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及教学反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 #教案# 导语】《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贺敬之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大变化,展望延安的未来,表达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者抒发感情的技巧。

  教学难点

  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赏读入境

  1、导入:

  2、了解信天游并搜集信天游

  3、了解延安革命历史、陕北特色文化

  4、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悟读品味

  1、作者把延安比作什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诗人为何这样作比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的经历思考。

  2、诗歌五部分各写了哪些内容?每部分内容分别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诗中哪些诗句能使人感受到作者的这些情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传达出这浓烈的情感呢?

  4、这首诗在体现民族和地方风味上别具一格,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陕北特色?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总结一下信天游的特点吗?

  三、研读展示

  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四、精读积累

  背诵本诗

  五、美读运用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并力求音韵和谐。写完后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

2.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三、教学步骤:

  听录音朗读

  要求,注意听,把还有不懂读的字圈点出来,与同桌合作讨论,或查字典,或问老师。

  预设字词

  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心窝 搂定 白羊肚手巾 羊羔羔

  糜子 油馍 气喘 一盏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兴奋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喜悦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赞颂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热爱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合作,教师引导)

  根据“从 ______(字词、句),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______ 。”

  教师举例——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重先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关系。

  又如: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把”,表现出急欲 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根据从 ______ ______ ______诗句中的可知,采用 __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 ______ 。

  教师举例——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

  预设引导——比兴 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预设引导——排比 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预设引导——又如第四部分中“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写出了延安变化之大。突出了“延安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财富。

  知识点学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四、拓展探究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教育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了自己的努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

  五、小结

  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一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 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朗读这首诗结束教学。

  六、作业:

  1、课后背诵这首诗。

3.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学反思 篇三

  《回延安》是我本学期上的第二次了,上一次上课时以为自己的思路很清晰,这两天为了公开课打磨了以后才更清晰的认识到,每一节课都要打磨,常磨常新。

  本次课的思路是这样的:

  一、回延安的回破题,让孩子猜贺敬之是哪里人。背景介绍,带领孩子建构起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了解诗歌的成就,诗人的抗日情绪红色精神,以及“回”前后的经历,为后续走进诗人情感、提炼“延安精神”做铺垫。

  二、有感情的读诗歌后,整理诗歌线索。这个环节帮助孩子看懂诗歌,了解五个诗节的递进关系。

  三、根据诗歌线索,自由读文,品析每个章节的情感。此时以朗读为桥梁,建构学生与诗人情感的桥梁。此环节完成单元目标:感受作者的情思。

  四、根据自己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课后习题二的提示,思考本文的情感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来表达的。了解直接抒情和环境描写的间接抒情。此环节对应单元目标:把握根据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五、根据课后习题提示,把握“信天游”形式,带到课文中简要分析。以此帮助学生学习此类诗歌的读法。

  六、类文阅读训练。正因为诗歌的形式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所以是群众情感的喷薄口。那个时代的情感汇聚一起,就成了“延安精神”。了解延安精神的篇目,根据“延安精神”的几条提示,到文本中找寻延安精神,再给学生类文阅读,让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其中包含的“延安精神”。

  七、课外作业,深入探究。这些文章的相同点都是出自一个时代的,有着共同的精神,但表达形式、表达手法、情感方面都有异同,让学生试着以一篇文章为例,试着整理。

  对于这次课,类文阅读训练和课外作业是我最满意的地方,因为我在试着带领孩子去探索他们的“阅读盲区”,体会延安精神,并分析不同的文章中的“延安精神”。以阅读为路径,锻炼孩子的比较思维、研究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其实第一次上课时,我已经有类文阅读的意识了,但是没有“公开课”的压力,所以只是用了贺敬之的《西去火车的窗口》,师生朗读,带领孩子在读中感受体会那种精神。我想孩子是有感觉的,但是我这个引导者没有明确的思路,所以他们也跟着我懵懵懂懂、迷迷糊糊。自责、惭愧,反省、躬行!

  “公开课”的压力,还让我对自己的思路反复确认;对自己要说的话反复斟酌,尽量精简凝练;让我对课堂的线索反复删减,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思考本课的课堂定位,以确认最清晰的最有效的线索。所以原本上两个课时的课,一个课时高效的上下来了,剩下一个课时让孩子完成探究作业。多好!

4.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学反思 篇四

  《回延安》是新教材八年级下册中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回延安——忆延安——说延安——看延安——祝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八年级诗歌教学,应侧重在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欣赏,并在欣赏品析过程中培养能力。

5.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咱们一起“回延安”

  我本想来句陕北方言导课,却因未进入情境作罢,自觉有些遗憾。

  “延安”可以联想到的关键词,让斯 诺告诉你,回忆《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延安的描写,谈谈你对延安的认识。

  既复习了名著,又导入了新课,可惜,学生遗忘,了解信息仅限于“皮毛”,但好过一无所知。

  革命者怎样的情怀才能写出如此深情的文章?什么样的经历会让贺敬之边写边哭,一同在文本中体会吧。

  读,各种读,先听听别人的读,评价评价读得如何?再和老师一起合作读,看看默契程度,当你不理解,当你说不出,不妨,多读,读出感情,读出共鸣,读出作者的心境,意会文本的魅力,品读经典。

  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就是“读”,调动气氛是师者必须具备的能力,这节课是脑力和体力并用的一节课,也是彼此情绪宣泄的一节课。

  放肆的读,读出“两眼泪汪汪”时不用多讲,自会有强烈的共鸣,这是我的教学目标,然最终我没有让他们读出“两眼泪汪汪”的感觉。

  我以为,缺少一个严肃正式庄严的舞台,缺少课前充分的准备,甚至缺少衣装道具这类东西的渲染衬托,还有音乐情景的'熏陶…

  如果有丰富的延安故事,想必会带他们入心境,体会红色革命的热情,革命者的情怀。

  一节自读语文课究竟该如何上出特色?如何高效?亦是我深深反思的问题。



  • 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及教学反思
    答:1.部编版初二下册语文《回延安》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感情线索,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品读重点语句,掌握作...
  • 寒假预习丨部编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知识点总结-电子课本-电子...
    答:寒假预习:探索部编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华 单元一:情感与乡土的共鸣 《社戏》: 感受农家少年的纯真,品味人民的质朴与家乡的深情 《回延安》: 深入延安精神,诗人以真挚情感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安塞腰鼓》: 赞美安塞的独特个性,揭示对自由力量的渴望 《灯笼》: 寻找历史记忆,挖掘传...
  • 部编版八年级的语文教学计划
    答:部编版八年级的语文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全班有学生们58人,其中优秀生18人,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这18人普遍阅读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固,写作水平较高。但是优秀生之间也有差距,差生5人,这五人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阅读写作差,但普通话还不错, 二、教材分析: 教材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6篇,...
  • 部编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学计划
    答:《社戏》记录了鲁迅在归省平桥村的一段童年的回忆;《回延安》节选贺敬之诗选,展示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安塞腰鼓》刘成章给我们描绘了安塞腰鼓的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灯笼》吴伯萧为我们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主要由事理 说明文 构成。所选的课文涉及...
  • 【语文教学】浅谈现代诗歌教学
    答:三、部编教材现代诗歌编排情况 在部编本七八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学生们对现代诗歌有过一定的学习、了解和认识,比如七年级上册教材中选编了《天上的街市》,七年级下册教材中选编了一首爱国诗歌《黄河颂》和两首外国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还有八年级下册教材中选编了《回延安》等,所以九年级的学生...
  • 部编版7~9年级下册生字词汇总,收藏起来慢慢看!
    答:八年级下,我们走进鲁迅的《社戏》,学习钳、撮等生字的发音,多音字如省、哄的辨析也尤为重要。在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我们品味糜子和几回回的深情,感受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的激情。生词和注音如瞳仁、晦暗,揭示了文字背后丰富的内涵。九年级下,我们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同感受祖国的辽阔...
  •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全册文言文课下注释
    答:现代诗两首 《回延安》 《再别康桥》 歌词三首 《我的中国心》 《在希望的原野上》 《黄河颂》 PS:【这是我扒着书找的,如果还有疑问请追问】 6. 急 你说的是童趣吗? 1.终极 2.迸溅 3.繁密 4.伫立 5.凝望 6.伶仃 7.稀零 8.忍俊不禁 9.仙露琼浆 10.蜂围蝶阵 11.盘虬卧龙 1.终止;结束...
  • 关于刘备的故事
    答:1.白帝城托孤 关羽失荆州被杀后,刘备悲愤不已,举大军伐吴,誓要“踏平东吴”。不料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大败,逃往白帝城,忧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2.煮酒论英雄 三国时,董承约刘备等立盟除曹。刘备恐曹操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