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定陵已经损失很大,为何郭沫若还要挖掘长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帝王陵墓不能随便挖掘,为何郭沫若要掘定陵?

郭沫若先生认为乾陵墓里肯定保存了不少字画书籍。1958年12月的一天,因经过乾陵附近的一条公路毁坏需要维修,于是附近的村民就到梁山上放炮炸石头,结果意外发现了乾陵地宫的墓道入口。

乾陵地宫入口被发现后,随即这条爆炸性的消息被层层上报,很快这条消息也被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知道。郭沫若很快率领考古专家来到现场调查,最后确定几位农民发现的墓道是乾隆地宫入口。随后在郭沫若等人的提议下,文化部向国务院提交了《乾陵发掘计划》。至于要发掘的原因如下,“毫无疑问,里面肯定保存了不少珍贵书籍字画,说不定有武则天的《垂拱集》,有王羲之的《兰亭序》。石破天惊,这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大事!”

很快这份报告被送到了周总理的案头,当时明定陵正在发掘,现场问题不断。于是周总理批示:此事留给后人来完成吧。虽然乾陵没有被发掘,但是乾陵的几个陪葬墓都被考古发掘了。从1960年8月到1972年5月,乾陵附近的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等陪葬墓被发掘。

扩展资料:
一、乾陵具有全国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备科学发掘的五个条件
1、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准确无误,一打就开。
2、内藏丰富且证明没有被盗过。
3、花重金撰写的发掘方案,和经多方考证的征求意见稿
4、几十年不间断的上书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视。
5、可以证明帝陵正处于损坏之中,而要立即进行抢救的资料

因为明长陵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我国的古建技术,宋代有《营造法式》,清代有《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是官修的建筑工程用书。但处于宋、清两代之间的元、明两代却都没有官修建筑用读书。
因此,元明二代遗留下来的古建,就成为建筑史学界研究元明两代建筑法式、特点的基本素材。特别是像明长陵的祾恩殿这样的高等级的明代官式建筑,更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

扩展资料:
明长陵的整体布局为前方后圆,整个陵宫建筑南向偏西9度。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
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
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分别埋葬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长陵

在建国以后的50年代郭沫若跟吴晗给国务院打的报告本初是要挖朱棣的陵墓,也就是挖长陵的。这个报告原先国务院是不同意的,但是耐不住郭沫若带领许多学者、考古学家三番五次的上书请愿。国务院最后还是批准了挖掘明十三陵之一朱棣的长陵的决议。

郭沫若是推动挖掘明朝帝陵墓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吴晗作为明史专家充当了二号人物。郭沫若和吴晗商议,首先挖的便是当时十三陵里面最大的长陵。郭沫若最希望是从长陵里面挖出全本的《永乐大典》。现存的《永乐大典》只有700多卷残本,还是复制品。

民间疯传郭沫若有一大爱好就是挖帝王陵墓,他最想挖的并不是长陵,而是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乾陵和秦始皇陵。申请挖长陵已经是退而求其次。当郭沫若接到国务院的批准通知时欣喜若狂,可惜考古队员花了一年时间也没有找到长陵的入口所在。想必是老天对朱棣的眷顾吧。退而求其次,郭沫若和吴晗把目标改向了规模稍差一点的朱棣的儿子明世宗朱高炽的陵墓献陵。当考古人员调研献陵的时候,又发生了突发情况,他们突然发现定陵也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陵墓,其上方的封土上出现了裂缝,考古学家夏鼐建议郭沫若先放弃献陵,改挖定陵。此时的郭沫若从长陵退到献陵已经很不甘心了,现在又要改挖一个规模更小的定陵,很是郁闷。但是经过夏鼐等人的坚决的阻拦,经过商议后还是改挖定陵。

当万历皇帝的陵墓地里被打开后,里面最多的就是丝织品,达到3000多件,可惜当时的技术没有达到保护这些珍贵丝织品的程度,导致很多珍品被迅速氧化或者放到仓库里没人管,慢慢的碳化。挖掘定陵,不得不说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灾难,但郭沫若还是不甘心,还在不断的上报国务院,要求挖长陵。郭沫若的请求被国务院坚决拒绝,五六年下达的通知是10年之内不准再挖黄陵。乃至到现在也没有再动任何一座皇陵,实在是去时技术手段有限。把帝陵的东西安放在地下去打扰,就是最大的保护。



郭沫若提议发掘长陵,因太大没找到入口,定陵成为替代品



  • 郭沫若为什么非要挖帝王的坟
    答:郭沫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对历史有着独特的研究,曾著作多本历史书籍,在哪个年代,中国许多的文物都流失到了国外,令郭沫若非常惋惜,郭沫若由于喜欢历史,尤其对考古非常感兴趣,觉得古代帝王的坟墓里会有许多重大的历史发现,他的梦想是把中国各大帝王的墓挖出来看看。在1955年,郭沫若和...
  • 郭沫若为什么热衷皇陵挖掘呢?
    答:郭沫若是极爱文物之人,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有幸目睹兰亭序真迹。为此,郭沫若还提出过兰亭序是由隶书写成,而非行书的观点,希望能发掘乾陵一探究竟。然而,有定陵发掘失败的案例在前,对郭沫若的请求,回复只有一句话:“十年之内不得发掘皇陵。”所以,郭老先生一直到去世,也没有完成挖掘...
  • 郭沫若为什么热衷皇陵挖掘.碑文生僻难懂,考古专家
    答:所以建国后打算发掘长陵。由于无法找到长陵的墓道,所以先发觉了万历的定陵。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所以叫停了所有帝王陵墓的主动发掘工作。
  • 郭沫若为什么要执意挖皇陵?
    答:结果不出人意料,技术不到位,挖掘的过程更是困难重重,接连好几天看不到丝毫的进展,无奈之下郭沫若便放弃了朱棣陵墓的挖掘。没想到他依然不死心,后来又对定陵(明万历皇帝陵墓)的陵墓打起了主意。不得不说,郭沫若这一次确实有所收获,定陵被打开了,但是付出的代价确实惨重的,定陵挖开后,大量的文...
  • 郭沫若为什么叫嚣着要挖开十三陵
    答:1955年,当时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等六人联名上书国务院,建议挖掘明十三陵的长陵。周恩来总理批准同意,并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但是经过专家组实地调查认为,应该在献陵、定陵、庆陵中先选一陵试掘,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对长陵的挖掘,毕竟那是朱棣的陵嘛~~~又因为定陵宝城...
  • 郭沫若挖明陵为了什么
    答:而永乐大典在清末年间已经被毁,它倘若被发现全本,也是国宝级别的。2、郭沫若发掘明皇陵于公为了更好的了解明朝的历史,于私是为了见证皇陵的浩大以及众多琳琅满目的陪葬品,这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而言是致命的诱惑。3、郭沫若坚持挖掘明皇陵也就是定陵,除了想要进一步展开对明代历史的研究外,据说主要和寻找...
  • 谁坚决要挖定陵,导致无数顶级国宝瞬间被毁?
    答:郭沫若非常想要探究这些帝王陵墓的秘密,所以他曾经多次向国家申请想要挖掘秦始皇的陵墓,但是国家相关部门由于国家秘密以及中国实际现状的考虑,中国政府不允许他们去挖掘帝王的陵墓,所以郭沫若从别的角度出发,想要挑战明朝君王铃木的坚固,所以想要挖掘明十三陵,但是他没有做到,所以转向了挖掘定陵。定陵是万历...
  • 郭沫若挖了明定陵,为何又要挖武则天墓?
    答:郭沫若诸多头衔中,有两个名号是“毁满天下,谤满天下”,分别是考古学与历史学。郭沫若在这两个领域内成就斐然,但也确实是留下了两个败笔:力主拆北京古城墙、挖掘明定陵。尤其是后者,造成了考古界的一大灾难。事实上,郭沫若在挖了明定陵后,还要挖武则天墓。为何郭沫若挖了明定陵还要挖武则天墓?...
  • 为什么近代大文豪郭沫若热衷于挖坟
    答:但其实真相如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明定陵确实遭到了很大破坏,然而那也与随后发生的文革有莫大关系,事实上,定陵在文革期间被视批斗,万历皇帝和皇后的尸体也一度被抬出批斗并焚毁,墓中的文物也都遭到了大小不一的破坏。后来,郭沫若想再次挖掘长陵,因为据说《兰亭集序》就在此墓中,而此次行动却...
  • 郭沫若为什么要掘定陵?他当时是不是对文物保存技术太自信了?
    答:郭沫若为什么要挖掘定陵?其实小郭志向可不是一个小小的定陵就可以满足的,他要的是长陵,挖朱棣的陵墓。你要知道朱棣的长陵那可是明十三陵当中最大,最宏伟的陵墓,这么多年下来了,几百年啊,这中间有多少战乱?有多少年无人管理。居然到了现在保存的还相当完整?老天爷算是开眼,能留存到今天,小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