常会明显低于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前和转型完成后的人们。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国家的角度看,个人的幸福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国家和社会负有更大的责任。因此,在我国现阶段,需要科学分析发展动因、发展因素、发展效率,充分考虑自然发展成本和社会发展成本,形成人的发展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和谐统一,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角度来看待幸福感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把如何实现国民幸福最大化,作为政府公共管理的最重要职责,找到国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多数人的幸福;二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强化有助于人们产生幸福感的条件,消弭不利因素。这不仅包括帮扶弱势群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更包括更加合理的社会秩序和利益分配机制安排;三是更加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发展潜能,并为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B 试题分析:本题在审题中要注意把握关键句——“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即人民群众,群众利益即人民群众的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故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三个代表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抓住关键词“要求全党同志”,体现党为人民的利益即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④在题干中未能体现,与题干不相干。点评:本题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入题,体现了思想品德的时效性和生活化,引导学生进一步对共产党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党的情感。

一、增进群众感情,是服务群众的思想基础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我们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有少数干部习惯于当老爷,高高在上,养尊处优,以权谋私,把自己和群众的距离拉得很开,对人民群众缺乏感情,受到人民群众的批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关键是要教育干部明确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不忘人民群众的冷暖疾苦,引导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工作。
怎么才能更好地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我觉得到群众中去是增进对群众的感情的重要途径。长期呆在机关和办公室里的人,尽管说热爱人民,要密切联系群众,但对普通群众的生活、困难没有切身感受。这样,对群众的感情就不具体,对群众的所思所盼就不明确,如何开展群众工作也就胸中无数、无从做起。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促膝交谈,关心群众需求、了解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期盼,一定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鱼水情深,鱼无水不能活,水离了鱼还是水。我们每位党员都要明确形势,摆正位置。只有不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也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始终抱着对群众的感情,真正把群众当成亲人,群众也才会把我们当成亲人。
二、提高服务能力,是为民办事的质量保证
群众工作无小事。新时期,面对做好群众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就要努力增强几种本领。
一是要提高教育、组织、宣传群众的本领。能否有效地教育、组织群众,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决策的落实和工作的成效。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教育、组织群众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要有效的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就要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要始终站在群众前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群众。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正面引导,及时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各项改革措施,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是要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当前,一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不够和谐融洽、甚至敌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干部没能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群众感到不满意。在新形势下,各级政府和公务员为群众服务,应找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集中力量加以解决;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即使再小也要去办、要办好;始终把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为群众做好事。
三是要提高化解矛盾的本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充分运用政策和法律手段,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要依法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只有提高各级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化解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群众才会自觉服从党的领导,党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是要提高团结群众的本领。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把人民群众真正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就能创造奇迹、干成大事。我们身处基层,更要做好团结群众的工作,党员干部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尤其是到困难群众中去,关心他们的冷暖疾苦,在与群众接触交流中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团结带领广大群共同进步。
三、做好本职工作,是满足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
个人是集体的螺丝钉。每位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尽心工作,才能组成一个高效服务群众的整体。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和乐于创新的工作意识,从自身做起,勇于主动承担工作责任,尽心尽责,乐于奉献,实实在在地做好每件事,群众就会满意,就会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