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道宣州历史的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宣州的历史沿革

秦置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改丹郡,治宛陵(今宣州区)。顺帝刘保永和四年(139)至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阳郡南部置宣城郡。以境内有宣城县而为郡名。不久废。 咸宁六年(280)三月,三国时期吴国未代皇帝孙皓(242~283年))降晋,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咸宁六年四月,司马炎改年号为太康,为了削减吴国旧势力的影响,缩小了原以吴国都城建邺(今南京市)为中心的丹阳郡范围,在其南部地区复置宣城郡(注:《沈志》太康元年,《晋书·地理下》作太康二年),隶属扬州。治宛陵(今安徽宣州市区),领11个县,全为吴丹阳郡旧县。 咸和四年(329年),改属豫州。 义熙九年(413),仍属扬州。原治宛陵,兴宁初(约363年),改治芜湖(今芜湖县黄池镇南0.5公里许的楚王城遗址),不久,还宛陵。兴宁二年,治赭圻(今安徽繁昌县芦南乡东南5公里的赭圻山中,遗址位于群山合抱的带状冲地,现存被山洪冲断的夯土城墙高4.5米,宽7米.初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年),为东晋权臣桓温所筑),后因火灾改驻姑孰(今安徽当涂县城)。 开皇九年(589),隋平南朝的陈,统一中国。改南豫州为宣州,废宣城郡,治宣城(宛陵故城)。大业三年(607)四月宣州改宣城郡。 大业十三年(617),杜伏威 (598~624) (注: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据历阳(今和县历阳镇)称总管,控制江南地区。 1949年5月设宣城专区,属皖南行署区。宣城专署驻宣城,辖宣城市及宣城、郎溪、广德、宁国、泾县等5县。1950年撤销宣城市,原芜当专区所属当涂、南陵2县划入宣城专区。辖7县。1952年1月撤销宣城专区,将宣城、郎溪、广德、泾县、当涂、南陵6县划归芜湖专区;宁国县划归徽州专区。1970年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地区驻芜湖市,辖芜湖市及芜湖(驻鲁港)、当涂、郎溪、广德、宣城、泾县、南陵、繁昌等8县。1973年芜湖市改由省直辖。1980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准:芜湖地区的芜湖县划归芜湖市;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1980年2月正式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1983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宣城地区的当涂县划归马鞍山市;繁昌县、青阳县、南陵县划归芜湖市。1997年,面积12340平方千米,人口271.2万,行署驻宣州市。辖宣州、宁国2市和郎溪、广德、泾县、旌德、绩溪5县。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⑴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宣州区。⑵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⑶宣城市辖原宣城地区的广德县、郎溪县、泾县、旌德县、绩溪县和新设立的宣州区。原宣城地区的宁国市由安徽省直辖。2001年2月,宣城市正式挂牌成立。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宣城市总人口2659639人;宣州区822707人,郎溪县316592人,广德县485757人,泾县333586人,绩溪县177091人,旌德县142064人,宁国市381842人。经过2001-2003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全市由176个乡镇、街道(67镇、103乡、6个街道)调整为115个乡镇、街道,其中有61个镇、44个乡、10个街道。200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3万人,常住人口268万人。

  古宣州


  宣城,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现辖宣州、宁国、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五县一币一区,面积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凭皖赣、宣杭两铁路,318、205两国道保持着与外界畅通的气象,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采,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厂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竹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其精华却在碧如琼浆、绝无污染的一潭清波。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风光独揽胜境。
  宣城地灵而人杰。“宣城梅”自宋以来,名人辈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数学大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绩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开文、胡适,皆声闻天下,青史留名;“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采,历代仕子如林,仅近代就有父子书法家吴玉如、吴小如,学者兄弟吴半农、吴组缃,书画家吴作人,此外尚有吴葆萼、吴茂荪、吴则虞等一批学者名流。
  宣城物产丰饶。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绿雪、涌溪火青为首的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士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宣城诸葛笔”、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如今“水东琥珀枣”、“敬亭绿雪茶”、“郎溪瑞草魁”、“宁国黄花云尖”、“泾县红星宣纸”、“绩溪梅花白厂丝”,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宣城,正以其博大胸襟、广远情怀,承接南来北往过客,书写声蜚遐迩华章。

市情简介

宣城,东临苏浙,地近沪杭,为安徽之东南门户。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哗、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现辖宣州、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五县一区,并代管宁国市,面积 12340平方公里,人口275万,其中2000年设立地级宣城市后,县级宁国市由省直辖,委托宣城市代管。凭皖赣、宣杭两铁路,318、205两国道保持着与外界畅通的气象,从古至今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采,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厂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其精华却在碧如琼浆、绝无污染的一潭清波。

宣城地处皖南山区和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东连天目,南倚黄山,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风景绝佳。敬亭.柏视、水西、龙须四山峰峦叠翠;青戈江、水阳江两水相依;南漪湖、太平湖、青龙湖三湖星罗棋布;清原峰、板桥、扬子鳄诸自然保护区,不仅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夺人眼目,更以巧自天然的风光独揽胜境。

宣城地灵而人杰。“宣城梅”自宋以来,名人辈出,“宋诗开山祖”梅尧臣,宋名臣梅询,明戏剧家梅鼎祚,名宦梅守德,清黄山画派巨匠梅清,清数学大家梅文鼎,近代学贯中西的梅光迪,使之有“宣城梅花遍地开”一说;“绩溪胡”中,胡仔、胡雪岩、胡开文、胡适,皆声闻天下,青史留名;“泾县吴”自始祖吴文举迁居泾县茂林以采,历代仕子如林,仅近代就有父子书法家吴玉如、吴小如,学者兄弟吴半农、吴组缃,书画家吴作人,此外尚有吴葆萼、吴茂荪、吴则虞等一批学者名流。

宣城物产丰饶。南湖银鱼、水阳河蟹、水东蜜枣、广德毛竹板栗、宁国山核桃,以及以敬亭绿雪、涌溪火青为首的绿茶系列,皆属地方士特名产,而其中尤以宣纸宣笔、旌德三麻、绩溪蚕丝、徽墨、唐代“宣州红线毯”、宋代“宣城诸葛笔”、明代“宣城木瓜”、“宣城雪梨”扬名华夏。如今“水东琥珀枣”、“敬亭绿雪茶”、“郎溪瑞草魁”、“宁国黄花云尖”、“泾县红星宣纸”、“绩溪梅花白厂丝”,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宣城,正以其博大胸襟、广远情怀,承接南来北往过客,书写声蜚遐迩华章。

区划人口

经过2001-2003年全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以后,全市由17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7镇、103乡、6个办事处)调整为现在的11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有61个镇、44个乡、10个街道办事处。2006年4月11日、12日,宁国市所辖天湖镇改设天湖街道办事处,并委托宣州区代为管理,同时撤销汪溪镇设立汪溪街道办事处;28日设立竹峰街道办事处。

宣州区(14镇、5乡、7办事处)

水阳镇、狸桥镇、杨柳镇、孙埠镇、洪村镇、沈村镇、向阳镇、溪口镇、周王镇、古泉镇、水东镇、新田镇、

文昌镇、寒亭镇;黄渡乡、养贤乡、五星乡、朱桥乡、金坝乡;双桥办、鳌峰办、西林办、澄江办、济川办、

飞彩办、敬亭山办。

郎溪县(8镇、4乡)

建平镇、毕桥镇、涛城镇、南丰镇、十字镇、梅渚镇、东夏镇、新发镇;飞里乡、凌笪乡、姚村乡、幸福乡

广德县(6镇、10乡)

桃州镇、邱村镇、誓节镇、新杭镇、流洞镇、柏垫镇;卢村乡、花鼓乡、月湾乡、下寺乡、赵村乡、祠山岗乡

、东亭乡、凤桥乡、杨滩乡、四合乡。

泾县 (11镇、10乡)

泾川镇、茂林镇、榔桥镇、蔡村镇、云岭镇、黄村镇、桃花潭镇、晏公镇、丁家桥镇、章渡镇、琴溪镇;西阳

乡、汀溪乡、苏红乡、中村乡、北贡乡、包合乡、厚岸乡、昌桥乡、童疃乡、孤峰乡

宁国市(8镇、6乡(含民族乡)、6办)

仙霞镇、中溪镇、宁墩镇、梅林镇、港口镇、霞西镇、甲路镇、胡乐镇;青龙乡、方塘乡、

竹峰乡、万家乡、南极乡、云梯畲族乡;西津办、南山办、河沥溪办、竹峰办、汪溪办、天湖办(委托宣州区代管)

绩溪县(7镇、4乡)

华阳镇、金沙镇、杨溪镇、伏岭镇、长安镇、上庄镇、临溪镇;家朋乡、板桥头乡、瀛洲乡、荆洲乡

旌德县(5镇、5乡)

旌阳镇、蔡家桥镇、三溪镇、庙首镇、白地镇、俞村乡、兴隆乡、孙村乡、云乐乡、版书乡

[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较低水平。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96‰,比上年上升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23‰,上升0.36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3.74‰,上升0.6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73万人,常住人口268万人。

历史沿革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结合地带,跨东经 117゜58’~119゜40’、北纬29゜57’~31゜19’。东北至东南与江苏、浙江两省毗邻,为安徽省的东南门户。区域面积1234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9%。

宣城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丹阳郡郡治就设在宛陵(今宣州区)。晋太康二年(281)析丹阳郡置宣城郡。自此,宣城一直作为州、郡一级政区存在。隋初废郡,改南豫州为宣州,不久又改称宣城郡。唐初置宣州,中间一度改称宣城郡,以后复称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宣州改为宁国府,直至清末。民国期间,宣城先后为第九和第六行政督察区。解放后,1949年5月成立宣城专区。1952年1月,宣城专区撤销,辖县并入新成立的芜湖专区(1971年改称芜湖地区)。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1982年4月,行署机关移驻宣城。2000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设立宣城市,2001年二月正式挂牌成立。

自然环境

宣城市辖境在地质分区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地区。地层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分区,各时代地层发育比较完整。受地质构造控制,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盆(谷)地、岗地、平原五大类型。南部山地、丘陵和盆谷交错,海拔高程一般200—1000米以上;中部丘陵、岗冲起伏,高程一般15~100米;北部除一部分破碎的丘陵外,绝大部分为广袤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河湖港汉,圩区一般高程为7—12米。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属天目山山脉,西南部山区属黄山山脉,西部山区属九华山山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0多座,最高的清凉峰1787.4米(位于绩溪县与歙县及浙江临安县交界处)。境内河流主要有青弋江和水阳江两大水系,均属长江流域;绩溪县有36%的流域面积属长江流域,64%的流域面积属钱塘江流域。天然湖泊有南漪湖及固城湖的一部分,总面积200多平方公里。

宣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55%,林业总面积44万多公顷,蓄积量1700多万立方米。竹林面积9.3万多公顷,其中广德县4万公顷,毛竹蓄积量8000万株,居全国第七位、全省第一位,有“竹海”之誉;宁国市元竹、笋用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被评为“中国元竹之乡”。林产品有板栗、蜜枣、山核桃等,产量在全省名列前茅。中药材种类繁多,著名的有宣木瓜、郎吴芋(吴茱英)、宁前胡、宁贝母等。珍稀野生动物有3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类保护的有扬子鳄、梅花鹿、金钱豹、云豹、黑麂 白鹳、丹顶鹤、白颈长尾雉等。境内的扬子鳄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绩溪清凉峰和宁国板桥两处省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保护区内主要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它珍稀动植物资源。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树种30余种、动物13种。板桥保护区保护对象为天然甜储林群落及其它珍稀动植物资源。其中甜槠林是安徽最北一处、我国东部最北一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群落,十分珍贵;金钱松、香果树、杜仲等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水泥用石灰石,储量在160亿吨以上,矿床规模大,矿石质量好,氧化钙含量大于50%的占95%以上。均宜露采。著名的“海螺”牌水泥原料就是取自宁国海螺山的石灰石。

经济发展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3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增幅较上年提高个2.1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08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8亿元,增长14.9%;第三产业增加值83.60亿元,增长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793元,比上年增加1240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大关。三次产业比例为21.3∶43.3∶35.4。

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价格上涨0.6%,居住类价格上涨4.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9.6%。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5%。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增加值122.31 亿元,增长 10.0 %,占宣城市生产总值的51.9%。其中,第一产业 13.29亿元,增长4.6 %;第二产业 62.29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 46.73 亿元,增长9.2 %。

企业景气指数继续看好。据全市83家企业景气调查显示,四季度企业景气指数为 129.0 ,比三季度上涨1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景气指数为135.8,比三季度上涨6.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34.9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抗自然灾害能力仍然不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煤电油运依然紧张,部分行业生产盈利能力减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偏低,收入差距较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等。

--------------------------------------------------------------------------------
宣城市宣州区(不包括宁国)的一些数据:

宣州区概况

宣州区位于安徽省东南,总面积253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15.7平方千米。
总人口83万人(2001年)。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满,藏,蒙古,朝鲜,维吾尔,和彝族等。

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邮编:242000。行政区划代码:341802。区号:0563。拼音:Xuanzhou Qu。
地处皖南山区余脉与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结合部。南部山丘起伏,北部江湖涟漪。
--------------------------------------------------------------------------------
宣州区行政区划

2004年底,宣州区辖7个街道、14个镇、5个乡。
--------------------------------------------------------------------------------
宣州区历史沿革

宣州春秋时名爰陵,古越族聚落生息于斯。秦初正式置县。西汉改称宛陵,隋初更名为宣城。伺候,虽王朝更迭,名称再未更易。宣州先后为西汉丹阳郡,西晋宣城郡,唐宋宣州,元代宁国路以及明清宁国府所在地。安徽正式建省后,宣州在皖南的地位与皖北重镇合肥并提,号称“南宣北合”。
1987年8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宣城市设立宣州区,以原县级宣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宣州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叠嶂中路。2000年12月,正式撤市设区。
解放初期,宣城县设7个区和23个乡(镇)。1950年3月,将原7个区改划16个区,设立257个村(街);1952年7月并村划乡,将257个村(街)划并为190个乡和11个镇。1958年10月,实行乡、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废区改设14个人民公社;1965年8月增至49个人民公社和6个镇;1969年初将全县55个社镇合并为34个社镇。

1970年初又陆续恢复到49个社镇;1971年1月,将西河、和平、红杨、三元、新丰、赵桥、黄池、花桥等8个公社和西河镇、湾址镇划归芜湖县管辖。
1985年增设华阳乡,辖37个乡镇。
1987年8月,撤销宣城县,设立宣州市,辖37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
1992年,撤销黄渡、团山、南渔三个乡,辖34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343个村民委员会,46个居民委会。

2000年,宣州区辖5个街道、16个镇、18个乡。总人口822707人,各乡镇人口: 西林街道 41076 澄江街道 30400 鳌峰街道 46451 济川街道 26204 敬亭山街道 5888 向阳镇 22717 古泉镇 27391 寒亭镇 21696 文昌镇 18298 杨柳镇 19718 古溪镇 17304 新田镇 19918 双溪镇 16039 洪林镇 26845 沈村镇 17884 新河镇 16482 水阳镇 23626 水东镇 30566 孙埠镇 36496 周王镇 20619 狸桥镇 15518 夏渡乡 19634 金坝乡 18284 高桥乡 16756 华阳乡 7333 峄山乡 18209 杨林乡 18416 丁店乡 20739 建国乡 15210 棋盘乡 14428 五星乡 22000 朱桥乡 25376 养贤乡 21826 裘公乡 20122 杨泗乡 13369 雁翅乡 26288 卫东乡 15634 南湖乡 16850 咎村乡 1109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0年12月,撤市设区后,增设飞彩街道,全区辖16个镇,18个乡,6个街道办事处,340个村民委员会,57个居民委员会。

2002年元月,实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将34个乡镇,6个街道办事处,撤并为19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340个村减少到182个。乡镇区划调整后,全区乡镇平均人口1.8万人调整为2.8万人,平均面积由72平方千米增加到110.8平方千米。水阳镇调整前涉及裘公、杨泗、雁翅、水阳三乡一镇,调整后,水阳镇地域面积由39.55平方千米增至146平方千米。同属于金宝圩的三乡一镇合并为水阳镇。卫东、南湖、昝村三个乡并入狸桥镇。(其它乡镇调整情况资料尚未收集到)五星、朱桥、寒亭、文昌、周王、金坝、古泉、新田、水东等9个乡镇;鳌峰、西林、澄江、济川、敬亭山、飞彩6个街道办事处没有进行撤并;9个没有撤并的乡镇中,除水东外有8个乡镇总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下,7个办事处总面积最多的西林办事处只有28平方千米,最少的飞彩办事处仅有7.92平方千米。

2002年辖7个街道、19个乡镇。

2004年,古溪镇更名为溪口镇。

  • 宣州历史
    答:宣城,古称宛陵、宣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1] ,地处安徽省东南部,东临浙江省杭州、湖州,南倚黄山,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马鞍山及江苏省南京、常州、无锡接壤,是东南沿海沟通内地的重要通道。处在沪宁杭大三角的西部腰线上,是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前沿阵地。敬亭山、柏...
  • 有知道宣州历史的吗?
    答:回答者注意:我要古代历史,不要近代历史,不要行政区划!是宣州不是宣州区!... 回答者注意:我要古代历史,不要近代历史,不要行政区划!是宣州不是宣州区! 展开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网文质量是不是下降了?目一妙 2007-06-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6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
  • 宣城市行政区划史,绩溪由黄山而来,宣州泾县更古老
    答:纵观宣城市行政区划史,宣州区和泾县拥有同样悠久的行政建制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七县共存的 历史 则可追溯到北宋时期。而宣城市的地级行政建制,可追溯到西晋时的宣城郡,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在北宋到清朝时期,东部的广德和郎溪自成一体,为广德军(州),与宣州共存。这段时期内,今宣城市境内...
  • 宣州历史沿革
    答:唐朝初期,宣州设立,其间曾短暂改称宣城郡,后来再次称为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宣州升格为宁国府,明清两代沿袭此名。1932年,宣州设置了第九行政督察区,后改为了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5月,宣城专区成立,隶属于皖南行署区,辖宣城、郎溪、广德、宁国和泾县等5县。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当...
  • 宣州简介
    答:宣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初,当时它被正式命名为“爰陵”。在汉初,这个名称被改为“宛陵”。隋代时,宣州的名字再次发生变化,改为了“宣城”。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一直是诸多朝代郡、州、府、行署和市的行政中心,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在1987年,一项重要的行政区划调整发生了,国务院决定撤销原有的宣城县...
  • 宣州区的历史沿革
    答:西汉,改称宛陵,为丹阳郡治,西部为宣城县地。西晋,属宣城郡。 隋初,废宛陵为宣城县,置宣州。唐初置宣州,中期一度改称宣城郡,后又复称宣州。南宋,为宁国府治。元朝,为宁国路治。明清时期,为宁国府治。 民国三年(1914年)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芜湖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到...
  • 宣州的历史沿革
    答:秦置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改丹郡,治宛陵(今宣州区)。顺帝刘保永和四年(139)至汉桓帝刘志建和元年(147)在丹阳郡南部置宣城郡。以境内有宣城县而为郡名。不久废。 咸宁六年(280)三月,三国时期吴国未代皇帝孙皓(242~283年))降晋,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咸宁六年四月,...
  • 宣州《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答:宣州管辖三州:宣州、歙州和池州,共有二十个县,管理的总户数为九万一千七百六户。宣州的历史悠久,曾是禹贡时期的扬州地区。春秋时期归楚国所有,秦朝时设为鄣郡,汉武帝时改为丹阳郡,郡治宛陵,即今日宣州所在之地。汉代的宛陵县有铜官,据《舆地志》记载,铜山是汉代采铜的中心。顺帝时期,宣城...
  • 宣城有哪些重要的遗址?
    答:宣州古城遗址:宣州古城是宣城的前身,始建于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古城遗址包括城墙、城门、街道等,是研究古代城市建筑和城市规划的重要实物资料。宣城古戏台:宣城古戏台位于宣城市区,建于明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戏台之一。古戏台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宣城...
  • 宣城:一个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答:宣城还有许多历史古迹,如宣州府大街、钱庄大街、石街大街、十里烟柳等等,这些古迹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宣城的历史,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宣城的文化。宣城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如龙江湖、洪山湖等等,它们都是宣城最完美的景色,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宣城还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名胜,如东湖、西湖、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