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乡土特色的幼儿园区域活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幼儿园教师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创设特色区域活动

摘要:自主性游戏活动是当前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教育活动形式,他使幼儿教育过程真正建立在多方面的主体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而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活动区(区域活动)活动作为自主游戏的主要活动形式,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已成为我园的一项常规的教育活动。我园是一所农村中心幼儿园,在前些年开展的活动区活动中,存在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误区,如:给幼儿一味提供美观、现成的活动材料,环境的创设也尽量向城市氛围靠拢。这样的结果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而且永远比城市的优秀幼儿园落后。最重要的是把属于我们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给摒弃了。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部分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出发打好基础。”根据我园的环境,我们从实际出发,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注意尽量和孩子们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关键词:利用乡土资源创设活动区“创设有价值的活动区”是我们活动区开展的重要内容,实践也使我们认识到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应的活动中。我园地处农村山区,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铸就了乡土氛围的形成,乡村中的一条小路、一条水沟、一丛野草、一块泥地、一块石头、田野里的萝卜、青菜、山林间的小道、野果等等都能成为孩子活动的游戏材料。在活动区的创设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乡土资源来开展活动。在短短几年的实践中渐渐形成了具有我们乡村特色的区角活动,赢得同行与领导的好评。一、活动区创设的依据1、结合本园园本课程创设我园根据本地、本园的实际提出了“农村中心幼儿园乡土特色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课题。于是我们在活动区的创设中紧紧围绕这个幼儿园的大目标来创设区域环境。如:中班就结合乡土特色课程创设了“乡里人家”活动区,把整个活动区分成五个大区:特色工业品店、美工角、结构区、美食屋、书屋。“乡里人家”区域网络图石头建筑书屋特色笋干做青团蔬菜拼盘农家小菜竹制玩具

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情境下的幼儿游戏、学习活动。其组织结构较为松散,具有开放性、个性化特点。幼儿完全可以依据个人的兴趣、需要、能力等自由的选择活动内容、活动场地、活动材料和伙伴,做他们最想做的事,玩他们最想玩的游戏。它为幼儿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机会,使幼儿通过自身活动主动地获取知识经验,同时又使教师接触幼儿的机会增多,从而能更真切地了解幼儿,做到因材施教。创设有价值的区域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实践也让我们认识到将区域活动与乡土特色课程相结合,把课程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促幼儿的发展,更能体现区域活动的价值。
我县是鱼米之乡的江南圣地,古镇老街、螃蟹节、民俗节、生态园等享有美誉,这些也是我们开展乡土特色课程的主要内容,做布鞋、螃蟹壳造型、羽毛扇等都能成为孩子活动的游戏内容。在活动区的创设中我们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在为幼儿提供一些必备的基础材料的同时,注意尽量和孩子们收集较为合理,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游戏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情感进行活动,努力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
一、多方结合创设活动区
1.结合园本课程创设区域环境
我园以前进行过《利用乡土材料进行科学教育的研究》《利用本土资源进行美术创造的研究》《开展有乡土特色的体育活动的研究》等课题研究。我们借鉴经验结合园本课程来创设区域环境。如:中班就结合乡土特色课程创设了“高淳老街”活动区,把整个活动区分成五个大区:特色美食屋、兰印花布绣衣坊、梅家布鞋店、羽毛扇珍珠工艺坊、民俗展览馆。
2.根据幼儿年龄段创设特色区域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活动区进行创设。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刚离开家庭开始集体生活,所以在小班活动区的创设主要体现家与游戏的感觉。如在小班主要创设了娃娃家、生活区、玩具区、编织区等。中班幼儿逐渐开始喜欢玩角色游戏,对周围环境开始关注,所以在中班创设的活动区主要体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如在中班主要创设了高淳老街。大班则体现人文与地理特征,突出强烈的地方特色、人文环境。如在大班主要创设了“民俗表演坊”、“银林山庄生态区”、“螃蟹造型区”、“民谣屋”等。通过这些不同活动区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活动的需求。
3、围绕主题活动创设区域
区域活动有着集体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功能,所以我们围绕特色主题对活动区进行创设,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满足幼儿的兴趣发展能力和个性,丰富活动的内容。
在小班开展的“秋天来到田野里”主题活动时,我们因地制宜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优势开展活动。我们开展了《到田野去》、《采野花、野草》、《稻田中的游戏》、《农民伯伯在劳动》、《走田埂》、等活动。并结合此主题创设或生成区域活动,丰富主题内容。首先我们结合主题对活动区进行调整,增设与主题有关的区域。如结合以上主题我们就创设了“好玩的稻草玩具”区角和“农果果”区角。在“好玩的稻草玩具”区角投放家长、幼儿、教师自制的稻草玩具供幼儿游戏。在“农果果”区角投放收集的山芋、玉米、萝卜、荸荠等农果,开展认知、分类等活动。同时对其他区角材料进行更换,用秋天的材料替代。如:在编织区中我们利用在参观田野收集的稻草进行简单的编织活动(如打结,绕)等;
在美工区中我们利用采集来的野花野草进行插花活动;在幼儿对山芋、萝卜认知的基础上利用山芋、萝卜甚、青菜蒂子进行印画活动;体育角中利用稻草玩具开展草绳游戏、草棒接力、骑草马活动;娃娃家中把挖来的野菜放在娃娃家中玩烧饭游戏。
我们的家乡是螃蟹之乡,我们在大班开展了“高淳螃蟹节”主题活动。在主题开展中我们结合主题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环境,将整个活动室创设为一个螃蟹节的环境。我们利用螃蟹壳拼成一个大螃蟹布置墙面。在创意坊里让幼儿设计宣传螃蟹节的标语和宣传画,制作区里让幼儿利用螃蟹壳变废为宝,语言区里幼儿利用螃蟹壳作成的玩偶表演,体育区里幼儿学螃蟹走路比赛等。科学区里有饲养的螃蟹,幼儿可以利用棍子逗蟹玩。通过各种区区域游戏让幼儿增加了对螃蟹知识的了解,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促进主题有效的开展。
二、多种途径收集活动区材料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幼儿间的交往”。材料对活动区开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幼儿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在这一个过程中,幼儿不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战。适当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能力和自主性,发展幼儿的积极情感。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为孩子和知识之间搭起了桥梁,是孩子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工具,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那么,在我们开展的区域活动中非常注重乡土材料的运用,我们的材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收集的。
1、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一方面是通过日常收集为主。我们在班级设置了百宝箱。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期我们都会让幼儿收集各种各样与主题相关的材料,这有些材料在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期也许还无法使用,我们就将其存放在百宝箱中。其中包括成品及半成品。这些东西很快会在幼儿的主题背景产生的游戏中派上用场。材料的丰富可帮助幼儿遇到困难时寻找替代物或制作物品,使幼儿的主题及游戏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在采集、参观等活动中收集的。在幼儿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材料。自然材料,顾名思义是自然的它们是没有经过任何复杂的物理化学处理,向幼儿展示的是大自然最原始的美。如:我们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采集野花野草,夏天带幼儿到小溪捡石头,秋游时捡稻草、松果、芦苇等,冬天过春节人们喜欢吃干果,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糖纸等都成为百宝箱里的材料。
2、通过家长收集
通过家长收集的活动区材料主要是在主题活动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如“美丽的民俗品”的开展中我们发动家长制作各种民间小艺术品,家长制作了布艺猴香袋、十字绣鞋垫、菱角香包等。又如“好玩的螃蟹”中我们又发动家长收集各种螃蟹壳开展活动。我们还发动家长收集了老虎鞋、蓝印花布衣、羽毛扇等等一系列材料。
3、通过教师收集
通过教师收集活动区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材料。如在“果宝宝”区角中通过教师收集了松果、麻栎果等一些野果。在编织区中采集芦苇等编织材料。同时也通过教师作用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与活动区相适应的材料。如大班“美丽的羽毛扇”区角中教师首先收集了一些常见的羽毛扇给幼儿一个感性的认知,然后我们引导幼儿一起收集自己所知道的羽毛扇并发动引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利用羽毛进行创造活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活动区的材料不断丰富,幼儿在丰富的材料、开放的环境中,有了更为广阔的创造天地。
4、通过社会收集
在大班开展的“民间游戏区”体育区角活动中,我们通过社会收集民间活动,如《草把草把团团转》《打莲香》《挑花篮》《跳马灯》等,并配上本地话的民谣,在体育活动区中幼儿自主游戏。同时我们利用民间手工艺师傅的工艺水平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如在清明节时我们请会做破絮稞团子的农妇教幼儿做团子,端午节到来时我们教幼儿尝试包粽子,请民间艺人扎龙灯、做快板、竹蜻蜓等。从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收集的丰富的、生活的游戏素材为促进了我们区域活动有效开展。
三、灵活投放活动区的材料
1、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有的放矢的,是和我们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材料投放应有目的性,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材料是否符合本年龄段的幼儿,同时,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在材料投放时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操作材料。比如在我们大班的美工区我们结合主题活动“高淳民俗节”,提供了竹干制作莲香、装饰花篮挑花篮、制作面具跳五猖等。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本土材料带给自己的乐趣并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2、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我们首先会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逐一与孩子通过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之间,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层次化”。并在幼儿活动时,给予他们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使幼儿在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摆弄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宜自己的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较快地进入探索,向目标迈进。
如小班开展的“果宝宝”区角喂小动物活动时,教师准备的材料是经过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初期,教师提供的是小动物纸盒,幼儿通过自己的手将各种果子喂给小动物吃。接着提供小勺,让幼儿通过小勺乘给小动物吃。最后提供筷子,让幼儿尝试用筷子夹物。以上赘述可以说明,投放材料的层次性,还体现在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应能够说明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起到帮助幼儿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不断的构建认知结构,不断提高自身发展的作用。
3、材料投放的丰富性
所谓丰富性,就是教师为幼儿提供的选择材料的多样性,能够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需要出发,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发展服务。其次是指在操作材料数量上能够满足全班幼儿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那么我们在材料的投放时首先投放要多样,其次投放要充足,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认知兴趣,并能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能够让幼儿在操作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添加和改变操作材料。幼儿特别爱模仿,他们有时会因为同伴操作材料的新奇有趣,而产生对该材料的操作欲望,这就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材料可供幼儿活动使用,以保证幼儿的操作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如大班开展的“趣味编织角”中我们就提供了多种的编织材料有芦苇、稻草、竹条、彩带、皱纸、毛线、纸板等,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意愿添加和满足,体现了活动区活动自主性特征。同时我们也注重同一材料资源的共享性。如在我们各个年龄段编织区都投放了稻草这种材料。小班利用稻草打结,中班同样利用稻草这种材料编草绳等,而大班则利用稻草叶编制小动物、稻草人等。
四、与乡土特色课程的整合
在活动区开展中我们非常注重与乡土特色课程相结合,把课程内容容入到区域活动中,在区域活动中促课程的发展,促进幼儿个体对课程的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材料提供的乡土特色

活动区名称

材料提供

活动内容



科学探索区

麻栎果、松果、生姜、大蒜、毛豆、谷粒、山芋、玉米、萝卜、芋艿、野果、稻草、狗尾草等

1、探索沉浮;2、按相同名称分类;3、比大小;4、辨别不同的声音(装在易拉罐里);5、称石头、石头排序;6、痒痒的狗尾草等。



体育运动区

竹梯、竹席、竹圈、竹棒、竹板等竹制玩具,草绳、草垫、草棒等稻草玩具

1、 走竹梯、旧席妙玩、草棒接力、扔草球、打稻草人。
2、 做竹片、快板操等。



音乐表演区

螺蛳、河蚌、竹筒、沙子等

螺蛳穿起来当小铃、河蚌当圆舞板、将各种种子分类放进易拉罐制作成沙球)利用竹奏乐器、种子沙球为音乐陪奏。



美术手工区

螃蟹壳、兰印花布、葫芦、羽毛、老虎鞋样、珍珠、等

螃蟹壳做娃娃动物、穿珍珠、做老虎鞋等装饰教室。



美味食品坊

糯米粉、破絮草、炒米等

做破絮草团子、欢喜团、各种糕点等。


从上表可知我们在活动区材料的提我们提供的是一系列乡土的材料这样的好处是:1)与“乡土特色课程”相迎合,也突出了我们区域活动的特色;2)方便我们农村幼儿园材料的收集(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3)节省幼儿园的资金(农村幼儿园普遍存在资金不富裕)利用自制的乡土玩具节省了幼儿园大量的资金同时也借助这些材料也能很好的达到教育的要求。
1、活动内容的乡土特色
活动内容的乡土特色主要是指区域活动中活动内容的乡土特色。比如在“秋天来到田野里”主题开展中幼儿对稻草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根据幼儿的兴趣我们在体育角活动开展中增设了《我们都是稻草人》游戏内容,游戏的规则与《木头人》游戏规则相仿,当幼儿念完:“我们都是稻草人”后,迅速摆一造型停止不动,待有人说:“风来了”幼儿又可自由做各种动作。
我园在利用农村乡土资源开展活动区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自主的环境,创设了探索、实践、创造的自由情境。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渐渐的形成了本园的特色 ------乡土的区域环境、乡土的活动材料、乡土的活动内容。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我们将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本地、本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为小城镇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作为幼儿发展的重要资源。我园是一所农村中心幼儿园,根据周边环境,发挥农村地域优势,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是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推进农村幼教课程改革、优化幼教质量、提高农村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因此我们根据区域活动的新理念、结合本园的环境,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乡土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本土特色的区域活动,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愉悦的发展,真正体现出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教育思想。

一、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的收集

在开展的区域活动中我们非常注重乡土材料的收集,我们的材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收集的。

途径一: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收集的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通过采集、参观等活动收集的,在幼儿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材料。如:我们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上竹山采集山上竹壳、竹叶。夏天带幼儿到小溪捡石头。秋天时在散步、认识秋天、秋游中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野稻草带回来进行活动。同时引导幼儿收集果实、种子等还有稻穗、麦秸、玉米皮、各类豆子、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芦苇等丰富活动区的材料。

途径二:通过家长收集。

通过家长收集的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在活动区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如“好玩的稻草玩具”区域的开展中我们发动家长制作稻草玩具,家长通过自己的制作,制作了许多稻草玩具有草垫、草绳、草榔头等。我们还发动家长收集了布条、竹制品、毛线、劳动工具等等一系列材料。

途径三:通过教师收集。

通过教师收集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材料。如在“果宝宝”区角中教师收集了松果等一些野果,在编织区中采集棕榈叶等编织材料。同时也通过教师作用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与活动区相适应的材料。

途径四:通过社会收集。

通过社会收集民间故事、民谣等素材,把广泛流传于本地的传说故事、民谣、民间游戏等运用到活动区当中,同时我们利用民间手工艺师傅的工艺水平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二、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的利用

(一)植物资源的利用

我们在幼儿园里专门开辟了种植区,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教师还组织幼儿采、摘、挖,并且带领幼儿烧菜、品菜,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收获,更能知道怎样珍惜劳动的成果。我们还把采来的劳动成果陈列在自然角,让幼儿观察、比较、识别、分类,并对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的各种种子、野果、树叶、竹子、稻草、松果等进行了巧妙的利用:美工区给种子贴上“五官”制成种子娃娃,或进行种子、果核、果壳贴画;进行蔬菜瓜果创意制作,塑造一些活泼可爱的娃娃、小动物、小玩具等;用稻草制作稻草人、草帽、鸟窝等;表演区利用叶子、野草、野花编成头饰、服装;操作区让幼儿学大人用竹篾编竹篮、席子等竹编工艺品;体育区利用竹制玩具开展丰富的体育锻炼活动,如跳竹竿、跳草绳、竹棒接力等。

(二)动物资源的利用

对幼儿来讲自然界中“神秘”的小动物特别具有探究性。春天我们把小蝌蚪带进了自然角,教师与幼儿探索了蝌蚪生长变化过程。孩子们一来幼儿园便去自然角看小蝌蚪,他们会在每天的观察中发现小蝌蚪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再蜕去尾巴。对每个发现,孩子都会奔走相告,并在自然角的记录纸上记下这一变化。还让幼儿对知了、蚯蚓、蛐蛐、蜗牛、蚂蚁,以及家禽、家畜等进行探索,观察这些动物的特点,并产生好奇、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探索结果和与同伴分享。

(三)自然物质的利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突破了以往的观赏价值,教师们更多的是将教育目标融入其中。农村最缺不了的是沙土石木。于是我们把泥巴搬进了“玩泥区”,让幼儿用泥巴捏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水果。在“操作区”放置不同大小的木块和竹片、竹筒,让幼儿用这些材料搭桥、搭桌子、构建房子等,很好地促进孩子进行多种探索活动。我们还将本地的民俗风情带入区域活动中,发动家长一起收集人们以前用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陈列在区域中,创设“勤劳农家”认知区,让幼儿了解农具的名称、作用以及农家生活,还让他们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学习了民间的歌谣和游戏,让孩子们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懂得了协商谦让,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了互助、合作和分享。

三、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的投放

(一)材料投放的目的性

将教育目标隐性地体现在材料之中,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投放的材料应有目的性。比如在中班的美工区我们投放了许多乡土特色的材料如:种子、石头、竹块、球拍开展了种子粘贴、石头画、竹印画、装饰球拍等活动。通过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使用体现本土材料带给自己的乐趣并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材料投放的层次性

我们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中注重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小班开展的“操作区”喂小动物活动时,教师准备的材料是经过精心考虑并细化分解的。在幼儿操作初期,教师提供的是小动物纸盒,幼儿通过自己的手将各种果子喂给小动物吃。接着提供小勺,让幼儿通过小勺盛给小动物吃。最后提供筷子,让幼儿尝试用筷子夹物。这样的材料投放能够适应孩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具有可发展性,可以帮助幼儿通不断的摸索和尝试,不断积累各种经验,提高各种能力。

(三)材料投放的丰富性

材料提供的丰富性可以体现在两方面: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可选择的材料具有多样性和材料数量要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需要。如大班开展的“趣味编织角”中我们就提供了多种的编织材料有棕榈叶、稻草、竹壳、彩带、皱纸、毛线、纸板等,在活动中根据幼儿的意愿添加和满足,体现了活动区活动自主性特征。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和乡土材料为农村幼儿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我们将本着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本地、本园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等乡土资源,为农村幼儿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



  • 如何在幼教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
    答:1. 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倡的,它强调要从地方特色出发,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促进幼儿园的特色发展。2. 我园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融入了“技艺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民居文化”和“名人文化”,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关注和体验乡土文化,丰富他们...
  •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答:这个方法如下:1、根据今日头条资料,材料投放突出趣味性:丰富多样的乡土材料能引发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兴趣,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美工区中幼儿用稻草进行粘贴装饰画、稻草编织、稻草创意作品;数学区中有稻草的长短排列;自然角进行水稻种植。2、材料投放强调层次性:幼儿园大中小各个年龄班孩子们...
  •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
    答: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如下:(一)植物资源的利用。我们在幼儿园里专门开辟了种植区,种一些简单易长的蔬菜与农作物,让幼儿了解蔬菜、农作物的生长特性,了解其生长环境及生长过程,并引导幼儿做好观察记录。教师还组织幼儿采、摘、挖,并且带领幼儿烧菜、品菜,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劳动的收获,更...
  •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
    答: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区域活动,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独特之处,教师在开展主题性区域活动时,就应该结合梅州五华当地的特色,对幼儿进行教学,,让幼儿对当地特色有所了解和认识,增加幼儿的故乡自豪感。乡土材料中的很多物品都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在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
  •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游戏论文
    答:一、区域活动中乡土材料的收集在开展的区域活动中我们非常注重乡土材料的收集,我们的材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收集的。途径一:通过幼儿收集。幼儿收集的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通过采集、参观等活动收集的,在幼儿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材料。如:我们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上竹山采集山上竹壳、竹叶。夏天带...
  • 如何在幼教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
    答:一、挖掘乡土特色丰富课程内容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有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本土文化,为幼儿园主题活动研究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永春漆篮是福建省汉族传统竹漆工艺品,原材料是竹子,将竹子或切片或切成细条,片可做柄,细条用来编织篮子,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活动中我们让孩子通过看、摸、剥、编感知竹子、篮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