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竹》的原文和翻译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02
郑板桥《竹》的原文和翻译

《竹》一诗中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在这首诗中,郑板桥巧妙地抓住竹不开花这一特点,表白自己宁愿保持本色,也不愿钻营取宠的态度,这也是竹的品质的写照。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性格落拓不羁,常放言臧否人物,慷慨笑傲,因得狂名。乾隆元年进士。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十二年,有政声,因办理赈济等事得罪富豪而罢官,归里后往返于扬州、兴化间,以卖字画为生,他善诗,工书画,且能熔于一炉,自成一格。散文亦有独特风貌。有《板桥集》。

清·郑板桥《竹》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白话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

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

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

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写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乾隆十九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山阴道上。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 清朝郑板桥写的《咏竹》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答:出自:《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原文:竹石 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郑板桥竹石诗原文解释
    答:郑板桥竹石诗原文解释 郑板桥的竹石诗,以其清新淡雅、自然纯粹的风格著称。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竹石图》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竹石图,通过对竹和石的描绘,表达了郑板桥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诗中第一句“石上树栖竹...
  • 《新竹》(郑燮)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答:新竹 郑燮 系列: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词 新竹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注释 龙孙:竹笋的别称。 凤池:凤凰池,古时指宰相衙门所在地,这里指周围生长...
  • 《新竹》全文的意思是什么?
    答:《新竹》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必将更加生机勃勃, 新生的竹笋会围满整个池塘。原文:《新竹》作者:郑燮 朝代:清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
  • 郑板桥写“竹子”诗词有哪些?
    答:1、《题画竹》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2、《竹》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3、《竹石》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
  • 郑板桥写竹子的诗
    答:《竹石》清代 : 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 一作:韧)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
  • 郑板桥的竹石原文和翻译
    答: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竹石》写作背景:《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 郑板桥的《竹石》全文是什么?
    答: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
  • 《板桥题画竹石》文言文翻译
    答:《板桥题画竹石》应该指的是郑板桥创作的《竹石》,这首诗的翻译是: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作品原文】:《...
  • 《郑板桥·竹石》原文、注释与赏析
    答:郑板桥·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huán)坚劲(jìng),任尔东西南北风。【注释】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2.咬定:指竹根紧紧地扎根在青山上,就好像“咬住”一般。3.立根: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