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资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侗族概况

  侗族概况

  侗族,人口251.4万。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1958年制定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侗族的宗教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此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似宝塔,高耸寨中。鼓楼一般一姓一座,较大的寨子有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人民开会娱乐的场所。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桥。最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的要数“风雨桥”。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5座多角宝塔形楼亭,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构造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女子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

  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侗族的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

  侗族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吃新节时,旱稻刚熟,家家尝新米饭,供奉祖先,并唱侗歌、侗戏,举行斗牛活动。

  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古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说法。

  说到“侗族”,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虽然历史学家们都普遍认为侗族源于古代百越,但具体源于百越中的那一支,尚无定论。不管怎么说,侗族是个比较古老的民族。侗族人民都喜爱音乐,而且善于歌唱,成年男子常会以歌会友向自己钟情的阿妹诉说情怀。
  除此之外,侗族还是一个很有诗意的民族,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 等流传最广。
  侗族的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诸如琵琶歌。它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

  侗族的服饰也是很漂亮的噢,尤其是女孩的衣服。漂亮的凤冠,各式璀璨的首饰,当它们都集于侗家女子身上时,那股清香 于美丽无可言喻。

  侗族人民族善于建筑,最富盛名的要数鼓楼和风雨桥了。鼓楼主要是象征着村子的吉祥与平安。风雨桥是由于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而得名的。

侗族

Do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侗族人口约为二百九十万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社会经济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侗族地区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帝国主义、清朝官吏、封建地主以及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下,侗族人民的生活极端贫困。一直到解放前的侗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有的地方地主每人平均占有土地为贫下中农的20倍以上,地主阶级通过地租向农民进行剥削。商业资本与高利贷资本对农民的剥削也极其严重。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反动政府在侗族地区实行了反动的保甲制度,利用一些封建上层人物充当伪乡、保长,为虎作伥,并以“连保连坐”的方式对劳动人民进行法西斯统治,使侗族人民陷于无限痛苦的深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县侗族人民和壮、瑶、苗等兄弟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建立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6年7日23日建立了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12月5日建立了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建立了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这些自治地方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1954年,三江侗族自治县采用民主协商改革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接着,这些自治地方又分别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侗族地区发生了变化。这些地方纷纷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林、牧、副、渔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地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立机械、化肥、水泥、造纸等中小型地方工业。三江侗族自治县大部分村寨用上了电。水电事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黔东南仅有不到500公里的公路;现在,湘黔铁路横贯黔东南,并且县县有了公路,乡乡通了汽车。解放前,每县仅有中学l所,小学最多不过3所;现在,中学已普及到区,小学已普及到在队,已有大批青年进入中等学校以至大学深造。各级各类学校已培养造就出大批侗族出身的国家干部、教员、技术员、工程师,专家和学者。有的侗寨,还自己动手,办起了业余夜中学。过去,侗族人民生病求巫信鬼,而今已延医治疗。天花、疟疾、霍乱、痢疾等恶性传染病已基本消失,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不少人家有了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

文化艺术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嫫》、《莽岁》、《三郎五妹》等流传最广。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罢腿)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有服饰上刺绣各种图案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银饰有颈圈、项链、手镯、耳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侗族擅长石木建筑,鼓楼、桥梁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风俗习惯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民族禁忌]

侗族,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民族,主要分布于三省(区)交界处——贵州省的黎平、从江、天柱、锦屏、三穗、剑河、融水等县。美丽的侗家寨是有许多的“规定”,我们把这些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事禁忌。正月巳日忌上坡生产;连逢几个戊日和“土王用事”均不得动土;三、九月的丑日、未日不能下种;四、十月的寅日、申日不得挖田翻土。村寨附近被认为与“风水”的有关的山林、水塘,忌乱伐乱挖。

(2)婚姻禁忌。忌姨表兄妹之间及辈份不同者通婚。接亲须择吉日。接亲路上绝对禁止与送葬行列相逢。若巧遇,则被认为是冲喜,大为不吉。故接亲须赶早。上路时,须派前探,若遇殡葬队伍,速回报信,使迎亲队伍可绕路避之。婚后新娘忌住在夫家,直到怀孕生子后才返回夫家。

(3)产忌。产后3天内忌外人来访,“忌门”标志为,把鸡翅膀的毛用草捆起,生男加一红布,生女加一青蓝布,挂于门口或门前树枝上。

(4)宗教信仰禁忌: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为对神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寨内举行禳灾等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5)忌日:腊月三十不灭灯,正月初一不生火、不扫地,二月、八月的子日、午日不走亲戚,逢一、三、五日不提亲。

(6)其他禁忌。门坎忌人(尤为妇女)坐。以为人坐门坎,堵塞财源、运道而导致家运不利。视孕妇为不洁之人,凡兴工动土、远行求财,接亲嫁女等都要避孕女,更不准其到现场,否则,认为冲散财气,贬黜神灵。病人居室,忌外人进入,否则会将“鬼”带进。丧期孝子忌食荤,但可食鱼虾。除此之外,该族还有踩生忌、陪葬忌铜铁等习俗。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人口251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有自已的语言,侗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人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侗族还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它是由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侗族民歌尤以比喻见长。箫笛是他们的乐器。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1951年8月19日,广西龙胜侗族与苗、壮、瑶等民族建立了龙胜各族自治县。后又建立了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1952年12月3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1954年5月7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1956年12月5日)、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7日)。

组图:百里侗文化长廊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四餐之中中间两餐为正餐,以米饭为主食,一般在平坝地区的侗族吃鱼米饭,山区的侗族鲎食糯米。糯米性粘,多用来做成粽子、糍粑、糯米饭团。既能抗饿,又便于携带,而且不易变馊,倍受侗族喜爱。侗族地区的糯米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和香米糯等7、8种,其中香米糯有糯米王之称,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誉。侗族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罗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历史上有“南人以老鱼为(鱼+乍),有十年不坏者”的记载。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制作虾酱时,先将生虾与辣椒面拌合,捣碎,再加粥、豆粉、牛姜末、桂皮和盐,搅匀入坛,发酵后即可食用。食用时再以油煎炒,其味鲜酸酥辣,最能开胃佐饭。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腌鱼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其时草鱼入冬寒后,处于半休眠状,不再吃食,腹内粪便较少,肌厚肉紧,最适合腌制酸鱼。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特别是在每年放塘时,鱼虾较多,常用草鱼做鱼羹(侗语更坝)。制作鱼羹时,去鱼内脏,用茶油煎炒,然后对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加糯米粉,熬成粥状时,加盐,即可食用。置办酒宴时,以鲜炒鲤鱼、鲫鱼为贵。侗族地区还有以稻田养鱼之习,每年栽秧后,便把鱼苗放入稻由,秋收季节稻谷金黄,鱼苗已长成大鱼,届时一面收稻,一面捕;并当即在田边烧起篝火,将捉到的鱼部洗去鳞,用树枝或竹棍穿起,放在炭火上炙烤,直到色黄飘香,用手撕着鱼片,蘸盐和辣椒食用,不仅鲜香可口,而且别具情趣。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节庆、礼仪食俗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祝贺时要置办酒席,特别是要将小孩外祖父母家族的人邀来越宴,筵席上除备有各种鱼、肉、菜外,还要备有大量的熟鸡蛋和甜酒。敬酒时,主客双方互持杯交手腕而饮,谓之喝“交杯酒”。若双方性别不同,男方先饮,若年龄不同,长者先饮。主客之间,以客为尊。酒后大家才一起吃油茶。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吃周岁酒);此外,新房盖成或其他公共事务办成都要置酒进行庆贺。亲朋好友之间往来都举行婚礼时,新娘只要踏入夫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油茶(即制作油茶),名为“新娘茶”。节庆活动中吃油茶比较讲究,家里专门备有吃油茶的小碗,并事先切好姜、辣椒等佐料,供客人自选。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也即今天的“集体婚礼”。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典型食品 主要有:油茶、腌酸鱼、腌菜等。

乐器:木质的有琵琶、牛腿琴、胡琴等;竹制的有箫、笛、芦笙等。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玉屏箫共有18个品种,23个规格,各有名称指代。玉屏箫、笛于1896年参加了伦敦赛会,1913年参加了巴拿马赛会,先后获得了金质和银质奖章。芦笙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吹出的声调音量各有不同。

侗族鼓楼:侗族,有南、北部两种方言。南部方言的侗族,最喜爱在寨中修建鼓楼。即木楼上放有一面“桦皮鼓”或“牛皮鼓”。鼓楼是侗寨的重要标志和侗家人议事的场所。

夜郎的疆域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一个发展的概念,夜郎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仡佬、土家、彝为原生态夜郎系民族;布依、侗、水、苗、瑶和未定态汉族为融合态夜郎系民族。遁水圣母为夜郎系各族共同的祖先。遵义赤水河流域为夜郎1.夜郎的疆域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一个发展的概念
古夜郎国问题众说纷纭,延于今日。较主要的文献有余宏模的 <<古夜郎境内的彝族先民>>为古南越人口语的译音,“夜”本作“谢”。即古代的“谢”民族。战国中期,“西南夷君长以什计,夜郎最大。”②据<<水经注·江水注>>称之为“大夜郎国”,疆域在今川东、川南的资阳、安岳、 自贡、乐山、仁寿、眉山,黔北的遵义,桐梓、赤水,且“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③包括今之黔西部、黔西北部,滇东与滇东北部,和桂西北部。幅员辽阔,经济、文化、军事已相当发达,拥有精兵十万,乃至于敢于同西汉中央相抗衡。汉初积贫积弱,皇帝都配不齐五匹颜色一致的马拉的车驾。乘牛车上班的王朝嫉妒富庶的夜郎。汉人“夜郎自大”之谓,实系狂妄的大国沙文主义。今日观之,并无贬义。
成语“夜郎自大”由是全世界皆知,其含金量不可评估。
夜郎因强大而致祸,天鼎六年以后,为汉武帝遣唐蒙杀之。竹王的三个儿子被降为列侯。④但夜郎仍保持其民族特性,西汉在鞭长莫及的情况下,只得恢复了夜郎王的称号。至汉成帝时,夜郎王兴同牂柯太守“举兵相攻”,被将军王凤设计斩首。此后,夜郎族人遂以酋长身份臣服于中央王朝。西汉的夜郎国境在川则仅余今之珙县,在黔则有今之黔北、黔西北、黔西南,在滇则有今之宣威至路南、陆良一线。都城为夜郎县。秦朝置所在今之桐梓,汉在今之贞丰,晋在今之石阡,陈在今之辰溪,唐置夜郎郡在今之桐梓,又置夜郎县在桐梓、思州(岑巩)、⑤新晃⑥、与思南、黎平、镇远。治所显然是以黔北桐梓为中心, 向黔东、黔东南和湘西扩展。这一点,有信史与今之考古遗迹与地名作证。<<丹铅录>>云:“夜郎在桐梓驿西二十里,有夜郎城碑尚在,杨氏录据目见言之,其碑必是唐末废县时所立,是今之夜郎坝,即唐珍州治所。”又<<遵义府志>>云: “桐梓县城北七十里夜郎坝,城迹方圆里许,中有狮子碣,大树蓊蔚,人不敢伐,相传为夜郎县,亦为竹王城。”亦即今日桐梓之夜郎乡所在。唐贞观八年,置郎州(今遵义市西)。由此可知,从战国到唐宋,夜郎国境实包容了今之贵州全境,治所在今遵义之桐梓和红花岗区,遵义者,夜郎也!遁水者,赤水也!
目前,夜郎文化的考古成果主要有普安铜鼓山,赫章可乐和威宁中水,还远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有关的考古工作显然还应当在面上加以扩大。
2.夜郎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
创建夜郎文化的主要民族是仡佬,土家、彝,这三个民族称为原生态夜郎系民族;次为布依、侗、水、苗、瑶和未定态汉族。他们一般是在某个时期融入了夜郎的一个支系,因此,这六个民族称为融合态夜郎系民族。
众所周知,一部中华民族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今日大西南身高一米六左右的男女,实际上都是古代夜郎族或巴族的后裔,只不过他们的古民族族源失落了,从而无可奈何的融入了大杂烩的汉族。这部分汉人姑且称为未定态汉族。
前文已述,“夜”即古之“谢”族;“郎”既古之“狼”族,到夏商时其一支迁徙至中原,到周朝时还建立过不羹国;此处还有古之僚族(古濮人之后裔)。这三个民族为夜郎之本色,而夜郎文化的发祥地则是遵义的桐梓。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云;“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 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 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六年,平南夷为牂柯郡,夜郎侯迎降,天子授其王印授。后遂杀之。夷僚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郡国志》、《华阳国志.南中志》同。这是继《史记》之后关于夜郎的信史所载;前为7000多年前的一个美丽的图腾传说,后为2000多年前的史实。这个传说指示了夜郎竹崇拜的渊源,值得注意。竹王诞生的“三节大竹”就是隐指竹王所代表的“谢”、“狼”、“僚”三族也。而三族均源于那位“浣于遁水”的女郎,这就直指母系氏族时代一女多夫的婚姻关系。今桐梓至赤水之间的赤水河两岸,仍旧修篁扑面,长筏如龙。楠竹林场,浩瀚无边。这举世瞩目的水乡竹海,便是夜郎圣女鱼水欢歌的故乡!西汉初年的那位“竹王多同”,通“多筒”。仍强调其“多筒同一”的族源背景。后竹王为武帝所杀,“夷僚”(彝族、土家、仡佬)仍奉之如神,“甚重之,求为立后”,显示了对竹图腾异乎寻常的认同。
这是一首民族团结的翠竹青枝的悲歌。
夜郎各族似乎始终同“三”有不解之缘, “三节竹筒”之外,如唐朝牂柯蛮有东谢、西谢、南谢三个部落;据《华阳国志》,汉晋夜郎县有竹王三郎祠。史志 证明,三郎祠遍布黔、桂、鄂、川、滇、湘各省。
据《酉阳直隶州志》称白帝庙供奉的三人为“母感龙产三男者,或日竹王江氏”。这是赤水圣母传说的又一版本。赤水下通长江,链接巴楚文明。圣母有感于江龙之奔腾,遂清净受胎,生下三个大胖小子。由此可见,“三节竹筒”确系“三男”,即三个民族。何光岳认为江氏即“金竹公多同”,可从。巴人所崇祠者为白帝,故巴人江氏为夜郎的一支。著名的竹枝歌,应即夜郎竹王之歌。由此可判夜郎为今之土家族先民。
今遵义方言惯称“竹”为“金竹”,鸭溪天旺有名为“金竹”之地。
建议在遵义制高点的竹林中塑立高大而美丽的遁水圣母雕像,手擎圣物——三节竹筒。政府年八月卯日公祭之,民间四季香火不断。其实遵义百姓崇祠的“送子娘娘”也者,实系遁水圣母。媒体可加大宣传力度,让遁水圣母之名声,不亚于圣母玛丽娅和妈祖!为此,可采用开通夜郎网站,举办国际夜郎文化节暨学术研讨会等措施。文学艺术界对此大有可为。
夜郎的一支融合于僚人,《苗防备览》所记仡佬语称“竹”为“盖脑”,其音同“仡佬”。可见今之仡佬族正是《汉书》所谓的“以竹为姓”的道地的夜郎后裔。
谢氏的一支融入彝族为“金竹金氏”“自谓夜郎竹王之胄也”“久之以金为氏”⑦。王子尧主持编译的《夜郎史传》为夜郎史研究的新创获。如余宏模所评,该彝文手抄本年代最迟不晚于清朝,上限无考。是书详细记述了彝族先民中武部族夜郎家支历史。可补汉文典籍之不足。
谢氏一支融入瑶族,成为瑶族十二姓之一。一支融入了湘西、贵州的苗族。
夜郎的一支融入今之侗族, 称为 “龙标之夜郎”⑧ 。一支融入贵州宋家之苗族,称为“浪宋人”⑨。
一支传入贵州布依族大姓之谢氏。
今遵义地区族属待定的土著汉人,多为夜郎后裔。
总之,“夜郎”一词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夜郎人就讲究民族团结与融合,是为真夜郎之风采。她肯定不属于今之哪一个少数民 族。她的一枝曾远播于中原,影响了中华文明。遁水圣母是今之仡 佬、彝、土家、布依、侗、苗、瑶、待定汉人等诸民族共同崇拜的 祖先。一节竹筒一民族,多节竹筒多民族;竹竿多节拔地顶天,坐 断西南傲霜雪!这当然仅属个人见解。
由于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口碑材料之局限,欲充分确证夜郎之族属,的确困难。因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着民族的杂居、通婚、以及大大小小几未中断的兼并战争与民族的迁徙等等,故欲考核其间变迁之详情,往往无从下手。是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故能从宏观把握一大致结论足矣!
有一点我想提请学界予以关注:即夜郎族属问题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民族团结与融合的问题,那么,有关族属的学术研究乃至政策审视,也应当落实到民族团结上面。同时,我们抓夜郎文化,就是抓生产力。
二、夜郎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1.夜郎文化的四大辐射区域
各代夜郎国和夜郎部落的疆域并不能划定夜郎文化的地图。因夜郎文化偏能以其独有的魅力,光芒四射,超越时空,为其他的国家和民族所接受、包容和消化吸收,从而为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狼人从黔北迁至中原,其在中原必然留存它的影响;如良人在甲骨卜辞中为商王宫的美女,在良乡之北的昌平县北有狼山等⑩。这是前夜郎文化。有人以贵州至今尚有跳花杆的风俗,认为甲骨文“华”即花杆,中华文明源于夜郎,可参。今仁怀王志良的花杆芦笙曾获全国民族体育金奖,故此说信非虚言!
大约距今7000年前,黔北赤水河流域翠竹青枝的海洋中,诞生了遁水圣母的夜郎竹文化。遁水圣母的前人在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的发掘、鉴定中,被命名为“桐梓人”,这是中国华南地区用火最早的古人类。遵义遂为夜郎文化的核心辐射区域。今天,桐梓的“夜郎坝”应成为遵义的品牌。
夜郎在先秦占据川东、川南,那里自然留存了丰富的夜郎文化。遍及黔、桂、川、滇、湘各省的三郎祠,证明这五省有浓郁的夜郎文化。这些地区是为夜郎文化的强辐射区域。
据《通典》卷184所载,越南古’代曾有文郎国,学界多认文郎即夜郎。因此,中原和越南为夜郎文化的次辐射区域。
美丽的竹王传说和竹子生人的故事远播于东南亚、东北亚、南洋群岛和日本列岛。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夜郎文化的远辐射区域。
夜郎文化的四大辐射区域,决定了它是一个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和研究课题。
2.夜郎文化的历史长河长流至今
夜郎文化犹如历史的长河,它从远古的遁水流来,同多种文化交融,由娟娟细流汇集成大江,奔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又以昂扬的风姿,走向未来。
竹王多筒离我们已十分久远了,但竹文化中的竹筒文化却就在我们身边。中国南方火车上都能吃到小小的竹筒肉,西南餐桌上的大竹筒汤羹。贵州山地民族男女青年的“竹筒情歌”,一次又一次的演绎着遁水女郎的爱情故事。三节竹筒制的芒筒在姑娘们手中朝天吹着持续的低音,而男青年手捧着或抬着长短不一的竹制芦笙沸天地地吹奏着竹王的颂歌。以致于在竹筒文化中又衍生出一个毫无争议的重要概念——芦笙文化。芦笙文化是葫芦文化与竹筒文化相交汇的产物。
夜郎文化说到底就是竹文化。竹文化对中国音乐史的贡献,就是先秦八音乐器的分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的“竹部乐器”。即排箫、篪、相、言、管、龠’应、雅等。至于竹弓、竹席、竹楼、竹筏之类的竹文化的经济意义自然是十分重大的。
贵州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竹为家神的传统。中国文人以竹为“岁寒三友”之一,便是竹文化与儒文化交融的产物。
1990年, 出于研究的需要,我曾给一个的侗族芦笙队的队长商量,打算购买他们全队的全套芦笙。我开始以为只要队长点头便成交了,岂料他却说要召集全队的成员开会商议此事。该队有60多岁的老人和十一二岁的娃娃,十来个人坐在一起商议此事,人人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小娃娃的意见和老人的意见同要重要,只要有一个人反对此事便告吹,我远远的看着那两个小孩一脸严肃地同成人们讨论着,真有几分担心。 侗族芦笙采集到了,我也从中感受到了侗族的民主精神。现在想来,这不就是古夜郎国“议朗制”的遗风么!
总之夜郎文化的主体是竹文化,它在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方面的意义均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如前所述。夜郎与巴文化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交融关系,巴文化是夜郎文化的一个分支。
到唐朝,黔北的夜郎文化又与佛教文化碰撞,相互影响和综合。史载唐朝牛腾在贵州大布佛教,大兴佛寺。寺庙建筑与苗侗吊脚楼悬空与寺庙的稳重相融合,如镇远青龙洞便是(11)。此后随着中央政权对贵州统治的加强,以文庙为载体的儒家文化也大举进入贵州,与夜郎文化交相辉映。因此,夜郎文化是兼容性极强的开放性文化。2000多年来,以黔北为中心区域,不断向周边辐射。
谨建议四大班子呈报将遵义市名恢复为“夜郎市”,将桐梓恢复其名为“夜郎县”。

所以,中国的古夜郎国在今贵州省桐梓县境内!只有他才是中心,其它地方号称夜郎的只不过是夜郎国的附属地,只不过是从夜郎国延伸出去的

侗族人还有个习俗,初一,十五这两天不给洗头,洗衣,禁止破土,每月都各个姓氏的节日

满意吗?

  • 侗族的资料
    答: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人口251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侗族有自已的语言,侗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人...
  • 贵州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答:3、舞蹈 侗族舞蹈有芦笙舞、“多耶”舞、耍龙舞、狮舞等。其中芦笙舞曲调繁多,舞姿有“鱼跃”、“斗鸡”、“盘龙”等10多样,秋后赛芦笙,参会的芦笙上千架,方圆数十上百个村寨参加,观众达上万人。4、侗戏 侗戏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侗戏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
  • 侗族的特点
    答:侗族的语言是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有两个大方言:一是南方话,二是北方话。以贵州锦屏县境内的苗汉杂居一线划分。侗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各土语中声调有些差异,有的地方有9调,有的地方有6调。侗族善音乐。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鼓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198...
  • 侗族人的祖先是什么人?
    答:第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第二种认为,侗族是从都柳江下游的梧州一带溯河而上迁徙到今日侗乡的,因为南部方言的侗族中都流传有“祖公上河”的迁徙歌谣;第三种认为,侗族是从长江下游的温州一带经过洞庭湖沿沅江迁徙来的,因为北部方...
  • 侗族始祖神话???
    答:1、侗族的族源 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她的族源更是源远流长。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方的印纹陶诸文化,是目前所获得的最早的包括侗族先民在内的南方民族来源的资料。有人认为:创造这一文化的人们后来发展为楚族群,是“祝融之后”,或者是发展成为夏禹诸部落。到了战国时期,进一步发展成为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的“...
  • 侗族有多少人口?
    答: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总人口数为2879974人。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
  • 侗族特色的文化习俗是什么?
    答:互相致谢。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饭以米饭为主体。平坝多吃粳米,山区多吃糯米,糯米种类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秃壳糯、旱地糯等等,其中香禾糯最有名。在侗族社会中,酒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侗族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有不同的酒礼,于是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 侗族人的姓氏是什么?
    答:第二个渊源 源于侗族,出自中国少数民族名称,属于以民族名称自称为氏。 侗族,古代亦称洞、倲、峒、墥、僮、僚、仡僚、仡偻、仡伶、山瑶等,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她的族源更是源远流长,广泛分布在中国东南方的印纹陶诸文化,是目前所获得的最早的包括南方民族来源的资料。
  • 侗族服饰的资料!
    答: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具有悠久稻耕文化的江南、西南等省区,发掘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和流传下来的工艺、服饰,几乎都是植物纹样和抽象的几何纹样。这些地区是我国最早耕种水稻的地区,也是百越分布区,侗族自形成民族以来,也主要居住在这个地区。 侗族服饰具有“族徽”标志功能。侗族内部虽然分为“佬、坦、纹”三大支系,但...
  • 侗族的文化资料
    答:侗族是一个擅长唱歌的民族,据统计,侗歌不下200余种。侗族以锦屏县为界,大体上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无论南侗、北侗,都娴于演唱婉转悠扬的“侗歌”。几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业余的唱歌队。侗歌历史久长,其音乐大体可分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南部侗族民歌多有乐器伴奏,常见乐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