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高质量的陪伴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2

  导语:大抵为人父母,最希望的就是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分享一篇家庭教育文章,欢迎阅读。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高质量的陪伴

  文 | 茶叶蛋酱

  前几年我妈身体抱恙,思虑再三,也因为我的工作性质相对自由,便决定回老家陪伴她一段时间。

  我妈是一位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岗位上执教了三十多年的乡村教师。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生活,是我不敢想象的,所以当她提议,让我也去考教师编制的时候,我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但其实,我也有过一段当老师的经历,而且是支教。

  那是一所离我老家不太远的乡村小学,因为临近开学,执教的老师却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凑齐,听说我在老家,就想让我去补一下空缺。

  在我妈苦口婆心的游说下,我答应了。

  去到那所学校的第一天,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一排明显翻新不久的平房,上面用油漆刷出“留守儿童之家”几个大字,听说是用上面拨下来的经费翻新的。

  我被分作了一年级的班主任,一个人面对几十个调皮捣蛋的毛孩子,刚开始简直是一个头两个大,找学校里的老前辈取经,他开玩笑说你别对这群小家伙们太好了,他们要是把你当妈,骄纵起来就更难管束了。

  我有些哭笑不得,思及这些孩子的爸妈几乎全都外出打工,不由一阵感慨。

  后来我班主任的的工作渐渐步入正轨,很快就发现班上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叫秋生。

  说秋生与众不同,是因为他有点呆,上课注意力总不集中,眼神飘忽;课间其他孩子打闹成一团的`时候,他也从不参与。

  中午我带孩子们去学校食堂吃饭,给他们添饭菜时,别的孩子都会告诉我他们想吃什么菜或是不吃什么菜,只有他不说话,只顾埋头吃饭。

  我觉得奇怪,就同一个当地老师说了一下情况,结果他告诉我说,秋生是个痴呆。

  我问他,是因为小时候生了什么病吗?

  那位老师摇头,不是生病,这孩子就是想他爸妈,活生生想成痴呆了。

  多年以后的今天,想起秋生,我还是会觉得心酸。

  想起他爸妈走后,他每天搬一个小板凳蹲坐在大门口痴盼的小小身影,想起他从一个活泼爱笑的精灵,变成呆滞内向的痴儿。

  究竟在孩子的心里经历了多少灰暗,才造成了他性格上这样的落差?

  突然想起亲戚家的两个孩子,今年过完春节,孩子爸妈照往年一般出去打工,收拾好行李出发那天,四岁的妹妹死死揪着爸妈的衣角,哭得满脸泪水,嘴里喊着“爸爸妈妈不要走。”

  而九岁的哥哥则懂事地在一旁劝说妹妹,你别哭,爸妈出去挣钱了,等过年回来给你买新裙子,新玩具。

  而妹妹坚持,我不要裙子,不要玩具,只要爸爸妈妈留下来。

  当然,最后孩子的爸妈还是走了。

  之后与孩子爷爷谈到这些,说起哥哥已经长大了的时候,孩子爷爷当即就红了眼圈,说事后哥哥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裹着被子哭。

  问他为什么,他说舍不得爸妈走,但他知道他们有必须要走的理由,如果他当着众人的面哭了,他的爸爸妈妈知道后会更难受。

  说真的,听到这些话从一个九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喻。

  这也让我自此之后认定了一个道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千万千万不能缺少了父母的陪伴,父母给予孩子的那些血脉相连的温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我实在不希望看到,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因为伤痛和失望,而迫不得已迅速长大。

  其实这些令人心酸的境况,不单是留守儿童身上特有的,许多普通的的家庭里,往往也存在这种现象。

  也许是父母中的一方,或是双方,因为工作等因素,而疏忽了孩子:答应了孩子周末带他去春游,结果因为临时有事而爽约;承诺了孩子的事,最终因为自己没放在心上,结果就忘了,等等。许多在大人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记。

  比如我的小侄女总说她爸爸是个大骗子,就是因为他爸,也就是我哥答应了好久的BBQ家庭聚会,一直没有兑现。

  孩子的世界总是过于简单,高兴就说最爱你,不高兴了就说不想看见你。而身为大人的我们,复杂而又理性,或许能一眼看穿风云诡谲的商战,能一瞬间领悟深奥无比的道理,却往往搞不清楚自己的孩子最想要的是什么。

  我有一个做了父亲的朋友,他说他的儿子五岁时,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

  有一天他的妻子来告诉他,儿子已经快一个星期没说过话了。

  起初以为儿子得了儿童自闭症什么的,两口子都吓坏了,找幼儿园老师问了一下儿子在学校的情况,却发现在学校儿子还是和以前一样活泼,唯独一到家里,就小嘴紧闭,连吃饭和睡觉都只做手势,坚决不开口说话。

  我朋友很担心,决定放下手头上紧张的工作,抽空跟儿子好好的谈一谈。

  结果他才开口喊了一声儿子的名字,他儿子就如释重负一般长长松了一口气,然后高兴地搂住他的脖子,大喊:“爸爸输了,爸爸才是小狗。”

  原来大约一个星期前,我这位朋友在家办公时,因为儿子吵得他无法专心工作,就随口跟他说,要和他玩“谁先说话谁就是小狗”的游戏。

  朋友愧疚地跟我感叹,说要是平时多关注他儿子一下,多了解他一些,就不至于让他强忍一个星期才开口了。

  他让孩子等得太久了。

  后来我离开那所学校,到大城市工作,逢年过节回老家的时候,也经常能听到那些我曾教过的孩子们的现状。

  因为国家一连串的惠农政策,不少孩子的父母选择了留在家中陪伴孩子。据说秋生的爸妈也回来了,每天陪伴着他,引导他多说话,做很多能让他开心的事,而秋生的情况也因此改善了许多。

  这实在令我感到欣慰。

  大抵为人父母,最希望的就是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谁都不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席,不希望将来回忆起与孩子相处的温馨场景时,只有稀少的几个片段,甚至是一片空白。

  放下大人的架子,放低身段,走进孩子的世界,实实在在地陪伴他们,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试着用孩子的思维理解他们所有奇奇怪怪的思想,感受他们最简单纯真的喜怒哀乐,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应该去做的事情。

  不论何时,不论你在做什么,请永远记得你的孩子在等你,别让他们等太久了。



  • 作为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一定要明白的3件事是什么
    答:1、高质量的陪伴,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 孙云晓也说:一个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情,如果12岁之前还没有奠定亲密的关系,彼此信任的关系都很难弥补。而是最关键的是6岁之前,而不要在你觉得你能够陪伴的时候,他已经不需要你的陪伴了。高质量的陪伴,是让孩子吸收父母最好的状态。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高质量的陪伴
    答:因为国家一连串的惠农政策,不少孩子的父母选择了留在家中陪伴孩子。据说秋生的爸妈也回来了,每天陪伴着他,引导他多说话,做很多能让他开心的事,而秋生的情况也因此改善了许多。这实在令我感到欣慰。大抵为人父母,最希望的就是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谁都不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席,不希...
  • 家长如何对孩子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答:父母积极回应孩子,孩子不仅看见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也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是高质量陪伴必不可少的一步。02.不假装陪伴陪着并不等于陪伴。很多时候父母是人在,心不在。也许父母人在这里,但心里还在不停的想着其它的事。孩子的心是非常敏感的,父母假装陪伴孩子,孩子立马就能感受到。假装陪伴...
  • 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陪伴胜于一切物质条件的爱!
    答:01 陪伴就是最好的爱!当孩子小的时候,能够陪孩子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年。上初中以后,孩子们都不喜欢父母的陪伴了,他就喜欢找自己的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啦!有一首歌,里边的歌词是这样写的:如果你真的真的,“爱我就抱抱我,亲亲我,陪陪我”。孩子最渴望的就是父母的陪伴,当他想去哪里郊游的时候...
  • 家长高质量的陪伴,真的能让孩子脱颖而出吗?为什么?
    答:在育儿过程中陪伴孩子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也是最好的成长礼物。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的高质量伴侣,是出于热爱。父母以高品质陪伴孩子,孩子的内心会有深深的安全感、价值感,孩子也会更加独立和自信。但是父母怎样才能和孩子成为高质量的伴侣呢?父母积极回应孩子,孩子会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例如,孩子看到...
  • 陪伴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答:其实孩子最渴望的是家人和父母的陪伴,而这恰恰是我们最难做到的地方。再忙也不要错过孩子的成长和童年。没必要陪在孩子身边。只要孩子感受到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才是关键。把爱传递给孩子,只要用心,家人永远不会缺席。毕竟养孩子就是要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求平衡,不要忘记在...
  • 什么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
    答:什么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有人说是父母恩爱;有人说是教会孩子自律,有人说是高质量的陪伴,有人说是教会孩子直面真实的生活,有人说是给孩子独立的人生。这些说法都有道理,其前提都是如何好好爱孩子。但我觉得,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只爱孩子50%,余下的50%用来好好爱自己、好好爱伴侣...
  • 陪伴是最好的爱!平时家长该如何进行高质量陪伴?
    答:我们都听过那句话,“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没有什么比父母的陪伴更重要。”这话说得没错,可是很多家庭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为了生计,父母确实不能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通过高质量的陪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明白,陪着并不等于陪伴。或许你将孩子照顾...
  • 为何说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爱?
    答:为什么说父母高质量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用心陪伴孩子不仅要带孩子出去开阔视野,还要注重孩子归属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建立归属感和价值观的最好方法是确保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1.父母和孩子说话要蹲下,不要让孩子抬头,否则容易产生距离感和恐惧感。2.善于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