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6
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对比

你好楼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鸦片战争前的国际形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
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到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不断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如何实现这一需要?
————加紧对外扩张
资本主义发展对于市场、原料的要求同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存在着不能克服的矛盾,这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深刻原因。
2、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形势——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处于晚清,也即封建社会的末期,历朝历代在其末期无不隐藏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从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外交上闭关锁国三方面总结,可见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呈现出封建末世的衰败特征。
总结后提问: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洲东部,一个在欧洲西部,相隔如此遥远,为何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国别
中国
英国
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上半期
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
自己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
装备陈旧、纪律败坏
船坚炮利,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
闭关自守
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
出超
入超
综合实力
日趋衰落
世界强国
从表中可以看出,到19世纪上半期,欧亚大陆两端的中英两国兴衰局势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鸦片战争前中国日趋衰落的国力构成了英国侵略中国的可能性,而英国为了满足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这就又决定了英国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必然性。

清国出于需要,要切断汉地同满蒙回藏,自然也包括从东南来的海上国家的联系,与外界联系,容易导致发生变化,不利于维护统治,而英国则要打开中国市场,进行贸易,两者产生无法解决的矛盾,只能用战争解决,而英国认为自己的军事制度军事训练军事装备等都优于清国,清国则很弱,所以就发动了战争,战争过程,1840年6月,英军派舰队封锁清国珠江口,然后又沿清国海岸北上,于7月5日攻占定海(今中国宁波),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威胁清国京师,旻宁急令清国直隶总督琦善前去议和;又命令两江总督伊里布查清英军攻占定海的原因,究竟是由于“绝其贸易”还是“烧其鸦片”,英军的宣称是因为贸易开战报复,旻宁后指责林则徐简直是一派胡言。9月29日,旻宁下旨,革林则徐的职,并命令“交部严加议处,来京听候部议”。10月25日,林则徐又收到吏部文件,通知他暂留广州,等待新任钦差大臣博尔济吉特·琦善的审问和发落。1841年5月1日,林则徐又接到圣旨:降为四品卿衔,速赴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镇海后,林则徐积极参与了当地的海防建设事宜,力图戴罪立功。不久,接替琦善的靖逆将军奕山在广州率军与英军作战中打了败仗,向清国皇帝表示英方是愿意议和的。6月28日,旻宁下旨,革去林则徐“四品卿衔” “从重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在林则徐1842年《致姚椿王柏心书》讲述禁烟原委,徐自亥年赴粤,早知身蹈危。所以不敢稍避者,当造膝时,训诲之切,委任之重,皆臣下所垂泣而承者,岂复有所观望?及 至羊城,以一纸谕夷,宣布德威,不数日即得其缴烟之。禀中既缮汉文,复加夷字,画夷押,盖夷印,慎重如彼,似可谓诚心恭顺。原禀进呈,现存枢。遂于虎门海 口收烟,徐与夷舶连樯相对者再阅。其时犬羊之性,一有不愿,第以半段枪加我足矣,何以后来猖獗诸状独不施诸当日?且毁烟之时,遵旨出示,令诸夷观看,彼来 观者,归而勒成一书,备记其事,是明知此物之当毁,亦彰彰。收缴以后,并未罪其一人,惟谕以宽既往、儆将来,取其切结,以为久远通市之法。它国皆已遵具, 即国人亦已取具数。惟义律与积惯卖烟者十余人屡形反复,致与舟师接仗,我师迭挫其衄,彼即禀恳转。是冬明奉上谕,禁其贸易,且迭荷密旨:“区区税银,不足 计较。”徐曾奏请彼国已具结者仍准通商,奉谕:“究系该国之人,不应允准。”钦。此办理禁烟之原委。这里林则徐说禁止贸易是皇帝行为,不是他,清国皇帝认为不是因为禁烟而是明白禁止贸易开战,那么当初为什么要绝其贸易呢,而又认为他是听了看了林则徐的奏折等情况才绝其贸易,于是认为开衅的责任就在林则徐,至少把责任推给林则徐,挑衅开战战败的责任不能落到他头上,要有人承担责任,这样才能议和,后来林则徐被重新启用也是有这方面原因的,替清国皇帝背锅。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产生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艺术家,产生了许多民族英雄和农民起义领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

  中华民族有过光辉灿烂的过去,但近代以来逐渐落后了,所以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了贯穿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个主旋律。

  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是: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中国封建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这三者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第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维护了封建统治和国家统一,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宗法制度在封建社会前、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儒家还与佛教、道教相互吸收、融合,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潜伏着许多危机。至乾隆后期,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开始从顶峰上跌落下来,步入下坡路;到了鸦片战争前夜,它已经衰相尽显,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清廷闭关政策
中国自古因自身历史条件自居天朝上国,视其它国家为未开化之国,未对传统的范围外的国家民族有足够的了解。明末清初以来,愈来愈多欧洲人东来中国发展贸易,但清朝自康熙以来一直收紧外贸政策,仅允准番商“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重视对外贸易,采取闭关政策。
1757年,清廷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只留广州一口通商。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廷进一步限制外人来华贸易,批准两广总督提出的《防范外夷规条》,严限制外人来华贸易外。更规定武器、米粮、硝磺、铁锅、废铁和各种铁器不准出口。蚕丝、绸缎也有出口数量规定。175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辉(James Flint)率领英国船北上天津,通过直隶总督向乾隆皇帝递交诉状,告广州海关刁难勒索外商,希望清朝开放多个通商口岸。乾隆皇帝阅后大怒,认为英国人越级上访,有辱大清朝廷尊严。下令将洪任辉驱逐。
1760年,恢复公行,专办对外贸易,对外商严加限制,不准外商与官员直接接触,指定须由公行与外商联系,使公行成为外商与中国官府联系的中介。这种保守的闭关锁国政策埋下了中英两国冲突的远因。

两国贸易逆差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需要一个广大的市场作为货品出口地,而中国刚好符合此条件,能成为英国广大商品的倾销地。由于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十分受欢迎,造成出超(即是中国售出的货品比进口的货品多),英国人希望中国能开放贸易。但英国出口的羊毛、呢绒等工业制品在中国由于不能建立有效的销售渠道而根本无法进入中国市场,乾隆皇帝甚至认为中国什么都不缺乏,没必要与英国进行贸易,这使中英贸易为英国带来庞大的贸易逆差(入超)。而英国在18世纪开始实行金本位货币政策,而清廷则以银作为货币,由于与中国的所有贸易需以银两折算,令英国需要从欧洲大陆购入白银作贸易用途,金银一买一卖,令英国人利润受损。税率方面,中国对英国的入口货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税率,同时由于海关官僚的腐败,使得除税率之外还产生大量不可预估的费用,英国对此大为不满。

战争前的双方军队
战争前中国名义上有22万八旗以及66万绿营军队。清朝上一次主要用兵是1804年结束的镇压手持原始武器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又已经35年不作战,军队战斗力严重衰退。
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英军参加的上一次重要战争是1815年截止的抗击法国的拿破仑战争,英军获胜。

  • 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情况
    答:1. 自清朝初期至鸦片战争前夕,清朝仍维持着独立封建国家的地位。然而,封建制度阻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 鸦片战争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占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普遍存在于全国。3. 吏治腐败,封建专制达到顶峰。清政府通过“四...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同时,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五、思想文化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兴起“向西方学...
  • 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对比
    答:5. 在科技水平上,中国虽然在早期拥有较高科技成就,但自宋元时期后逐渐衰落,且科技进步主要集中在文学研究领域。西方世界虽然早期科技水平不高,但通过学习和创新,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科技水平大幅领先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并经历了深刻的社会经...
  • 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对比
    答: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对比情况有:1、政治上 中国实行君主专制,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西方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普遍确立,纷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经济上 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
  • 鸦片战争前中国与世界的情况
    答:在那时,中国有很多方面是西方人学习模仿的.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已经养成了下午两三点喝茶的习惯.他们模仿中国人品茶的方式,花钱买了很多瓷器、茶和丝绸.但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完全的把政治和贸易联系在一起,只是有时的贡赐关系.无论日本还是俄国、英国,都需要向中国进贡.虽然历来轻商,但当时的中国已...
  • 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对比
    答:鸦片战争前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对比如下:1、政治上 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普遍确立,而中国依然是清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独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政治制度已腐朽不堪 2、经济上 欧美完成工业革命,自由资本主义盛行,经济发展迅速 中国依然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
  • 1.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并赔款割地告终。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开始向外国割地、赔款、商定关税,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解体。同时,鸦片战争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新篇章。
  •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答:自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是:第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绝对...
  •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答:鸦片战争前夕,中国面对的是全新的国际格局:不再是古代的“蛮夷”,而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列强。然而,统治阶层对世界变化一无所知,依然固守清初的闭关政策,试图以保守的手段维护封建统治。闭关政策限制了广州一地的对外贸易,由官府指定的行商掌控进出口,对外来商人实行严格限制和管理。清朝闭关政策并非偶然...
  •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① 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场战争之后,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国内的生产如丝绸、茶叶等逐渐商品化,并开始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供应商品和原料。② 经过鸦片战争,西方列强凭借武力迫使中国签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