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谁发明了哪些?过程是怎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中国的发明有哪些??

1、指南针: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俗称吸铁石)。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先民已用天然磁石制成指示方向的司南之勺。三国魏时,马钧利用磁铁和差速齿轮制造了能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指南车。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制作指向用的磁针的方法。


2、造纸术:蔡伦改进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喜欢读书,每次外出游学身后都跟着五辆装满竹简的大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

3、活字印刷术: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4、火药:火药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类爆炸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古代炼丹家们利用早在汉代就已掌握的金石药物硝、硫,经过长期的炼丹实践,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以前便已发明了火药 ,并在五代末北宋初用以造出纵火用的火药兵器。
经宋、元、明各代,火箭、火毬(火聤)、火铳等各种火器已达到成热的程度。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科技的发展曾起重大作用,现代黑火药就是由中国古代火药发展而来的。

5、孔明灯:相传五代(公元907-960)时,有一名叫莘七娘的女子,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相传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四大发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而欧洲的科学技术却停滞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形成,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
我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总之,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这些伟大的发明曾经影响并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
指南针的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后,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现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宋代科学家沈括首先记载了地磁偏角,说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使之磁化成为磁针,可以指南,而常微偏东,并介绍了四种支挂磁针的方法:一是浮于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线缕悬挂(见彩图缕悬法指南针 据沈括记载复制模型).宋军中配备指南鱼,是将薄铁叶剪成鱼形而磁化,用于阴天和黑夜判断行军方向.后来又发展成磁针和方位盘联成一体的罗经盘,即罗盘.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当时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这种地罗还是一种水罗盘.当时,阴阳家用地罗看风水.在清丈田地和判决土地诉讼时,也使用地罗.据《萍洲可谈》、《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诸蕃志》和《梦粱录》记载,至晚在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南宋时,使用“针盘”导航.这种针盘还使用“浮针”,这对于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针” 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利用磁铁造成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状和现在的指南针完全不同.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勺子的形状制成的,很象我们现在用的汤匙.
司南是怎样制成的呢?古书上缺少详细的记载,又没有实物留下来,所以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它的准确形状.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司南大约是把整块的天然磁铁,轻轻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状,并且把它的S极琢磨成长柄,使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后,还得做一个光滑的底盘.使用的时候,先把底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盘的中间,用手拨动它的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停下来,它的长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则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盘是用青铜做的,有的是个涂漆的木盘,青铜和漆器都比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较小,司南转动起来很灵活.这种底盘内圆外方,四周还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线和文字.现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这样的铜盘和涂漆的木盘;还有东汉时候的一幅石刻,刻着一个小勺子放在一个小方台上,有人认为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战国时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带上司南.
司南必须放在光滑的底盘上旋转,底盘还必须放平,否则就会影响它指南的作用,甚至会使它从底盘上滑下来.因此,人们发明司南以后,又继续不断地研
究改进指南的工具.
指南鱼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封建割据局面.北宋时候,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宋朝时候,我国在指南针的制造方面,跟造纸法和印刷术一样,也有很大的发展.
大约在北宋初年,我国又创制了一种指南工具——指南鱼.

当时有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叫《武经总要》,其中说:行军的时候,如果迂到阴天黑夜,无法辨明方向,就应当让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者用指南车和指南鱼辨别方向.《武经总要》这部书是在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写成的.这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国已经有指南鱼,并且把它应用到军事方面去了.
指南鱼用一块薄薄的钢片做成,形状很象一条鱼.它有两寸长、五分宽,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
钢片做成的鱼没有磁性,所以没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还必须再用人工传磁的办法,使它变成磁铁,具有磁性.
关于怎样进行人工传磁,《武经总要》没有明白的记载,但是它指出,指南鱼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说,要拿一个密封的合子藏起来.根据这一点来看,当时的人工传磁法大约是这样的:把钢片做的鱼和天然磁铁放在同一个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们接触,时间久了,钢片做的鱼就也会具有磁性,变成磁铁.
原来,不管磁化或者没有磁化的钢铁里面,每一个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铁”.没有磁化的钢条,它的分子毫无次序地排列着,“小磁铁”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钢条,所有的“小磁铁”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同性的磁极朝着一个方向,不用说,整个钢条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块磁铁,紧紧擦着一根没有磁化的钢条,老是从这一头向另一头移动,那么,由于磁铁的吸力,普通钢条中的分子也都顺着一个方向排列起来,这样,就完成“传磁”的工作了.《武经总要》上讲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这种人工传磁方法.
我国人民发明用人造磁铁做指南鱼,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说明我国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当丰富的磁铁知识了.
使用指南鱼,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个光滑的铜盘,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指南的作用,因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于液体的摩擦力比固体小,转动起来比较灵活,所以它比司南更灵敏,更准确.
当时不但有钢片做的指南鱼,还有用木头做的指南鱼和指南龟.宋代《事林广记》记载了用木头做指南鱼的方法:用一块木头刻成鱼的样子,象手指那样大,在鱼嘴往里挖一个洞,拿一条磁铁放在里面,使它的S级朝外,再用蜡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针从鱼口里插进去,室南鱼就做好了.把指南鱼放到水面上,鱼嘴里的针就指向南方.
指南龟也是用木头刻成的,放磁铁的办法和木头指南鱼一样,插在尾部.指南龟不放在水里,人们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个洞,把它装在光滑的竹钉上面,使它便于自由转动,它尾部的那根针,也会自动指向南方.
这种木头指南鱼和指南龟,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术的方士创造的,做成以后只是用来变戏法.所以《事林广记》的作者,把它们当作《神仙幻术》了.
火药的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古代炼丹家制药时,逐渐发现硫黄(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烧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间(904~906),在战争中开始出现火药箭,还出现“发机飞火”的记载,即用抛石机投掷火药包,作燃烧性兵器.宋朝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设广备攻城作,其中有生产火药的部门.《武经总要》一书记载了火药的三种配方,生产火药已达相当规模.尽管生产技术严格保密,仍传入辽朝,故从日本大量进口硫黄的同时,又严禁硫黄和焰硝向辽出口.宋神宗赵顼时,边防军中已大量配备火药弓箭、火药火炮箭等兵器.辽道宗时,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阅火炮”.南宋时,水军也配备了霹雳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设有火药兵器制造业.早期火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后,火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显著增大(见彩图火箭(模型)将火药筒缚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后推力带动箭支前进,宋代军队配备的火药武器之一).金朝火药制造技术来源于辽,金军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后,在宋、金、元之间的战争中,火药的使用愈益频繁.金末抗击蒙古军时,曾使用震天雷、飞火枪等火器.宋代出现了类似近代炮弹的铁火炮,却仍用抛石机投射;又发明了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发射“子窠”,类似于后世枪炮,却尚未使用金属发射管.这是辽、宋、 金代火药兵器进步的极限,却已决定了后世火药兵器的发展方向.总之,辽、宋、金代可算是人类使用火药的奠基时期.到元、明又发现了铜铁铸造的管状火器——铳和炮.
火枪 南宋时候,火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防御金兵的侵扰,南宋的军事家们就不断想法改进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个叫陈规的军事学家,发明了一种管形火
器——火枪,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进步.

这种火枪是用长竹杆做的,竹管里装满火药.打仗的时候,由两个人拿着,点着了火,发射出去,用它烧敌人.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管形火器.把火药装在竹管里做成火枪,在火药的应用上是个了不起的进步.用抛石机发射火药,不容易准确地打中目标;有了管形火器,人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发射和适当地操 纵火药的起爆了.
火枪发明以后,经过不断的改进,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发明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药,还放一种叫“子窠”的东西.用火把火药点着以后,起初发出火焰,接着“子窠”就射出去,并且发出象炮一样的声音.
这种“子窠”,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种最早的子弹,可惜古书上没有说明.
火枪的作用只在烧人,突火枪却能发出子窠打人,比火枪又前进了一步.

火枪和突火枪,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们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枪炮,就是从它们慢慢发展来的.
造纸术的发明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在前人造纸术的基础上,改革和推广了造纸技术.新的造纸术使旧的不便书写的麻纸变成了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工艺.
在蔡伦造纸术出现之前,在中国,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铜器,春秋时用竹简、木牍、缣帛作为记事材料.汉代,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笨重的竹简和昂贵的缣帛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寻求新的书写材料已成为时势所趋,造纸术就因此应运而生.
据20世纪中叶以来在新疆、陕西、甘肃等地出土的麻质古纸,专家确认为西汉麻纸的片状纤维物,说明造纸术可能出现在蔡伦之前,而且可能与人们对纺织用麻的处理过程有关.但这些西汉麻质古纸上都没有发现可以辨识的书写文字,加上对化验分析结果解释不同,对西汉是否已出现了造纸术中术界尚有很大争议.闪此《后汉书·蔡伦传》对蔡伦发明造纸术的记载,是迄今为止有时间和人物的准确记载造纸术的最早记录,广为人们承认.
蔡伦(62~121),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宫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宫廷手工作坊.和帝元兴元年(105)发明造纸术.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龙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蔡伦造纸之前,书写记事的纸实际上是丝织物(缣帛),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经过挫、捣、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艺加工,制造植物纤维纸,一种至今大致结构没有改变的良纸,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纸.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受到和帝赞誉.造纸术于是广为天下所知,蔡伦造的纸被称为“蔡侯纸”;105年则被普遍认为造纸术的发明年代.
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革和推广,使纸的使用在东汉后日渐多起来.从考古发掘出的东汉古纸看,已有不少带有书写字体,而且质量明显提高.这些东汉古纸,或是诗抄,或是书信,或是书札的残部,都是东汉末年的产物,准确的应属永初四年(110)前后.科学家对1974年甘肃武威旱滩坡的东汉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迹的古纸进行了细致的科学分析,发现古纸已具有一定的强度和柔性,厚度与现代机制原稿纸相当,原料为大麻等麻类纤维,纤维交结细匀紧密,且有单面涂布加工,说明当时的造纸工序已相当精细,造纸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东汉时纸的使用,有许多书稿文献都有记载.如《后汉书·邓皇后纪》中所说的贡纸和《后汉书·百官志》中所说的宫廷内专管纸墨的少府守宫令和尚书令右丞,说明纸在宫廷内已广为使用.而《后汉书·延笃列传》所载的牍记纸和书写纸及《北堂书抄》中所载的信纸,则说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纸书写的了.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最杰出的成就.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在中国率先出现,使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超过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纪左右,阿拉伯人才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纸的出现和推广,使汉以后的文化生活出现了崭新的面貌.纸的质量越来越好.汉中平二年(185),山东造纸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纸”,史称“子邑之纸,妍妙辉光”.公元2~5世纪,左伯纸、张芝笔和韦诞墨曾是文人墨士喜爱的文房用品.但纵观汉代的书写材料占主要地位的仍是简牍和缣帛.直到晋以后,经济发展,造纸术流传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造纸材料丰富,才出现了较多较好的纸.晋代盛行的读书、抄书和藏书之风都得益于纸的普及和推广.抄经热、藏书热和因传抄左思《三都赋》而出现的洛阳纸贵,都是纸普及后出现的前所未有的景观.
印刷术的发明 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我国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
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
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
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项科学发明,只要社会上迫切需要它,同时又有产生它的物质条件,那么,它就会很诀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的出现就是这样.
在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阳文刻的字是凸出来的,阴文刻的字是凹进去的.“如果使用阳文印章,印到纸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较小,印出来的字数毕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石碑面积比较大,一次可以拓印许多字.
如果截长补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点结合起来呢?情况当然就不一样了.
我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这样的: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自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成功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我国的雕版印刷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呢?对这个问题,历史学家还没有统一的意见,但多数人认为是在唐朝时候发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于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事业也跟着繁荣起来,客观上产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据明朝时候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编写了一木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土长孙皇后死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
贞观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纪的时候,我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
唐朝时候,有个杰出的诗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写的诗编成了一部诗集——《白氏长庆集》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给《白氏长庆集》写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当时人们白居易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贩卖,到处都是这样.
从前人们把刻石称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称为”模勒“了.这里的“模勒”两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旧唐书》还有这样一条记载,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历书.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根据另外一些古书的记载情况是这样:当时剑南、两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历书,在街上出卖.每年,管历法的司天台还没有奏请颁发新历,老百姓印的新历却已到处都是了.颁布历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权,东川节度使冯宿为了维护朝廷的威信,就奏请禁止私人出版历书.历书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么禁得了呢?虽然唐文宗下了这道命令,民间刻印的历书仍旧到处风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民间印刷历书的也不止一家.
黄巢起义的时候,唐僖宗慌慌张张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当然没有人来管理禁印历书的事了.因此,江东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编印了历书出卖.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两个人印的历书,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发生了争执.一个地方官知道了,就说:“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么关系呢?”历书怎么可以差一天呢?那个地方官的说法真叫人笑掉了牙.这件事情却告诉我们,单是江东地方,就起码有两家以上印刷历书.
当时跟着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训》的序里也说,他在成都的书店里看到好多关于阴阳、杂记、占梦等方面的书籍.这些书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见当时成都的印刷业比较发达,不但印历书,还印其他各种书籍了.
唐朝刻印的书籍,现在保存下来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刚经》.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离开现在已经一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甘肃省墩煌东南有坐鸣沙山,早在晋朝的时候,有一些佛教徒在这里开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筑寺庙.山洞不断增加,佛像也跟着增多,人们就把这里称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个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密闭的暗室,打开一看,里面堆满了一捆捆纸卷,其中有相当多的纸卷是唐代抄写的书籍,还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刚经》.
这部《金刚经》长约一丈六尺,高约一尺,是由七个印张粘连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画,上面画着释迦牟尼对他的弟子说法的神话故事,神态生动,后面是《金刚经》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说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这本书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书籍.图画也是雕刻在一块整版上的,也许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画.
到了五代时候,有个封建官僚叫冯道.他在短短的五个朝代中做过四个朝代的大官,是个卑鄙无耻的家伙.他看到江苏、四川等地人民贩卖的印本书籍,各种各样都有,单单没有儒家经典,就在后唐长兴三年向皇帝建议雕版印刷儒家经典.
当时共印九种经书,经历了四个朝代,直到后周广顺三年,先后花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全部刻成.
因为这次刻书影响比较大,后来竟有人认为印刷术是五代时候冯道发明的,这当然是错误的.
到了宋朝时侯,印刷业更加发达起来,全国各地到处都刻书.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经》,刻板十三万块;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印经史方面的书籍,刻板十多万块.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当时印刷业规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书籍,现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种,而且字体整齐朴素,美观大方,后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诊视.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铜板雕刻.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北宋“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刷广告所用的铜版,可见当时也掌握了雕刻铜版的技术.
说起印制书籍,雕版印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一种书,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写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这种方法,印一种书就得雕一回木板,费的人工仍旧很多,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万一这部书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没用了.
有什么办法改进呢?
到了十一世纪中叶(宋仁宗庆历年间),我国有个发明家叫毕升,终于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把我国的印刷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

毕升用胶泥做成一个一个四方长柱体,一面刻上单字,再用火烧硬,这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印书的时候,先予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蜡之类的东西,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密密地排满活字,满一铁框为一版,再用火在铁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蜡等熔化.另外用一块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压一压,把字压平,一块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样,只要在字上涂墨,就可以印刷了.
为了提高效率,他准备了两块铁板,组织两个人同时工作,一块板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等第一块板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铁板互相交替着用,印得很快.
毕升把每个单字都刻好几个;常用字刻二十多个碰到没有予备的冷僻生字,就临时雕刻,用火一烧就成了,非常方便印过以后,把铁板再放在火上烧热,使松香和蜡等熔化,把活字拆下来,下一次还能使用.
这就是最早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胶泥活字,称为泥活字,毕升发明的印书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来,虽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术的三个主要步骤一制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经具备.所以,毕升在印刷方面的贡献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里,专门记载了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朝鲜人民又开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书,后来又采用木活字印书.到了十三世纪,他们首先发明用铜活字印书.我国使用铜活字印书比朝鲜稍晚.朝鲜人民还创造了铅活字、铁活字等.
十六世纪末年,日本侵入朝鲜,把朝鲜的铜活字和木活字抢去不少.于是,日本人也学会了活字印刷术.
我国的印刷术还传到了越南.十五世纪的时候,越南开始用雕版印刷术的方法印书.十八世纪初,他们也开始用木活字印书了.
欧洲印刷术的产生,也受了我国印刷术的深刻影响.
元朝时候,到中国来的欧洲人很多.他们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纸币可以代替金银使用,觉得非常新奇.在他们写的游记中,对于中国的纸币记载得很详细.
当时到中国来的欧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书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练.有的欧洲人在那里住过好几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术带回欧洲去了.

造纸术:蔡伦
火药:葛洪
指南针:不祥,由古代“司南”变化而来。
印刷术:毕升,完善。
当西方“四大发明”载人飞船、原子弹、克隆术、网络业风行于世时,史称拥有东方“四大发明”的那个国度没寂了。这是由于率先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的先贤没能给炎黄子孙带来永久的殊荣。曾几何时,西方的造纸与印刷术反超中国,指南针令尔等发现了新大陆和诸多殖民地,火药与洋枪洋炮最终轰开了自家的门户。非但如此,中国四小发明陶瓷、纺车、景泰蓝、地动仪,与四件国粹丝绸、茶叶、中药、京剧也每况愈下,难怪不少国人作忧天状,嗟叹中国有几多当代发明就有几多遗憾。难道没有一件中国古代大发明可以振奋当代同胞的自豪与自尊?

天方日谈——第一发明

面对这困扰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真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孩子们加以诠释。我只是凭着多年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而近乎偏执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必定有一种先于古代四大发明、优于异国异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否则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类最庞大的一个族群。物择天竞,适者生存。适应这伟大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力量和智慧以怎样的载体、作何等的传承呢?
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这个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自华宗汉祖之先民自从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时的某种需求。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出现了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枝独箭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最质朴的思维已经懂得了灵巧的拇指可藉作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狩猎和劳动的技能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播舀、煎卷烤炸,真乃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由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其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对于发明创造赋予的三大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可用来加工批量制作。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除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那么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非筷子莫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为树枝、木条、竹枝、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和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伸手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这一见解十分重要,先民的长度概念难道真的同筷子有关吗?事实上,原始人对距离与长度的最初确认,往往是按人体工程学的原理,以自我为尺度来确认的,包括拳头、手指、步幅,又引伸到长矛和箭的射程,但这类成法显然不如筷子来得便捷。由于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空间人数的惯例。最终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地方圆说相关。既然天圆地方自居中国,将方圆把握于掌股之间亦理所当然。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决定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为了适应传统礼仪之邦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燃点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似能起到驱避蚊蝇虫蚁并驱赶饿鬼厉鬼的作用,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固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问世,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筷子果然妙用无穷,是由于先民赋予它巨大的可塑性,它又转而启迪着同胞的创造性。因为原始人部落人发展生产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文明与文化,筷子担当了无可取代的角色。在筷子成为长度单位的同时,人们对量与数引起同等的关注。如何记录劳动果实呢?在数字诞生前,人们开始以筷子作筹码,一二三Χ正的递进式和记码法应运而生,但当数量累进需使用太多筷子时,为便于替代因而以长短粗细为制,以十根短的换取一根长的,以十根长的换一根粗的,十进位制数学由此形成。初期创造的方块数字即是长短不均的筷子,加上弯曲的和长短折剩的筷子头尾,基于形成了横竖勾折撇捺点的数字雏形。以象征和会意为特征加上筷子形制创造的古汉字,必然形成方块字型,因为作为造字和书写工具的硬笔原本也是随手拾起的一支筷子。木竹牙骨之笔在地上桌面墙面勾画之余,又发现在笔端扎上羽毛兽毛,醮上植物矿物中提取的颜料或最初的土色兽血,居然大有用场。筷子中尤以竹筷一端空管中充塞羽毛最为易行,于是大量书写描绘工具的使用产生书法绘画及涂满屋宇祭坛物件衣饰上的色彩和纹样。附着于筷子毛笔上的削刮绘烙雕刻诸般工艺,也堂而皇之附着于甲骨钟鼎岩玉墙壁殿堂之上。适逢礼祭天文战事之需,长于玄学道术的先祖立地为坛,划地为方圆阴阳曲直,设一把筷为占卜问卦之籖,复将长长短短的籖围绕阴阳鱼之圆心而为阴阳之爻,这乃是首以象牙为箸的纣王始所未料的。其实,筷子最初即以“箸”相称,因俗民讳言其音与“住”相近,复改而寓“快”之意而称“筷”,认定取食宜快而进餐更属人生一大快事,何能往而不进?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令人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以致派生出火钳剪刀等物器。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横型,相沿至今的古建寺塔宫楼中,筷式排列或严谨有序或勾心斗角,当然那鸟笼和牢笼也属筷子的造化。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左刀右叉一字排开乃至成为长条餐桌。没有筷子的乐趣,造字成因于手语与指掌的变化,写字得力于一管羽毛。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然后才明白全人类最文明的美筵绝不是舞动刀叉者流,巧用两支精美的筷子,随心所欲地作相对运动,可见“炎黄斯坦”的原始相对法要早于西方人数千年。
岂只是原始相对法则呢,中国人仅仅从一双筷子中感悟到了太多太多的事物,又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筷子情绪与筷子哲学。毫不夸张地说,纵观几千年中国文明史,还有什么东西比筷子这项发明创造更为伟大的了。倘若笔者把筷子描述为情感的载体和文化的传承,描绘为中国古代“第一发明”,难道会有人非议我的浅陋和偏颇?是的,自从十余年前的某一天笔者食不裹腹、迫于饥寒而咬定筷子作杞人状时,恍然顿悟的我立刻将嘎然咬断的筷子攥在手心,突发奇想的狂人不禁捧着断筷如获至宝。是的,断筷令我当时鬼使神差般玄想着两个有关筷子的寓言。其一说的是:公元前周灭商前世道大乱,各地义将聚会为公推首领而纷争不止。某将当即命众人把餐桌上筷子拿起折之,果然轻折即断。该将复使一把筷子攥在手中竟折而不断,便晓以众人抱团结帮之理。众人因之折服称臣,公推其为周武王,商朝于是灭于西周。其二说的是:古时某大家族因人口众多,常因取食不均而生事端。家长为此特制三尺长竹筷命家人执筷取食。无奈筷长而不能自喂,只能取食喂于对桌之人。家长因而晓以“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义家规,明理义而使事端烟消云散。“筷子如此不凡,我当为筷子立言立传,为列祖列宗立典立碑!毕竟是凭这寻常而非凡的筷子佐餐四十年,才明白同胞们每逢佳节,置筷思亲的至德。原来人如筷子,而摆开的筷子就是人字啊……”写罢一段似乎天方日谈的文章,笔下更涌动无尽情思。

罗氏物语——筷子情绪

第一双中国筷子始于何年何代,发明于何氏何人,皆已无可考。限于学识和佐证,笔者只能以天方夜谭的方式杜撰筷子的变迁史。尽管历经十余载研究探索,其间亦撰写和发表过数篇关于筷子的文章。其中尤以1998年7月16日发表于《中国改革报》学者论坛栏目中的署名文章《艺术新表现主义的哲学思考》;1996年10月在京城大学所作的“哈罗新表现主义演讲”;以及2000年12月23日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共办的《科学时报》头版文章《第一发表——筷子及其哲学》引人关注。按照文责自负的原则,我毅然勇敢地担负起了罗氏筷子学说的相关责任,不厌其烦地将同胞们咬来嚼去、伸来缩去的筷子们当成研究对象和话题。我明知缺乏任何史料和佐证,却要凭着臆想断言筷子的种种神话,纵然这种推断有着极大的合理性,但究其学术价值终究难免令人置疑。因此,我宁肯寄希望地执笔提出反证的人们加以辨析或共同探讨,否则还得容笔者滔滔不绝地在“罗氏物语”篇中说下去。究竟“筷子情结”又是为何物?
且不说“置筷思亲“有多么悠久的历史。年夜饭前父母总将美味佳肴上插满筷子,请祖辈赏光品尝。中秋佳节倍思亲,往往在缺席者的空酒盅旁置筷为念。幼童上桌入席的第一课即是执筷之法以及使筷子就近夹菜的家训。至今记忆犹新的平生第一次家法,就是因为夹菜位置靠前因而被家父当头一击,便听得两根筷子点击着我硕大的脑门。初学字习文时为节省纸笔,便是仿效家父以筷子醮水在一方石块上涂抹汉字。儿时的寓言又是母亲讲授的“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把筷子折不弯”。母亲不但知书达理,还工于编织与玻璃画。她用来编织棕床藤椅的竹针便取材于几支竹筷,儿子们的毛衣更是用竹筷削成的毛衣针织成,后来我也如此这般把筷子削细切短,串起一堆木珠子,制成了蒙童就读后的第一把土算盘。我想,祖先发明第一把算盘时,大概也是用筷子串珠而成。此后我用筷子缠上布条,制成少儿打水仗时所用的竹筒水枪中的活塞杆,还截成二胡共鸣筒上的小小琴码,或削成小风筝上的细龙骨。但此举未及同妈妈商量便擅自盗用了一小把筷子,还在削龙骨时被菜刀划伤了小嫩手。妈妈操起筷子要打儿子的小手心,这才看到手指上伤口和血迹,竟又伤心得落下泪来。是的,筷子要紧儿子更要紧。她二话没说,买回一根竹子来,用她年轻打工时削过蜡烛芯的双手剖开楠竹,削了大把竹筷子和风筝龙骨。“自己动手做比什么都强。筷子太短竹子才够长,这叫物有所短亦有所长……”听了母训,我们有所悟,因为我见识了筷子,更看到了竹林。被誉为中国楠竹之乡的湖南益阳,到处有成百上千亩竹林,用做竹筷的竹子,还被生产成驰名海内外的竹席竹帘竹器的竹工艺品。大到竹楼竹墙竹床,小到竹凳竹笼竹勺,令竹乡的百姓世代受用。及至我完成初等学业时,正赶上当地政府为发掘继承千百年的竹器工艺而批准竹艺厂招收艺徒,不足14岁的我因具有美术和雕刻基础,被破格录入厂学艺。听技艺精湛的老师言传身教,第一堂课当然是讲竹艺传统。“知道吗,这些竹器原本是我师傅的老师傅的老老师傅传下来的,到底谁是宗师谁也说不清,但第一件产品就是筷子,传说益阳还是竹筷的发祥地呢!”言者无心闻者有益。我至少亲眼所见全国的第一架竹筷机诞生在此地的厂房中,那质量与工效简直令手工劳作的匠人们咋舌惊呆。我看着雕刻机、烙花机之类在筷端上完成的福寿喜字或龙凤花纹,看着成双成对的礼品筷精品筷封入精美的包装盒中,益发感受到工友们夜以继日的辛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赋予竹筷们怎样的情愫。直到某年某月得悉筷子包装盒上添加了“中国制造”的字样,才得知近如咫尺的邻邦国家中除华侨华人,还有着众多喜欢筷子和中餐的洋人。因为在他们看来,筷子是中国人的特殊情结,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所为在日本韩国和新马泰境内,筷子比比皆是,使用筷子的人们在享用中餐时彼此总多一分好感。
筷子的确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一个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族群,几千年来总是不离不弃这件国粹。我想其外观不及金樽玉簪银盘瓷碗富丽奢华,而其价值也远不及与之匹配的礼器祭器饰器食器般珍奇昂贵,但人无分尊卑长幼在筷子面前总看似平等。特别是就其实用性而言,委实是大多数日常器物所无法比拟的。然而,筷子就是筷子,尽管因为它的存在而衍生出那么多造化物,尽管由于它的功能而影响到亿万万人的饮食生存,它却安于其名份和地位,扮演一个极为寻常的角色。时至今日,甚至没有人把它奉为中国古代一大发明,更鲜为有人从它的诞生发展过程中去诠释它对于中国文明有过怎样的伟大贡献。
筷子仅仅是筷子吗?如前文所述,岂是一个是与否字能解答的,倘若笔者解析筷子的上述说法能够成立,那么,由于筷子而激发的实用主义原则和理想主义思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疑投射在国人的精神层面中,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情感。又由于这种世世代代的影响力,转而使人们对筷子赋予了某种人文主义的内涵。就像国人杜撰的生肖,赋予那十数种动物以人格,同时也赋予子虚乌有的龙凤、朱雀、麒麟之类以人格。人既然可以用诸多生肖来比照自身作自我观照,必定也可以将自己的许多造化物藉以自比。其实四大发明、四小发明、四大国粹一度是国人最引为自豪的东西,也一直以这些造化物观造自我,并由此提升自我形象和自我人格。只是由于长期以来将国粹们提升到了不适当的高度,一旦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着后来居上的西方人,大多数人便顿时失去了荣耀感和自尊,少数人甚至惶惶然妄自菲薄,一改往日唯我独尊的那等仪容。恰恰在这时,筷子们不卑不亢地挺起了脊梁,不但砥柱了中国人的神经,还像阿基米德描绘过的那杠杆,显示出它足以撬动地球的力量。难道不是吗,有谁能大略地计算出一个亿万万人口的大国,几千年间鲸吞过多少吨食物,味必这天文数字一般沉重的食物不足以与地球相比。奇迹就在于这么沉重的食物,原本不过以两根袖珍型的杠杆便轻而易举地叼进了嘴巴里。这就是筷子式的逻辑思维,源于筷子情结,却激发成了难以言述的创新精神与创造力。无怪于仓颉要把筷子拿将过来构文造字,难怪老子要把筷子拿将过来制爻作卦,假如当代人不把筷子也拿将去精心打造,那能对得起喂他养他的这双筷子、能对得起令他口舌生津精神为之一振的中国筷子吗?至少“罗氏物语”有如筷人筷语,道出也其中的许多真谛。我辈莫如扪心自问,使筷子吃尽的滋味!只是劝君有些些留心,万莫狼吞虎咽般暴食筷子,这直来直去的两根线条可不会随着胃肠转弯。

盛世奇言——筷子哲学

当好端端的白纸上第一次显现“筷子哲学”这一异化于经院体系的新词条时,这支笔便因此履行着义不容辞的注释权和辩护权。笔者何其荣幸,大可写一篇哲文来传承中国人亘古相传的一双筷子。尽写出筷子文化、筷子情结,一如祖先们最初祭祀神灵般将筷子插满三牲,而今尽可将筷子遍插我的灵肉,我宁愿把自己供奉在哲学的神圣殿堂里。
绝没有人敢斗胆冒犯和亵渎先哲。我明白以筷子二字为哲学冠名,确乎会引起大不敬的嫌疑。因为尽人皆知筷子原本不过是区区两条直线,倘若将其从繁复的功能中抽象出来,这两条直线还那么神秘而不可测吗?答案是肯定的。正所谓愈是简单的事物,往往富有极为艰深的道理,筷子的高深玄妙也就在这两条直线之间。笔者因而年复一年地面对这两条直线,试图发掘和总结筷子哲学的确切定义。“直面中国古人发明的两根筷子,从其复杂的材质与功能表象中提取两根抽象的相辅相成的直线。基于其相对运动中平行或交叉排列,因而呈现所富有的哲学涵义,即:1、人与物体在运动中对立统一的关系;2、一组几何线条同周边事物产生互动的联系;3、古代厚德载物伦理与筷子情结教范释义;4、实用美学造型及黄金分割点的形成概律;5、人体工程学与力学杠杆作用原理的应用;6、中国古算数量概念及汉字符形成之推论;7、两条直线导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之意义;8、筷子文化寓意理想主义实用主义研究范畴。这八大探讨课题构成了筷子哲学所涵盖的新颖性、潜在性、交叉性、应用性研究领域;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发明”筷子特殊定位的物质属性、实用价值、文化内涵、理念特质;从而确定了本哲学命题的研究方向与目的——全面论证第一大发明筷子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与传承,全面论述筷子哲学并弘扬筷子文化这一国粹和瑰宝所象征的创新精神和民族精神,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营造祖国千秋盛世而打造品牌和武器。因为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象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特殊品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振奋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特殊武器。“我不得不写下这么一段冗长凝重的“定义”。好在绝无任何人委托笔者起草教科书中的新八股教条,我也没有理由为了简练而割舍筷子哲学的教义。且不说笔者为了探竟此定义,迄今已耗费了整整15年的心血,真乃“笔下万字文,心血十五春”,未曾成篇,我倒要为自己这番苦心而感动了。
岂只是感动或陶醉,我整个灵肉都为这定义而由衷地震颤了。就凭着我们中国人发明和拥有的这双筷子,就足以表明了中国的伟大。难道还有外人能像超越“四大发明”一般超越中国筷子的造物主么?虽说从制造水准而言,当今日本人使用的日本产漆艺筷、韩国人使用的韩国产不绣钢筷、南洋人使用的南洋产高档塑料筷各有千秋。然而,唯有中国人自产的竹木筷子才富于浓厚的筷子情结、筷子文化与筷子哲学内涵。只是这“哲学”二字,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天经地义般写来道来更何妨。
让我们回到筷子哲学的基本定义上来,从这两条相辅相成的直线中,诠释相关的哲学概念。首先,请允许笔者回到问题的起点,用较为规范的文字表述中国筷子与中国人之间的最基本关系。简而言之,发明于中国古代的筷子,乃是以木竹骨牙或金属塑料等材料制成的中式餐具。使用人以右手或左手的四根或三根手指执筷,靠指关节、手腕、肘臂的协调运动,使筷子按人的意愿和进餐规范,将可供餐用的主食和菜肴送入口中食用。于是乎,关于中国筷的一组相关数字便由笔者推算出来。这组天文数字包括5000年间中国总人口、总食用量、筷子的生产总量。
A、中国5000年概念推算人口数:设定5000年前人口基数为20,000人;每30年繁衍1代。迄今共繁衍166代;每300年基数人口增加1倍,迄今共增加17倍。以此法则推算,可知5,000年前基数人口为20,000人,5,000年后基数人口已达1,310,720,000,累计5,000年间中国总人口为157.9亿人(计算数为157,900,20,000人≈157.9亿人)。
B、中国人口总食菜肴数量:设定人均寿命60年,日均食物1公斤,每人一生60年食用量为21,600公斤,即21.6吨。人均食用总量与人口总量两组数字相乘,共计全体中国人5,000年食用总量为340,964,432,000吨≈3,400亿吨。
C、中国筷子5,000年间生产制作总数:设定中国人均寿命69年,年均使用筷子1双,每人一生筷子使用量为60双。已知中国5,000年人口总量为157.9亿,将总人口数与人均筷子使用量两组数字相乘,共计全体中国人5,000年间使用筷子总量为9474亿双。设定中国筷子总产量为总用量加上10%的库存流转量,即为总产量=总用量9474亿双+总库存流转量947.4亿双,共计生产总量为10421.4亿双≈10,000亿双。
结论是:中国人在5,000文明史中,为总人口159.9亿生产制作了约1万亿双筷子,并用筷子佐餐,输送了3,400亿吨食物!
天文数字啊,若再联想到筷子的其他相关数字,如总产值、总材耗、总重量等,更会令世人瞪目结舌。不妨作一道趣味数学题,计算5,000年间中国筷子总产量的总长度。已知5,000年间筷子总产量为1万亿双、2万亿根,设定每根筷子平均长度为0.25米,则总产量与每根长度相乘,乘积为5,000亿米,又为5亿公里长。已知地球赤道长度约为4万公里,则中国筷子总长度可绕赤道12,500圈。又知地球全部经纬线共计约为120万公里长,则中国筷子总长度约为地球经纬线总长度的416倍!416倍于经纬线总长度的中国筷子。能密密匝匝地将地球捆上12,500个圈……
这就是中国古人发明的、被排斥于伟大发明之外的、能将地球捆得死去活来的筷子么?
这就的集18般功能、若干材质、若干纹样、适应为餐具、礼品、祭器的第一发明筷子么?
这就是衍生出香烛尺笔、筹码八卦、篱笆屋檩、算盘字符乃至中国古算+-×÷><=的筷子么?
而今我们大可将筷子解析为两条相对运动的直线。它是相对的,缺一而不成其为筷子;它是统一的,用两条直线构成一个简单而伟大的造化物;它是运动的,在平行和交叉运动中按人的主观意愿,完成选择、获取、输送、改变对象的方位和存在方式,实现人体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中国先民基于筷子,面对两根手指并延伸为两根筷子的狭义相对概念具有浅显而深刻的理解。又基于这两条几何直线的运程运势,以致同周边事物产生着共存与互动的广泛联系.由于佐餐这一生存需求的适应与实现,进而激发和引起改进完善周边事物并创造新型关系的动机与动因,由一事物衍生近似的或可供借代形制的新事物,促进原始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正是由于筷子在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群指掌间运用把持,又在民以食为天的土壤中担当作中介和承载的作用,因而在这个礼义之邦的各种教范中扮演着一招一式不可轻举妄动的角色,逐渐形成以筷子为特定文化内涵和民族情结。对于先民崇尚的“厚德载物”之民风而言,其实略将文字易位为“厚物载德”,那倒更真切地反映了天工开物年代以物载德的唯物论思想。可以设想,在造化物如此简陋的初期,民间的每一种工具兵器什物的发明及改进,往往需经由无数人无数次的完善。在人类应用类科学尚没被总结认识之前,祖先在主要餐具造型上何以发明和选定筷子之形制,而不是勺子叉子刀子之类。而手指执筷的部位不取最高亦不取最低,恰巧取于筷子总长度中上部大约黄金分割点的位置,这一定位点取舍的成功概律究竟如何推算,也许后人永远也不得而知。但筷子在手,令指腕肘臂、头颈眼口如此协调合一,又将碗筷餐桌、杯盘菜肴如此统筹兼顾,完全符合现代人体工程学的原理,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我为主、以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再观察两根小小筷子在握,居然将指关节、手腕、臂关节这几个力学支点及力距力臂设计得无懈可击。执筷者就餐时操持有度、远近相宜,举重若轻,雅俗无涉,一生中竟能夹食数以吨计的美味,真不知该如何感谢那轶名的发明家,说到筷子的杠杆作用,不能不言及数学大亨阿基米德那句名言。但问天下者谁,能凭藉两条小木竹条敢撬动地球。地球重量虽不得而知,赤道与经纬线长度非不可测量。倘若将筷子视为一根绵长的线,以便织成一个硕大的网袋,大可得地球像西瓜一样兜在网中。假如阿基米德翁九泉有知,他也许更折服于一把筷子能演绎出中国古代数学中的数量概念及数字汉字雏形字符。如果这一新说能够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真该将中国筷子当作无比珍贵的活化石和人类遗产。这是一笔无比丰厚的人类遗产,筷子代表的两条直线,启迪了多少代人的形象思维与创新思维。这个无穷的“二”,等同于人世间的所有造化物。其线性排列的形式,足可解释为=或‖的二方连续有序排列,又可解释为><×÷的交叉斜置和连断的无序排列-|为重叠与合并现象,井丰卅口中、丁干土上下、又刀力山工、大王父爻木是为基本组合现象。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两条直线成其为“∧”形时的深思,谁在目睹其状后能非议筷子不是圆规的原型,岂能断言筷子式圆规与圆周率面积的概念了无联系呢?至少“兀”的造型同三根曲直的筷子近似。筷子所代表的一种本土传统文化,最能代表中国人的理念取向和人生取值。毋宁说筷子就是两笔构成的一个“人”字,一撇一捺取向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依存于文化需求和经济需求,冲突于不偏不倚与亦偏亦倚的双重境界,奉行于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复合准则。“人”字能惟妙惟肖于这个取中庸为道、冠“中”字为族群和邦国之根基的古老神州。其实,以人为本才是国人所谓天、地、人中的出发点和归宿,若非是几千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桎梏,全球人文思想和人本主义的发祥地原本就在中国。且看华宗汉祖建树的中国“人”,昂首远瞩,挺胸阔步,靠自己两条直立的腿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指南针的N指北方,E指东方,W指西方,S指南方[2] 。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发明指南针(Compass)的国家。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由于生产劳动,人们接触了磁铁矿,开始了对磁性质的了解。人们首先发现了磁石吸引铁的性质,后来又发现了磁石的指向性。经过多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终于发明了实用的指南针。最早的指南针是用天然磁体做成的,这说明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天然磁铁及其吸铁性。据古书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更是兴盛发达,因而促使了采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从铁矿石中认识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
蔡伦
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汉族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汉族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
造纸术(也称蔡侯纸)蔡伦改进。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对纸的概念有个统一认识。什么样的物品叫“纸”。
火药是中国汉族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古人为求长生不老而炼制丹药,炼丹术的目的和动机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实验方法还是有可取之处,最后导致了火药的发明。
炼丹家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化学方法,但是他们的方向是求长生不老之药,火药的发明是副产品。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药,在使用之前,常用烧灼的办法“伏”一下,“伏”是降伏的意思。使毒性失去或减低,这种手续称为“伏火”。
唐初的名医兼炼丹家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有:硫磺、硝石各二两,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子里。掘一地坑,放锅子在坑里和地平,四面都用土填实。把没有被虫蛀过的三个皂角逐一点着,然后夹入锅里,把硫磺和硝石起烧焰火。等到烧不起焰火了,再拿木炭来炒,炒到木碳消去三分之一,就退火,趁还没冷却,取入混合物,这就伏火了。
唐朝中期有个名叫清虚子的,在“伏火矾法”中提出了一个伏火的方子:“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三钱半。右为末,拌匀。掘坑,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内,烟渐起。”他用马兜铃代替了孙思邈方子中的皂角,这两种物质代替碳起燃烧作用的。伏火的方子都含有碳素,而且伏硫磺要加硝石,伏硝石要加硫磺。这说明炼丹家有意要使药物引起燃烧,以去掉它们的猛毒。虽然炼丹家知道硫、硝、碳混合点火会发生激烈的反应,并采取措施控制反应速度,但是因药物伏火而引起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
《太平广记》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隋朝初年,有一个叫杜春子的人去拜访一位炼丹老人。当晚住在那里。半夜杜春子梦中惊醒,看见炼丹炉内有“紫烟穿屋上”,顿时屋子燃烧起来。这可能是炼丹家配置易燃药物时疏忽而引起火灾。
还有一本名叫《真元妙道要略》的炼丹书也谈到用硫磺、硝石、雄黄和蜜一起炼丹失火的事,火把人的脸和手烧坏了,还直冲屋顶,把房子也烧了。书中告戒炼丹者要防止这类事故发生。这说明唐代的炼丹者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
《明熹宗实录》:“天启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辛巳,援辽总兵毛文龙以登抚(袁可立)所遣管运参将黄胤恩、推官孟养志等发到粮饷并布疋、军器、火药等物,复蒙颁给敕印、旗牌,授以援辽总兵便宜行事,具谢恩。”
《本草纲目》中就提到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火药不能解决长生不老的问题,又容易着火,炼丹家对他并不感兴趣。火药的配方由炼丹家转到军事家手里,就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
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青、桐油等,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枪炮的老祖宗。
雕版印刷:据载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
毕升
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但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并非现代印刷术的前身,而据李约瑟所论北宋制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有许多劣势的地方。
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不过,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书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金刚经的书法雕刻远较较早印行的单页版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佛教圣地敦煌被发现;
活字印刷: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详细介绍了活板印刷术的全过程,通俗易懂,非常详细。在他写于1088年的著作《梦溪笔谈》中,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匠毕升(990年-1051年)。随著烧结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毕升制作字形、捡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来使用。毕升曾尝试木制活字,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祯(活跃于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趋完善。王祯亦将文字按照音韵组合置于有小隔间的转轮排字盘以方便捡字。至于铜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华燧(1439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趋完美
木活字
木活字:
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以后又传到朝鲜、中东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字,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3]

以下是一些中国人发明的事物和其过程:1.火药:火药是由唐代的道士所发明,其过程是通过煮石墨、硝石和硫磺混合物来制成。2.指南针:指南针最初由宋代科学家沈括所发明,其过程是通过将磁石悬挂于一根细棒上制成。3.印刷术:印刷术是由唐代的冯道所发明,其过程是通过将字体雕刻于木材中,然后将油墨涂于木版上,最后用纸张印刷。4.纸张:纸张最初由汉朝的蔡伦所发明,其过程是通过将桑树皮、麻花等天然纤维煮沸后,再压制成纸张。5.火腿:火腿最初由汉朝的人们所发明,其过程是通过将猪肉加入盐、糖、白酒等原料中,然后晾晒制成。这些发明物的过程都是经过长期实践和不断改进而成的。其中有些发明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巨大。

  • 中国最早的四大发明是哪四个?分别是谁发明的?你们猜猜。他们是哪个年代...
    答:一,中国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1.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2.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具体人不详,3.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4.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二.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后来在隋朝才被真正发明,而且在唐朝被正是应用于军事。
  • 中国四大发明的时间和发明者?
    答:1、造纸术 西汉初年我国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蔡侯纸”。2、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许多道士参与印刷术的研发与创新,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术由毕升于宋朝时发明。3、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火药的研究开始于古代道家炼丹术...
  • 有哪些发明家?他们发明了什么?
    答:1、毕升——活字印刷术。毕升(约971-1051)湖北蕲州蕲水县直河乡(今湖北黄冈市英山县草盘地镇五桂墩村)人,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腾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早四百多年。2、蔡伦——造纸术。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
  • 古代谁发明了什么?
    答:火药,司南,造纸术,活字印刷,俗称四大发明,当然还发明了礼义廉耻,和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 问题八:中国竟谁发明了什么东西古代 蔡伦造纸,毕升活字印刷,诸葛亮热气球(孔明灯)机枪(诸葛连弩),火药(炼丹时无意发现的),指南针(不详) 问题九:古代人的发明有什么? 10分 杜诗的水排,四大发明,黄帝的指南...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哪四个发明?
    答:1、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2、造纸术:东汉的蔡伦,但在蔡伦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20世纪在中国各地出土的许多西汉时期的古纸片,可以证明这一点。3、火药是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所发明的。火龙炮好象一个...
  • 四大发明的过程??
    答: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南北指极性而制成的一种指向仪器,有多种形体。战国时期,已发现磁石吸铁的现象,并用天然磁石制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后,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发现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级的磁性指向仪器。宋代科学家沈括首先记载了地磁偏角,说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使之磁化...
  •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谁发明的?哪个朝代?
    答:1、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物体磁性认识的结果。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2、造纸术:东汉的蔡伦,但在蔡伦之前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20世纪在中国各地出土的许多西汉时期的古纸片,可以证明这一点。3、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于隋唐时期,火药的研究开始于...
  • 中国谁发明了哪些?过程是怎样?
    答:天方日谈——第一发明 面对这困扰人而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真不知道如何对孩子的孩子们加以诠释。我只是凭着多年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而近乎偏执地自信,具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必定有一种先于古代四大发明、优于异国异邦文明起源的造化物。否则何以在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南部能出息繁衍全人类最庞大的一个...
  • 四大发明的发明者是谁?
    答:中国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而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具体人不详,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四大发明的发展过程 1、指南针 相传是在黄帝大战蚩尤时,用来辨认行军方向的工具。指南车事实上是一种机械的装置,...
  • 中国现代十大发明都是哪些?
    答:涂长望 气象学 1906~1962 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涂长望—— 1906~1962 年,中国气象学家。他首次提出中国天气和全球天气联系起来的观点,这个观点一直引用至今。还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徐寿 徐寿—— 1865 年和华蘅芳等造出了中国第一艘机器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