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狼狈逃出北京,最后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清廷统治摇摇欲坠。这场战争看似是清朝和列强的全面战争,但是最后却演变成了北京的皇族势力与列强之间的较量,因为当时清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南方各省不但不支援清廷作战,甚至于给列强提供了便利。“东南互保”可以说是一次地方实力派公然反抗满清朝廷命令的事件,使得清廷威信扫地,地方独立倾向大增,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



因为列强包庇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还反对废黜光绪帝,慈禧太后一直怀恨在心;后来在毓贤、刚毅等守旧大臣的忽悠下,慈禧相信了义和团“刀枪不入”、“枪炮不伤”、能消灭洋人的话,因此慈禧妄图利用义和团打击列强势力,中外冲突不断加剧,眼看着战争就要来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互保”出炉了。


从列强的角度考虑,在当时中国南方地区是当时列强在华的核心利益区,在此地有大量的人员滞留和投资,因此需要避免战争在中国南方爆发。从以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为首的地方督抚角度考虑,第一李鸿章等人清楚列强联合有多么强大,清朝打不赢;第二李鸿章等人都是汉族地主出身,受的是儒家教育,对于义和团这种借宗教迷信发展的组织天然仇视。

因此双方一拍即合,在大买办盛宣怀的牵线搭桥下,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广东巡抚德寿等人联合与各国列强签订协议,保持东南各省的稳定。而陕西巡抚端方、四川总督奎俊,甚至于慈禧的亲信荣禄虽然没有加入东南互保,但也表示支持,称清政府向十一国列强宣战是受到义和团胁迫的“矫诏、乱命”。



“东南互保”实质上就是地方实力派抛开清廷单干了,不再遵守朝廷的圣旨行事。“东南互保”协定主要有9条,总结起来就是清朝督抚和列强划分了势力范围,双方各自守护自己的地盘,保护中外商民人命、产业安全;双方的部队不能随意靠近或进入对方势力范围,有调动要提前告知;双方共同镇压义和团,防止义和团势力蔓延到南方等等。还有一条最重要的密约,就是一旦开战后列强攻占北京而且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全部死亡,就建立以李鸿章为总统的新政府出面与列强谈判,支撑局面。

对于“东南互保”这件事是很难下定义的,要是从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角度看,张之洞等人私下和列强签订协议绝对算是卖国行为;但是从长远看,张之洞等督抚的行为保证了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稳定发展,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推动中国走进新时代。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清廷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全国统治者,但是因为“东南互保”的存在各地方实力派开始自行招募部队,发展成了后来的军阀武装;同时清廷再也不能随意任免地方督抚,必须要尊重各省份地方势力的意见。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时候,各省外籍主官均被驱逐,部队对于清廷也是听调不听宣,这才有了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天下十五个省纷纷宣布独立的盛况。



当西摩尔统率联军两千余人从天津向北京进犯,遭到义和团阻击,与外界消息隔绝时,英国上海代总领事霍必澜于6月14日电告其外交大臣索尔斯伯理,建议英政府如果同北京政府决裂,最好与湖广、两江总督立即取得谅解。他相信张之洞、刘坤一如能得到英政府的有力支持,“必能尽力维持其辖区内的秩序”。索尔斯伯理复电采纳霍必澜的建议,授权他向刘、张等提出保证,如果决心“维持秩序”,就能得到英国军舰的全力支持。英海军部又电令在上海的高级海军将领派军舰到南京、汉口,传达英政府的决定。英国为了阻止群众起来响应北方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排除其他帝国主义乘机可能在长江流域扩充势力,决定利用地方当局保护它在中国的侵略利益。刘坤一、张之洞经过几度电商后,同意霍必澜的计划。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来后,京广铁路督办盛宣怀竭力劝说刘坤一、张之洞赶紧与上海各国领事而不是单独同英国订约,成立所谓“东南互保”。刘坤一认为北方战事无法避免,电告张之洞及江苏、安徽、江西巡抚:“为今计惟有力任保护,稳住各国”,“事至危急,未可拘泥。”清政府宣战诏书发表后,两广总督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相互约定扣押这道谕旨,防止泄漏消息。他们又以“矫诏”为由,拒绝执行朝廷的命令。
刘坤一、张之洞接受盛宣怀的主张,于6月26日,以上海道台余联沅为代表,邀约各国领事商订所谓《东南互保章程》九条,主要内容为:“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各国领事原则上表示同意,但声明订约必须得到各国政府的授权。刘、张对各国领事保证,不管此后北方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仍照所议办理,断不更易”,并拒绝清政府要他们“招团御侮”的命令。以后,实行“互保”的地区,从原来的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扩大到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福建省还单独与福州各国领事直接达成类似的协议。
上海道台不断催促各国领事正式订约,但这个“中外互保章程”最后并没有签字。7月4日,索尔斯伯理告诉中国驻英公使说:“中外互保章程其意甚美,自当竭力体会,惟只能作为条陈,不能作为约章,因其中有英国权利不便委弃,中国责成不便越俎。”7月13日,上海领事团根据各国政府指示,照会余联沅,拒绝在“互保章程”上签字。这个章程虽没有订立,但由于刘坤一等地方督抚竭力镇压群众响应义和团运动,“互保”的局面终于保持下来。

因为东南互保,标志着清朝政府已经开始崩溃,慈禧太后的权力从此开始减弱。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两广总督李鸿章故作糊涂、指鹿为马道;湖广总督张之洞,直接选择无视朝庭上谕,斥言“臣坐拥东南,死不奉诏。”其他各督抚,如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和广东巡抚德寿,均结联相协与洋人达成互不攻击的协议,史称”东南互保”。协议的前提,是各行省均不出兵北上勤王,任由英美等八国联军进击京畿、剿匪篡朝。

因为东南互保主体地区就是日后反清主体地区,从东南互保开始该地区已经处于半自治状态。

  • 晚清东南互保,为何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答:因为在这一时期满清政府已经失去了对东南地区的统治权,中国主权丧失,但慈禧太后也作出了一系列举动,保住了她继续统治中国的物质基础。1.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是由义和团之乱首先引起的,义和团由一些拳匪和乡民组成,他们专杀洋人、冲击教堂。之所以这样,原因很多。有洋人嚣张欺压良民引起的,有传教...
  •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答:之所以说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因为这是大清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过半的地方大臣联手抗衡中央朝廷,不执行中央政策的现象,这也致使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为后来辛亥革命及民国军阀时代的到来埋下铺垫。也有很多人说,东南互保后,清政府从此被架空。但事实上,八国联军进军北京后,就慈禧太后的本意,也...
  • 为什么说晚清的东南互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答:“东南互保”实质上就是地方实力派抛开清廷单干了,不再遵守朝廷的圣旨行事。“东南互保”协定主要有9条,总结起来就是清朝督抚和列强划分了势力范围,双方各自守护自己的地盘,保护中外商民人命、产业安全;双方的部队不能随意靠近或进入对方势力范围,有调动要提前告知;双方共同镇压义和团,防止义和团势力...
  • 洋务派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为什么八国联军入侵时却实行东南互保?
    答:第四,“东南互保”不能看成是投降行为。一是它客观上使全国大部分行省免遭战火蹂躏;二是各省督抚并没有真正背叛朝廷搞独立,甚至还派兵送枪送弹保护“西狩”中的慈禧;三是“议和”等擦屁股的事,还是依靠东南互保的领袖之一李鸿章去解决,尽最大的努力去减轻列强们的剥削;四是清廷返京后,没有仔...
  • “东南互保”的历史意义在哪里?
    答:“东南互保”摆明着就是要置清廷于不顾,任由洋人攻破北京、赶走慈禧,向来对大清忠心耿耿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什么宁可放任强盗的杀人放火,也不回师援救煌煌帝都?这其中的因由说来也着实令人无奈。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
  • 清末东南互保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答:东南互保,是清末各地官方实力派汉族人物首次公然聚众反抗满人朝廷,此事件虽使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但同时此事也使得清廷威信扫地,其虚弱表露无遗,而各省亦因八国联军入侵而自觉需有自卫的武力需要,因此清廷治下各省及各实力人物由此开始军阀化(典型例子即为...
  • 点燃历史上著名的“东南互保”运动的导火索是什么?
    答:晚清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运动,是东南互保,这是大清第一次有人敢抗旨,所以大清朝廷的威望一落千丈,而这次事件的导火索是什么呢?这件事情并不是单独的某个导火索就能够实现的毕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抗旨不尊这件事是可以抄家灭族的。第一个导火索就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可以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包括...
  • 为什么说东南互保是辛亥革命的预演?如果那些洋务大佬不死,辛亥革命时能...
    答:东南互保指的是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这个协议保护了东南半壁免受战乱。被称为辛亥革命的预演原因是因为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地方的控制力减弱,革命势力得到发展。这个也是不可能的,首先那些洋务大臣多是封疆大吏,是对清政府十分忠心的,他们没有必要推翻清...
  • 慈禧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东南互保战略的背后又什么依靠?
    答:我们知道,在1900年的时候,对晚清朝廷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这一年,义和团闹得欢,洋人以此为借口开始进攻北京,在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往日里面对洋人卑躬屈膝的慈禧却对外宣战,结果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带着光绪仓皇出逃。于此同时,南方多个省份,不是想什么办法进京勤王,却搞了一个“东南互保...
  • 东南互保意味着大清已对东南汉族权臣失去控制了吗?为什么慈禧不追究...
    答:三个因素,让东南互保联盟没有成为晚清革命的领路人。一是李鸿章、刘坤一等大佬的离世,让联盟的核心领导力塌方。东南互保联盟只是各省督抚之间的协议联盟,起决定作用的是几位核心人物的个人威信,精神领袖的离世,往往是联盟倒塌的客观因素。二是东南互保联盟的政治目标,注定它不会长久。东南互保由朝廷勾结义和团,对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