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的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一、关于四川内江威远的历史有谁知道

大约在秦朝时,在此设立行政机构,驻守军队,以防御西南夷族的侵扰。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威远戍,十一年改威远县。取折服“夷僚”,威抚远人之意。

威远古为梁州之域,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威远戍,取名威远乃“威名远震”之义。

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戍为县,乃威远建县之始。

唐武德年(618年)置荣州,威远县属之。

唐贞观元年(627年)在威远县境内又设婆日、至如二县。

贞观八年(634年),将婆日、至如二县并入威远,县城留下“婆城”之名。

威远县城北门楼“北拱宸”宋乾德五年(967年)和义县并入威远,仍属荣州。

元初,废。元统元年(1333年)复置。

明洪武四年(1371年),并入荣德县。洪武九年,复设。

清康熙六年(1667年),并入荣县。康熙十三年,复设。

康熙二十年,再并入荣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

之后历经兴废,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威远县于同年九月成立军 *** ,宣布独立。

民国元年改军 *** 为县公署,宋上川南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9日威远解放后,属川南行政公署资中专区、内江专区、内江地区、内江市,迄2009年止,威远置县已历1418年。

二、内江威远历史

大约在秦朝时,在此设立行政机构,驻守军队,以防御西南夷族的侵扰。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威远戍,十一年改威远县。取折服“夷僚”,威抚远人之意。

威远古为梁州之域,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威远戍,取名威远乃“威名远震”之义。 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戍为县,乃威远建县之始。

唐武德年(618年)置荣州,威远县属之。 唐贞观元年(627年)在威远县境内又设婆日、至如二县。

贞观八年(634年),将婆日、至如二县并入威远,县城留下“婆城”之名。 威远县城北门楼“北拱宸”宋乾德五年(967年)和义县并入威远,仍属荣州。

元初,废。元统元年(1333年)复置。

明洪武四年(1371年),并入荣德县。洪武九年,复设。

清康熙六年(1667年),并入荣县。康熙十三年,复设。

康熙二十年,再并入荣县。雍正七年(1729年),复置。

之后历经兴废,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威远县于同年九月成立军 *** ,宣布独立。 民国元年改军 *** 为县公署,宋上川南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9日威远解放后,属川南行政公署资中专区、内江专区、内江地区、内江市,迄2009年止,威远置县已历1418年。

三、有关威远炮台的历史资料

站在炮台身边,目睹长虹般壮丽景观的虎门大桥,轻轻的抚摸着沉满岁月尘土的炮台,呼吸一股清新的海风,聆听着大海的心跳,沐浴着温情的阳光,就如同沉醉在少女的温柔乡。

??威远炮台没有长城的那么长,没有长江那么美,但可以让你暂时忘却闹市的喧嚣都市的纷杂,闭上眼睛,晒晒太阳,用心体会海浪的声音,让思绪带你走进时光的隧道,感受一份远去的历史给你带来的恬静与详和。

??这片让我们心灵栖息的热地,就是我们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打响了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拉开中国人民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序幕。

??威远炮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是在南山炮台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南山炮台建于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为加强广东海防力量,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原台前加筑面宽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设炮位四十个。始称南山威远月台,后简称威远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二十六日,英军集兵强攻威远,数百官兵与英国侵略者进行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炮台陷落后被毁。二十三年(1843年)再建,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军摧毁,至光绪八年(1882年)由总督张树声奏准修复。

??威远炮台与镇远炮台、靖远炮台相连,是珠江咽喉的“锁喉骨”,炮台雄伟壮观,炮台平面呈半月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宽厚0.3米、长1.5米的花岗岩石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各高2.9米,宽4.2米,深6.6米。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地位,每个炮位两边各有一个储蓄室。暗炮洞后面由一条2米宽的露天炮巷沟通,炮巷后面还有一条相距2米多的护墙,墙上设有枪眼,万一敌军上岛仍可以坚持抵抗。炮台内围有官厅1座,神庙3间,兵房12间,药局1座,码头1个。原来炮台的东西两头各有券项城门1座,控制着炮台两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

??威远炮台是虎门海口防务中的主要炮台之一,在鸦片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这块热土上浸透了先烈们的鲜血,凝聚着军民爱国的情怀,谱写了中华民族的光辉篇章,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

??在这历史丰碑下临海听风,感受历史遗迹的风采,让心灵随历史作一回宁静而恬美的旅行。

四、威远炮台有多少年的历史

威远炮台 位于中国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脚下,南山炮台前滩岩石正中。

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一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阻碍敌船行驶;炮台火力交织,控制洋面,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坚固的阵地。

威远炮台安炮40门,曾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和守军200人于1841年2月26日浴血奋战的地方,遗迹尚存。 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之一、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规模的古炮台之一。

炮台雄伟壮观,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炮位。

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挥台,民族英雄关天培就在这座炮台中坐镇指挥广东水师英勇抵抗英国侵略军的进攻。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曾将威远炮台作为实景拍摄地之一。

五、四川内江的历史

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在内江市的统治,但不久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今内江市很快又成了讨袁的护国战争、反段的南北护法之战和四川军阀防区割据的争夺中心,拉扶派款、战祸连绵。仅内江县因占领军的不断更替,在民国23年(1934)时,田赋征收就预征到1965年,人民不堪重负,社会极度动荡。有压迫就有反抗。内江、安岳、隆昌、乐至、威远等地进步青年和农民在 *** 四川省委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斗争,涌现了陈毅、曹获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董朗、彭明晶、廖恩波、罗世文等著名烈士。

民国24年(1935)川政统一,今内江市各区、市、县分隶于第二(治资中,辖资中、内江、资阳、简阳、威远、荣县、仁寿、井研8县)、第七(隆昌)、第十二行政督察区(安岳、乐至)。民国26年(1937)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今内江市人民竭尽全力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内江、资中两县蔗区人民将蔗糖生产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确保了前方后方的糖料供应;同时新发展了燃料酒精制造业,仅1942——1944年3年时间,内江的四川和资中、简阳等3家酒精厂即生产酒精4,025,818加仑,其中内江1县提供给资源委员会用于抗战的酒精即达该委总需量的13.8%。在冯玉祥将军发动的抗日爱国捐献运动中,内江、隆昌、威远3县献金总量就达8,920万元。在8年抗战期间,8县籍将士阵亡的达6261人,陆军上将饶国华烈士即是当中的杰出代表。

抗战胜利后, *** *** 发动全面内战,穷兵黩武,倍加盘剥,今内江市经济复又严重衰退,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人民再度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多行不义必自毙。 *** “戡乱建国”的倒行逆施,加速其失败。

新中国时期1949年12月5日至15日,内江等8县人民相继宣告解放,迎来了历史新纪元。

1950年,资中专员公署迁内江,改名为内江专区,辖内江、资中、资阳、简阳、仁寿、威远等县。1951年,分内江县城和近郊设县级内江市,专、市、县同驻一城。1968年改专区为地区。

1985年撤销内江地区建地级内江市,改原内江市为市中区。1989年,撤销内江县改置东兴区,与市中区同为内江市的直属县级区。与此同时,还管辖资中、资阳、简阳、威远、乐至、安岳、隆昌等七县,总面积13340平方公里。

1995年,资阳县改为县级资阳市,1996年简阳县改为县级简阳市,均由四川省直属管辖,由内江市代管。1998年2月,经国务院决定,内江市的行政区划再度进行调整,将资阳、简阳、乐至、安岳等四县市划出,另成立资阳地区。现内江市辖市中区、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隆昌县等3县2区,总面积5386平方公里。

六、家乡的历史

威远县是中国四川省内江市所辖的一个县。

总面积1289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75万人。威远县辖20个镇:严陵、镇西、连界、新场、向义、界牌、东联、靖和、新店、龙会、高石、山王、庆卫、越溪、两河、碗厂、黄荆沟、小河、铺子湾、观音滩。

从基本经济条件来看,威远县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发展的过程中。 2004年威远的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是21%、56%、23%,已经形成了冶金、建材、食品、化工四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增速和财政收入在四川省181个县中排第45位,在四川省66个丘陵县中排第11位,在内江市5个县区排第一位。

全县74万人,城镇人口10余万,还有14万人外出务工。 威远县的文化事业发展较好,有财政全额拨款的文化馆、文物所、罗世文纪念馆,差额拨款的川剧团,以及自收自支的电影公司和业余体校、体育活动中心。

其辖下的20个乡镇做到了镇镇有文体站,327个行政村中,有216个有挂牌的文体室。这样健全的文化事业网络在四川省甚至全国都属于较好水平。

伴随着威远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实力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始增长,文化意识普遍增强,加之文化事业网络的健全,都为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经济和社会条件。但威远县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县330多家文化企业中的1/3分布在乡镇,2/3在县城,涉及图书音像制品发行零售、体育、艺术、娱乐等。

200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占威远县第三产业的10%,占GDP 的0.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仍是威远第三产业的主体,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威远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还不相适应。

文化资源概况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之一,因此在辨明威远县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时,对其文化资源的掌握显得十分重要。 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威远现存2.2万亩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有生长良好的活化石植物——桫椤树群。在威远20多个乡都发现了恐龙化石和剑齿象化石等。

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威远境内人文历史底蕴丰厚,且保存相对完整。

现有文物点250多个,某些文化资源具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古佛洪崖,是明代以来威远十景之一;老君山道教文化遗迹,老君山据传是中华五千年经典哲学巨著《道德经》作者、传统宗教道教教主老子修身养性炼丹的地方,早在唐宋时代就是川南有名的道教名山;佛二岩千年摩崖造像,此造像为圆雕立佛,雕凿于唐代,佛站立于莲台上,右手长垂,左手托舍利,胸部袒露,袈裟衣纹自然潇洒,造像通高13.42米,佛身高11.82米;静宁寺,原是川南最大庙宇之一,建筑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此寺既继承了传统建筑的精华,又融入西方建筑元素,气势雄伟,建筑精美。

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威远有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每年正月初三的闹春(又叫游春)有悠久的传统,参与表演者上万人,表演形式丰富多彩。

威远人有画漫画的传统,朝天椒漫画全国知名。威远的书法和武术也有悠久的传统、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相当高的水平。

还有民歌、号子、民间手工艺等传统文化项目。 品牌产品知名度的可延伸性。

作为工业文化代表的威远煤矿和农业文化代表的七星椒是威远县的品牌产品。其中,威远煤矿历经时代变迁的地面和地下矿井建筑物和设备设施具有极高的工业文化价值,是国家也是威远县宝贵的文化产业资源,并且是威煤新老员工走出困境,开创接替产业的有利条件。

威煤的小火车已经吸引了8个国家的蒸汽车爱好者前往参观。这些品牌产品都具有进行文化开发的价值。

区位条件。威远比邻热点旅游区宜宾、自贡,位于经济发达城市成都至重庆中间,有资威铁路与成渝铁路相连,有公路(资中境内一段较差)与成渝、内宜高速公路相通,具有一定的旅游市场开发竞争优势。

两个开发点 综合以上条件,威远县具备了文化旅游产业和工业文化产业开发两个文化产业的可开发点。 首先,静宁寺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精心策划,精心维护,可以继续发挥人文历史教育作用,并成为川南一道风景线;老君山的自然环境及其道教文化、养生文化独具魅力,应当成为川南的“青城山”,俩母山、古佛洪崖和佛二岩本是佛教朝会之地,如果开发得当,必将吸引人们前来朝拜和观赏。

其次,威远煤矿有条件转型工业文化旅游,也就是将文化产业作为其接替产业。 威远煤矿地处威远县黄荆沟,在黄荆沟挖煤始于宣统二年,1940年威远煤矿股份公司开办时,黄荆沟已有遗弃废井10余口。

威远煤矿见证了四川一个多世纪以来煤矿业的兴起和衰落,凝固了几代员工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辉煌。但目前矿源几近枯竭,企业包袱沉重,矿工生活困难,管理成本大大高于产煤价值,国家每年不得不从财政拿出2000万元作为补贴,境况堪忧。

值得庆幸的是,威煤的地下和地面建筑物、机器设备设施保存完好,其井口、装煤、运煤设备仍然是煤矿初开时的模样,蒸汽机时代的小火车还在运行。如积极开发威远煤矿工业文化资源,建成“中国乌金博物馆”,可以作为青少年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和中国煤矿工业发展史等知识的新型教育基地。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来了解煤矿如何形成、。

七、右玉威远堡历史

威远堡修于明正统三年(1438),设卫筑城,屯兵护边。嘉靖二十八年(1549)重修,万历三年(1575)砖包,周5里8分,高连女墙4丈。因初建为卫城,故设四门,东宣阳、南崇化、西宁远、北靖朔,外皆有瓮城,上各建有门楼、敌楼32座。明代内设巡检司、千总各1员,共有官军752名,马116匹,嘉靖三十九年(1560)设威远路,添设参将1员,中军守备1员,管辖:威远堡、云石堡、威胡堡、威坪堡、祁河堡,有援兵营、老家营及守城杂役兵共5380名,马90匹。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改设千总1员,守兵115名,马6匹。威远堡守营分管边墙一道,北自云石堡边界起,南至威胡堡边界止,沿长15.3里。原设边墩16座,清改设边墩5座,每座设边军5名,每名给赡军地1顷;原设火路墩45座,清裁并。

明清两代,威远堡(城)内外的建筑很多,计有威远卫所、参将署、巡检司署、中军署、千总署、守备署,还有文庙明伦堂、神机库、粮仓、草场、监狱及各种庙宇50多处。堡(城)外建有社稷坛、历坛、风云雷雨坛及专门收养孤寡老人的漏雨泽园。

威远堡乃右玉文化的发祥地。明正统二年(1437)广西按察司副使李立被贬到威远卫一带(今进士湾村),之后,正统五年至八年,成化八年至九年,陆续有大批饱学儒士吴昉、李左修、黄瓒、夏瑜、仰瞻、王彰、包德怀、潘洪、汪宾、卢玑、尚冕、陈言被贬谪至此,但威远卫守将没有让他们去戍边,却起用他们担任威远卫学的教授。由于有这么多进士来教学,故威远卫学声名鹊起,竟超过右玉卫学,附近将士、富豪及普通百姓都送子弟前来就学,最后竟连大同府的子弟也来学习。威远卫学从嘉靖五年(1526)创办,因无名师,一直没有出现功名,自他们传道授业后,成绩斐然。正统十年,学生孙祥(右卫人)、郭纪(大同人)等人乡试中举,次年四月孙祥进京应试登榜,成为右玉第一位进士,为此大同府专门在大同城为他建立进士坊;郭纪于景泰二年(1451)中进士。短短十年就培养出2名进士、4名举人及无数秀才、禀生。李左修等人兴学育人的事迹被载入《大同府志》、《云中郡志》、《朔平府志》,永垂青史。而威远卫学由于学道深厚,在清雍正三年撤卫归入右玉县后,被升格为朔平府学迁到右玉城内,继续为朔平府培养可用之才。

八、历史上威远、游击、镇国将军

游击将军

游击将军,官名。汉朝始置,本为杂号将军之一。汉武帝时有游击将军韩说。

游击将军,汉朝始置,本为杂号将军之一。汉武帝时有游击将军韩说。 魏、晋为禁军将领,与骁骑将军分领命中虎贲,掌宿卫之任,四品,隶中将军(领军将军)。 十六国前凉、北燕亦置。 南朝沿置。宋四品。梁武帝天监六年(507),置左、右游击将军,十一班,原游击将军改为游骑将军。陈四品,秩二千石。北魏、北齐置为侍卫牙职。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四品上。北齐额定为五人,四品上,隶左、右卫府。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置为从五品下武散官。 宋初沿置,为从五品武散官。宋神宗元丰改制罢。 明朝镇戍军中置,位在参将之下,率游兵往来防御。

镇国将军

简介

爵名。明用以授郡王除被封为郡储以外的诸子。清为宗室封爵第九级,在不入八分镇国公下,辅国将军上。 镇国将军品级为武官正一品。 清制,镇国将军分三等。分别为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

俸禄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不好意思,威远将军没查着,嘿嘿



  • 威远的历史
    答:1949年12月9日威远解放后,属川南行政公署资中专区、内江专区、内江地区、内江市,迄2009年止,威远置县已历1418年。 三、有关威远炮台的历史资料 站在炮台身边,目睹长虹般壮丽景观的虎门大桥,轻轻的抚摸着沉满岁月尘土的炮台,呼吸一股清新的海风,聆听着大海的心跳,沐浴着温情的阳光,就如同沉醉在少女的温柔乡。 ??
  • 威远县的历史沿革
    答:威远古为梁州之域,周属蜀国,秦隶蜀郡,汉属犍为郡,东晋时为僚人聚居地。北周保定五年(565年),置盘石县,辖有威远境地。隋开皇三年(583年),置威远戍,取“威名远震”之义。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戍为县,为威远建县之始。唐贞观元年(627年),威远县析置为婆日、至如二县。县城所...
  • 威远县历史沿革
    答:威远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朝时期,当时在此设立行政机构并驻扎军队,旨在防御西南夷族的侵扰。这一防御性举措在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演变为威远戍,十年后,即开皇十一年(591年),戍区正式升级为威远县,寓意“威名远扬”。威远古时隶属于梁州,隋代的威远县有着丰富的演变历程。唐武德年间(618年...
  • 内江威远历史
    答:1949年12月9日威远解放后,属川南行政公署资中专区、内江专区、内江地区、内江市,迄2009年止,威远置县已历1418年。
  • 威远岛威远岛历史沿革
    答:威远岛的历史变迁可以追溯到1953年,当时东莞县进行土改复查,将全县划分为15个区,威远岛被纳入第十区的范畴。然而,到了1955年9月,第十区更名为虎门区,威远岛也随之归属这一地区。1957年12月26日,随着东莞县行政区域的调整,实行了分乡制,威远岛被划归沙田乡。然而,到了1959年的夏秋季节,东莞...
  • 威远镇的历史沿革
    答:宋时,威远镇一带名为“牧马营”、“牧马苑”。明嘉靖十四年(1535)修建城垣后,定名为“威远堡”。城垣东西宽125丈,南北宽118丈,高3丈,根厚2.4丈,顶宽1丈。后曾设过“游击营”,又称“威远营堡”。清康熙十三年(1674),设过都司(地点在原城内中街,今县图书馆附近)。1930年建县...
  • 威远岛的历史沿革
    答:威远岛划归第十区。1955年9月,原第十区改为虎门区。1957年12月26日,东莞县行撤区分乡制,威远岛划归沙田乡。1959年夏秋,东莞县缩编公社,威远岛重归虎门。1984年,撤销公社体制,称虎门区公所。原威远岛四乡,划归太平镇辖。1985年,广东省试行撤区扩镇,虎门区与太平镇重新合并,称虎门镇。
  • 四川省威远县的地理位置及现状
    答:威远县城 县人民政府驻:严陵镇。 隶属:四川省内江市。 邮编:642450。 代码:511024。 区号:0832。 拼音:Wēiyuǎn。 [编辑本段]地理概况历史由来 大约在秦朝时,在此设立行政机构,驻守军队,以防御西南夷族的侵扰。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威远戍,十一年改威远县。取折服“夷僚”,威抚远...
  • 威远凤凰古寨的凤凰古寨历史沿革
    答: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威远县隶属荣州。荣州于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升为绍熙府,理宗端平元年(1234)元军(即蒙古军)攻蜀,端平三年(1236)绍熙府治迁鸿鹤镇(今自贡自流井鸿鹤坝),理宗宝佑六年(1258)绍熙府废(元军将领纽璘于宝佑六年破简州、资州,绍熙府亦破而废)。理宗淳佑二年(...
  • 威远炮台历史沿革
    答:威远炮台坐落在广东省镇威远岛南山前的偏西南海滩,地理位置独特,紧邻水面,恰好控制着珠江的主要航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道光十五年(1835年),当时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为了增强中路海防力量,特意建造了这座炮台,使之成为了虎门海口防务的关键阵地。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对海防进行了考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