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料的适时介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很多老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介入背景资料,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创作背景及他人对作者或作品的评价等,有着铺垫引领、烘托主题、举一反三的功效。

        备课时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翔实的背景资料,寻求对事件来龙去脉的全面了解,有利于以更广阔的视野,更精准的角度去深度解读教材,实现对教材的个性化、创新化处理,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厚实而大气。

        背景资料如何介入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深入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超越文本呢?应该适时适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介入的时间。

        一、课始蓄势导入,铺垫引领

        把背景资料的引入设置在导课环节,对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感情基调,激发阅读期待有很大帮助。

        1.了解写作背景,为奠定全文基调介入

        学习文言文,如果教学手段单一,会使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如果在吃透课文,充分积累资料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穿插背景资料,就能启迪思维,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执教《陋室铭》,在整体感知文本后引用刘禹锡被贬期间近半年连搬三次家的资料,生动有趣,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由,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授课伊始讲述一则与作品有关的奇闻异事,一段传为佳话的人物故事,可以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审美的愉悦投入到学习中去。

        2.走进作者本人,为体会作品内涵介入

        对于年代久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作品,最好是围绕文本介入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比如执教《土地的誓言》时,介绍端木洪良名字的来历,让学生从中感悟作者的爱国心。

        “任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而是为了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想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必要将学生不熟悉的作者背景资料搬上课堂。

        二、课中因势引入,烘托主题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背景资料的介入,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

        学生在阅读背景资料时,会不自觉地对资料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教学中形成了合力。

        1.激起学生情感,为达成情景交融介入。

        在执教《纸船》时,有一个环节是全体学生齐读全诗,学生读至最后一节,没有整齐的收尾,有几位继续读诗歌的落款:“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是否读出后边的落款,学生争执不下。老师提供《寄小读者七》中一则背景资料: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紧紧牵着终于断绝的纸条,放着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归去。

        此时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的介入是最合适不过了,大家一致认为落款该读,能够帮我们进入诗歌的情境,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内心,并领悟作品的主题。

        背景资料的及时介入,使学生停止了无休止的争论,避免了“游离文本规则”和“过度诠释”之争的出现,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融合。

        2.感知人物形象,为走进人物内心介入

        教材中许多写人的文章,学生并不熟悉其中的主人公,也很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此,教师要做好开渠引水工作,适时介入一些资料,使学生对人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便于更好地与主人公对话。

      如《香菱学诗》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问:为什么宝玉认为香菱不学诗就可惜了呢?

        学生不解,教师以幻灯片展示了香菱一生的悲惨命运,让学生体会美被毁灭之悲。最后出示香菱在作品中的名字资料,学生已和小说人物走到了一起,真正感受到谐音背后的含义。

        可怜的香菱:

        甄英莲——香菱——秋菱

      真应怜——相怜——求怜

        3.拉近文本距离,为突破教学难点介入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有太多未知的领域,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趁势插入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在面对重点、难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习得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视野融合”。

        如在教学《老王》这篇文章时,学生对文化大革命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知之很少,不了解特定人物的特定背景,对人物理解的深度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偏差和误解。如果能对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材料给出必要的介绍,学生就能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到人物的良苦用心,更能理解作者这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

正如藏科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三、课末循势插入,举一反三

        在课末循势介入资料,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延伸课堂学习。

        1.拓宽文本厚度,为深化文本主题介入

        由于受时空等众多因素制约,很多学生对文本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时,适当使用背景材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文本的精髓所在。

        执教《慈母情深》时,一位老师在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之后,引出“有了这么一位忘我牺牲的母亲,怎么能不做好儿子呢,母亲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从而切入到介绍梁晓声背景资料的环节。这样,不仅顺应人的成长过程,而且升华了课题,让学生感同身受,从感动于作者的母亲而更加爱自己的妈妈。

        2.拓宽文本视野,为延伸语文课堂介入

        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后,让学生介绍历史上“士”这个阶层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以了解“士”的历史时代和特点,还让学生介绍历史上像唐雎一样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的著名人物。这样的穿插补充举一反三,自然贴切,与文本教学水乳交融,不仅延伸了文本内容,而且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背景资料的介入没有固定模式,可以灵活的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分发一些背景资料辅助阅读,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介入的原则必须是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于介入中了解课文背景,丰富文本信息,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走向多元、立体、有价值的学习之中。

  • 读书笔记:《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料的适时介入》
    答:把背景资料的引入设置在导课环节,对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感情基调,激发阅读期待有很大帮助。 1.了解写作背景,为奠定全文基调介入 学习文言文,如果教学手段单一,会使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如果在吃透课文,充分积累资料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穿插背景...
  •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
    答: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手段,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制成课件进行巧妙恰当地呈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补充学习的知识背景,伺机提出要学习新课题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有意识地激励学生学会质疑 我以《草船借箭》为例,...
  •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参考范文
    答: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本文通过对当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背景进行概述,分析当今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和现状,从现状入手,着手提出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呼唤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兴趣为主要切入点,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强调教学目标是养成学生自我阅读学习的自觉性,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
  • 谈谈语文课堂上,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这样的教学语言的看法
    答:读书笔记没有固定的格式,读懂,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语文教学时:“学而不思则罔,想想课文讲的是什么,那就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读《城南旧事》的一小片段。因为一篇文章单靠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还是不够的,心急,对读书提不起什么兴趣:“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多交流自己的个人感悟...
  •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答:所以,劝导学生“开卷有益”,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读一读原著,写一写读书笔记,并利用课上时间,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将一段时间的所读、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除此之外,《论语》《孟子》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华;《史记》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感受侠...
  • 233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读书笔记
    答:在工作室共读李海林老师的《语文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时,发现李海林老师在书中的好多论证也都是来自《语文课课程论基础》这本书,所以又两本书结合,同步阅读,对语文课程有了更系统、深入地了解。 书中,王荣生教授指出: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的根源在于不知道教什么,也就是“教学内容不明确”。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清晰明了...
  • 教师读书笔记
    答:教师读书笔记1 1、每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都向往创造性劳动的欢乐,以及由于劳动的创造性而带来的生活上的充实。 2、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3、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4、对每一节课,都要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怎样...
  • 【读书笔记】|《温儒敏谈读书》——语文教师要做‘’读书种子‘’
    答:        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哪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        喜欢读书,有...
  •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读书笔记(第三讲)
    答:课堂节奏是课堂内各种要素的对立,统一,处理课堂教学节奏,需要我们选择相对应的策略,具体策略有:1.动静相生。一堂课的基本形态,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动态,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耳中的讨论师生之间的提问对话评价引导点拨,都是动态的表现。一种是静态,每个孩子独立的阅读,独立的思考,是静态的表现。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人文底蕴
    答: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在朗读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人物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2、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课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