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和素的区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斋和素的区别?

【斋】 (术语)又作时。斋食,时食也。斋者谓不过中食,正午以前所作之食事也。戒律上,于食分时非时,正午以前为正时,以后为非时。时者宜食,非时者不宜食。因而时中之食为斋食。字典曰:‘斋戒也敬也。’是通于一切。梵名乌哺沙他,又曰布萨,Upavasatha,巴Uposatha,说式也。清净之义。后转曰斋曰时。正指不过中食之法。守之曰持斋。是为斋之本义。然后又一转而为不为肉食。此因大乘教之本意,置重禁肉食,遂曰持斋者,禁肉食也。精进云者,惟不肉食之事也。寄归传三曰:‘时非时,且如时经所说,自应别是会机。然四部律文皆以午时为正,若影过线许,即曰非时。’起世经七曰:‘乌晡沙他,隋言增上,谓受持斋法,增上善根。’起世因本经七曰:‘乌晡沙他,隋言受斋,亦云增长。’多论一曰:‘斋法以过中不食为体。’ 另: 【斋日】 (一)在家佛教徒于特定之日持八斋戒,谨慎身心,反省行为,并行善事之精进日。阴历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精进日,即称六斋日。于此六日,出家比丘亦集合一处行布萨。据杂阿含经卷四十载,于此六日,四天王及其大臣出巡世间,观察人间善恶。亦有以每月之一日、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为斋日,称四斋日。而阴历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长期持斋戒,称为三长斋。三长斋日(指三长斋月之每日)加上六斋日,则为九斋日。又六斋日加上每月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则为十斋日。 (二)设斋追善供养之日。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五四·二○九上):‘施主预前礼拜请僧,斋日来白时至,僧徒器座量准时宜。’ 【素食】 素食乃以植物为主要之食物,即相对于以动物为食物之肉食而言。大乘佛法一本佛陀‘慈爱与乐,悲愍拔苦’之精神对待众生,更为护生而制律戒杀。此戒杀即为慈悲精神之实践,故倡素食。入楞伽经遮食肉品(大一六·五六一中):‘大慧!我观众生从无始来,食肉习故,贪着肉味,更相杀害,远离贤圣,受生死苦;舍肉味者,闻正法味,于菩萨地,如实修行,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亦载(大二四·一○○五中):‘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同经(大二四·一○○四中)又云:‘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即以众生形体虽殊,而觉性不异,好生恶死之情尤与人同,不应肉食而戕害其性情,是以戒杀、茹素乃实践佛陀慈悲精神之一种方便法。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大一六·六二四上):‘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意即戒杀与素食乃一事之两面。南传佛教沿习旧制乞食维生,故仅严守戒杀律;而中国佛教则因处北方,不行乞食,多集居自炊,故舍肉食而倡素食。

采纳哦

吃斋是佛教教规,吃素可以泛指于全体人群。不信佛教的素食主义者就是吃素,不能说他在吃斋。楼主要是问佛教中吃素和吃斋的区别,可以这样理解:素食是佛教的基本要求,无须讨论。吃素和吃斋是“持素”和“持斋”的俗称。“持素”不但不能进食荤腥之物,也不能进食给身体或口腔带来异味的食物。“持斋”原是指佛教徒进食食物的时间,依经典所载,每天实行「过午不食」,即是过了中午便不进食,称为「持午」,又有一些在家佛教徒为精进修行,依佛典所载,月中若干天,进行「素食」,甚至在这几天内「持午」。伊斯兰教吃斋是为了特定的宗教节日而忌荤腥,称为“斋戒”。凡是牵扯到斋字一定和宗教有关。

在佛教经典中,斋,仅仅是指“日中一食”。素,是指非肉食以及非葱蒜韭的食品。
但在民间的口语上,斋与素是混在一起用的。有时“吃素”说成“吃斋”,有时干脆连在一起说成“素斋”。有的甚至把鸡蛋虾米韭菜包的饺子称为“素饺子”。这些民间口语,就没有必要较真了。

中国中古时期素食的流行,实为历史上特别的现象,虽然中国的饮食一直以「少肉多菜」为常态,然而在中古时期,至少是北方的中国,比起先前的两汉和之后的宋明清等时期,属於肉类比例偏高的时代。 在这个肉类食物偏高的时代,却产生了素食观念,因而造成了素食的广泛流行,并且影响了后世。直到今天,对於素食的观念多半仍不脱中古所产生的论述。一种观念能跨越时空,持续千年为人所接受,不得不令人注意。中国中古的素食观包涵了三教的因素:儒家的服丧、祭祀与斋戒、佛教不杀生、素食的戒律和教义、道教的神仙术、养生和戒律。这些因素互相混杂,难分彼此,却都成为中古素食观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的礼典如《仪礼》和《礼记》中,都有明文规定服父母的斩衰之丧时,三年中都不得饮酒食肉。因为服丧素食与孝关系密切,任意违反者就会被扣上「大不孝」的罪名。中古时期对孝行特别重视,各式各样的孝子层出不穷,其中有不少孝子的孝行就是在服父母之丧时,超过礼典的规定,不断延长素食的时间,从三年到十数年,再到数十年,甚至终生素食者也所在多有。人们似乎认为素食时间的长短与孝心、孝行产生了正比关系,时间越长就越孝顺,如果终生素食当然是孝到最高点,肯定是不折不扣的孝子。

儒家思想中和佛教不杀生、素食最接近的就是「仁」的观念,这种观念在先秦的儒家经典中即已出现。《礼记》提到除了祭祀外,不随便杀牛羊猪犬等动物。孟子也言:「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些都属於「仁」的范畴,即所谓「不忍之心」、「恻隐之心」。儒家虽然自很早就有这种观念,却一直没有十分强调,等到佛教的不杀生、素食的观念开始流行后,儒家才开始强调本身也有「仁」这种类似於佛教「慈悲」的观念,但是儒家不主张如佛教般完全戒杀素食,只要求平时不随便杀生即可算是「仁」,必要的时候如祭祀还是要不得不杀生,毕竟血食祭祀更为重要。

虽然儒家强调祭祀时用血食牲牢的重要性,实际上在中古时期,由於佛教素食观的影响,强调戒杀、断肉素食,造成当时祭祀产生了变化,出现了祭祀「素食化」的现象。为了不违反佛教杀生的戒律,许多信佛的皇帝或士人开始改变自古以来的祭祀传统,将血食改为素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梁武帝因信佛改变宗庙的血食祭祀,用蔬果代替牲牢。除了梁武之外,北齐的高洋也因信佛而做过同样的事。虽然此后似乎没有皇帝敢改宗庙血食祭祀,但素食祭祀在中古却极为流行,很多皇帝和士人的遗言都要求子孙祭拜时不得用牲牢血食,必须使用素食。唐代的素食祭祀更为风行,不少人改用素食为亲友祭祀,而且不全是因为信佛的缘故,可见当时素食祭祀的普遍。

儒家另一需要素食的场合就是斋戒。斋戒与祭祀有关,为了表示自身的虔敬,在祭祀前必须斋戒沐浴,并且「变食」,亦即改变平日的饮食。但关於如何「变食」并无明确的记载,顶多只是用《庄子》所言的「不茹荤」作为斋戒时「变食」的规定。然而不茹「荤」的「荤」究竟指什麼,历代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宋代以后的「荤」多半都是指肉类,然在中古以前恐怕却认定「荤」只是「五辛」之类的辛臭菜之属,并非指肉类。视不茹荤为断肉素食大概是中古以后才出现的看法,这应该也是受到佛教的影响。最晚在唐代,祭祀斋戒的不茹「荤」已必须完全断肉素食,不再只是禁食「辛菜」而已。

对中古素食的流行发挥巨大影响的正是佛教的素食观。印度的原始佛教并没有要求僧人全面素食,释迦牟尼允许僧人食用三种净肉,只要「不见、不闻、不疑」的肉类都可以食用。因此,佛教的戒律中并没有要求僧人完全素食的规定。这种情形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依然如此,从很多记载中都可以看到僧人肉食的情形。等到《涅盘经》被翻译出来,经文中已明确提到不得食

斋】
 (术语)又作时。斋食,时食也。斋者谓不过中食,正午以前所作之食事也。戒律上,于食分时非时,正午以前为正时,以后为非时。时者宜食,非时者不宜食。因而时中之食为斋食。字典曰:‘斋戒也敬也。’是通于一切。梵名乌哺沙他,又曰布萨,Upavasatha,巴Uposatha,说式也。清净之义。后转曰斋曰时。正指不过中食之法。守之曰持斋。是为斋之本义。然后又一转而为不为肉食。此因大乘教之本意,置重禁肉食,遂曰持斋者,禁肉食也。精进云者,惟不肉食之事也。寄归传三曰:‘时非时,且如时经所说,自应别是会机。然四部律文皆以午时为正,若影过线许,即曰非时。’起世经七曰:‘乌晡沙他,隋言增上,谓受持斋法,增上善根。’起世因本经七曰:‘乌晡沙他,隋言受斋,亦云增长。’多论一曰:‘斋法以过中不食为体。’

另:
【斋日】
(一)在家佛教徒于特定之日持八斋戒,谨慎身心,反省行为,并行善事之精进日。阴历每月之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六精进日,即称六斋日。于此六日,出家比丘亦集合一处行布萨。据杂阿含经卷四十载,于此六日,四天王及其大臣出巡世间,观察人间善恶。亦有以每月之一日、八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为斋日,称四斋日。而阴历正月、五月、九月等三个月长期持斋戒,称为三长斋。三长斋日(指三长斋月之每日)加上六斋日,则为九斋日。又六斋日加上每月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则为十斋日。

 (二)设斋追善供养之日。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五四·二○九上):‘施主预前礼拜请僧,斋日来白时至,僧徒器座量准时宜。’

【素食】
素食乃以植物为主要之食物,即相对于以动物为食物之肉食而言。大乘佛法一本佛陀‘慈爱与乐,悲愍拔苦’之精神对待众生,更为护生而制律戒杀。此戒杀即为慈悲精神之实践,故倡素食。入楞伽经遮食肉品(大一六·五六一中):‘大慧!我观众生从无始来,食肉习故,贪着肉味,更相杀害,远离贤圣,受生死苦;舍肉味者,闻正法味,于菩萨地,如实修行,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亦载(大二四·一○○五中):‘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若故食者,犯轻垢罪。’同经(大二四·一○○四中)又云:‘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杀因、杀缘、杀法、杀业,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即以众生形体虽殊,而觉性不异,好生恶死之情尤与人同,不应肉食而戕害其性情,是以戒杀、茹素乃实践佛陀慈悲精神之一种方便法。大乘入楞伽经卷六(大一六·六二四上):‘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意即戒杀与素食乃一事之两面。南传佛教沿习旧制乞食维生,故仅严守戒杀律;而中国佛教则因处北方,不行乞食,多集居自炊,故舍肉食而倡素食。

斋和素两者在性质、禁食以及戒律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1. 性质:斋是一种宗教术语,其重视心灵的虔诚与纯洁。它可以是宗教信徒的戒规,也可以是对吃食的描述。而素则主要是指素食,即不吃荤腥,包括不食葱蒜等五辛菜。
2. 禁食:在斋食中,禁食的范围可能会更广。吃斋可能不仅包括不吃荤腥,也可能会包括五辛(葱、洋葱、蒜、大蒜、韭)。而在素食中,虽然同样不食用肉类,但可能允许食用一些特定的素食,如韭菜等。
3. 戒律:吃斋可能包含更严格的戒律,如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是指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时间通常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对于现代的时间来说,这可能意味着下午两点钟以后不能吃东西。然而,对于非佛教徒的素食者来说,通常没有这样的戒律。
总的来说,斋和素在性质、禁食以及戒律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这些差异可能会根据具体的宗教或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背景的理解可能会有所差异。

  • 吃斋和吃素的区别是什么?
    答:一、性质不同 1、吃斋 指宗教人士的戒规,是一种重视心灵的虔诚与纯洁的仪式。2、吃素 指不食荤、腥食物。二、禁吃的食物不同 1、吃斋 吃斋,不仅不吃荤腥,五辛也不能吃,即:葱,洋葱,蒜,大蒜,韭。2、吃素 不吃鱼肉等荤腥食物。三、形式不同 吃素为素食者的个人行为,在任何场合都可行。
  • 吃斋和吃素有什么区别?
    答:主要区别有,性质不同、禁吃的食物不同、戒律不同,具体如下:一、性质不同 1、吃斋 指宗教人士的戒规,是一种重视心灵的虔诚与纯洁的仪式。2、吃素 指不食荤、腥食物。二、禁吃的食物不同 1、吃斋 吃斋,不仅不吃荤腥,五辛也不能吃,即:葱,洋葱,蒜,大蒜,韭。2、吃素 不吃鱼肉等荤腥...
  • 吃斋和吃素的区别
    答:吃斋和吃素的区别有饮食内容不同、人群不同、形式不同等。1、饮食内容不同 吃素:通常是指不吃荤腥之物,专吃植物性蔬菜与瓜果类,不沾肉类。吃斋:除了禁止吃荤腥食品外,还禁吃五辛,而且吃斋要过午不食,即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饭了。2、人群不同 吃素:素食者都可吃,并无身份的要求。素食,表现出...
  • 斋和素的区别
    答:在佛教经典中,斋,仅仅是指“日中一食”。素,是指非肉食以及非葱蒜韭的食品。但在民间的口语上,斋与素是混在一起用的。有时“吃素”说成“吃斋”,有时干脆连在一起说成“素斋”。有的甚至把鸡蛋虾米韭菜包的饺子称为“素饺子”。这些民间口语,就没有必要较真了。
  • 吃斋和吃素的区别是什么?
    答:吃斋和吃素的区别:禁吃的食物不同:吃斋,不仅不吃荤腥,五辛也不能吃,即:葱,洋葱,蒜,大蒜,韭。吃素不吃鱼肉等荤腥食物。戒律不同:吃斋,不仅不吃荤腥,五辛,要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吃斋就是在过了午时之后,一直到第二天的...
  • 吃斋和吃素的区别是什么?
    答:吃斋和吃素的区别是:一、饮食内容不同 吃素通常是指不吃荤腥之物,专吃植物性蔬菜与瓜果类,不沾肉类。吃斋除了禁止吃荤腥食品外,还禁吃五辛(葱,洋葱,蒜,大蒜,韭),而且吃斋要过午不食,即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饭了。二、人群不同。吃素是素食者都可吃,并无身份的要求。素食,表现出了回归...
  • 斋和素的分别是什么?
    答:斋和素的分别是 1. 吃斋的饮食习惯的限制较吃素的限制多;2. 吃素只不吃肉类即可, 可以含“五辛”的食物; 吃斋不吃肉类, 还不吃含“五辛”的食物.(请参考这网址: c *** /knowledge/knowledge0103)到解答另外的问题 (食素者 可不可吃用肉一起烹调的食物 而不吃肉呢?):照上述的理论来讲-->...
  • 斋饭和素食的区别
    答:斋饭和素食的区别在于:1、含义不同:斋饭是施给僧尼吃的饭食,一般是没有肉的;而素食是一种不食肉、家禽、海鲜等动物产品的饮食方式,有时也戒食或不戒食奶制品和蜂蜜。2、饮食内容不同:斋饭除了禁止荤腥食品外,还禁五辛;而素食通常是指不吃荤腥之物,专吃植物性蔬菜与瓜果类,不沾肉类。3、...
  • 吃斋和吃素有什么区别?
    答:1. 性质不同 - 吃斋是指宗教人士的一种戒规,强调心灵的虔诚与纯洁。- 吃素是指不食用肉类和动物制品的生活方式。2. 禁吃的食物不同 - 吃斋不仅避免食用肉类,还包括不食用五辛(葱、洋葱、蒜、大蒜、韭菜)。- 吃素主要是不食用荤腥食物,即肉类和动物制品,但不一定包括五辛。3. 戒律不同 - ...
  • 斋和素有什么不同?
    答:通常,我们总是将吃斋等同于吃素,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吃素不等于吃斋。斋是清净的意思,在佛经里,“过午不食为斋”。佛教里有八关斋戒,不仅要求受持者过午不食,更要以一种清净的身心去修行,那才是斋的真实内涵。也就是说,我们在这六天或十天中要过着严格的生活,虽然是在家居士,但所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