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些关于海明威的生平和他的一些重要著作的介绍与点评,特别是<老人与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8
海明威的生平,作品,主要事迹,你对他的看法和评价。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文学硬汉著称。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晚年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自杀身亡。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

生平:
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因此从小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的海明威,很热爱大自然。
1913年到1917年间,接受高中教育的海明威,学业、体育上成绩优越,在英语方面天赋突出。在初中时,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的他有了首次的写作经验。升上高中后,他更成为了学报的编辑。有时他会使用“Ring Lardner Jr.”这笔名写作,以纪念他心目中的文学英雄拉德纳(Ring Lardner)。高中毕业之后,拒绝入读大学的海明威,以18岁之龄到了在美国举足轻重的《堪城星报》(Kansas City Star)当记者,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在《堪城星报》工作了6个月的过程中,海明威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顾父亲的反对的海明威,辞掉了记者一职,并尝试加入美国军事以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情况。海明威由于视力缺陷导致体检不及格,只被调到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前往意大利前线途中,他在德国炮火轰炸之下的巴黎逗留。他并没有在安全的旅馆停留下来,反而尽量接近战场。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米兰附近的一座弹药库爆炸,一个临时停尸场中的女尸多于男尸,令海明威极为震惊。1918年7月8日,海明威在输送补给品时受伤,并把意大利伤兵拖到安全地带,被意大利政府授予他银制勇敢勋章。后来,海明威在米兰一个美国红十字会的医院工作。他早期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海明威把自己当作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本色创作。
1920年,海明威迁往安大略省多伦多,居于公寓。居住期间,在《多伦多星报》找到工作的海明威他成为自由作家、记者和海外特派员,并结识了星报记者莫利·卡拉汉(Morley Callaghan),建立友谊。
1920至1921年间,在芝加哥北部附近居住的海明威为一所小报社工作。1921年,海明威娶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理察逊(Hadley Richardson),并在9月迁到了芝加哥北部的三层公寓居住。到12月,海明威一家迁出国外,再没有回到那里居住。在巴黎安顿的海明威,给星报进行关于希土战争(1919年-1922年)的采访。回到巴黎之后,安德森引导了海明威参与“巴黎现代主义运动”。
1923年,海明威的处女作《三个故事和十首诗》,在巴黎出版。海明威的第一个儿子出生后,由于要支持整个家庭的开支,海明威辞去多伦多星报的工作。
1925年,短篇故事系列《在我们的时代里》出版,显示出简洁的写作风格。1926年,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出版。1927年,海明威与哈德莉·理察逊离婚,另娶第二任妻子宝琳·费孚(Pauline Pfeiffer)。 并出版《没有女人的男人》。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在陆续几年中,海明威的二儿子与三儿子出生。
1931年,海明威迁往基韦斯特(他在那里住的房子现为博物馆),并为《午后之死》和《胜者一无所获》积累素材。1932年,《午后之死》出版。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3年秋天,海明威随一队狩猎的旅行队到了非洲,[13] 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于1935年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在此期间,海明威写的散文《告发》于1969年附《第五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四个故事》出版。 1940年,海明威与费孚的结束婚姻,在这段期间,身体健康问题接踵而至,对海明威造成很大困扰。 同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1950年,以二战后的威尼斯为背景的《过河入林》出版,马尔克斯就曾表示:“没有《过河入林》,就没有《老人与海》。”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代号:阿尔戈。可惜没有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1948年,海明威与玛莎离婚,并与战时通讯记者玛丽·维尔许·海明威(Mary Welsh Hemingway)结婚,不久重返古巴。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62岁。

在海明威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海明威简介
  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附近的奥克帕克村。父亲是医生,母亲爱好艺术。1917年10月进堪萨斯市《星报》担任见习记者,报社提出“用短句”、“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等要求,使他受到初步的文字训练,对日后形成他简练的文体产生了影响。1918年5月参加志愿救护队,担任红十字会车队的司机,在意大利前线身受重伤。1919年初回到家乡,练习写作。1921年去多伦多任特写记者。数月后去欧洲担任《星报》驻欧记者。1924至1927年任赫斯特报系的驻欧记者。海明威驻欧期间一直坚持写作。通过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介绍结识了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和诗人埃兹拉·庞德。斯泰因鼓励他写作,并开导他如何写得精练和集中。192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包括寓言、诗歌和短篇小说。1923年出版第一个集子《三个短篇和十首诗》。1924年在巴黎出版另一个集子《在我们的时代里》,包括18个短篇。次年同名的集子于美国出版,包括13篇短篇小说和夹在各篇故事之间的16篇插章。
  1926年发表了他头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英国版题名《节日》,1927)。小说描写战后一批青年流落欧洲的生活情景,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幻灭感。斯泰因曾经对海明威等人说过:“你们都是迷悯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当作小说的一句题辞。由于小说写出这一代人的失望情绪,《太阳照样升起》成了“迷悯的一代”的代表作。1927年海明威回到美国,发表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其中著名的有《打不败的人》、《五万大洋》和《杀人者》。海明威在这些小说里创造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硬汉性格”。这类人物形象对后来美国通俗文学产生了影响。1929年,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旧译《战地春梦》)出版,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永别了,武器》显示出海明威艺术上的成熟。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短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简约洗练的文体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等等,构成他独特的创作风格。

  海明威自1927年离开欧洲后,先居住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基韦斯特岛,后迁至古巴。他常去各处狩猎,还曾登上他的“皮拉尔号”游艇出海捕鱼。30年代上半期他发表的作品有写西班牙斗牛的专著《死在午后》(1932),短篇小说集《胜者无所得》(1933),关于在非洲狩猎的札记《非洲的青山》(1935)。1936年发表他有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以现实与幻想交织的意识流手法描写一个作家临死之前的反省。1937年,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出版。

  1937年,海明威以北美报业联盟记者的身分去西班牙报道战事。他积极支持年轻的共和政府,为影片《西班牙大地》写解说词,在美国第二届作家会议上发言斥责法西斯主义。1938年发表剧本《第五纵队》。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他回到古巴,在哈瓦那郊区创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旧译《战地钟声》),于1940年发表。这部小说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叙述美国人乔顿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炸桥的故事,集中描写乔顿炸桥前3个昼夜的活动。

  40年代初,海明威来中国报道抗日战争。1942至1944年间,他驾驶“皮拉尔号”游艇(由政府出钱改装成反潜艇的兵舰)巡逻海上,因而得到表彰。他曾率领一支游击队参加解放巴黎的战斗,因此被控为违反日内瓦会议关于记者不得参与战斗的规定。海明威出庭受审,结果宣告无罪,后来还获得铜质奖章。

  50年代海明威发表长篇小说《过河入林》(1950)和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2)。《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主人公孤军奋战的形象是海明威20、30年代创造的“硬汉性格”的继续与发展。它的艺术概括程度更高,达到寓言和象征的高度。《老人与海》获得1952年度普利策奖。

  1954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金。古巴革命后,海明威夫妇迁居美国爱达荷州。晚年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铁质代谢紊乱等病,精神抑郁症十分严重,多次医疗无效。1961年7月2日的早晨,海明威用猎枪自杀。海明威去世后,他的妻子玛丽发表了他的两部遗作:《不散的筵席》(1964)和《海流中的岛屿》(1970)。

  海明威在近40年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他的早期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和惘然若失的情绪。他两部分别描写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成了现代世界文学名著。20年代后期,他塑造的“硬汉性格”在美国文学中产生了影响,虽然这种影响不完全是积极的。在散文风格方面,正如英国作家赫·欧·贝茨所说,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在许多欧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迹。海明威虽然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却是一位开了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

  《老人与海》可算是美国殖民后裔的个人奋斗精神的浓缩物。 在美国的文学史上,“可能没有比海明威更懂得生存的尊严来自何处”。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用数量不多的笔墨经典性地途述了老人与海洋、大鱼、饥饿、焦渴作斗争的过程。《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个真正孤独的个体,而就是这个在汪洋大海中驾一条小船与汹涌波涛、刺眼的阳光、挣扎的大鱼对峙的、似乎转眼就要消失在汪洋大海中的个体身上寄托了人真正的尊严。关于《老人与海》有这么一种观点:老人要永远面临着无休止的挑战和痛苦,以即在这之后的失败,更令人惊心的是,他明知这样的结果却仍然要坚持,为的只是他的尊严,也就是人类共有的尊严,也就是我们生存的意义--正是对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要表现的意图较好的诠释。而杰克伦敦,他于《热爱生命》中叙述了人与荒原恶狼斗争的故事,他的创作意图宏观上跟海明威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他跟海明威同样在对山姆大叔的强悍、精神,毅力进行永恒的赞美,为什么杰克伦敦作品的精神价值却比海明威逊了一筹?海明威的 《老人与海》的艺术特色,是极度突了出个体精神与自然界的对比.人的坚持之可贵之处,有谁比海明威更形象更精炼地表现出来了呢?杰克伦敦没有达到海明威同样的艺术高度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海明威在他的《老人与海》中,昭示了人类精神的极限性超越。老渔夫的心魂似乎永远萦绕在加勒比海的上空。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深层次的意义何在?王小波在对《老人与海》的评论中认为“人类本身也有自己的限度,但是当人们一再把手伸到限度之外,这个限度就一天一天地扩大了。他们也用简陋的渔具在加勒比海捕捉巨大的马林鱼。这些事情是同样伟大的,做这样不可思议的事情的人都是英雄。而那些永远不肯或不能越出自己限度的人是平庸的人”,正是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作品隐藏的深层意蕴的较好解释。海明威并没有把《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写成如《战争与和平》一样的巨作,波澜壮阔地表现生命终极动力的伟大与崇高,但是这个故事中最杰出、最优秀的地方,是它把故事充分容纳在一个尽量小的规模内,使人们能够纵观全局,直观形象地懂得人真正的努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这点上,很少有比海明威做得更好的长篇小说大师。在《老人与海》中,几乎都是在写老人出海钓那条大鱼的事,大部分都是老人和鱼的周旋--好几天就是老人与那么一条大鱼在海上,有风,有浪,有鱼,没有淡水,没有食物,只有鱼。有点恐怖,有点枯燥。可它就是那么真实,那么让人难忘。 是的,就是这样叫人难忘,这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魅力。

  《老人与海》里的那个老渔夫,海明威并未刻意用笔墨诉说他的善良,而老人从不经意中流露出来的话语反而更能让人看到他的灵魂深处。他心的善良如同重重掩在岁月幔帏后面明亮的灯光,偶尔透出一缕光线,让人猜想到是何种饱经沧桑的善良在后面闪亮。老人在黑暗中感觉到早晨在来临时,对小燕鸥的同情很动人。老人觉得“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鸥,它们始终在飞翔,在找食,但几乎从没找到过”,于是他想“鸟儿的生活过得比我们的还要艰难,除了那些猛禽和强有力的大鸟。”海明威用寥寥数笔不经意,平平淡淡地撩起老人心灵幔帏的一角,让读者看到了老人从内心深处透出来的光明,这缕光明因为它的真实与自然,因此也直达读者的内心深处。老人在跟鱼的对话时表现出的信心与耐心也让人刻骨铭心。海明威用不足百字表现的鱼咬饵的情节,让人读后感到老人有种孩子气的天真与耐心,“来吧,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又结实,又凉快,又鲜美。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便是老人骗鱼上钩的话,让人读后倍觉真淳感人。鱼咬钩之后将老人和他的船拖向大海,老人便开始了与海洋和鱼的搏斗,很长时间过去后,这个倔强的老人在极度疲劳的情况下仍不放弃--“鱼啊,”老人轻轻地说出声来,“我跟你奉陪到死。依我看,它也要跟我奉陪到死的。”老人想,他等待着天明。眼下正当破晓前的时分,天气很冷,他把身子紧贴着木船舷来取暖。它能熬多久,我也能熬多久--这便是海明威描写体力与精力处于临界状态的老人的形象。 老人这个时候已不是老人,他是奋斗与忍耐精神的化身。 人如全身心投入某种过程,并在紧张和劳累的压力下仍能保持对别人的尊重与爱护是十分可贵的。在《老人与海》中,已消耗大量体力,精神十分疲劳的老人对鱼说“鱼啊,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又对飞到船梢上的小鸟说:“鸟儿,你多大了?”“你乐意的话就住在我家吧,很抱歉,我不能趁眼下刮起小风的当儿,扯起帆来把你带回去。可是我总算有个朋友在一起了。”海明威没有浓饰艳抹作品中的主人公,仅轻描淡写就把老人的内心坦露出来了,海明威似乎把老人心灵混合物中最可贵的成份微量地粹取出,再于纸上形神俱备地途述了它的拓补结构。在《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浩淼的大海上,老人身边一个人也没有,所以他的言语与快乐,坚强与奋斗不是作给别人看的,老人的自言自语与跟小鸟、马林鱼、鲨鱼的对话可以说是他的精神真实的独白,老人在书中所说的一句句的话,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老人真实的精神世界中一只只萤火虫在闪闪发光地飞翔。

  《老人与海》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不在于词句的华美与哲理的深刻,它是用包涵爱与忍耐及奋斗的反补归真的字行感动读者;老渔夫并不是什么英雄形象,而他的努力与坚持及在孤独和伤痛中表现出来的顽强,并不比任何英雄差劲,有时候比他们更伟大--老渔夫在成败败、得得失失之间始终能保持平和的心态。这个老人如此可爱,似乎自然界里没有什么东西不能与他对话似的。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用爱模糊了不同类型的生命之间的界限。小鸟可以成为老人的朋友,马林鱼成为受老人尊重的对手,即便是掠夺老渔夫的战利品的恶鲨,老人最后也只对它说:“把它(注:马林鱼)吃了,加拉诺鲨。做个梦吧,梦见你杀了一个人。” 《老人与海》饱浸了对生命的赞美与尊重,于是这部作品为全世界读者提供了去参考并演绎生命“绝对动力”的平台。它为读者造成的震撼从某种意义上说比《战地钟声》更悠远洪亮。虽然《热爱生命》与《鲁滨逊飘流记》也代言了美国进取、顽强的精神,但它们从内容的凝练性与艺术语言的质补有力性方面却是比《老人与海》要逊色得多。让海明威的哲学思想在有限的篇幅里高度升华、最直观地表现了的作品应是《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情节十分紧凑,语言质补,平埔直述,让读者于简单的情节发展中体会人类的奋斗意志与对生命的尊重,它不是道德家与哲学家用破网兜一样的逻辑来向读者说教,而是以直观,浅白的故事,向读者实实在在地展示了何谓生命的壮美。这部篇幅不长的故事的思想内核是坚强、忍耐、热爱、尊重,故事中的一切是那样透明,没有任何人性的阴霾笼罩着作品的意境,即使是贪婪的鲨鱼在老人的自言自语下也变得不那么残暴了。老人的心灵,加勒比海上面阳光照耀的天空,莹蓝的海水--一切是那么光辉灿烂.

  • 美国作家海明威简介 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简介是什么
    答:1、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2、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
  • 海明威的代表作是什么?
    答:、《有的和没有的》(1937)《过河入林》(1950)等等。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不仅文体简洁,而且语言生动明快,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1954年海明威获诺贝尔文学奖。如果有必要的话,请看下面更加详细的。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
  • 海明威介绍
    答:他母亲格雷丝·霍尔·海明威是公理教会信徒,宗教观念强(她给四个女儿取了圣徒的名字),但也是一位有艺术修养的女人,她把家庭环境布置得如同教堂组织的文化沙龙。他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热心的、有训练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他引起他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夏天,他们居...
  • 给我一些关于海明威的生平和他的一些重要著作的介绍与点评,特别是<老 ...
    答:关于《老人与海》有这么一种观点:老人要永远面临着无休止的挑战和痛苦,以即在这之后的失败,更令人惊心的是,他明知这样的结果却仍然要坚持,为的只是他的尊严,也就是人类共有的尊严,也就是我们生存的意义--正是对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要表现的意图较好的诠释。而杰克伦敦,他于《热爱生命》中叙述了人与荒原恶狼...
  • 老人与海的作者和简介
    答: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于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医生和体育爱好者,母亲从事音乐教育。1918年夏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回国休养。后来去加拿大多伦多市星报任记者。1921年重返巴黎,结识美国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诗人庞德等。1941年偕夫人...
  • 海明威的一生的生平简介
    答:生平:海明威出生于奥克帕克,他在瓦隆湖接受了洗礼仪式。海明威的童年时光大多在瓦隆湖的农舍中度过,小时候喜欢读图画书和动物漫画,听各类型的故事。喜欢模仿不同的人物,对缝纫等家事亦很感兴趣。海明威的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但海明威却承袭了父亲的兴趣,如打猎、钓鱼、在森林和湖泊...
  • “海明威”的简介
    答:海明威简介: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出生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作家、记者,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的著作《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
  • 美国作家海明威简介
    答: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
  • 海明威简介
    答: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
  • 求关于海明威,ROBERT FROST,LESSING大量资料 关于本人以及作品的...
    答:某些批评家认为,海明威离家出游说明他童年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别外一些批评家看来,则象征他早年反叛橡树园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关系紧张。他父亲与母亲的兴趣一定截然相反,所以引起他身上相克的反应和某种敌对性。姐姐玛茜琳尼•山福德大他两年,但同海明威一起长大,说他父母亲“互相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