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原因就是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中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中国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事实已经证明,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中共中央在这时及时地提出这个鲜明的概念,正是标志着党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思路正在转变,提醒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规律来治理国家,治理方方面面的工作.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一直只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和谐中国”道路上通过长期地深入思考,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如果还有问题就追问我,希望对你有帮助.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重要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再深化,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境规律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现阶段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努力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能够加快实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必将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
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
两个月后,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内涵做了清晰的界定,即“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其实,早在2005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就已经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术语。他提出,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在当年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明确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
那么生态文明在我国的现代文明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便更加明确地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到了党的十七大,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仍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来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两个月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在这次会议上,他特意就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主要工作做了具体的阐发,但是生态文明建设至此还没有明确地与其他四项建设并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过,十七大还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上做了一些探索,这也成为我们后来相关思想的重要起点。在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说明,在描述今后几年的工作任务时,实际上已经赋予了生态文明与其它文明同等的地位。这一定位在十七大后逐渐变得明确。
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对比他2007年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表述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与其他四项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此后,类似的提法一再出现。2008年9月19日,他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加快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008年12月15日,《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提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009年9月29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上,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当然,用五个建设统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并非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只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实际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果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不能提供基本的能源资源、不能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生存都难以为继,更遑论进行文明建设。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古楼兰文明等等许多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们为此而扼腕叹息之时,也更要以史为鉴。恩格斯曾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能源资源瓶颈、环境污染对群众健康的危害等问题,正是从反面印证了生态文明对其他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自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必须把宣传环境保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必须把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着力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总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
二、建设生态文明适合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
胡锦涛同志曾提出,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发展,总是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深刻的转变,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往往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如此循环往复,引导社会前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业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不同,我国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着力把产业做大做强,而且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只有从思想观念上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凝聚力量,同心同德,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我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科学决策。
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从总量上说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形势就要严峻得多。例如,我国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50%、20%,人均耕地0.095公顷,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原油可采储量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55.4%。与此同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劣5类水体约占三成,已失去使用功能。一些地区地下水下降、河湖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当地的生产生活。据统计,2004年,全国669座城市中,相当部分城市水源短缺,全国有70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3.4亿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仍未形成。有鉴于此,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
但是,即使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仍是粗放型的。2004年,我国单位能源消耗量(千克石油当量)所创造的GDP不到0.7美元,而世界平均为3.3美元;2004年中国GDP增长为9%,而能源消耗增长为15%。此外,中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也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情况依然普遍,加剧了能源资源的紧张状态和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适应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新要求。十七大上,以人为本更是明确地被定义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更多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待。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早在2003年,胡锦涛就要求全党同志都必须认识到,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更是明确地强调了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005年,胡锦涛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严重危害了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为此,他要求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2006年,在与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胡锦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 。
由此可见,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党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做出的一项科学决策。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
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明确提了出来。这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
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
两个月后,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内涵做了清晰的界定,即“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
其实,早在2005年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就已经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一术语。他提出,我国当前环境工作的重点之一便是“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在当年年底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明确要求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
那么生态文明在我国的现代文明体系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呢?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便更加明确地由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发展到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到了党的十七大,在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仍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来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两个月后,胡锦涛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在这次会议上,他特意就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主要工作做了具体的阐发,但是生态文明建设至此还没有明确地与其他四项建设并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不过,十七大还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建设的关系上做了一些探索,这也成为我们后来相关思想的重要起点。在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说明,在描述今后几年的工作任务时,实际上已经赋予了生态文明与其它文明同等的地位。这一定位在十七大后逐渐变得明确。
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对比他2007年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表述基本一致的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与其他四项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此后,类似的提法一再出现。2008年9月19日,他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我们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加快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2008年12月15日,《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提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2009年9月29日,《在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问题上,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显著加快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进程,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当然,用五个建设统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并非是说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四个建设只是简单的并列关系。实际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 。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一定的自然环境,如果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不能提供基本的能源资源、不能提供清洁的空气和水等环境要素时,生存都难以为继,更遑论进行文明建设。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古巴比伦文明、玛雅文明、古楼兰文明等等许多盛极一时的古代文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我们为此而扼腕叹息之时,也更要以史为鉴。恩格斯曾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也无法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能源资源瓶颈、环境污染对群众健康的危害等问题,正是从反面印证了生态文明对其他四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建设生态文明,也需要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自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必须把宣传环境保护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必须把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作为政治文明的重要着力点,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总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
二、建设生态文明适合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
胡锦涛同志曾提出,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发展,总是要求人们在思想观念上进行深刻的转变,而思想观念的转变往往又成为社会发展的先导,如此循环往复,引导社会前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同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业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不同,我国实现现代化不仅要着力把产业做大做强,而且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只有从思想观念上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转变思想观念,才能凝聚力量,同心同德,扎扎实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我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做出的科学决策。
我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这是从总量上说的。如果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形势就要严峻得多。例如,我国人均国土面积0.8公顷,人均草地0.33公顷,人均森林面积0.128公顷,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29%、50%、20%,人均耕地0.095公顷,也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原油可采储量2.6吨,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074立方米,人均煤炭可采储量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1%、4.3%、55.4%。与此同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环境突发事故增多,环境隐患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中劣5类水体约占三成,已失去使用功能。一些地区地下水下降、河湖萎缩、湿地减少、生态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制约当地的生产生活。据统计,2004年,全国669座城市中,相当部分城市水源短缺,全国有700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困难,3.4亿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和环境监管体制仍未形成。有鉴于此,胡锦涛同志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全党同志“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
但是,即使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很大程度上仍是粗放型的。2004年,我国单位能源消耗量(千克石油当量)所创造的GDP不到0.7美元,而世界平均为3.3美元;2004年中国GDP增长为9%,而能源消耗增长为15%。此外,中国矿产资源利用率也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情况依然普遍,加剧了能源资源的紧张状态和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过度消耗能源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严重制约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适应建设生态文明要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新要求。十七大上,以人为本更是明确地被定义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基本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而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化、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已经成为更多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待。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新期盼,我们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早在2003年,胡锦涛就要求全党同志都必须认识到,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2004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更是明确地强调了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中“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眼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2005年,胡锦涛在青海考察时强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严重危害了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为此,他要求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2006年,在与首都各界群众代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胡锦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通过全社会长期不懈的努力,使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洁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 。
由此可见,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党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做出的一项科学决策。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答:1、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的命运,既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3、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 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答:即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 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答: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国家和民族的崛起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需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确立...
  • 为什么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加强?意义
    答: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如何加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4、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党的政策目标。二、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
  •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
    答: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生态作保障。随着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生存与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支撑和根本保障。(二)建设生态文明...
  •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明?
    答:(1)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2)可以说,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民生。
  • 我国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答:原因是: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自然辩证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何重要意义
    答: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1. 它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2. 它迫切需要改善生态环境。3. 它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 它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党中央已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决策,旨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学习十八大报告,并在全社会推广生态文明理念,...
  • 我国为什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答: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严密有机整体。而人类社会文明,就是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具体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