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理方法

来源: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1

召公谏厉王止谤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2、对比论证: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对人民持不同态度的结果

召公说理到底收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召公说理到底收到了“王弗听”的效果。召公通过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最后历王并没有听从召公的谏言,被“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召公谏厉王弭谤》简介:《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
答:译文在这: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制...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厉王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方法有...
答:二、通过比喻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也就就能说服厉王,起到劝谏的作用。三、出自《国语》: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危机的
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

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区别
答:《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处 《战国策》 《国语》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多用比喻 被劝者 齐威王(开明君主)...

召公谏厉王弭谤论证方法有哪些
答: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比较论证和引用论证。

召公谏厉王弭谤叫有什么语言特点
答:语言特点:多次运用比喻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

阅读《邵公谏弭谤》简析邵公的形象
答:召公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各种人的进言职责和方式,“王以此斟酌”,才能“事行而不悖”,大治天下。《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作者如何描绘为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思想的?
答:作者通过记载周厉王不听邵公谏言,残酷镇压百姓,禁止百姓议论朝政得失,最终激起民愤而被流放的事实,表达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蕴含着广开言路的民主思想。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

网友看法:

韩诚13618166313: 邵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中 运用了哪些论据? - 作业帮
黄埔区浦试::[答案] 首先,以治水为喻,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 其次,紧扣“宣”字,用排比句式,... 连用两个强有力的反诘句,从反面加强自己的议论.一方面对“壅”,即指周王的“障”和“弭谤”加以驳斥,一方面对周王...

韩诚13618166313: 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对后事执政者有什么建?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
黄埔区浦试:: 要宽爱人民,正确纳言!

韩诚13618166313: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在召公看来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弭谤?
黄埔区浦试:: 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韩诚13618166313: 召公谏厉王弭谤与邹忌对比,中心论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所讲的故事内容有什么不同之处 -
黄埔区浦试:: 中心论点:要勇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故事: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的是权周厉王正确面对谏言,正确疏导,但周厉王不听,终于被流放;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听从,结果齐国变得非常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