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处理如何坚持群众观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求助: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处理,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以人为本?请尽可能的详细,有文献更好。谢谢!

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二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的实效。三要发挥人大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集体决定问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以人为本,需要领导者改变领导理念,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为群众做实事!
摘要:我国贫富差距在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不同社会阶层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文化建设。文章分析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指出需要从确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模式;完善经济体制,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优化分配机制,实现收入分配公正;健全法规制度,加大反腐败力度等方面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贫富差距;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已成为一个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国家。贫富差距扩大,会引发和激化许多社会矛盾,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中共享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
一、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表现
2005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4年为0.465,2005年逼近0.47,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是我国社会中的两大利益群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对36个国家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是城乡收入差距超过2∶1的三个国家之一。有学者研究表明,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看,1985到2002年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1.68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1978年为209元,1992年突破1000元,1994年突破2000元,1997年突破3000元,2000年突破4000元,2002年突破5000元。另据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有关资料分析,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2002年为3.11倍,2003年3.23倍、2004年3.21倍、2005年3.22倍、2006年3.29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至少落后17年。
(二)地区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分析,从1978年到2001年,东部与中、西部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在不断扩大。1978年,东中西部人均收入分别为214.3元、184.6元、165.7元,东部为中部的1.16倍、为西部的1.37倍,199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1156元,中部地区797元,西部地区797元,东部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1.63倍、1.45倍,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5277元,中部地区3107元,西部地区2707元,东部地区为中部1.69倍、西部的1.69倍。
(三)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行业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以及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上。我国的企业主要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私营企业等,目前外资、私营企业内职工的收入明显高于集体企业。另外,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增长很快,各种福利、奖金很多,而一些传统产业的职工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据统计,2004年前三季度,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制造、铁路、航空、电信等行业企业的景气指数,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25%-60%。
(四)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掌握经济、权力、文化资本的阶层收入增长明显快于普通工人、农民。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居民存款余额高达l0万多亿元人民币,其中80%的储蓄被社会高收入者掌握,另外20%储蓄由占社会的其他80%人员所有。
二、贫富差距扩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利益结构两极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隐患,会带来方方面面的不利影响。
(一)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群众生活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有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变化不大,还有百分之十几的居民认为生活水平出现下降。贫富差距扩大,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等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使贫困者的处境更加恶化。
(二)贫富差距过大影响政治稳定
贫富差距扩大,会使更多老百姓感受到一种相对剥削感,对社会发展丧失信心,对较富裕群体充满敌意,对政府及其政策失去认同,导致社会无法有效融合,产生引起社会震荡和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三)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经济发展
城乡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强化了劳动力单向流动,导致农村空虚、农业生产力削弱,危及粮食安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农业基础。贫富差距过大还会限制内需扩大,导致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安定
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高失业率和高犯罪率,带来群体事件频发、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风险,严重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20世纪90年代的高上访率、乡村治理失序等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五)贫富差距过大影响文化建设
权力寻租、行业垄断、城乡分割等破坏公平原则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强化了人们的社会不公平感,不利于整个社会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不利于弱势阶层和穷困家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接受、文化生活的开展和子女的优质教育。
三、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实践中对国家发展理念的识读、各种制度的不完善、转轨时期的阵痛、权力腐败等导致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一)误读国家发展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客观情况,目的是要抓住机遇,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民生。但是,在实践中,一些人错误将效率与公平割裂开来,只讲经济发展,不注重社会建设和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对贫富差距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解决办法,导致社会收入两极化越来越严重,公平成为当前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二)市场机制不完善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必然使部分企业发展壮大,另一些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两种企业职工的命运和收入出现了不同的格局。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运行秩序混乱,一些信用差、品质差的个人与企业,以偷税漏税、制假贩假、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迅速暴富。
(三)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束缚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城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方面长期以来处于两个不同世界,各种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并刺激民工潮的形成和人才单向流动,导致“三农”问题日益严峻,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四)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分配制度调整克服了平均主义分配现象,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极大调动了不同阶层的积极性,但同时居民因素质和占有资源不同,出现收入差距多元化局面,尤其资本参与分配后,产生“滚雪球”现象,资本所有者的财富越积越多,促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同时,政府收入再分配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改革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税收体制不完善,国家税收有限,不可能有实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有效防止收入差距拉大。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财政有所改善,但相应的税收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政府再分配能力不强,难以对已经形成的贫富差距进行有效调节。
(五)腐败导致财富非法积累
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处于转轨时期,法规制度还不完备,国家监管能力有限,许多经济活动和权力行为缺乏应有监管,给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和不法分子牟取非法收入提供了机会。腐败还使市场主体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甚至被地方恶势力和和腐败官员排挤出市场,无法合法致富。

四、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认识和处理贫富差距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发展模式,完善各种制度、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注重城乡社会建设,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
(一)确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模式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又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与协调发展,注重人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五个统筹”根本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完善经济体制,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必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并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法治市场经济,为所有人提供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和竞争体制,防止权力资本化,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使所有人凭能力在经济活动中取得报酬。同时,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经济实力,为人民群众生活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思路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统筹城乡发展。要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增加对乡村的投入,为乡村发展打好财力基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科技、人事等手段,使各种资源投入乡村,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保护农民在乡和在外的各种权益,提高农民的文化和民主素养。要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和党群组织,使乡村建设有可靠的组织依托。乡村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做立竿见影的事情,也要打好长远发展的基础,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四)优化分配机制,实现收入分配公正
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要合理确定各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权重及其税收负担。目前,中低收入者负担了所得税的大部,而高收入者所得税所占比重较小。这就需要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进一步提高起征点,加大和完善对资本收益的征税。同时,国家财政收入应更多向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倾斜,向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社会保障与救助等民生领域倾斜,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促进均衡发展,防止贫富差距扩大。
(五)健全法规制度,加大反腐败力度
完善的市场经济法规制度,能使市场规范、有序运行,为阻止权力对经济不当干预和各种经济主体违法行为打好基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能够在制度设计层面严格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努力增强政府的效能、公开性与公共性。但是,要保证好的市场和行政制度有效运行,除了持之以恒的制度完善以外,最主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监管,始终对各种腐败和严重经济犯罪保持高压态势,使制度不被扭曲,能够点点滴滴渗入社会和人们的意识与生活,能够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规范力量。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这次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二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的实效。三要发挥人大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集体决定问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坚持以人为本,需要领导者改变领导理念,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为群众做实事! 摘要:我国贫富差距在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不同社会阶层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文化建设。文章分析了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指出需要从确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模式;完善经济体制,发展壮大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优化分配机制,实现收入分配公正;健全法规制度,加大反腐败力度等方面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贫富差距;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已成为一个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国家。贫富差距扩大,会引发和激化许多社会矛盾,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努力缩小贫富差距,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科学发展中共享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 一、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表现 2005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4年为0.465,2005年逼近0.47,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是我国社会中的两大利益群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1995年,国际劳工组织对36个国家城乡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是城乡收入差距超过2∶1的三个国家之一。有学者研究表明,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看,1985到2002年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是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1.68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1978年为209元,1992年突破1000元,1994年突破2000元,1997年突破3000元,2000年突破4000元,2002年突破5000元。另据历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有关资料分析,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比,2002年为3.11倍,2003年3.23倍、2004年3.21倍、2005年3.22倍、2006年3.29倍,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至少落后17年。 (二)地区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有关数据分析,从1978年到2001年,东部与中、西部居民人均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在不断扩大。1978年,东中西部人均收入分别为214.3元、184.6元、165.7元,东部为中部的1.16倍、为西部的1.37倍,199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1156元,中部地区797元,西部地区797元,东部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1.63倍、1.45倍,2000年,东部地区人均收入5277元,中部地区3107元,西部地区2707元,东部地区为中部1.69倍、西部的1.69倍。 (三)行业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行业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以及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上。我国的企业主要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外资、私营企业等,目前外资、私营企业内职工的收入明显高于集体企业。另外,垄断性行业职工收入增长很快,各种福利、奖金很多,而一些传统产业的职工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据统计,2004年前三季度,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制造、铁路、航空、电信等行业企业的景气指数,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25%-60%。 (四)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掌握经济、权力、文化资本的阶层收入增长明显快于普通工人、农民。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居民存款余额高达l0万多亿元人民币,其中80%的储蓄被社会高收入者掌握,另外20%储蓄由占社会的其他80%人员所有。 二、贫富差距扩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利益结构两极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隐患,会带来方方面面的不利影响。 (一)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群众生活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现在大多数人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有一部分群众的生活水平变化不大,还有百分之十几的居民认为生活水平出现下降。贫富差距扩大,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使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险等民生问题得不到有效保障,使贫困者的处境更加恶化。 (二)贫富差距过大影响政治稳定 贫富差距扩大,会使更多老百姓感受到一种相对剥削感,对社会发展丧失信心,对较富裕群体充满敌意,对政府及其政策失去认同,导致社会无法有效融合,产生引起社会震荡和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三)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经济发展 城乡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强化了劳动力单向流动,导致农村空虚、农业生产力削弱,危及粮食安全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农业基础。贫富差距过大还会限制内需扩大,导致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社会安定 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高失业率和高犯罪率,带来群体事件频发、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风险,严重危及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20世纪90年代的高上访率、乡村治理失序等现象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五)贫富差距过大影响文化建设 权力寻租、行业垄断、城乡分割等破坏公平原则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强化了人们的社会不公平感,不利于整个社会对公平正义价值的追求,不利于弱势阶层和穷困家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接受、文化生活的开展和子女的优质教育。 三、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 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实践中对国家发展理念的识读、各种制度的不完善、转轨时期的阵痛、权力腐败等导致了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一)误读国家发展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客观情况,目的是要抓住机遇,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民生。但是,在实践中,一些人错误将效率与公平割裂开来,只讲经济发展,不注重社会建设和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对贫富差距问题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解决办法,导致社会收入两极化越来越严重,公平成为当前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 (二)市场机制不完善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必然使部分企业发展壮大,另一些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境地,两种企业职工的命运和收入出现了不同的格局。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经济运行秩序混乱,一些信用差、品质差的个人与企业,以偷税漏税、制假贩假、敲诈勒索等非法手段迅速暴富。 (三)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束缚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城乡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方面长期以来处于两个不同世界,各种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并刺激民工潮的形成和人才单向流动,导致“三农”问题日益严峻,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四)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分配制度调整克服了平均主义分配现象,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极大调动了不同阶层的积极性,但同时居民因素质和占有资源不同,出现收入差距多元化局面,尤其资本参与分配后,产生“滚雪球”现象,资本所有者的财富越积越多,促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同时,政府收入再分配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改革初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税收体制不完善,国家税收有限,不可能有实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有效防止收入差距拉大。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财政有所改善,但相应的税收体制、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政府再分配能力不强,难以对已经形成的贫富差距进行有效调节。 (五)腐败导致财富非法积累 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处于转轨时期,法规制度还不完备,国家监管能力有限,许多经济活动和权力行为缺乏应有监管,给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和不法分子牟取非法收入提供了机会。腐败还使市场主体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甚至被地方恶势力和和腐败官员排挤出市场,无法合法致富。 四、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认识和处理贫富差距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发展模式,完善各种制度、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注重城乡社会建设,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走向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 (一)确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模式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又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与协调发展,注重人与生态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五个统筹”根本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完善经济体制,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必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并进行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真正建立起法治市场经济,为所有人提供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和竞争体制,防止权力资本化,压缩权力寻租的空间,使所有人凭能力在经济活动中取得报酬。同时,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经济实力,为人民群众生活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要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思路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统筹城乡发展。要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增加对乡村的投入,为乡村发展打好财力基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科技、人事等手段,使各种资源投入乡村,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要保护农民在乡和在外的各种权益,提高农民的文化和民主素养。要完善基层治理机制和党群组织,使乡村建设有可靠的组织依托。乡村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做立竿见影的事情,也要打好长远发展的基础,使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四)优化分配机制,实现收入分配公正 多种要素参与分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要合理确定各种要素参与分配的权重及其税收负担。目前,中低收入者负担了所得税的大部,而高收入者所得税所占比重较小。这就需要完善个人所得税政策,进一步提高起征点,加大和完善对资本收益的征税。同时,国家财政收入应更多向落后地区、弱势群体倾斜,向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社会保障与救助等民生领域倾斜,通过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促进均衡发展,防止贫富差距扩大。 (五)健全法规制度,加大反腐败力度 完善的市场经济法规制度,能使市场规范、有序运行,为阻止权力对经济不当干预和各种经济主体违法行为打好基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能够在制度设计层面严格政府职能和行为方式,努力增强政府的效能、公开性与公共性。但是,要保证好的市场和行政制度有效运行,除了持之以恒的制度完善以外,最主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监管,始终对各种腐败和严重经济犯罪保持高压态势,使制度不被扭曲,能够点点滴滴渗入社会和人们的意识与生活,能够不断转化为现实的规范力量。

  • 求助: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处理,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以人为本?请尽可 ...
    答: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二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的实效。三要发挥人大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依...
  • 中共八大提出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
    答:三、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的内涵: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的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从中国实践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如何...
  • 如何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
    答: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最迫切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从群众的小事、急事、难事做起,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切实认识到和感受到我们党是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为人民办实事的党,为人民办好事的党,也才能在任何困难和挑战...
  •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答:1、坚持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种方法既能够反映党和人民对内部矛盾及其解决的高度重视,又能够体现党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性认识,有利于从指导思想上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引向深入。2、坚持用民主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人民内部矛盾具有多...
  • 毛泽东认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是
    答:要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要坚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要坚持用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同时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创建良好的党风党纪 ...
  • 如何化解社会矛盾
    答: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一要抓源头。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决不能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作决策、上项目,不仅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看能不...
  • 如何化解矛盾隐患,解决群众利益诉求
    答:一、增强责任意识,充分认识提高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的意义。没有责任,就没有目标;没有目标,能力提高就没有奋斗的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层干部面临的新课题,是时代赋予基层干部的新使命。务必要把提高基层干部化解群众利益矛盾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中去认识,去提高,以实...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问题?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首先,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转变。这一表述转变的依据是,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艰辛奋斗,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总体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的...
  •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中涉及了哪些问题
    答: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还需要将统一领导和群众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领导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重大决策权和组织权;群众路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在处理社会矛盾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共治共享的良好...
  • 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着眼点
    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就需要我们用民主的方法,通过说服、教育、协商等手段来解决这些矛盾。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矛盾的真实情况,找出解决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