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李世民初一,我们学了"贞观之治",请教一下各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我要讲一节初一历史课,“贞观之治”该怎么上?请上过历史的老师指点一下。谢谢!

  历史课程最重要的是吸引人,能把一段已经发生的事情,讲的栩栩如生,才是高手。
  吸引可以建立在学生的好奇心上,贞观之治的主角,学生特别好奇,可以从玄武门之变讲述李世民的王者之路,因为什么样的人才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可以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的故事和学生产生共鸣,再来说说李世民的成功的原因,穿插的讲述他的治世手段。
  第一,唐太宗君臣论治。唐太宗与大臣们经常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对人民的剥削压迫要有所节制。
  第二,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坚持任人唯贤,不因血缘、地域甚至是政敌而舍贤才。因此能够从各阶层搜罗许多杰出人才。并注意对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够兼听众议,注意纳谏。其臣下敢于犯颜直谏,形成了封建社会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风气。
  第三,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
  第四,布德怀柔,民族关系密切。对于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变其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尊重其习俗,任命各族首领以统辖本部。还通过"和亲"进一步发展民族关系。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他在位时,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主要政绩有:政治方面:一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二是革新政治。经济方面:一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二是戒奢从简。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

唐太宗(598—649),名李世民,唐高祖次子。李渊攻入长安后,李世民为京兆尹,封秦国公。618年李渊称帝以后,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但在唐朝的建立特别是统一全国的战争中,李世民功勋显赫,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秦王,逐渐产生了夺取皇位继承权的政治野心。当时尚为太子谋臣的魏征曾对李建成说:“秦王功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旧唐书·隐太子建成传》)

626年(武德九年)夏,突厥数万骑入塞侵扰,李建成向李渊推荐李元吉率诸军北征,以免李世民掌握兵权。李元吉要求秦府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等同行,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充实自己的军队,意图将秦府骁将精兵转移到自己手里,然后谋杀李世民。太子手下的王,向李世民告密,形势危急异常,秦府僚属皆主先发制人,李世民于是定计准备动手。

624年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并说他无负于兄弟,而建成、元吉却要杀害他。李渊闻之愕然,决定第二天查问。六月四日,李渊召建成、元吉入宫。宫中妃嫔向李建成透露消息,李元吉主张“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李建成说:“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朝参),自问消息。”(《资治通鉴》)于是照常入朝。其时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于玄武门内。李建成、李元吉入朝行至临湖殿,发觉情况异常,立即回马欲归。李世民跃马而出,随后大呼,李元吉引弓射李世民,由于仓皇失措,拉弓不开,再三不达有效射程。李世民一箭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率骑继至 ,左右箭射李元吉坠马。李世民马入丛林,被树枝绊住,坠马不能起。李元吉突至,夺弓将扼李世民,尉迟敬德大喝一声,飞马赶来,李元吉逃跑,被敬德射杀。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攻玄武门,激战不得入,扬言欲攻秦府。形势危急,尉迟敬德持李建成、李元吉头出示,宫府兵溃散。迟尉敬德披甲持矛入宫急请李渊“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资治通鉴》)。李渊的手敕宣读后,战斗才停下来。李建成之子五人、李元吉之子五人皆被杀。六月七日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唐高祖李渊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元贞观。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经常与大臣们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和治国的方针政策。他们认为隋炀帝身死国灭是因为“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以致“民不堪命”(《贞观政要》)起而反抗。唐太宗以隋亡为戒,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比较善于学习历史经验,具有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的帝王。他看到君民关系有如舟水,常以隋的覆舟来警惕自己,告诫子孙。他认为君臣关系“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如果“君臣相疑,实为国之大患”(《贞观政要》)。还认为要使唐朝治世长久,就必须“居安思危”“善始慎终”(《贞观政要》)。唐太宗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以这些认识为依据而制定的。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这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实行的一项重要政策。他吸取历史教训,生动地比喻说:“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贞观政要》)他即位后多次颁布减免全国或部分地区租赋的法令。并用免除几年赋役的办法招诱逃亡农民归业。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同上)又说:“家给人足,本藉于农,纵使瓦砾尽作隋珠,沙石皆为和璧,珍宝满目,何解饥寒。”(《册府元龟》)外出官员回朝,他都要先问田苗好坏,百姓疾苦。为了不夺农时,他还把皇太子的冠礼(成年礼)由二月改为十月。

唐初社会经济衰敝凋残,至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贞观政要》)。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仅二百多万户,不到隋盛时八百九十多万户的1/3。加以贞观元年关中欠收,斗米值绢一匹。由于社会生产条件的改善,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贞观四年(630年)“天下大稔(rě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资治通鉴》)。唐代史学家杜佑说:“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通典》)《贞观政要》记述当时情况说:“商旅野次(停留),无复盗贼,囹圄(líng yǔ,牢狱)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指五岭以南地区),自山东(太行山以东)至于沧海,皆不赍(jī,携带)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贞观政要》)这里虽不无溢美之词,但基本上反映了贞观时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据唐太宗死后三年的统计,户口增至380万户,贞观时期平均每年增长近七万户,是唐代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贞观末年,唐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境内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这种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唐太宗戒奢从简

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唐太宗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在长安所住宫殿是隋朝建造的,大都已破旧,但在贞观初年他一直不许修缮或重建。史称他患有“ 气疾”,住的宫殿“卑湿”,夏暑秋凉容易犯病。臣下奏请“营一阁以居之”。唐太宗说:朕虽有气疾,不宜居潮湿之宫。但要破土兴工,必然靡费良多。当年汉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不建露台。我功德不及汉文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臣下固请再三,始终不许。为减少宫费,他还下令放还宫女三千人。有一年洛阳遭大水,许多百姓房屋被冲毁,他下令拆掉洛阳一些宫殿,将木材分给居民修房。

唐太宗任用贤才

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为了改善吏治,争取各地主集团的支持,他确实选拔任用了许多有才能的人担任中央要职。这些人出身不同,代表了各种地主势力,有原秦王府的臣僚,有追随李建成反对他的政敌,有关中军事贵族和南北士族,也有出身低微的寒门人士。由于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拔人物不私于党”,所以贞观时期,人才济济,多士盈廷,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将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等。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保证了唐朝政治稳定和各种政策的施行。这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之一。

房玄龄、杜如晦

房、杜二人为唐太宗贞观年间名相。房玄龄在隋末随唐军入关中,为李世民秦王府记室,常从征伐,参谋帷幄,草拟文书,助成统一。贞观年间为相二十余年,尽心奉国,选贤立政,被唐太宗视为左右手。杜如晦也在隋末随唐兵入关中,为秦王府参军,筹谋机密,临机而断,深为时辈倾服。贞观时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当时人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号为“房谋杜断”。

唐太宗重视纳谏

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他的思想很明确,纳谏的目的就是防止乖谬和改正错误,以利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他把自己比作石中之玉,矿中之金,把进谏的人比作良工良冶。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先后向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三十人。其中,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贞观政要》),凡数十万言。刘洎、岑文本、马周等也多能面折廷争,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和批评。正是这些谏诤,避免和防止了很多错误,对“贞观之治”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唐太宗就说,贞观时期政绩的取得“皆魏征之力也”(《旧唐书·魏征传》)。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

一代名君 佩服、

  • 评价李世民初一,我们学了"贞观之治",请教一下各位
    答:他在位时,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主要政绩有:政治方面:一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二是革新政治。经济方面:一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二是戒奢从简。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
  • 怎样评价唐太宗李世民?(要符合一个初一学生应了解的标准)
    答:堪称“千古一帝”。太宗皇帝在唐朝建立中出生入死,运筹帷幄,在李卫公答对中对其军事思想给予了详细介绍。 即位后,统一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同时执行夷汉一家的政策,是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良好的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位二十三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社会...
  • 初一作文我心中的偶像—李世民
    答:是另外唐太宗时期除了太平盛世以外,就像前面说的也有战争时期,远征高丽是一个,另外还有就是东突厥之患。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现在我们读起当时的历史资料来,怎么都有那么一点激动不已,荡气回肠的感觉;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一个强大的王朝所应该表现出来的大国风范!唐太宗毕竟是一个在历史上留...
  • 怎样评价李世民和武则天?(初一历史)
    答:李世民,唐朝建立初期,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他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
  • 以初一水平评价唐太宗(400~600字)
    答:.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气吞天下的“天可汗”气质,李世民多次以少吓多,经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单骑吓退突厥10万精骑,.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 .完善科举制度、大力兴办学校...
  • 初一历史回答好评
    答:ADCB 材料一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意思是天下间的人才,都被我网罗了
  • 贞观六年正月初一发生一件大事,为何会让李世民感到很害怕呢?
    答:贞观六年正月初一,大唐天子李世民正在与群臣欢度春节。偏偏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时人认为极为不祥的事情。这件事情被记载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里。原文是:“六年春,正月乙卯朔,日有蚀之。”为什么三部官修正史都会记载这一次日食呢?这就得说说古人对日食的恐惧感了。日食...
  • 简要评价唐太宗李世明
    答: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
  • 历史作文:我心中的唐太宗 400字以上 怎么写呀
    答:我人为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优秀的一个. 在他十八岁的时候, 当地有一个地方官,第一次见了李世民就说他国"豁达类汉高,神武如魏武". 瞧, 这么小就天纵英才了. 李是个文韬武略无所不通的人. 毛泽东这么评价李世民: 自古能君无出唐太宗之右. 20岁的时候, 他随父亲在太原起义, 1年之内就攻取...
  • 说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关于初一历史课本里的人物。比如秦始皇、汉武帝...
    答:中国史上第一为皇帝,是我国历任皇帝中为中国文明做出最大贡献的君主之一。但在贡献中是最大的,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人们公认的暴君之一,他是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智商极高的典型领导性人物。李世民(唐太宗)他也是我国历任皇帝中为中国文明做出最大贡献的君主之一,他时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