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的魔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佛教中魔有多少种?

  魔之分类有∶
  (1)内魔、外魔,内魔由自身产生障碍,外魔则系自他身而来之障碍。《定善义传通记》卷三谓四魔之中,以天魔为外魔,其他三魔为内魔。又有就分段、变易二身而分,或从烦恼、所知二障而分。
  (2)五阴魔、烦恼魔、死魔三者,《法华经》卷五〈安乐品〉云(大正9·39a)‘见圣贤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此三魔乃自四魔中,除去天魔者。
  (3)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四者,出自北本《涅盘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等。又,《超日明三昧经》卷上所谓身魔、欲尘魔、死魔、天魔者,亦同于上述之四魔。《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释之云(大正45·348b)∶‘烦多扰乱名为烦恼;色等积聚名之为蕴;将尽、正尽、尽已名死;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此四即魔。’
  (4)天、罪、行、恼、死等五魔,出于《骂意经》。乃于上记四魔,复加罪魔。
  (5)《涅盘经》谓四魔加无常、无我等四倒,而成八魔;又谓分段、变易二身各有四魔,故成八魔。
  (6)《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列欲、忧愁、饥渴、爱、睡眠、怖畏、疑、毒、名利、自高慢等十魔,并释云(大正45·348b)∶
  ‘可欣名欲,心戚名忧愁,悕求食饮名饥渴,耽欲名爱,令心昧略名睡眠,有所恐怯名怖畏,犹豫两端名疑,损恼身心名毒,悕誉贪财曰名利,自举陵他名高慢。欲等即魔,亦持业释。’
  《华严经大疏钞》卷二十亦列举蕴、烦恼、业、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魔,并释之云∶贪着五蕴为蕴魔;执着五尘境,起一切烦恼为烦恼魔;一切恶业为业魔;高慢心为心魔;命终为死魔;他化天大魔王为天魔;执着所修善根为善根魔;耽着所得禅定,不求升进为三昧魔;悭吝法,不开导他人为善知识魔;着菩提智为菩提法智魔。
  ◎附二∶《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八〈离世间品〉(摘录)

指的是个人心态,缘分,觉悟,修为,境界,传承与理解。

魔就是障碍、恼害的意思。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只要障碍我们修道就可以说是一种魔障。修行的魔障通常分成四种: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魔。

1.蕴魔

蕴魔,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我们众生的身体和精神。五蕴何以在修行中成为障碍呢?比如疾病,在修行中身体上火、心绪焦躁不安,就是五蕴魔障碍我们修道,表现就是五蕴炽盛。

2.烦恼魔

烦恼魔容易理解,我们内心的贪嗔痴烦恼,不修行还好,一修行反而更厉害,使我们的修道没办法进展。

3.死魔

它有时表现为一种悲观情绪,有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想一死了之,这就是所谓的死魔。如果我们心里消极悲观,对生命没有正面的看法、不珍惜生命,那可以说就是死魔的影子。

4.天魔

天魔是指欲界天的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我们要出欲界时,要经过他化自在天天主这一关的考验。因为他不希望我们出欲界,即使我们修行要进入到色界,都可能会面临这种魔障。


扩展资料:

佛教中的魔,指夺人生命,且障碍善事之恶鬼神。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若梵汉并举则称为魔障。

魔,梵语魔罗的汉语简译。在佛教中,魔是居住在天界的天人,他们的首领名叫波旬,出于嫉妒,曾经企图阻止释迦牟尼证悟成佛。

在释迦牟尼开始传教之后,也曾经多次扰乱僧团弟子。佛教认为,任何能够阻扰修行的障碍,都可以称为魔。因,在内心中的不安、愤怒、贪心等烦恼,都能被称为魔。



除诸法实相外,其他都是魔,详见下面:

【魔】
梵语ma^ra,巴利语同。全称为魔罗。意译为杀者、夺命、能夺、能夺命者、障碍。又称恶魔。指夺取吾人生命,而妨碍善事之恶鬼神。‘魔’字,旧译作‘磨’,至南朝梁武帝时始改为‘魔’字。据普曜经卷六降魔品载,佛陀成道时,魔王波旬曾遣派欲妃、悦彼、快观、见从等四女前来扰乱。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载,魔王系住于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之高处,为破坏正教之神,称为天子魔,或天魔波旬。另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七记载,魔王波旬具有色力、声力、香力、味力、细滑力等五力。佛本行集经卷二十五举出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着、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等十二魔军。又由内观而言,烦恼、疑惑、迷恋等一切能扰乱众生者,均称为魔;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之障碍称为外魔,二者合称为二魔。

大智度论卷五载,除诸法实相外,其他一切均为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二)能招感从生至死之烦恼,称为烦恼魔。(三)‘死’本身称为死魔。(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又作天魔。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或四魔加上无常、无我等四颠倒心,则为八魔。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九则举蕴、烦恼、业、心、死、天、善根、三昧、善知识、菩提法智等十魔。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则总括魔为分段魔、变易魔二种,前者为烦恼障,乃障碍二乘者;后者为所知障,乃障碍菩萨者。分段、变易二魔又各有四魔,合为八魔。其他如摩诃止观卷八下,于修禅中所起之魔,有详细说明。对治魔之方法,或念三归、五戒等,或诵治魔咒,或念佛等均可。又密教修法中,常限制一定之区域修结界法,来防止魔障进入。

佛教中的魔有二种意思:


  1. 指不善心,与善心相对。心(名法)一共89种,善与不善分类非常清楚,当不善心升起的时候我们用俗话来说就是着魔了。

  2. 指一种生命。在六道之中的恶道众生中的一些生命我们会以魔或者鬼来称呼他们。另外,与天人作战的阿修罗道有时候我们也称他们为魔。



【魔】

(术语)梵语,魔罗Ma%ra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旧译之经论,作磨,梁武改为魔字。婆沙论四十二曰:‘问曰:何故名魔?答曰:断慧命故名魔,复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论五曰:‘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中略)问曰:何以名魔?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智度论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夺命者,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亦能作夺命因缘,亦夺智慧命,是故名杀者。’义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故名魔罗,此略云魔。’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魔莫何反,书无此字,译人义作。梵云魔罗,此翻名障,能为修道作障碍故。亦言杀者,常行放逸断慧命故,或云恶者,多爱欲故。’慧琳音义十二曰:‘魔罗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异名也。此类鬼神有大神力,能与修出世法者为留难事,名为魔罗。以力为名,又略去罗字。’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问:下面他有三个问题,他说以下是有关魔王的问题。第一个,欲界是修上品十善而成就。魔王波旬住在第六层他化自在天,他也是修了上品十善吗?

答:佛给我们说,他不算上品,他修的是什麽?他修的是下品十善。为什麽有那麽大的福报?他修的大。这个状况是相当复杂的,他修大善。修大善为什麽不能算上品?他有嫉妒心、他有傲慢心、他有好胜心,有这三种心,修上品十善也变成下品。就好像什麽?这个杯子里面装的是醍醐,醍醐是最好的饮料,里面有一点毒药,醍醐是上品十善,加上一点毒药进去就变成下品,就这麽个道理。所以你要晓得,嫉妒、嗔恚、好胜、傲慢都是毒药。你加了多少种毒药在里头?

譬如在我们这个道场,你在这个里面,无凼亲鲆骞ひ埠谩⑹侵霸币埠茫 蚴抢锩媪斓家埠茫 绻 阍谡飧龉ぷ骼锩嬉灿邪谅 ⒁灿屑刀省⒁灿腥 Γ 嵌际抢锿芳恿硕疽 1纠词巧掀肥 频模 衷诒涑上缕罚 缕方 吹侥睦锶ィ康侥У廊チ耍 蘼蕖⒙奚簿褪鞘綮墩饫嗟摹5 窃谀У览锿罚 飧雒 ∠捌 喜坏簦 侥У溃 陌谅 ⒑檬ぁ⒑谜 南捌 嵩龀ぁK 宰隽四В б灿泻艽蟮牧α俊⒏1ǎ 谜飧龈1ㄈプ龌凳拢 ド撕 芏嘀谏 K 砀# 傧乱皇浪 投榘⒈堑赜 C挥辛耍 锉ㄍ耆 智埃 腥 涝埂U庑┓鹪诰 隙冀驳煤芮宄 ?nbsp;

问:第二个问题,他说老法师在讲经中提到,在临终时除了本尊来接引外,其他的都有可能是魔王幻化菩萨形象来引导亡灵到三恶道。既然魔王居住在上品十善之地,这样的行为不是与十善业背道而驰吗?

答:刚才说过,魔有嗔恚心,魔有报复心,你前世跟他有过节,得罪他,你学佛,他来破坏你,你想往生,他把你往地狱送,这是他的报复。报复、瞋恚很难化解,这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做人,人的一生真正觉悟了,不跟一个众生结恶缘,别人跟我结恶缘,我不跟他结恶缘,这就是真的觉悟了。别人无缘无故来毁谤我、来侮辱我,不生气,那是什麽?那就是你的功夫,你真的学到佛了。如果遇到这个情形,你还是很生气,还是怀恨在心,还是有报复,你没有学佛,佛法对你没有发生作用。纵然在佛门,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到临命终时还会发脾气就完了,一生修学的功夫全都失掉了。

所以功夫是什麽?功夫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去练,要练到像歌利王割截身体一样。无缘无故的用刀一片一片把你割死,你还不生气,还发愿我将来成佛头一个度你,你就是真的在行菩萨道,你真的是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小小一点不如意就火冒三丈,这个人,要是我们学佛同学见到了,一定对他恭敬,远离。为什麽?这是个心量很窄小,名利心很重,好胜心很重,嫉妒心很重,我们对他敬而远之,这样就正确。这不是善知识,是恶知识,纵然在佛门里面修行多年,你也清楚,还不是善知识。所以学佛人没有别的,要学聪明、要学觉悟,要学能够察言观色。看到人受到侮辱能够忍受,这个人值得赞叹,这个人值得学习,换句话说,他受圣贤教育、受佛教育功夫得力了。

问:第三个问题,他说如果往生者跟他去,也会到欲界第六天吗?

答:那要看你有没有欲界第六天的福报,如果没有福报就去不了。要修的大福报,你就到那里去了,那就不能往生,真是上大当了。这个问得很好。

摘自净空法师学佛答问

  • (佛教)请问魔是什么回事?为什么也具有如此大的神通力量?
    答:,而是利用‘拟人化’来描述‘神格’。 我们可以理解为佛陀也运用了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在的负面心理’。在解脱方面,烦恼,死亡,五取蕴都是因为无明而产生的‘执着’。我们可以理解为‘魔’就是要表达这些对解脱有障碍的‘东西’。关于这个问题,要看您的角度建立在什么方面。是辨证?禅修? 文学?
  • 鬼和魔有什么区别
    答:由于魔的法力广大,而且出身复杂,因而一般的神仙很可能不是个把魔的对手,天庭通常对魔也没有什么办法,魔一般都有一点反政府的味道。魔通常具备人形或近似人形,白天夜间均可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最具危害性的一类魔称为心魔,并不是任何生物或非生物修炼而成的,只是人或动物在修仙过程中由于自身...
  • 佛教中魔都有哪些 如何去除
    答:蕴魔、烦恼魔、死魔三者为内魔,天魔为外魔。至于如何去除,要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有些人还学佛几十年作甚。只有通过自己自身来体会领悟,方法有很多佛经中到处都有。破除魔障,最好是修般若空慧,勤看一些般若部的经典,最全的是《大般若经》,还有藏传佛教显宗的中观思想,也是讲空慧的。不知...
  • 佛法中所讲的魔有几种?
    答:佛经将魔分为四种:1、蕴魔:又作阴魔、五阴魔、五蕴魔、五众魔、身魔。即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积聚而成生死苦果,此生死法能夺慧命。《楞严经》中详细讲述了五十种阴魔。2、烦恼魔:即为身中之百八等烦恼,能恼乱众生心神,夺取慧命,致不能成就菩提。3、死魔:能令众生四大分散,夭丧...
  • 魔的由来
    答:2、在佛教中,魔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物,而是一种象征和比喻。它代表了人们内心的黑暗面和负面情绪,以及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佛教徒认为,只有通过修行和内心的净化,才能摆脱魔的干扰,达到解脱和涅槃的境界。3、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魔”这个词语也逐渐传入中国、日本等东亚地区。在这些地方,魔也被...
  • 佛经将魔分为四种是指什么啊?
    答:这就是死魔,这也是自己本身的魔障。4.天魔 我们四周围都是魔,人事的环境、物质的环境,天天在诱惑我们,把我们心里面的烦恼勾起来,里外相应,里应外合,我们如何忍受?所以佛教我们:少欲知足,让我们不被外界的诱惑力量所干扰。人如果能够不受诱惑,天魔就对人没有办法了。这就要求人们自己能够做...
  • 请问 佛教人士关于魔的问题
    答:佛教之中,略说有四种魔:其一为“五阴魔”;因众生未断我见,执五阴色身为我,修行中常为五阴魔困扰。此五阴魔,其实并非外来。其二为“神鬼魔”;天道、鬼道众生中,有大福德者即为此一类,是外来之魔。其三为“天魔”;天魔是欲界天最高处:“他化自在天”的天主。名叫“波旬”。神通超于神鬼...
  • 佛魔是什么意思?
    答:通过去除失败的挑战和心灵的毒害,人们才能完成自己的修行道路。佛魔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佛魔的核心概念起源于佛陀教诲,通过对于魔的阐释,佛陀勉励人们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应该保持警觉,不要被人货色迷惑甚至误导。佛教中的佛魔观强调人们应该从在自身心智与行为中的“魔”中寻求反思与反省。...
  • 从佛教的角度解释佛和魔的关系,什么是魔,怎有所说得色魔吗?还是色魔只 ...
    答:大智度论卷五载,除诸法实相外,其他一切均为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列举四魔之说,即:(一)五蕴能生起种种苦恼,为夺命之因缘,称为五蕴魔,又作阴魔、蕴魔、五众魔、阴界入魔。(二)能招感从生至死之烦恼,称为烦恼魔。(三)‘死’本身称为死魔。(四)障碍解脱生死者,称为天子魔,又作...
  • 电视里经常都有妖魔,要我知道,但到底什么是魔?大神们帮帮忙
    答:什么是魔 魔是什么?魔是折磨、障碍,障碍你证得一心。你所修的是要修一心不乱,魔一现前,你心一欢喜,心乱掉了。他来干破坏你一心的,把你的功夫打断。 一心是不得已而说出这个名词,所以叫你不可以着言说相,不能够执着名字相,你才能够证得。你要是着了言说、名字,那就叫着魔。 禅与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