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清照《声声慢》诗意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李清照《声声慢》的全文

《声声慢》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声声慢》的全文、译文、出处、创作背景、使用环境和作者简介。
全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译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刚刚感到温暖,又迎来了寒冬,最难安抚心情。
举起三杯淡酒,两盏清茶,却无法抗拒晚风的冷峻。
看着过往,心如刀割,却发现那是旧时的相识。
出处:
《声声慢》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集·菩萨蛮》词中。李清照是宋代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
创作背景:
《声声慢》表达了李清照对爱情的思念和无奈之情。作品中描绘了一种遥远的相思之感,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之苦。
使用环境:
《声声慢》是一首描写爱情离别的词曲,常被用于表达对逝去爱情的思念和痛苦。它也常被音乐和戏曲改编,成为流传广泛的艺术作品。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约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词人。李清照在文学创作中融汇了南宋文化的特点,以清新洒脱的文风闻名。她的作品多涉及自然景色、爱情离别、女性命运等主题,以细腻深沉的情感表达打动了许多读者。李清照的词作风格独特,兼有豪放和柔情之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清照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女词人之一,她的词作被列为古代词曲的经典之一。

独自一个人,连时间都变长了,黑夜变得更加难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1084—1151?)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三种境界。“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同时,这几对叠字还造成音律的回环往复,加强了词作的音乐性。

古代诗词常用叠字,但唯有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词,起调连用十四个叠字,字字闪光发亮,获得了千古好评。李词写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张端义《贵耳集》说:“易安秋词《声声慢》,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叠字者。”茅暎《词的》说:“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吴承恩《花草新编》说:“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士林中不多见也。”沈谦《填词杂说》说:“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阕,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所笑。”总之,历代词家络绎不绝地在《声声慢》妙极奇绝的叠字面前拱手,推服赞赏之至。但是,所有这些赞叹,都只是见其皮相而未能探其实质; 并且大都说得模糊空泛,没有细究其具体内容。

那么,《声声慢》起调十四个叠字,究竟有哪些奇妙之处呢?我以为——

第一妙处便是深情绵邈,回肠九曲。词主抒情,寡情则劣,深情则优。《声声慢》的主旨是抒发女词人对北宋灭亡、家乡沦陷、丈夫病逝、孤身漂泊的深悲大痛,而十四个叠字开篇就定下了全词深悲大痛的基调。“寻寻觅觅”既是写行动,也是写心态。清晨起床,她便痛感身无所依,心有所失,禁不住四面寻觅起来。这是一种潜意识支配下的不自觉的行动,究竟要寻觅些什么,她自己似乎也不甚明白。可能是和平环境里京城的一片繁华,也可能是夫妻间的甜蜜幸福的爱情生活;可能是夫妻珍藏而在战乱中被焚被劫的大批宝贵的金石书画……总之,一场战乱,一场浩劫,国家的、自己的美好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她也被沉重的悲愁压得喘不过气来;可是,她仍然不能忘记,仍然深深地烙印在心坎上,仍然要努力寻觅回来。寻觅的结果怎样呢?“冷冷清清”是词人度外界环境的感受,国如此,家如此,眼前的风光景物也如此,现实的一切都是“冷冷清清”的。“凄凄惨惨戚戚”又加重一层,着重描写词人的心境;由国家衰微和身世飘零所引发的孤独、凄凉、冷漠、哀愁,全都在这六个字所造成的氛围中呈现出来。总之,这首词起调十四个叠字既未写悲愁,也未写眼泪;但却蕴含了社会人生无穷无尽的酸甜苦辣,令人不忍卒读。

其次,十四个叠字在情感进程上使用了点染法,“寻寻觅觅”一起点,接着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对环境和心境加以重笔渲染,一层进逼一层,而丰富的感情内容又深蕴不露,呈现出别具韵味的含蓄之美,烘托出强烈的哀怨悲愁气氛。同时,在语言运用上,每一个字又都是从生活口语中提炼出来,没有丝毫矫揉造作,也没有扭捏作态,具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美。最后,在音韵安排方面,依照传统音韵学分析,十四个叠字中,除“觅觅”外,其余十二字的声母全属齿音;除“惨惨”外,其余十二字的韵母全属齐齿呼韵母,读来有一种微弱呻吟的沉重感觉,这种声情紧密地配合了女性深悲大痛的文情。由此看来,十四个叠字无论从情感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分析,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的确可为词家叠字之法。

与李清照同时而年轻的南宋词人葛立方,也写过一首大量运用叠字的《卜算子•席间再作》词:“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王奕清《历代词话》引《草窗词评》说:“葛立方《卜算子》词,用十八叠字,妙手无痕,堪与李清照《声声慢》并绝千古。”实际上葛词是根本不能与李词“并绝千古”的——主要原因在于葛词乃是酒筵间游戏之作,虽然叠字也用得“妙手无痕”,但却是虚情浅意,徒具叠字形式而无真切感人的内容。况且这种量子叠法在前人诗作中——如《诗经•王风•黍离》和《古诗十九首•清清河畔草》,曾经大量出现过,用得也较葛词美妙,所以葛立方《卜算子》词的运用叠字,似乎也有依样画葫芦之嫌,谈不上什么创意出奇。

元代散曲作家乔吉也曾作过一首全用叠字的《天净沙》曲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样的叠字毫无
真情实感可言,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的游戏。

清代一位女词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叠字词:“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遥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据说双卿负绝世才,秉绝世姿,嫁给农家为妇,婆母凶狠,丈夫暴虐,词人不堪劳碌虐待而死。全词极写女主人的孤苦伤悲,字字血,声声泪,完全是血与泪的控诉。总共九十五字的词篇,叠子多达五十八个,有名词叠、动词叠、形容词叠、代词叠,叠法灵活多变,毫无堆砌板滞的感觉,的确是全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创造。认真探究起来,这首词运用叠字虽然很精到,在叠字的数量和用法的灵活上甚至超过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但从总体上来说,却仍不及李词其调十四个叠字凝练、含蓄,所包蕴的情感内容也不及李词丰富和深刻。

由以上几首叠字词作看来,叠字的使用虽然要讲究技巧,但却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它的关键还是在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真假和深浅。如果假情浅意,则无论怎样费尽心机,仍然只能写出失败之作;相反,如果真情深意,只是随心而发,随笔而出,也自然匠心独运,用得恰到妙处。李清照《声声慢》词起调十四个叠字之
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成功的经验主要也就在于真切而深刻地表达了女词人国破家亡夫死得细腻而丰富的心曲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比较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注如诉的音韵效果,如徐虹亭语:
“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金石丢失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寻啊觅啊,想寻些什么呢?不太清楚,一切都是那么茫然,或许她是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这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寻觅的结果给作者最深的感受是“凄凄惨惨威威”,它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使其由这清冷之景更生一种凄凉、惨淡和悲戚之情。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作者由以上的茫然和结果转到写气温骤变的感受,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然而其内蕴又何止这些呢?联系李清照的生平,可知她在金兵入侵、南渡避难之前的生活一直是优裕、安宁而美满的,而写作此词时,已是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生活一下从幸福的峰巅跌入痛苦的深渊,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怎么办?只有借酒驱寒,借酒浇愁。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欲以酒暖身,借酒浇愁,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满地黄花堆积,慌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话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是爱花的,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但是在这残秋之季,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落瓣纷纷,堆积了一地,花都憔悴了。不忍看花落,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常言说“人老伯孤独”,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这样独守窗前,不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绝”感。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又是放,自然而又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又休,罢、罢、罢!愁情似水长,个中滋味只有自己慢慢咀嚼了。
综观全词,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党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

  • 声声慢李清照原文及翻译
    答: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如下:一、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求李清照《声声慢》诗意
    答:求李清照《声声慢》诗意 10  我来答 13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 wnc7188 高粉答主 2007-04-13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亿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 寻...
  • 《声声慢》原文及翻译
    答:声声慢李清照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声声慢①寻寻觅觅②,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③。乍暖还寒时候④,最难将息⑤。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⑦。满地黄花堆积⑧,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⑨。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⑩。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
  • 李清照的《声声慢》全文加意思,短一点
    答: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我到处寻找,寻到的...
  •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
    答: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原文,欢迎参考~声声慢·寻寻觅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
  • 宋·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什么意思?
    答:《声声慢》又名《胜胜慢》,清照这首词改押入 声韵,并屡用叠字和双声字,这就变舒缓为急促,变 哀惋为凄厉。此词以豪放纵恣之笔写激动悲怆之怀,不能列入婉约体。这首作法独特的词,就其内容而言,是一篇悲秋赋。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 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
  • 李清照《声声慢》原文及翻译赏析
    答:原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
  • 李清照的《声声慢》大意?
    答:李清照的《声声慢》大意是表达诗人在国破家亡、流落异乡的背景下,独自度过一个深秋黄昏的孤寂落寞感受。<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创作的一篇优秀词作,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忧愁苦闷。词的上片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
  •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内容是啥
    答: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 李清照《声声慢》的全文
    答: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译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刚刚感到温暖,又迎来了寒冬,最难安抚心情。举起三杯淡酒,两盏清茶,却无法抗拒晚风的冷峻。看着过往,心如刀割,却发现那是旧时的相识。出处:《声声慢》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集·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