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而来?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中国是怎么得来的?

“中国”一词的来源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最近在看一本书,名字叫做《大国宪制》。是北大法学院院长,国内顶尖法学家苏力老师的著作。
不过在这里说个题外话,如果单单是看这本书的书名,我本人可能真不会买来看,因为看到宪制这两个字我就觉得这应该是本很枯燥的读物,绝对提不起读书的兴趣。
不过在罗胖的跨年演讲后,我把这本书买回来了,也有细细的品读一番。当然,这个品读不是把整本书好好的看一遍,毕竟一本厚厚的五百多页的书籍,也只能暂时观个大略。
之所以会有今天这个题目,是看了这本书的开头几十页之后,让我很感兴趣。记得此前很多次和朋友闲暇之时聊起中国大统一的历史,多数朋友会以地理论来说明中国为什么能够大统一,而且能够屹立世界五千年。
说实在的,如果单单用地理论来说明中国的大统一历史,真的有些以偏概全,或者说这个理论并不能完全成立。
而《大国宪制》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觉来站在另一种角度了解中国的形成。因为《大国宪制》这本书就是一本解释中国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一本书。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因为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从出生之后中国的一切就融入到我们的血液当中,很多可能在西方人眼中难以理解的现象,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真的是见怪不该,既是所谓的“日用而不知。”
举个例子,我的身边有很多信仰基督教的朋友,就连我自己也算是个半吊子的基督徒。他们在每一次聚会的时候,都会提到圣经当中教人为人处世的语句,把这些当成是神的话语,然后去执行。甚至会为那些没有信基督的亲朋祷告,希望他们也能加入基督教,有自己的信仰,并以此得到神的怜悯。
可是当我每每听到他们读出圣经当中那些个神的话语的时候,总能联想到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时各种各样教人向善的语句。
实际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信仰基督之前,已经在按照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做事,既“仁义礼智信”。只是他们不自知而已,需要有个神作为引领吧!
好,我们现在说回《大国宪制》这本书。
在这本书的开头,苏力老师用了很不可思议五个字来说明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不同。他说不可思议不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古老,或者独一无二持续至今,而在于中国居然会出现。
我们这里可以对比下我们的邻国印度。
大家都知道印度和中国有点像,同为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可为什么印度会有那么复杂的种姓制度?而且还有很多个层次的不平等。如果我们去了解的话,这种种姓制度到现在都是深入印度人民心中的。
可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这块地方不断地被外来力量征服,后来的征服民族不断地碾压原来的原住民,一层层地压迫,种姓越高的,一般就越是后来的。
而中国人,想想这几千年的历史,从犬戎,到匈奴,到突厥,若非我们的先民拼死抵抗,若非生活在这片地方的农耕民族组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国,我们是不是也很难避免像印度一样或者别的某种不好的存在了。
对于中国是个大国,我们已经习以为常,觉得这是正常的似乎就是天生的,不认为有什么可说的。可实际上,如果我们跳出与生俱来的那种特有的思维,就会意识到其实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举个例子,就好比前面提到的地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国和欧洲分处亚欧大陆的两端。可为什么欧洲那一端是众多林立的国家,要知道罗马帝国时期,欧洲可是个统一的帝国。可为什么罗马帝国解体以后欧洲就再没能统一过,而中国这一端虽然王朝更迭频繁,可总能有所谓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整体上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呢?
过去历史学界甚至现在在网上也能经常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说中国这边的自然地形等条件有利于统一,欧洲那边的地形支离破碎,不利于统一。其实这个说法就是不成立的。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境内有黄河、长江,要知道这样的大河,古人是很难跨越的。而且还有像太行山、秦岭、南岭这样的天然地理分界线。中国文化有一个词叫关河阻塞,说的就是中国地理。咱们在读历史的时候经常听到什么潼关,函谷关,萧关,大散关。什么黄河天险,长江天险,历史上中国的割据政权靠的就是这些天然地理条件。
但是你看欧洲,不仅山地面积比中国要少得多,它里面的的河流比如多瑙河也不大,不但不成为地理障碍,还很适于通航。所以它不仅不构成阻隔,反而可以打通欧洲的地理。即使对于古人来说,从欧洲大西洋沿岸一直走到伏尔加河,一路都是平原。按说这种地理特点,更易于形成统一国家啊。但是很奇怪,是中国而不是欧洲形成了统一的国家。为啥呢?
其实进一步想,很多人可能会说文化,说道凝聚力,这个很对。实际上农耕时代最大的社会现实,就是人口分散,有无数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村落或者部落。
这种村落,和外界的人员、物质、信息的交换都很少。在这个社会基础上建设一个统一的大国,也太难了吧?别的不说,仅仅方言众多一项,就是统一国家的大障碍啊。世界古代史上,那些靠武力搞起来的大帝国,是很难长时间持续的。而中国是唯一一个例外,不仅长期统一,而且就算统一暂时消除,或者被外族侵略,但是我们总有机会回复原状,这是为什么?
反过来想想印度就知道了。同样是小农经济,在英国殖民者到印度之前,印度根本就不是一个国家,用罗斯福的话说印度就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在那片土地上,有无数种族、部族、语言、宗教、文化,彼此既不认同,更谈不上统一。
所以,中国在历史上长期是一个统一的大国,我们直到今天,还在享受着它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各种红利,这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做到的呢?是秦皇之后的郡县制,还是别的什么了?
实际上这些就是苏力老师《大国宪制》这本书的头两个字,“大国”提出来的问题。那“宪制”是什么意思呢?
请注意,宪制不是宪法。人类历史上有成文宪法,那是美国独立之后的事情,不过200多年的历史。但是英文的宪法这个词可是历史久远得多,Constitution,什么意思?“构造”、“构成”。这样一说就很明白了,所谓“宪制”,是指怎么用一系列制度、观念、习惯、道德文化去构造、建成一个国家。这些东西的总体,就叫“宪制”。
中国有现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那当然很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但是,中国很早就开始形成自己的国家构造,而且非常独特,所以,你不能说中国没有宪制,其中就包括宋朝时期出现的儒家宪政。
所以《大国宪制》这四个字什么意思?就是问,中国人的祖先是怎么把那么多散碎的个人、细碎的社会组织,拼接在一起,完成一个统一大国的构造。而且这个构造还非常强韧,可以穿越几千年的时光。
我们的祖先他们拼搏、奋斗、流血流泪,历经一代代的合作、演进和积累,才造就了中国今天这个大国。把这个过程梳理清楚了,我们才知道,中国今天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未来的中国,可能会是什么样子。
(注:文中大部分引自《得到》为什么会有中国?)

“中国”一词的历史含义与变迁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中国卫星地形图,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中国“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的一个名叫”何尊“的青铜器内。此器现为国家限制出国展览的国宝级文物。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何尊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酒铜器代表。尊内铸有122字的铭文,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的遗训 ,“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这是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

  • “中国”名字从何而来?又从何时起有中国这个概念?
    答: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还有一种解释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国位于正中,故称中国,后成为专称。清朝,作为官方正式称呼,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
  • 中国如何而来?
    答:“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中国卫星地形图,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
  • 中国五千年历史从何而来?
    答:华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黄帝和炎帝,后由于合并融合,蛮,夷,戎,狄等民族相继融入华夏族,构成后来汉族的主体,汉族由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华夏族,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体是华夏族,这就是中国之所以称为华夏的原由。2.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这个只是传统的说法,事实中华...
  • 中国从何而来。
    答: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即“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 中国,这个名字是谁取名而来的?哪个年?
    答:在古代,“国”字常被解释为“域”或“邦”。因此,“中国”就是指“中央之域”或“中土之邦”。在古代文献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帝王所在的都城,即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五是指古代华夏族、汉族居住的地区或建立的国家。由于...
  • 中国人从何而来
    答:何为人类分子学?中国人从何而来?一、首先得从人类的血液密码的科学认识开始。人类最早发现了“滴血认亲”原理,而后现代科学发现了血型及其遗传与融合原理。二、上世纪五十年代人类发现了DNA遗传基因。自从DNA遗传基因分子结构被发现,人类开始正式以解析DNA分子结构的方式来破解地球物种的生物密码。从此,...
  • 中国这名是从何而来的呀!
    答:“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现中国境内考古发掘出的原始人的雕刻中发现,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东周战国诸子书中出现,主要还是指中原那一带。
  • “中国”由谁起名而来?
    答: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汉语中的“中国”一词,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 “中国”二字从何而来,我们为何叫做中国人,又有何意义呢?
    答:而中国古代都认为中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因为中国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而且中国的古人都是比较骄傲的,他们认为我们脚下的土地就在这个世界的中心,而中国就代表着中央之城或者说中央之土。因为他们认为在最中间的位置就代表着最厉害。我们现在当然知道地球是一个球的形状,而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我们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