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心思想

来源: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2

召公谏厉王弭谤说明了什么
答:《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

召公谏厉王弭谤与邹忌对比,中心论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所讲的故事内容有...
答:中心论点:要勇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故事: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的是权周厉王正确面对谏言,正确疏导,但周厉王不听,终于被流放;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听从,结果齐国变得非常强盛。

你怎样理解《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提出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一观 ...
答: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就是要让老百姓...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作者如何描绘为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思想的?
答:1. 作者通过记载周厉王不听邵公谏言,残酷镇压百姓,禁止百姓议论朝政得失,最终激起民愤而被流放的事实,表达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蕴含着广开言路的民主思想。2. 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肢凯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

召公的谏词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的大意是什么?
答:《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

召公谏厉王弭谤 得到什么启示
答:召公谏厉王弭谤启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

《邵公谏弭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的谏言如何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召公谏厉王儿棒召公的谏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他听取了民意。

召公谏厉王弭谤记叙了什么事情
答: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阻塞老百姓的嘴,比阻塞河水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

召公谏厉王弭谤背景分析
答:本文摘自《国语》的《周语》上篇,讲述的是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历史背景。厉王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他的统治危机重重。据《左传》记载,厉王性格残暴,民心离散,百姓无法忍受其苛政。芮良夫在《国语》中揭露了荣夷公的贪婪行为,他专权敛财,对百姓施加残酷压迫。厉王却无视百姓疾苦,偏爱像荣夷公这样...

网友看法:

唐娇13720918572: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厉王明白什么道理?有什么好处?
吉隆县端试:: 道理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不能堵塞言路,要让老百姓敢于提意见,否则会导致统治的垮台.好处是: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唐娇13720918572: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危机的 -
吉隆县端试::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前说...

唐娇13720918572: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历王明白什么? -
吉隆县端试:: 放民之口,胜于放川! 山川可以堵住,但是百姓的嘴是堵不住的.

唐娇13720918572: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王用比喻的方法让历王明白什么道理 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
吉隆县端试:: 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喻,用“防川”来喻“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接着又用“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作喻,说明用高压手段堵塞民言将会产生的危害有多大.召公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