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续集的,恐怕只有这部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7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特别喜欢具有厚度与质感的 历史 题材电视剧 ,尤其是关于 近代史 的,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它发生的时间距离当下较近,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代史对于现代史而言是一种总结与回顾。

从张黎导演拍摄的 《走向共和》完结之后 ,也就是,袁世凯死在全国讨伐声中,那段 历史 便戛然而止,随之,也就出现了后面时间线上的电视剧空白,而 这段空白期,却是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时刻。

虽说,有很多电视剧也在试图去还原那段空白且敏感的 历史 ,可惜,总是因为过多的强加个人主观因素,而无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认真分析与看待。

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如果《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一直都在讨论中国仁人志士苦苦找寻出路这个话题,那么,我认为, 可以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续集的,恐怕只有《人间正道是沧桑》了。

因为,这部电视剧,在找出路这个话题上更加 深入 ,而且,由此 延伸出的对于中国未来生存状况以及生存抉择,某种意义上的辩证探讨。

当然,剥开“主旋律”的外衣之后,我们看到了和《走向共和》一样的客观 历史 事件,虽然,在评分上,《人间正道是沧桑》还是与《走向共和》有些差距,不过,不可否认,在中国命运抉择以及那时候各色人物登场与谢幕的设置上,这部电视剧, 基本是站在 历史 发展规律上的。

对于 导演张黎 来说,他的作品,貌似从来没有离开在混轮中探讨出路这一主旨,无论是《大明王朝1566》,对于明朝君臣以及封建国家之间去向的抉择,还是《走向共和》,对于国家未来制度选择的辩证对待,他的作品, 总是能从故事内容本身而升华到内容之外的现实。

所以,在《走向共和》看完之后,我选择继续看他的下一部作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在 2009年 播出的,此时,距离《走向共和》播出,已经过去 7年 时间,导演依然是张黎,而整部电视剧发生的时间是从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左右到四十年代后期 ,故事发生时间上,正好与《走向共和》衔接。

《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的 剧名 ,是出自毛泽东的诗词——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而它的完整诗句应该是“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一句很有哲学意味的话, 预示着事物总是具有向上的发展规律。

用这个标题作为剧名,可以看出,在 历史 不断变革的大浪潮中,导演选择辩证的站在 历史 发展的轨道上,不偏不倚的去展示那段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 历史 ,同时,用 历史 再一次警醒现实。

《人间正道是沧桑》属于 以小见大的拍摄手法 ,从一组家庭成员分道扬镳后作出的不同理想选择,来放大到生死存亡中的国家,对于未来命运的选择,这种选择,如果出发点不同,自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电视剧开头的那一声枪响,让杨立仁、杨立青和杨立华这三兄妹, 从传统的小家纷纷奔向了混乱的国家 ,而这种集体的出走,也 在侧面预示着当时中国的分裂 ,这种分裂中涌现出的各种信仰与主义,自然,三兄妹遵从自我发展意愿而选择了不同的信仰,这也就决定了小家和国家的命运走向。

分裂导致混乱,混乱导致战乱,而战乱中却蕴含着一团熊熊的烈火, 这火来自杨立青

从懵懂到略懂再到深刻体会,在动荡中,杨立青做着选择,如果说, 他前期的不确定是因为了解的不够彻底,那么,他后期的坚定与维护,则来自亲身体会后的深刻认知。

杨立青的成长与国家的成长息息相关,这便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最大的优点,将个人与 社会 ,将小家与国家,巧妙的联系在起来, 用个人的成长反衬出国家的发展 从小处着手却见到了广阔的天地。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杨家老爷子的那句话:

《人间正道是沧桑》算是比较客观的,而对待国家,对待信仰,并没有过分甄别与批判,相反,它一直都是站在 历史 发展的必然规律之上,通过展现不同的可能性,最终得到了一种拯救国家的合理选择。

《走向共和》是找出路,那么《人间正道是沧桑》便是从出路中作选择 ,既然是单项选择题,那么只能选择出一个答案,一旦选好,便再也没有无回头的可能。

现实主义的董建昌选择了现实,理想主义的瞿恩选择了理想,顽固主义的杨立仁选择了顽固,而杨立青,则在不断成长中选择了理想与现实结合的信仰。

其实,杨立青的选择和成长正好对应着国家的选择和成长,说白了,整部剧中, 杨立青只是一个符号和代表,而真正的主题在于如何通过个人升华到国家,完成个人蜕变的同时,也暗示着国家的成长与发展。

信仰来源于 探索 ,而建立在 探索 之上的信仰,往往需要不断的自我否定,然后从否定中得出是否选择继续坚持的结论。

杨立青从学徒到黄埔学员,到北伐战士,再到红军,到解放军战士,他的身边有无数个主义,无数个思想干扰着他,所以,杨立青的信仰从来都不是主动的,而是从一次次亲自参与的经历中,通过结合实际的不断否定,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人间正道是沧桑》整部剧中,没有对各种信仰进行批判,它只是在 阐述事实 ,它只是原原本本的把不同的信仰摆了出来,然后,一路随着 历史 发展轨迹,逐一淘汰不同的声音,最终作出唯一的信仰选择。

把国家的抉择,通过杨家和瞿家两家之间,家庭成员不同的选择来完成讲述,这更容易平易近人,不至于落入说教的俗套, 从家到国,再从国回归到家,民族大义与国家前途,无声之中完成了 历史 必然的归属。

在《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对于人物性格的拿捏也是很准确的,杨立仁的沉稳与极端,杨立青的激情与坚定, 用这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反衬出国家派系之间的争斗,一目了然。

对于 历史 剧,有些事情是不需要解读的 ,而想要真正做到吸引受众,那就是尽可能的把 历史 还原即可,虽然,这种还原不是百分之百的,但是,至少 不能用歪曲事实来满足自我个人观念的灌输。

在这一点上,张黎导演的确做到了,他总是把一些不为人知的 历史 侧面搬到大荧幕上,而这种对于争议性事件或是人物的还原,有一部分可能超出观众认知。

但是, 历史 从来都是具有两面性的 ,而 历史 人物同样是具有两面性 ,所以,摘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是为了让我们结合早就认识的一面, 将这两面辩证的结合,自然, 历史 还是那个 历史 ,而认识却得到了升华。

无论是《走向共和》,还是《人间正道是沧桑》,或是之后的《少帅》,张黎导演总能在 历史 缝隙中寻找出被遗忘的那些细节,利用细节打磨情节,通过情节勾勒出大致的 历史 事件以及 历史 中的那些鲜活的人物。

所以,当看完《走向共和》,接着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时候,二者的结合,让看懂了那段比较复杂的近现代史,而从 历史 中得出的属于自己的观点,或许才是电视剧真正的意义所在。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看法,而《人间正道是沧桑》要做的,只是把那段 历史 尽可能的展示出来,至于得到什么看法,那就是你们自己的认识了。



  • 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续集的,恐怕只有这部了
    答: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如果《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一直都在讨论中国仁人志士苦苦找寻出路这个话题,那么,我认为, 可以真正算得上《走向共和》续集的,恐怕只有《人间正道是沧桑》了。 因为,这部电视剧,在找出路这个话题上更加 深入 ,而且,由此 延伸出的对于中国未来生存状况以及生存抉择,某种意义上的辩证探讨。 当...
  • 走向共和三部曲是哪三部
    答:走向共和三部曲是《光荣与梦想》、《大浪淘沙》、《中流击水》。这三部剧各有千秋,质量都还不错。只不过在特型演员的选择上,《中流击水》中的王仁君,和《光荣与梦想》里的侯京健,这两位饰演伟人的青年演员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而《光荣与梦想》之所以比《中流击水》更加吸引观众,是因为除了侯...
  • 如何评价电视剧《大明王朝 1566》?
    答:就像很多答主所指出的,真正让嘉靖下决心扫荡严嵩集团的原因,其实是这个集团已经咄咄逼人地与皇权争利。对嘉靖来说,与其重签协议,还不如把乙方干掉算了。甚至都不需要他自己出手,反正有徐阶高拱张居正争着要来当乙方。而海瑞这个人在剧中其实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穿越者(就像走向共和里面的袁世凯一样)。
  • 9.8分以上的国产电视剧有哪些?
    答:《走向共和》的准备时间是三年半,拍摄期是九个月,甲午海战是在青岛借用军舰实景拍摄,日本戏是在中山拍摄,民国戏则是在上海完成,现在看《走向共和》,就是一群真心热爱艺术有理想的人,一起花了心血做了一件让自己满意的精品。第三部,毛骗 终结篇,豆瓣评分9.6 绝对的国产良心作,该剧最难得...
  • 没想到,海清携“蜗居续集”归来,会以这样的惊喜,打出一副王炸-_百度知 ...
    答: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它当做真正意义上的《蜗居》续集。 但两部剧也有不同。 李冰老师曾在《走向共和》里讲过这么句台词: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 背后之意,时代不同,客观标准也在变化。 正如某位网友所讲,海清饰演的冯晓琴刚在乎的真是房子,房价上涨的压力吗? 不。房子只是她的心病。 她真正要的是心灵的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