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都有哪些气节值得我们称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31
古代文人关于气节与性命的选择

有人曾评价过古代文人:“中国古代文人有两条命,一个是生命,一个是使命。”可以说,古代文人有着崇高的使命感。他们把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他们勇于承担,敢于担当。他们展现出来的这种文人的“气节”,以及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让无数的人引以为豪。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们超越生与死的界限,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气节”与精神。这些人把“气节”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他们以“气节”为人生的追求目标,他们为“气节”而生,为“气节”而死。从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不屈”与“坚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守,一种对于“气节”与“担当”的坚守。图片
从屈原到陶潜,再到李白、苏轼,也许时代在变。可是,他们身上的“气节”和担当却是一脉相承,就让我们透过这几个人去了解文人的那种“气节”与担当。去体会这种文人之“气”吧!
"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气节更像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坚守,他坚守自己的理想。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在坚守。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不愿意在世俗的沉沦中放弃自己,他想去实现,想去坚守,更想去承担作为一名楚国人,所赋予他的责任。可是,现实的残酷,让他立即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被流放汨罗江畔,站在汨罗江畔,他想起了“九歌合纵”之时,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是,时过境迁,当年的一切早已化作了浮云。现在还剩什么呢?一无所有,为了自己的那份坚守,他纵身一跃,在汨罗江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其实,我们纵观屈原的一生,他有气节有担当,为了心中的“气节”,他不愿与世俗妥协,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在坚守。从他的那纵身一跃,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气节”,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全自己的“气节”。作为一名楚国人,他勇于担当,为了使楚国强盛,他义无反顾,为了保全楚国,提出“九歌合纵”,用合纵之法来对抗强秦。他心怀百姓,总是渴望着民众可以安居乐业。从屈原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气节”与担当。正是,由于他的“气节”与担当,造就了他的不屈精神。也让他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恒的记忆,这便是屈原身上的“气节”与担当。

我觉得屈原要算一个。
大家都知道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亡,而如今的端午节也是因为纪念屈原逐渐形成的一个节日,那想必也都知道屈原是为何而死。

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不被执政者所接受,一直都郁郁不得志,还因为各种原因被反复流放,不能实现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
后来秦楚战争,白起攻下郢都后,楚顷襄王与执政贵族一起流亡逃难,屈原更是绝望到了极点,觉得国家无救,而自己也挽回不了什么,在这样极度苦难郁闷的情况下,屈原为国哀,为民哀,终投汨罗江而亡。

也是因为屈原开了这么一个头,所以后来有节气的文人都喜欢以死殉节。
还有一个就是项羽。
项羽为何会自刎于乌江边,大家可能都知道这个原因,因为他觉得他斗争失败,无颜去见江东父老,所以宁愿一死。

要知道,江东多豪杰,如果项羽回到江东未尝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而且关于项羽如果度过乌江,是不是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历史是否会改写?
我们一直都有这个疑问,那就说明我们承认项羽的能力,都认为如果他度过了乌江,说不定就能卷土重来,打败刘邦。他自己是不知道吗?
他不是想不到,他只是不肯,因为他觉得输了就是输了,还有什么脸面去见江东的父老呢?所以情愿一死,或许在我们看来,他就是个活要面子死受罪的人吧。

中国的古代文人之所以能创造出流传的经典篇章,一大半原因是和文人身上特有的气节有关,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世嫉俗的风骨、或是司马迁人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刚直勇敢的风骨,这些文人虽然都不动武力,但是也仍然能够活得不卑不亢,肆意洒脱,即便没有功名傍身,但是他们只求精神上的自由无畏。

一、陶渊明一生不趋炎附势,其宁可归隐田园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年少时期的陶渊明其实是非常想在仕途上发展的,但他始终放不下自己的气节,他人生中有一次是为了生计去做了一个小县的县尉,结果他的上级知道是陶渊明当了县尉后,故意为难他,让他到亲子到府拜访还加以羞辱,陶渊明一生不趋炎附势,这让他再也忍不了了,辞官不做,此后,陶渊明就对仕途彻底失去了信心,黑暗至极的仕途让陶渊明厌烦不已,所以最后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最后也是成功的开创了田园诗派。

二、司马迁受宫刑后,仍坚持编撰史记

司马迁是继承了父亲的职位才在汉朝当了史官。但让他毁于一旦的因为他的气节。在著名的李陵事件中,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让当朝帝王迁怒于他,原本他是和李陵一样的死刑,但是帝王念他和他父亲世代为史官,所以就赐了他宫刑,这对一个男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耻辱,但是司马迁仍然为朋友报平安,他忍着身心的折磨,完成了另一半史记。

其实古代文人的气节在他们心中是高于天地的,他们宁可忍受屈辱也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像是司马迁编撰史记和苏武牧羊一样,他们都是非常有斗志和毅力的人,所以他们才能为后人留下不朽的篇章,当然他们的气节都是建立在实力上的,比如陶渊明,即便不为官,他的诗词也是传流千古的经典。



这个气节是尊师重道。这是我觉得古代文人最值得我们现代人称颂的。经典事例——程门立雪。出处 《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古代文人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和坚持。比如陶渊明曾经说过,不为五斗米折腰,保持自己的气节。他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也保留了人格的独立。

中国古代文人的清廉气节值得我们称颂。古代的文人非常看重自己的风评,他们痴迷于文学,不在乎金钱等身外之物。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表明了一个人应该是追求内心的丰富,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纵欲。

  • 中国古代文人都有哪些气节值得我们称颂?
    答:中国的古代文人之所以能创造出流传的经典篇章,一大半原因是和文人身上特有的气节有关,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世嫉俗的风骨、或是司马迁人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刚直勇敢的风骨,这些文人虽然都不动武力,但是也仍然能够活得不卑不亢,肆意洒脱,即便没有功名傍身,但是他们只求精神上的自由无畏。一、...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品格高尚,有骨气的文人?
    答:关于中国历史上品格高尚的文人有很多,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陶渊明、苏武,具体分析如下:一.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除了在诗歌上的较高造诣外,陶渊明在思想品德上也很令人敬佩。有关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备受人们的赞誉,并被广泛传播开来。据说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在朋友的规劝下,出任了...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品格高尚,有骨气的文人
    答:关于中国历史上品格高尚的文人有很多,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陶渊明、苏武,具体分析如下:一.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除了在诗歌上的较高造诣外,陶渊明在思想品德上也很令人敬佩。有关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备受人们的赞誉,并被广泛传播开来。据说陶渊明四十一岁时,在朋友的规劝下,出任了...
  • 中国古代有气节的人名字因为什么,一两句概括
    答:所以说,方孝孺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反抗篡位而被夷十族的文人。2.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精忠报国之人,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字鹏举,南宋中兴四将之首。死后20年,高宗禅位,孝宗为他平反,谥武穆,后宁宗改谥忠武,追封为鄂王。汉族。岳飞一生克己奉公,精忠报国...
  • 古代文人胆气凝结的是什么
    答: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刘金祥2018年08月22日 来源:文艺报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文人风骨曾如日月高悬于朗朗乾坤,文人气节曾似江河飞奔于万古千秋,不断书写和鸣奏着中华文明瑰丽璀璨的华章金曲。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文人风骨与气节一定会更加鼓荡奋拔、硬朗弥坚,一定能...
  • 古代有哪些气节的人物
    答: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1] )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2] ,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
  • 文人气节的表现有哪些
    答:在文天祥身上体现:文天祥在蒙古人威逼利诱下,不为所动,最后舍生取义。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到这时,痛心地自己贬损责罚自己,把家里的资产全部作为军费。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做完了。”向南跪拜后从容就义,终年四十七岁。几天以后,他的...
  • 什么叫做文人的气节
    答:当然,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也有少数丧失气节、人格低下的败类。古代的如宋朝的蔡京艺术天赋极高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领域 均有不凡建树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但 他却是北宋最腐败昏庸的宰相之一被称为“六贼之首”;明代后期 的董其昌...
  • 中国有哪些气节人物
    答:屈原投江, 苏武牧羊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淘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郑板桥、 陈然、 方志敏、 刘胡兰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宋 岳飞(1103~1142) 字鹏举,相州汤阴人(河南),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
  • 北宋军事家范仲淹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国气节第一人诸?
    答:龙图老子 1038-1043年间,范仲淹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经略西线边防,改革军事制度、调整战略部署,构筑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防御体系,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西北边陲谣曰: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老子;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宽厚...