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有哪几种如何看待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0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哪些,它们又有什么利弊?

考试一直是从古至今非常受人瞩目的事情,因为不管是古代的考试,还是如今的高考,都被人们认为成是提升身份的途径。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有很多,如最早的世袭制、春秋时期荐举制和军功制、秦汉时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唐朝的乡试省试殿试等等,一直到了今天的高考制度。

今天的高考仍有一些让人觉得不公平的地方,很多人提出异议,又何况是那时候不敢出大气的人们呢?所以当时的考试制度是有着很大的漏洞的,其实这也使得很多人才流失,让很多本来有才华的人被刷了下来。
古时的世袭制,都是一代一代传下职位,这样的制度缺陷很大,致使阶级固化,让寒门子弟难以跨越自己的阶级,只能一辈子当一个穷苦之人。而那些出生较好的皇室子弟,即使不是那么的努力,也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生活。察举制,是由高层推荐低层,但这种制度往往存在片面性。而且那些有钱人,买通贵族子弟,举荐自己,就很可能获得一份好的职位,所以这有很大的不公平性。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普及的。要先选出很多个中正官,继而由这些人对各种士人进行考核,然后选出品级上报朝廷,这也具有十分大的中央集权的测才,但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合理性,但仍然让寒门子弟难以出头。
科举制被认为是实行时间最长最好的制度,它能够防止考生作弊,使寒门子弟有了出头的希望。但这种制度仍然具有十分大的主观性,因为文章每个人都不一定有一样的理解,光凭考官一人的看法,实在很片面。

虽然高考仍然有人有争议,但我认为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考试制度了,解决了古代寒门子弟无法出头的问题。但高考也一定还会有所改善的,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改革的空间也是仍然很大的。

古时的世袭制,都是一代一代传下职位,这样的制度缺陷很大,致使阶级固化,让寒门子弟难以跨越自己的阶级,只能一辈子当一个穷苦之人。而那些出生较好的皇室子弟,即使不是那么的努力,也可以获得一个很好的生活。察举制,是由高层推荐低层,但这种制度往往存在片面性。而且那些有钱人,买通贵族子弟,举荐自己,就很可能获得一份好的职位,所以这有很大的不公平性。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普及的。要先选出很多个中正官,继而由这些人对各种士人进行考核,然后选出品级上报朝廷,这也具有十分大的中央集权的测才,但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合理性,但仍然让寒门子弟难以出头。
科举制被认为是实行时间最长最好的制度,它能够防止考生作弊,使寒门子弟有了出头的希望。但这种制度仍然具有十分大的主观性,因为文章每个人都不一定有一样的理解,光凭考官一人的看法,实在很片面。

虽然高考仍然有人有争议,但我认为已经是一个比较完善的考试制度了,解决了古代寒门子弟无法出头的问题。但高考也一定还会有所改善的,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改革的空间也是仍然很大的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察举制
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上述察举诸科,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但是,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曹操审时度势,提出了“惟才是举”的用人原则,这既是对处于乱世求贤的需要,也是对汉代“选举失实”的刻意纠正。
、征辟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公府与州郡既有自行选官之权,而被辟除的属吏又不为朝廷命官,故去留亦可以自便。如不应辟,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要受到舆论的非议。尤其是州郡辟召是当时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而且既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否则,气节志行之士就要辞去。另一方面,公卿牧守既可自行辟除,他们为了发展个人势力,皆争相以此笼络士人;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托权门。这样便发展成为一种私恩的结合。西汉时被辟除者犹为国家官吏,到东汉则实际上成了主官的私属。于是朝廷集权力量遭到分割,地方割据势力得到发展,东汉末年四分五裂的局面,与用人之权转移到私人手中有很大关系。
、九品中正制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科举制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腐败,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腐败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说明士族制度已经腐朽。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
、隋唐科举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类。常举每年举行,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武则天当政时,还亲自主持考试。考试及格者称为“及第”。录取数进士科约为应试者的1-2%,明经科为1-2/10。因为考生投送履历表,叫做“投状”,所以进士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武则天还增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制举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军谋越众科、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等百十余种。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给予官职。但制举出身当时并不被视为正途,而看成是“杂色”。
科举的意义
积极意义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优秀人才
科举产生出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学者、教育家、外交家等,如唐代的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明代的张居正、汤显祖、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林则徐、翁同龠、张、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其他
科举制度植根于我国的具体土壤,即有赖于我国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在人口、发展水平与文化认同上的巨大优势和封建生产力方式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的历史现状。它的存在既依赖于专制王朝,又促进国家的统一与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共同发展的历史。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的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是我国传统政治的一大创造。它客观上使中华文化统一到儒家文化的前提下来,这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如果以科举制度奠定基础的隋唐为界划分我国历史的前后期,也可以看出,后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凝聚力与稳定程度要大于前期,这与官僚铨选制度由“察举征辟”到科举考试的演变也密切相关。
科举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清时期,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杜非)

  •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有哪几种如何看待
    答: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察举制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
  • 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都有哪些?
    答:之后,便是古代实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始建于隋朝,后来唐朝对其加工完善,历朝历代进行一些改动,继续沿用下去,一直到1905年时,这项制度才被废除。科举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故有学者认为“科举即是古代的高考。”唐朝时,科举考试流程则为乡试--...
  • 古代人才选拔的制度和标准
    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基本上有四种,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1.世官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顾名思义,官吏主要通过“世卿世禄”制度产生。2.察举制是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
  • 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哪些,它们又有什么利弊?
    答:察举制,是由高层推荐低层,但这种制度往往存在片面性。而且那些有钱人,买通贵族子弟,举荐自己,就很可能获得一份好的职位,所以这有很大的不公平性。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普及的。要先选出很多个中正官,继而由这些人对各种士人进行考核,然后选出品级上报朝廷,这也具有十分大的中央集权的测才,但...
  • 中国古代都有哪些选拔官员的制度
    答:2、察举制度 是流行于汉代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秦朝建立后,商周时期的官员世袭制彻底废除,但是秦朝还未建立系统的人才选拔制度便被汉朝取代。汉代时,建立了察举制,察举,即由诸侯王、公卿、郡守等推荐人才给朝廷,作为官员的来源。察举对象既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官吏。这种制度基本保证了朝廷对行政官员...
  • 中国古代各时期如何选拔人才
    答:1. 世官制 又称世卿世禄制,主要存在于夏、商、周时期。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产生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 察举制 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即察...
  • 2021国考行测常识考点:中国古代的选官用人制度
    答:“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科举考试在古代是实行时间最长也是选人效率和质量都非常高的选官用人制度,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君权进一步加强,科举制考察的形式和内容都做了进一步的约束,考试的内容以八股文为主,...
  • 古代是如何选拔人才的?都用哪些方式评测?
    答:古代中国的人才选拔方法一共经历了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帝王直接发现制、推荐自荐制、军功事功提拔制、乡举里选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制度。这些人才选拔制度是为了满足当时王朝统治者的需要,与当时历史环境是相适应的。最下面的才是无数百姓。讲究君臣礼仪,讲究仁义礼智信。如《礼记》所言...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方式、标准、影响是什么?
    答: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方式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 古代如何做官 盘点历朝历代的人才选拔方式
    答:公元前134年,既汉武帝元光元年,察举制确立。察举制是自上而下推选官员的一种制度:首先由地方官员在各地考察、选举人才,举荐给皇室,而后经过考核,入朝为官。考试是察举制的重要环节,被推荐的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被录用,如此保证了竞争的公平,能够选出真正有学识的人。汉朝察举科目很多,有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